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火箭》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火箭》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9-16 17: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火箭》经典观后感有感

  《火箭》是一部由基姆·默多恩特执导,Sitthiphon Disamoe / Loungnam Kaosainam / 素贴·宝恩加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火箭》精选点评

  ●故事通俗之中带点魔幻,稍显一般,但是看看老挝的风光习俗特色不错

  ●这是一部从故事到表现手法都很有诚意、很朴实的一部电影,略带神秘色彩背景恰如其分音乐用心镜头传达了最真挚情感。。。观影过程很很舒服好看的电影。。想起一首诗里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

  ●还行吧

  ●所謂被詛咒的,卻是帶來福祉的幸運兒。

  ●老挝魔幻现实主义,相具有文学性

  ●电影的节奏画面的构图、小演员演技、故事的立意——全部满星 /_(减一星是因为叔叔最后离开村子,和那些废弃导弹一起,还敬了个礼……有点忧桑 /_

  ●不错的片子小男孩出生遍被认为带着诅咒,后来搬迁的时候母亲因为他的船而殒命。后来当地举办火箭祈比赛,小男孩因为和某个接触先进知识的人的谈话了解了做好火箭的条件努力去做,最终他的火箭飞的最好,天上下雨了。

  ●坚持完了

  ●说实话,这片儿就是看个新鲜,看看到底老挝是啥样的而已,至于电影本身,可看性实在不高。

  ●老挝的自然风景美,村庄的生活很吸引人,配乐,摄影,都是上乘,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要多少钱啊?这画质看着就是舒服!为什么中国拍的农村画面都没有这种感觉

  《火箭》观后感(一):在老挝,人们收割炸弹

  老挝魔幻现实主义铺垫有点长。火箭节略叼。老挝的james brown。最吊的还是那些没有爆炸的炸弹。不知道导演的立意是不是在这些炸弹上,要是的话,就更吊了。各方面都不错。

  ,刚才看了一下,导演以前有部纪录片叫收割火箭!我操,吊啊,立意确实是在炸弹上。二战时候东亚战区的老挝被投下无数炸弹,还有些未爆炸的,掩埋在土里或者丛林等待腐朽,或者爆炸。的人们利用那些炸弹里面的炸药,来制作火箭,用于求雨,期待美好收成

  好题材可以换种形式,更深入艺术文学化地讲述可惜了,虽然不错,但还是可以更好。或者导演没有想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更地域民族化。片子明显有种好莱坞的感觉。略冏。

  《火箭》观后感(二):【全剧透】老挝版三峡移民到了老挝版酒泉发射中心创造奇迹的故事。

  老挝,母亲诞下双胞胎奶奶说要杀死双胞胎哥哥,因他是邪恶的。

  这是老挝某部落传统,认为双胞胎里必有一个是邪恶的化身,将带来灾难和死亡。必须要杀死双胞胎的其中一个。因为哥哥先出来,所以奶奶二话不说就想杀死他,后来,双胞胎弟弟是死胎,奶奶认为这是邪恶的哥哥害死了弟弟。但还是留下了哥哥。

  这个孩子命格相当硬实,五六岁那年,因为老挝朝廷为了人民的福祉也要搞类似三峡的玩意,于是主角一成了老挝版的三峡移民,老挝朝廷强迫他们离开故土,并答应给予优渥的补偿,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迁徙的路上,妈妈就因为和这个命硬的孩子嬉戏玩耍而自主高坠不幸身亡。爸爸和奶奶更加确信这个孩子就是邪恶的化身。

  在一个还没完工的工地,移民们暂时落脚休息,这个孩子却高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得不全家再次迁徙离开乡亲们。路上遇到其他村的人说那个村子要举办火箭大赛,谁的火箭飞得最高就能赢得一个亿的奖金,于是爸爸和孩子都想去老挝版的酒泉发射基地参加比赛,但父子俩各干各的,孩子用蝙蝠屎混合其他化学物质做火箭……

  剩下的大结局我就不告诉你们了。

  《火箭》观后感(三):被诅咒的熊孩子,却用一只《火箭》救赎了自己

  影片的很多桥段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在展现老挝秀丽山水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描述了现代生活的入侵以及战争伤痕的依旧存在。

  令人惊异的是,这是澳大利亚导演基姆·默多恩特的处女作故事长片,他以往的作品多为记录片。

  影片上映后,横扫2013年各电影节的奖项,将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悉尼电影节最佳影片,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以及美国电影协会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天坛奖的最佳音效奖等等悉数纳入囊中。

  而扮演主人公阿罗的Sitthiphon Disamoe,当时还是个14岁的少年,然而他真挚自然,充满灵性的表演,将一个老挝乡村男孩的成长之路,演绎得感人至深。由此,他获得了2013年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桂冠,真是印证了那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

  《火箭》观后感(四):《火箭》——现实童话

  作为澳大利亚和老挝的合拍片,电影所讲的却是地道的老挝故事,和过去我们常见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影片最大的不同还是硬件上的。影片多角度的头,娴熟的运镜、精准的叙事节奏都打破了我对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固有印象。

  在影片最开始的三个镜头,水车、水碓、神龛就已经构成了整部影片既原始又神秘的叙事基调。阿罗是双胞胎中的一个,而他迷信的祖母视双胞胎为不详的象征,一个是受保佑的,而另一个则受诅咒,祖母无法知道阿罗是哪一个。不过,另一个孩子生下即死,阿罗受到了母亲的保护,他们将死去的孩子埋在了视为神灵的芒果树下,而阿罗至此也背负了被诅咒的命运。

  影片的故事及原始的气质像极了去年的美国片《南方的野兽》,代表现代文明的大坝即将淹没世代居住的村庄,现代与原始的激烈对撞造成在此夹缝中的人们的生存困境。而与《南方的野兽》所不同的是,《火箭》中的苦难明显来自于外部世界,政府为了建大坝对土地的强占,而安排的土地又过于贫瘠无法耕种,所谓的新居犹如难民营,贫民窟及背后巨大的政治宣传画所构成的现实讽刺颇有现代派的气质。同样,一街之隔的“权贵”们享用了贫苦人牺牲土地为代价而得来的电。而理想中的家园不是被强占就是被战争所破坏,影片中有一个空无一人的村庄,因为遍地的炸弹而无法居住,村口的两颗竖起的炸弹被当作了神柱敖然挺立,而更多的炸弹成为了村民的建筑构件跟自己的房屋融为一体。影片对战争的调侃及对苦难的无奈在气质上像极了王童的《稻草人》,未爆的炸弹作为战争和苦难的象征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影片中称它为“熟睡的老虎”,当炸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的好处也在显现,影片中的两个残疾人以收集炸弹为生,炸弹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因为炸弹而致残,也因炸弹有了活下去的资本。男孩阿罗一家也因为躲在了炸弹车里而逃出了原有的聚居地。

  大坝和炸弹一样,在影片中是苦难的根源之一,但又是文明的象征。大坝吞噬了世代的家园,背井离乡的村民流浪于祖国的土地上,而祖国已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影片中的大坝像座大山般宏伟壮观,极有视觉压迫感,你无法对抗它,生活也被它所碾碎。阿罗一家成为了以大坝为代表的所谓“文明”的牺牲品,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疾行,而它却抛弃了它的人民,忘记了它的初衷。

  神龛跟大坝一样,在影片中有着双面喻意。一方面代表了传统,另一方面它又代表了愚昧。阿罗是影片中因传统的愚昧所害的代表性人物,因为自己是双胞胎的一个而受到诅咒,在家人眼里他就是恶运的象征,而阿罗所要作的就是打破这种诅咒。阿罗仿佛生下来就是为了跟传统的愚昧作对一样,首先他的存活就是一种反抗,不然他早就被祖母埋在了芒果树下。对于传统的愚昧,他深受其害,于是也愈加地不敬神灵,他偷吃神龛上的食品,将家中的神龛随意砸坏,当然也不小烧掉了别人家的神龛,还有他随意地从送葬的仪式中离去。他的种种反礼教行为,使他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而这种遭人厌弃的处境一直压迫着阿罗,阿罗急需通过一件事来打破这种诅咒,而影片也急需通过一件事来释放所有的压力。这件事就是“火箭”,阿罗发射火箭的成功,不但打破了诅咒,改变了人生,也使他从不受欢迎的人塑造成为反礼教英雄。

  沉睡的炸弹、高耸入云的大坝、吃人礼教的神龛象征着压在老挝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影片忠实的反映,愉快地讲述。发芽的芒果和飞入云端的火箭无疑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绝望生活的祈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