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读后感1000字
《克尔凯郭尔》是一本由【英】加迪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又一本普通人看伟人如自己的传记,但这句话有些意思:“他感到自己基本上成了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行动者,永远在重新体验他人的经验和思想,却无法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
●译文较生硬,作者思路不甚清晰,或许是被克尔凯郭尔的含混给绕住了。受制于与休谟、康德、黑格尔的类比,重心散漫。本书以渐进式的存在的三种模式为主要线索:被动的、厌世的、无目的的审美模式(浪漫主义者肖像);明确的、履行义务的伦理模式;最高的激情与真实,宗教模式。对抗黑格尔的和解术,信仰必定是非理性的,自矛盾的,这只属于独个人,内在体验的灵光。
●中规中矩的关于克尔凯郭尔的介绍,他对于人之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宣誓令人动容,看完极想把他的作品都拿来读一读。更加明白为啥薛伟请焦虑和恐怕的时候老爱提他。《致死的疾病》和《焦虑的概念》,心理学从业者真可以去读一读。另外还对《非此即彼》《恐惧与颤栗》充满了兴趣。
●也不怪你,基尔克果自己的问题。他还是如施特劳斯说的,适合当文学家。
●“一个诚实的宗教思想家尤如高空走索的人,他的双脚几乎只是踏在空气中,得到的支撑微乎其微,不过,这样行走确实是有可能的。”
●断断续续糊糊涂涂地看完了,作为一个在他生前生后都不受重视,死了几百年一直到20世纪才因为存在主义被推崇的思想家,还是希望更多的介绍他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他的整体思想啊……就看出他提出的焦虑这个概念影响很大了了……这书写的也不太友好,好难懂……
《克尔凯郭尔》读后感(一):理性与信仰
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先驱的地位一直到他去世多年才显露出来,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哲学家,因他们的思想超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以他们的价值要在死去以后的时代才被需要,于哲学家本人是不幸,于他之后的时代却是大幸。
克尔凯郭尔的是个丹麦的宗教神学家,年青的他放弃婚约正式投向上帝的怀抱。当时德国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式微遭到谢林等人的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开始用非理性主义精神重新解释黑格尔,而克尔凯郭尔把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宗教中的非理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他个人的哲学思想。
反黑格尔主义是克氏全部著作的一根轴线。他和黑格尔一样企图把个体和上帝联系起来,但二者方式想反。黑格尔是认为纯逻辑纯思维的绝对理性是惟一真实存在,他把主观上帝纳入理性范畴。而克认为超越理性思维和逻辑的上帝才是绝对存在,作为偶然的个体可以自主和自由地用内心体验趋向上帝,所以他强调个人的自我拯救,反对集体的宗教形式。 正是这种强调 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开创了现代哲学发展的新思潮,启发了以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安兰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存在主义哲学家,
理性主义让个人自由屈服于理性冰冷坚硬的框架之下,在框架之内安守本分,接受历史的决定。而克尔凯郭尔则用信仰将个人从理性压抑的框架中真拯救出来,他后来的存在主义者则将个人意志搁在理性之上,直到坠入荒缪和虚无。对今天的人来说,理性与非理性仍然是个难以分出上下的问题,比如说,到底是用理性的逻辑推理去推论该不该追求一份爱情,还是跳出理性任听凭个人自由意志任意驱逐呢?
《克尔凯郭尔》读后感(二):胡言乱语
我预设别人也一般强悍
自从碰到中心书城那个传教的少妇之后,我看这本书时好像就多了个想要解读的疑问。当然克尔凯郭尔不可能解开所有我的疑问,他不能,这本小小的简介也不能。
虽不至于能背下来,但实际上每个认真读过外美史还有自己的偶像的人是不可能对基督教一点了解都没有的,尽管这种了解很粗糙。
但是我所惧怕的并非是“拿我的思想去冒险”,要求我相信与理性相悖的东西。我信任何人可以”走向深深地、超过七千英寻深得水域“之后身上无半点水迹,身后水域重新合拢,也信关于只是言说就创造了天地的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也对会发光和显性的约柜着迷。但我所不信的是基督的复活,因此我所惧怕的是死亡和止,同时我也不信这个暴虐粗鄙的”上帝“试图约束我的行为的言说。我也过了那个“焦虑”的时机,那个时机里没有出现神,只是出现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女人。
我应该是某种可能性闭合了,所以不会信教。
她说我们不凭空论说祂,而是拿着圣经论说祂,我问道:假若我朋友里出现了圣经里所不允许的事件呢?奸淫、自杀、同性恋。
她说你只要自己不去做这些事就可以了。我的第一反应马上仰头大笑。这并不是嘲讽,而是赞许。
她说上帝是只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在祂的面前,我们是平等的。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克尔凯郭尔来亲自跟我说的一样:
“没有间接的门徒。第一位门徒和最后一位门徒在本质上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后来者在同时代人的证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况,而当代人则在自己的当代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况。“
认真去看了关于亚伯拉罕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仅是一个人和神的较量。其余人无法评判和接纳,真是这样,那我们如何用圣经”言说“祂告诉我们的道德?如何能得全信祂所说?当然因为我不信,所以我没资格批判这一点。我一定是也没有机会审视自己坚持的东西,因而只能抓祂的毛病而已。
克尔凯郭尔一定首先也将自己献给了祂。因此我也热烈地想要知道他为什么取消婚约,我热烈地想知道一切日常行为下的疯狂因子。
但我不想把自己献给祂,于是在传教的女人过来时我立刻拒绝了。她稳定温和地捧着圣经对我讲圣餐和创世纪,我却每每将话题引到我的外延当中去。这是种尴尬的打开、又封印上的状态,最后我想讲死亡时,她接了个电话,她接电话前先对对方来句神的祝福。然后就与我告别了。
我记得其中我问过她一个问题,就是世人都不信教,都做了这些糟糕的罪行,而你也说你有原罪,你要怎么做,她说要每星期祷告做礼拜,洗掉自己的罪行。
不够,实在太不够了。
愿主她的主保佑她日后一生不受我任何只言片语盅惑。
《克尔凯郭尔》读后感(三):[2012-2013读书摘抄]走在路上,未见到一个旅行者
一、序章
1、如果真理就站在面前,客观清晰,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了解它,如此,了解又有何用?
2、为了给信仰留下空间,有必要否定知识。(康德)
3、我们认为自己是负责任的道德行动者,其前提是我们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
4、康德一派:终极的实在由不可知的“事物本身”构成,它们被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与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分离开来
5、黑格尔“异化”:出于种种原因,个人认为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完全依赖自我,依靠自己的判断或意志设计行为准则
6、费尔巴哈:宗教里的上帝不过是外化了人自己的本质和基本特性,这种外化的形式是想象的、理想化的;
人对上帝的了解不过是他对自己的了解;
神学的秘密最终被证明是人类学
二、一个时代的不道德性
1、《附言》:在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大大增加,我们因而忘了存在是什么意思,也忘了内在性意味着什么
2、最重要的是,不能教条行事,因为这样一来,这种误解立刻在新的误解中努力解释自己,似乎存在就是为了解释这个或那个
3、“腹语者”:人们奔向一个观念与学术的非个性化世界以寻求庇护,却不愿意直面事实,为自己的生活、性格以及观念负起最终责任
4、ME: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为了得到一种见解,他们不得不在数量上结合起来
5、人们认同难以确定的抽象术语如“人性”或“公众”,躲入具体化观念和信条,这一剥夺个性的领地里,不再对自己的所思和所言负有个人责任——构成“这个时代具体的不道德”
6、仅仅是理性的争论会使一个人远离生活
7、特别执着于某一观念的人们尤其容易自欺欺人,用符合此种观念的方式来阐释呈现在面前的一切,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三、存在的模式
1、存在的三种模式或“范畴”:审美的、伦理的和宗教的
2、审美模式生活的人无法真正控制自己或自己的处境,他的生活状态是典型的漫无目的(ins Blaue hinein)。不会努力使生活具有连贯性,对当下的自己和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没有始终如一的观念,他的生活也没有植根于此。让“随意发生的事情”掌握自己,住到自己的行为
3、(“不幸的人”“悲剧性英雄”厌世者[Welt Schmerz]:这一类人完全受制于环境,受制于可能是这样,可能不是这样
4、作为伦理的存在的个体并不受制于偶然因素与命运等外部环境之力
5、个性是“绝对的”,它“既是目的,也是意图”。伦理模式的主体把自我看做一个“目标”,一种“设定的任务”
6、人生的成败也不能用他是否已经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目标来衡量。具有最终意义的是他完全认同这些目标;与此相关的是做事情的精神,追求目标的热情和真诚,而不是其行动力产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
四、伦理模式的悬置
1、那些在痛苦中追寻着不为人知的使命的人所面临的困境:”走在路上,未见到一个旅行者“
2、借用某些信念来为有悖道德的行为正名,唯一的用处就是毁掉我们对自己价值观的信心,因为它甚至拒绝我们最为确定的观念
3、道德要求无根无据,或者,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可以不需要它
五
1、真实性与主观性:关于历史的陈述,无论能得到多大的证明,肯定无法如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目睹所得到的当前经验那样确定
2、理智与信仰: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真理,就不能再去追寻它;如果我们还不知道真理,在碰到它或者它表现出来后,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它是真理呢?
3、信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凡是相信那个自相矛盾的(道成肉身的时刻),也会相信信仰
4、历史事件和历史变化的特点是不能简化的偶然性或非必然性
5、它(黑格尔《逻辑学》)可以解释一切,却无法解释自己
6、当我们作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或研究者”从外部“去思考事物时,我们是怎么想的,这和我们作为固守形式的行为者采用”从内部“的观点,努力实现似乎毫无争辩余地的具体意图时,我们是怎样想的,二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克尔凯郭尔》读后感(四):西西弗斯并不幸福
是对这本书和刘小枫老师另一本书的杂感。草率记下,免得睡醒忘了。(*这两天都在乱翻书以至于已经和天朝人民有时差了……OTL*)
====
高中时读过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没有读懂。像误解许多人误解尼采一样误解了他。如果懂了,不至于后来掉进萨特的“真•存在主义”和各种后现代坑里爬不出来。
我觉得我的三观一直很奇葩。18岁之前都是所谓真•自由主义者(罗素王小波卢梭伏尔泰),乐观向上宽容人性相信启蒙。上大学前两年见识了各种奇事,长了点心,终于开始意识到理性的局限,从康德读到费希特,进而萌上浪漫派:相信为内心而生活就是真理,脱离尘世就是高贵了。
然而,浪漫主义者没有给出一个在现世中生活的最高准则;“美”本身也显得软弱无力。这一观点导致了后世普遍观念中“德国人的双重性格”:外表臣服于世俗权威,只追求精神自由。这间接导致了1871年之后德国的“另一种道路“:”国家这个怪兽,最后终将吞吃它自己的人民“。
我当时以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好了。
但这正是浪漫主义的弱点:它的矛盾在《浪漫主义的根源》第一章里已经显明。伯林没有给出任何简明的定义,而是用了一串雨果式的夸张华丽的排比句:““简言之,浪漫主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主义的,也是集体主义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浪漫主义的根源》)
这种自相矛盾有嘲笑为软弱和sentimental之嫌。尼采同样看到了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又痛恨这软弱,于是跳出来发明了“超人”——虽然虽然舍斯托夫认为,尼采君想杀死的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上帝而不是真正的上帝,但其意义相差无几。如今知乎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批判“弱者的道德”,讽刺一切不解放“人性”的行为,哪怕这部分人性仅仅是兽欲。可想而知,怀有十八世纪那种乐观进步主义踏入二十世纪的人(如茨威格),活到最后多么绝望。
克尔凯郭尔的卓异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以理性为绝对的谬误(康德、黑格尔),却没有像尼采一样树立新的崇拜对象,也没有像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者一样,把理性之后的世界描述为虚无幽暗的深渊。他重建了信仰超越理性、且独立于理性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今天,在这个以政治正确为纲的多元主义社会里,我们能看到各种对道德与公义的嘲讽,然而这些人不知道,他们今天所推崇的”人权“如果离开古老的律法,压根不可能存在。不反人性的文明,比如罗马帝国晚期那种酒池肉林荒淫社会,不可能以一种稳定姿态长久存在。
以前读尼采时,感觉他把理性倒塌后的虚无的可怕描述得淋漓尽致,提出的却是一个糟糕的解决方案,不比马克思好多少。
——但如果他们都错了,谁能说自己的智慧是正确的?
这几年来,我走了许多弯路,也对自己曾经怀有的康德式的价值观深深动摇过。我承认了理性的局限,却不可能认可尼采的设定——我这样悲观软弱、肉体和精神都弱小的人,当然没有成为”超人“之类的潜力。如果世界只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或黑暗森林法则支配,我这样的人恐怕难逃一出生就被丢去喂狮子的命运。丛林法则不会教给你伦理与爱,它只追捧最强者,把一切弱者扔进历史的车轮下。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设定下,一切伦理、价值、形而上学,乃至理性本身都没有意义。怪不得希特勒说:”如果德国人民输掉了战争,说明他们命该如此,不配做最优秀的统治民族!“
可是那一切没有发生。我还活着,而且承认我错了。错得心安理得。
理性的高峰之后并不是只有虚无的深渊。有更好更艰难的路在那里,我却看不见它。那时我以为自己足够勇敢,有能力忍受虚无;或者说,宁可忍受虚无,也不愿探寻道德律的根源,接受一个被启示的有意义、价值和爱的人生。后者看似沉重,却比无根基的不能承受之轻好得多。
我曾经的偶像加缪也错了。西西弗斯只是个巨人,他无法创造真正的意义,只能信靠更虚假的东西作为安慰,比如欲望,比如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化的机场书店哲学。有人或许满足于此,但我相信,西西弗斯并不幸福。
Lachesis
2014.7.27
《克尔凯郭尔》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出身与意义】
克尔凯郭尔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其父一直严格以旧约的精神治家,使整个家
庭弥漫着浓烈的宗教气氛。他虽因经商致富,但常为贫穷时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
而自认有罪,担心上帝惩罚,惶惶不可终日。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逝世,更使他备感震惊
,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独。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小儿子索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伦有先天生理缺陷,体弱多病;他虽然聪颖过人,但生性孤僻内向
,行为怪诞,以致同其父一样终生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配。他后来在日记中谈到
:“我早年的全部生活环境笼罩在最黑暗的忧郁以及最阴沉的压抑的迷雾里,竟至于弄成
我现在的样子,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近现代转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型的
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脱离人的客观物质或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
做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活动,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
绪代替感性或理性认知,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的纯思维、理性和逻辑来作为揭示人与世
界及上帝的真谛的出发点,而这也正是他的全部哲学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
主义的批判当做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几乎成了他全部著作的一根轴
线。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做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
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陷入了“客观主义”。因为黑格尔把纯逻辑,即纯思
维或者说客观精神当做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整体和封闭的系统,当做唯一真实
的存在,并企图由此推论出其他领域的一切。世界无非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
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无非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的某一成分
。按照这种观点,个人的存在也是被决定的,因为个人也无非是这种普遍的、纯思维的偶
然的表现。人的自由是一种被理解了的必然性,人的道德和宗教情感是普遍理性的附属品
。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
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
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
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值得提到的是:克尔凯郭尔在批判黑格尔时,竭力驳斥老年黑格尔派把黑格尔的体系看做
是对基督教的充分论证的观点。后者认为,基督教并不认为理性和信仰这两种因素是人类
精神的两种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东西。尽管它们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但它们有着必然
的联系,形成为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一个统一整体。从圣保罗开始,基督教就力图将希腊的
理性文化与犹太的信仰文化融为一体,而这种努力在黑格尔体系中得到了最后的完成。黑
格尔哲学是对基督教信仰的一种思辨的论证。克尔凯郭尔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
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其全部论证都犯了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
》中早已指出的循环论证的错误,即把待证明的结论当做前提。黑格尔待证明的结论是他
的纯逻辑体系的统一性和实在性,然而他却总是把这种统一性和实在性当做他的整个论证
的前提。这样他的论证必然似是而非。
有的西方思想家认为,“就其一生和著作的影响来看,克尔凯郭尔更多地是属于20世纪,
而不是属于他自己那个世纪”。
曾说自己是双面人“一面开颜,一面哭泣”《日记》
【最高存在】
《实践理性批判》:我们只有设想存在一个至高的自然推动力,最高至善才有可能在这个
世界上实现。
费希特认为,上帝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这一观念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无法对其进行
逻辑分析,所以应用“道德世界的秩序”这一概念来进行替代。
黑格尔一开始的立场与康德相同,视道德为构建“一切宗教的目标和本质”。
黑格尔认为,我们感到陌生或是成为“他者”,是因为我们参与到了囊括一切的宇宙进程
中,其潜在本质是心理的,精神的,也即“世界精神”。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里的上帝不过外化了人自己的本质,是想象的,理想化的,是“人类
的心灵之梦”。人对上帝的了解不过是对自己的了解,神学最终被证明是人类学。
【当今时代】
克尔凯郭尔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当今时代》:事实上,一切事情都有指导手册,很
快全世界的教育都将意味着背诵更多或较少的评注。
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为了得到一种见解,他们不得不在数量上结合起来。
“没人,没有一个人,敢说我”
人生的成败不是看他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而是他完全认同这些目标,与此相关的
是做事的精神,追求目标的热情和真诚,而不是其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
【认知】
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获得真理呢?如果已经获得了,那无
需再追求,若还没获得,那怎么确定获得的是真理呢?他指出,解决的方法在于我们认识
到,认知意味着主体意识到蛰伏在内心中的东西。
黑格尔就认为,柏拉图仅仅把知识看做“回忆”(Erinnerung),这与他自己的观点有相
似之处。
克尔凯郭尔则说:真理,不是从外部介绍给个人,而是本身就存在于个体之中。
应该说这些说法的本质都是一种流行的理性主义,在这种情景下,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偶然
的。
【黑格尔】
他认为历史是“观念的具体化”,其结果是,个体的地位相应下降,萎缩到仅仅“代表”
其所处时代的世界精神。
克尔凯郭尔则认为,人们太容易“在事物的整体中,在世界历史中迷失自我”,把自我的
个体身份淹没在诸如时代精神或是人类进步一类的集体观念之中。
【维特根斯坦】
“一个诚实的宗教思想家犹如高空走索的人,他的双脚几乎只是踏在空气中,得到的支撑
微乎其微,不过,这样行走确实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