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锦集

2022-04-11 03:3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锦集

  《蔣經國傳(2009新版)》是一本由陶涵著作,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0.00,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蔣經國傳(2009新版)》精选点评:

  ●大家一定注意,我在淘宝上买的台版书,内容可以,但是书的版式还是民国时的那种,排版是 字的顺序是 竖排 ,一列一列的书,然后书的装订线是在书的右侧,与大陆版式完全相反,读起来很不舒服,经常读着读着,就读错行了,准确的说是 读错列了!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给忽略了,很奇怪。

  ●翻译之后,竟不觉得是在读外国人写的书。

  ●经国先生千古

  ●很多之前的误解和臆想,由这本书开始清晰和证实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固然有客观因素在,但是相对而言那13年台湾完胜大陆 看不同背景下人写的书可以更好的认清现实

  ●看的是未删节台版。首先,蒋经国身上有浓厚的威权政治的影子,这很明显;其次,蒋在台湾初期并没少杀人;最后,他依旧是伟人

  ●介绍了蒋经国大陆和台湾的生活经历。

  ●对于台湾、美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着墨太多。以至于感觉没了重点。看完后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不是台湾那么一小块地方,两蒋是不是也可以带来福祉?反正不会比现在差就是了。

  ●陶涵写的东西总是隔靴搔痒,不知为毛评价那么高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一):真正的国父

  抗战期间在赣南成绩斐然,在一个污浊的政府中渡辟一条清洁高效的地方。多次将四大家族的后裔拉下马,驱逐上海黑帮势力,挽救危局于水火。

  一生为官清廉,在台湾当太子的时候还常常去自己排队买电影票看电影,到饭店吃饭。而且竟然有一次自己晚上开车溜达时把一个陌生人送回家,那个人不认识他,还赏他10块钱。

  死后没有任何一处产业,在台北一直是租房子住,禁止子女从商。对贪腐深恶痛绝。

  蒋的独子

  风流种子

  最早的供禅谠员之一

  坚定的国家社会主义执行者

  全球政府领袖的楷模

  台湾珉拄、经济改革的导师

  全球唯一以独裁结束独裁的开明君主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二):不是道路的差别,而是良心的差别

  窃以为台湾存在的最大意义,对大陆而言,就是提供了一个参考,看,中国人也可以搞民主。

  当然台湾的民主过程,并不是小蒋的功劳,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之一就是史料的客观呈现。本省人的奋争,民主潮流的涌动,外省人对趋势的理解和认识,是民主化进行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小蒋是看到了汹涌的潮流之后,采取了的被动避让和开放,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台湾。然而作为掌舵人,顺流而行还是逆流而动,不只是见识和勇气之分,还有良心之别,毕竟船上载着千万民众,而非孑孓一人。

  小船已经掉头,大船还在漩涡里打转。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三):好书

  蒋经国之后,台湾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代领导,然而每次民调显示,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经历?蒋经国和邓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学,隔着海峡,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一个建设现代化强国,是偶然还是巧合?为什么蒋经国自章亚若死后,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一眼?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人?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族,为什么他们天生逆反政治?本书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发掘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史料。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历、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大背景。

  欲转让 联系qq1550630540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四):看不透的蒋经国

  蒋经国的传记很多,陶涵的是前两年看的,还是特地从台湾寄来的。说实话,印象不深了,只能说,也许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传记,重史实多过于人性的把握。

  今年连续看过几本蒋经国传。师永刚的是买其他书送的,对范范的了解蒋经国的生平还是有帮助的。对漆高儒的,一开始有很大的期待,毕竟他算是对蒋有深入了解的人,可惜通篇都是溢美之词,太不客观。曹聚仁的,有人推荐说很不错,其实不算是传记,只是两个时期对蒋的不同评价而已,客不客观很难说。

  其实,看蒋经国最想知道他的几次转变中的心路历程。12年苏联的红色经历后,如何接受蒋介石的治国理念;亲自实施了白色恐怖后,如何以独裁结束独裁;被迫与父亲划清界限后,最后内心深处是否与父亲达成和解。说实话,这些我依然看不透。

  蒋经国其实是个悲情人物。

  论亲情,亲生母亲毛福梅该算对他是最毫无保留的爱了,可是一开始他就长年不能侍奉在身边,后来回国没几年,生母意外就被炸身亡;生父蒋介石,总感觉对他没有真心喜爱,似乎对养子蒋伟国的爱多过于他,而且一开始十几年的疏离,这对父子最终是否真的心意相通其实很难说;各个子女都不让他省心,儿子们要么患病要么不争气,女儿婚姻也不让他做主,私生子们又不能相认。

  论爱情,妻子蒋方良算是糟糠之妻,在苏联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可是他花边新闻不断,又因为宋美龄的关系连蒋夫人的称呼都不能给妻子;情人章亚若,无端被害,他却不敢去调查真相,连双胞胎儿子也不敢相认。

  论事业,一开始在赣南算是小有成绩,却过于理想化,最后也没做成一个像样的样板;上海打老虎,一开始也准备搞大动作,结果各方掣肘,打老虎也不了了之;军事不利,兵败如山倒,失却大好河山,只能偏安一隅;为稳定统治,接管情治机关,实行严格的管控,留下骂名无数。

  蒋经国是个悲情人物,是个看不透的人物。永远站在蒋介石背后,永远搀扶着宋美龄,永远不知道他这么做是真心还是假意。

  《蔣經國傳(2009新版)》读后感(五):too good to be true.

  too good to be true. 这不是本好传记。记错了误以为作者是学者,看前言才发现非但不是,而且写这书只花了两年,这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深入挖掘传主,没能体现传主的多面性,非常平面化,非常流水账。

  书中还有大量史实的错误,在对国共分裂、西安事变、中苏关系、朝鲜战争、林副统帅叛逃坠亡、中越战争等史实的描述中有很多问题,这些史实都有严肃学术著作论述过,基本结论是相对明确的,作者显然没有看过这些书,描写这些事时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每句话都做到了与事实南辕北撤。里面还有一些地摊文学般的细节,非常损伤对本书的严肃性,比如提到蒋介石去世时台北到高雄全岛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即使是得到哈佛大学学位的官员也认为,这现象恐怕不是巧合,写这玩意有何意义?

  在完全不了解蒋经国生平、台湾现代史的情况下,道理上讲,翻下这本书应该还是有好处的,但作者水平实在不行,在可检验的事实层面出现了太多错误,让我总有疑虑会不会在字里行间就被作者带偏了节奏,读起来反而挺累。

  蒋经国在情治部门的工作经历以及台湾在夹缝中生存的历史确实让情治部门在台湾能够做大,这本书对一些历史的描述让我才能够理解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里为什么充斥了阴谋、暗杀。

  对两岸关系的回顾说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军功章至少应该有国民党政权的一半。蒋和邓分别领导两岸政权的那几年,看着对岸迎头赶上,蒋对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趋同,从而和平统一水到渠成有过预期,但他没能见到他去世后1年发生的那件事,这事如果让久经战阵、习惯了执政期间被指手画脚的国民党来处理相比会处理得更好。以前北京还有通过每年纪念二二八来给对岸上眼药的习惯,不纪念了就被作为双方关系改善的证据,而后来就变成香港台湾每年纪念**,都有原罪,差别就在于历史包袱放下了没有。

  看这本书本书又从头过了一遍中国近代史,虽然挺多史实不太对。重温当时国、共、美、苏、日多方关系,其实意识形态并没有那么重要,在不同时期视乎力量均衡都有过不同排列组合,最后却走向这样的结局,每次读都觉得很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