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读后感1000字
《七十年代》是一本由北岛 / 李陀 主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5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始终觉得,只有经历过蒙昧动荡,才会沉淀出生活。厌倦了无病呻吟的小情调,只有最简,最真,最深沉的东西才能打动我吧
●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群像,杂芜生长的个人故事。你看这群人上山下乡学工学农甚至入狱,但似乎没耽误其读书写诗画画摄影弹琴唱歌听广播谈恋爱。一个问题:收的几乎都是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讲述,所以有时就成了当年弄潮儿们不无得意的回忆录,艰辛的记忆在回溯中都被建构成为值得记录的题材和光荣的探索,一如毛尖的批评:“高端诉苦”。比起这些掌控话语权的人,还有远远更为艰辛的、受苦的、无声的大众湮灭于历史中(阎连科提供了这个角度)。但也有人如陈丹青意识到这个问题:“上一册《八十年代》叫来我辈谈论,这本书的叙述者仍是我们,这是一种权利么?七十年代的苦雨殃及所有人,若是人人痛说,本书不过滴水。”用这句话作全书的底子,就可以读了。
●不是每一个段回忆都值得读,但是一定会有你喜欢的,振奋人心的。
●每个人回忆的七十年代都不同 七十年代的墙是用无辜的热血筑成的 是坠落的狱 拥有温柔的暗涌 在政治压迫下暗涌的文学与艺术的光 在七十年代结束后重生于中华大地上 并继续闪耀 什么是勇敢?我想是再回忆起这段复杂岁月时 笑浪谑谑 唯愿人长久 到老不白头
●和八十年代访谈录比较起来,这种自说自话的回忆体所蕴含的干活要少了很多。有些人的回忆对于我来讲,真是自恋到毫无价值。正如李陀所讲,这是一本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回忆录,它依然只是那个及这个时代里弄潮儿们的洋洋得意的记载。他们即便是生活的艰辛,也是一种值得记录的题材。真正的受苦者和无声的大众们,依然无法构成历史的回忆。
《七十年代》读后感(一):去七十年代旅行
虽然仅仅涵盖了功成名就的人的回忆,甚至有很多是当初与北岛在年轻时相识的人,显得面儿窄。但不影响它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感谢编者北岛和李陀有这种想法并实施,让一副社会图景汇于一本书中。有时间的话读一读!
《七十年代》读后感(二):生于80年代
在我们身上还有些许那个年代的影子,最起码自己的童年过的还算是幸福,不和现在的孩子样,除了功课就是补课要不就是电脑,和他们相比虽然少了很多高科技却又多了几分人情的味道,最起码不会再又大年三十用烟花把人家被子***掉的事情
《七十年代》读后感(三):那些美好的青春
不论那时到底是什么样子。 每个作者都想起了自己的青春。
理想、迷茫、对世界的好奇、不舍的执念…… 如刚刚冒出的嫩芽: 黄绿色而不是墨绿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每个人又是别人眼里的别人。逝者如斯夫
《七十年代》读后感(四):有些一言堂了
对七十年代的回忆是多方面的,也展现了部分知青当年的状态。但由于作者大部分是北京知青,不免有些一言堂,所以看到最后有些腻了。不过,作者是真实的,也真实地折射了历史上的多层面。虽然也很关注知青的人生际遇,但他们背后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农民,何尝不是政治的牺牲品。
《七十年代》读后感(五):我推荐了朋友读
平实是这本书的特点,有画面感,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尽管作者们在那个年代都经尽了许多磨难,但是我没有看出感伤,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是矛盾的因为今天的总总不见得就比那时过的透亮,这也可以看出一个个体的人,是多么的单薄和无助,我喜欢<宁静的地平线>和<骊歌清酒忆旧时>,<幸亏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