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读后感100字
《管子》是一本由中华书局著作,18.00元出版的35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子》精选点评:
●羽扇纶巾赴征程...
●2011年7月31日读完
●章节、内容都是节选,版本也不明,基本上没用
●李丞相应该好好读一读
●什么是“道”,“道”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处理事物理念的总称。“道”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
●看到有些人帖法家的标签,不太同意。 虽然它治国,跟商鞅这种纯法家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的区别
●翻译还有诸多问题。武王剪商,周公制礼,创建了一个“郁郁乎文哉”的德治体系,至管子才提出以法治国,难怪梁启超将管子列于政治家首位了,静因之道、轻重之法可见一斑。
●杂!
●好书,可能缘分不够吧,不是太有感悟
●就这样吧
《管子》读后感(一):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际举措
《管子》读后感(二):管仲谈如何治国理政
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一系列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措施与政策,齐国在其励精图治下经济迅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一跃成为当时的东方强国。同时,齐桓公在其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开创了名垂青史的传奇功业。
本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春秋时管仲的著作。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汇聚百家学说的作品,当时的编著者们之所以托名管子,主要原因在于有意追寻、总结管子治国理政的宝贵历史经验。可以说,《管子》是一部阐述“霸道”的大书。
读完本书,笔者为其包罗万象而又内涵深刻的治国思想所深深折服,以下几篇格外精彩:
《牧民》篇——文字为格言体,言简意赅、风格警策,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赏心悦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力度。
《八观》篇——从八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国家治乱的衡量标准,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法禁》篇——古代论述依法治国、令行禁止的名篇,其中各种“圣王之禁”的描述深得法家思想的精髓,闪烁着古人的智慧光芒。
《侈靡》篇——历史上罕见的奇文,古代版“市场经济”学说。文章认为奢侈消费能极大地促进劳动就业和改善民众生活,看到了消费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最后来谈谈本书的优缺点。
优点:作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之一,本书对原文的注释与翻译严谨权威,每篇前还有精心编写的解读与赏析,有助于读者快速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与行文特点,是一册质量上乘的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读本。
缺点:《管子》一书历来号称难读,因此在字词文意的注释上需要格外重视,本书在这一方面稍有欠缺,部分字词义非常简略,增加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
另外,本书虽收录了《管子》的所有文篇,但每篇中或多或少都有节选与删节,因此喜欢全译本的读者需多加留意。
《管子》读后感(三):大宗师
管仲,管夷吾,春秋早期社会改革家——姑且称之,因为《管子》这本书有被划为法家的,还有被划为兵家的,没有明确的分类。《管子》一书不是管仲本人著作,而是战国时期后人为学习总结管仲辅桓公的王霸之术的托名之作。
管仲前半辈子穷困潦倒,运气很背。首先是和好友鲍叔牙经商失败,然后当兵参战又临阵而逃,辗转于多个国家为官不受器重。后来到齐国辅佐公子纠,逢宫廷政变,老国君齐襄公死,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管仲一箭欲射死公子小白,小白诈死抢先回齐继位。这就是以后管仲的顶头上司——齐桓公。虽然后来桓公听了他师父鲍叔牙的话与管仲冰释前嫌,并迎接其回齐拜为上卿,但初期君臣关系并非如鱼得水,两人治国理念压根不一样,桓公屡次兴兵伐宋伐鲁,兵败多次之后才真正交相权于管仲,这里不多提了。
管仲的政治纲领很有儒家气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但是不似儒家那般毫无可操作性。其以“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施政起点,提出了治民必须满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这现在看来也实在是很精彩的观点。他的改革措施大体如下:
1、“成民之事,定人之居”:把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行政编制,三分其国为三军,军事化管理人民。——《牧民》篇;
2、“相地而衰征,关市饥而不争”:根据土地贫瘠或肥沃来定税收,免除商品关税,开放渔、盐、山泽等垄断行业;尤其在《轻重》篇中指出各种征税会对民生经济产生严重伤害,政治眼光十分敏锐;
3、“作内政而寄军令”:把军事隐藏到原有国策中,以狩猎制度进行军事演练,麻痹邻国;
4、“选贤举能,以法治国”:最早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观念是管仲,但同时强调德治和任贤的政治原则,并且还提出了一国单靠法度强制不足以立的观点——《立政》篇;
5、“信诸侯,亲邻国”:这样的外交方针迅速化敌为友,竖立齐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日后称霸诸侯奠定了舆论基础。
管仲的改革重法,也强调道德建设,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哄骗人民的虚假幌子,管仲已具体落实为国策。其“德辅”为改善民生、疏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救济穷困六条举措;“义辅”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等七条原则——见《五辅》。最难得的是他所采取的富国措施,也并非像后人比如商鞅那样一力发展小农经济,而是刺激消费,发展商业,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市场物价波动规则而富国,其高瞻远瞩实属罕见。
精彩的最后,管仲变法之后齐国迅速崛起,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称王,终于亮出了“尊王攘夷”的重剑。在“尊王攘夷”的政治原则指导之下,桓公在崛起之后伐戎救燕、伐狄救邢、征戎狄而救卫,受到了各国的支持。中原各国久受少民政权的侵略和破坏,桓公的尊王攘夷不仅保护了中原华夏文明,而且对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管仲这位备受争议的伟大改革先驱死后一百多年,孔子站在历史文明的角度对他做出了高度的赞扬:“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管仲之力也,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的改革结合了法治与德治、更结合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开一代先河。在当时的封建君主制政治环境之下,群敌环伺的国际形势之下,齐国内乱而动荡飘摇的国内形势之下,管仲也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民生、道德建设,管仲是当之无愧的大宗师。
《管子》读后感(四):就《管子》谈谈借鉴与传承的那点事
很多人知道“管鲍之交”这个词,少有人知道这个词中的“管”、“鲍”分别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更少有人知道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大臣,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的第一霸,更更少有人知道管仲有《管子》一书传世,当然管仲应该不是《管子》的作者,但该书阐述的是他的思想,这毋庸置疑。而读过《管子》的人就更更更少了。
评论一本书不易,先陈述以上事实,算是文字开头。当然上面这些,读《管子》前我也是不了解的,这个事实也归入文头吧。
既然在这里写书评,管仲其人如何,《管子》一书大体的内容说些什么…… 这些内容不便多说,这种**的活还是留给**来干为佳。但有几点需提一提,方便后面的废话展开。
一 《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深道出人世的精髓,我觉得这是人类社会的天字第一条规律,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以及马克思“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这样的西方伟大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管子》是总结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的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诸多方面,但它们都来源于现实,来源于齐国实际的的地理、人文环境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其中以阐述经济规律的“轻重十六篇”对后世影响最为显著。如其它评论所说,从王安石、诸葛亮的治国策略可窥一斑,即便到了今天,仍有如黄达的《货币银行学》这样的著作在大量引用十六篇中的原句。
三 《管子》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我国传统的整体的来认识世界这样一种模式,区别于现在的来源于西方的学科化的认识方法。
……
首先谈“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上帝”这一类东西的话,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使命没有来源。在无神论的前提下(没听说身边有谁看见过神),我们想像一下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蛋白质生命体,后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再后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津津有味的活着,我觉得只有一个东西在推动着这个过程,就是生命存在下去的本能,不是因为生来是为了存在下去,而是世界偶然而又必然的创造了这样一种不断摄入营养存在而又不断为摄入营养挣扎的东西,它的运动过程就像泥沙凝结成岩石、岩石又不断风化为泥沙,而生命追求营养存在下去就像岩石随风滚动避免风化。生命离不开营养物质,人离不开食物等资源。有了一条向人类输送营养的“管道”,才有了人类的其它。
我将《管子》来源于齐国现实这一点列在第二位来讲,因为我觉得所谓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知识都应该是这样的。北大教授汪丁丁说科斯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态度是不断的回到理论产生的起点——现实去总结、发现经济规律,哪怕最后发现前人已经研究过同样的内容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张五常对经济研究也持类似的观点。我很喜欢这样的观点,但不是因为喜欢而将之作为说本段第一句话的理由,理由是我上一段所讲的道理。如果将人类的文明比作一张面膜的话,面膜下面的那张脸就是孕育文明的客观环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人口等。文明是人们为了自己生存下来而将自己与自然环境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的话,那么《管子》中的“轻重十六篇”算是经济学,只是它产生的环境与今天经济学所处环境略有不同。相同的逻辑往深处、广处一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来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文学这些所谓的社会科学了。
接下来可以顺理成章的谈一谈借鉴与传承那点事了,一句话:社会科学内容依赖其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土特产”有其先天的合理性,没有现成的成品也更多应该根据实际去创造。自然科学却不会有彼原子与此原子之争,可相互学习(更何况“相互”两个字其实可以去掉)。
还想扯几句认识模式的事,初读《管子》时常常以自己的一点如经济学之类的常识来判断内容的是非,仔细想来真是可笑,二者不仅背景不同,连看世界的方式都不同,谁能做谁的标准?觉得这样做是自己的悲哀。后来再一想,觉得是中华文明的悲哀了。
最后强调一句,上文有装*嫌疑,且很多提及的想法只是我凭空想象,没有什么依据,读者只当是看小丑表演,一笑过矣。还有因看不太懂《管子》原文,辅助性的看了陈永汉的《管子——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一书才写出这个书评,我再悲哀,中国文明再悲哀,看客可再一笑。
顺便向像我一样看不太懂《管子》原文的人推荐《管子——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一书,陈永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管子》读后感(五):法学先驱 治国达人
《管子》一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学富五车、为国为民的贤相。一个有别于孔孟、有别于帝王的圣人。本书的思想包含了法家、道家、儒家等,文化内涵丰富,李山老师的《管子》是部分节选,但是翻译得相当精彩,我在通读一遍的时候,是先读原文,而后再读译文,但并不能背诵下来。随着中国政府提出的要建立法治社会的倡议,此书无疑是接触法家思想的很好的引路人。
一、《管子》一书的作者并不是管仲,而是在管仲逝世后约200-300年间,由各路有志于治理国家的,名声还不是很大的学者或政客们收集撰写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崇拜管子!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书籍或是电视作品的时候,在第一次介绍南阳诸葛卧龙的时候,书上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当时对治国和经济的谋略,即便放到现在,也没有过时。比如说减轻税负,就能增加税收,这就和目前政府的减税降费政策高度契合。比如说在产品上二次加工,就可以刺激经济,这和供给侧改革不谋而合。再比如说为先人祭祀,让鬼神来刺激消费,助力国家经济发展等等。不得不说,齐桓公遇到了管仲,当上了霸主,是必然的。
二、从目录来看,每个章节并无啥逻辑关系(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是晚辈们收集的,如果要是管仲本人亲自撰写的话,那么可能他会严谨一点,这里不是讨论的重点。目录上的章节也不是全部的章节,但是每一章节写得都十分精彩,让人惊叹佩服,原来治理国家是如此艰巨重任,原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管仲的圣明已经到了察觉于无形的程度了。这点在“七法”这一章节中,已经可以反映出来了。
三、本书的观点非常新颖,放在君主世袭制的农业社会,那么观点一定不会过时。可惜近200~300年来,世界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运转规律。有一些观点用在21世纪就不适用了。
就比如“权修”里的“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这是重农轻商的表现。现在的商人和财团,对国家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对国家的贡献已是举足轻重了。
说偏了,在这里还是要谈一谈我在拜读作品的时候,我的几点收获的。
(一)我仅仅只通读了一遍,一天一个小时,不限天数。终于,我花了2个月才读完。因为本文是经典著作,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是建议慢慢品读,读原文,要思考,读不懂了再读译文,这样就会有收获。比如“仓癝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等句子还是可以背诵一下。
(二)本书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我认为用“法治”二字再合适不过。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国家要强大,那么就需要制定严明的法律条文,把游戏规则制定好了。谁违反了规则,那么就需要铁面无私地去执行法律。一个国家人人遵纪守法,人人尊师重道。国家的顶层设计者再出台相关的政策去引导国民,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去从事市农工商,刺激经济发展。以仁义去施展外交手段,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法治国家,何愁不兴,何愁不强大。By the way,目前国家大力开发自贸港(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说白了,离不开法治建设。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建设跟上了,那么营商环境就会优化,纳税人满意度就会提升,自贸建设才会发达。
(三)也许有的读者会说,《管子》所写,大多是齐桓公和管子的对话,是管子说给齐桓公听的,是一本帝王之书,我们普通人家不必看那么认真。其实不然,当时的春秋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管子》是一本集众家之长的书,凡是认真看了本书的话,都能体会到,本书是在奉劝君王要以民为本。以前上学总听说,法律是为保护上层阶级而制定的,但如果上层阶级不为人民考虑,凡事都从自身出发,那么这个政权也是不会持久的,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千百年来,每一个时期的上层社会和底层阶级都一样,是天地之间的关系。上面的掌权者要关心下边的平民百姓,下边百姓的满意度会反馈给上面的掌权者,上下循环起来,处在中间的万物才会生机勃勃。所以说,《管子》是值得适合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读者去细细品读的。因为思想碰撞了就会产生新的思想,你敢说你比管仲厉害吗?你接触了管仲的思想,即便不能王侯将相,可你也知道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读了本书当然还有很多收获,但是都是对个别章节的笔记,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最后我想说,尽管我通读一遍了,但这绝不是结束,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这只是序幕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