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词赏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宋词赏析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1 1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宋词赏析的读后感大全

  《宋词赏析》是一本由沈祖棻 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20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宋词赏析》精选点评

  ●被誉为当代李清照民国才女沈祖棻的代表作品,在斟酌字句基础上,品味宋词的意境词人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有些名句解读独到,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什么在唐诗中不见经传,而用在晏几道的宋词中却流传千古。书中还附有三篇作者论词的文章分析精妙

  ●今人只知有程千帆,不知有沈祖棻。

  ●程老师夫人

  ●停雲師強烈推薦的書。

  ●大小书。

  ●听老奶奶解词呢。

  ●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极好。

  ●实际封面并不如网上到的那么好,整体并不漂亮内容也没评价说得那么好,一般化。不如叶嘉莹先生的书好看

  ●值得推荐的书。

  《宋词赏析》读后感(一):对意象完美运用

  很佩服古人想象力,能用各种形容词描绘各种场景,融情于景,对于生活高度真实感受和敏锐洞察力语言是那么精炼确切营造阔大高远境界。词总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短小精辟,不像小说那样经常还有背景,更多的环境描写等。

  看了太多批判现状,或者描绘生活艰苦书籍后,换换口味看看诗集,琢磨每个语句语境气氛,也是一种享受。也有无法排遣的忧愁时,虽然这忧愁和古人的完全不同,但是也是一种调剂

  《宋词赏析》读后感(二):读后记

  作者功力深厚,对于词中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有些用典根本看不出来。有地名人时间名的还好判断,如"元嘉草草","佛狸祠下"。有些则是对景物的描写,沿袭前人说法,一般情况下,根本看不出来,譬如"万壑千岩","怒涛","樵风"。

  更别提相似表现手法,作者可以纵横对比

  自己读过,如囫囵吞枣,不识其中滋味。看过词评,觉条理清晰,纤毫毕现,如享细脍。深感自己功力不够,好的词还需一定功力方识其中妙处。作者手法抽丝剥茧,有如庖丁解牛

  首先要把握词的基调或者主题。伤高怀远; 羁旅之愁;

  次之,要知道写的是景还是情,亦或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历史名句不少,譬如"斜晖脉脉水悠悠"。

  感情,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融情于景,亦可层层绵密百转千回

  捣衣声,砧杵声,往往和旅愁联系在一起,而且在秋季。

  巫山,十二峰。神女仙子妓女或道姑。神女,"旦为朝云,幕为行",亦可用云雨代之。

  块然独处

  风池,凤凰池,唐宋时代中央政府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美称

  柳永,羁旅行役,男欢女爱,别恨离愁。

  《宋词赏析》读后感(三):张先写“影”

  先,北宋前期词人,最初以《行香子》词有“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同是,因为擅长写“影”,并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写影的词句,尤其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三句最为高妙,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在诗文创作中,锤炼意象至关重要。“影”这一意象在张先之前的诗文中也比较多,但是对于这一意象进行“有意为之”的的塑造始于张先,并且使“影”这一意象在营造诗文意境上有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先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仅一百多首,但是就是这一百多首作品写到“影”的就有二十多首。张先创作的这些“影”也不是单挑的在是诗文中重复出现,而是呈现出了各异的形态,纷繁的姿态。“花影”、“月影”、“人影”、“水影”、“无影”,“火影”、“天影”等等,张先对于“影”的运用已经到达了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地步,运用之妙,行成了词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采。

  在这么多的写“影”的词中,以《天仙子》中“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中“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以及《剪牡丹》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最为高妙传神。《天仙子》这首诗抒写伤春怀人之伤感,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写照传神,将月下云散,花摇曳的的奇妙情境神奇般的表现了出来,王国维称赞这一句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则表现出美人日高不起,娇懒的姿态,这首诗采用的是从侧面烘托的手法,将词人对客观事物细腻的感受表现出来。“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一句则以动写静,淡笔托出浓情。整首诗女子踏青的所见所感,词人将这一情境描写的含蓄空灵,美妙陶醉,从这点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写“影”的好处,以实写虚,可以到达虚实结合的效果。张先擅长炼字炼句,他的词以工巧华美著称。华美精炼的语言加上含蓄朦胧的意境,将诗词的美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描写自然之物,对自然事物的简单加工,便可以将自然之美上升到艺术之美。

  张先写“影”词所反映的内容极其丰富,他在词境的拓展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张先将自己的个性,生活情趣,生活态度以及审美趋向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奠定自己在词坛上的地位,在词史上享有极高的盛名。

  《宋词赏析》读后感(四):从沈斜阳说起

  1932年,女大学生沈祖棻作词《浣溪沙》一诗,如下:“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此诗“鼓鼙“一词,可视作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地来”一句,鼓鼙震动,战祸既起,也就是后人鉴赏这首诗时所说——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故这首《浣溪沙》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赢得赏识。何故叫好?诗好是一方面,更是因为九一八以来,国人带有不下于春愁的普遍愁绪,这首诗太应景了。国仇家恨的情绪经由诗词渲染传递,绵里藏针,如钉子般插到人的心坎里。“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怎样,沈祖棻由此赢得了“沈斜阳”的别号。

  是年,1909年出生的沈祖棻,23岁。她出生于杏花春雨江南的苏州,自幼工读诗书,堪称才女。自中央大学后,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事实证明,女人选比自己年龄小的男人,似乎不会错,“老女人”眼光照例应该“毒辣”一些。丁玲选陈明(陈明小丁玲13岁),沈祖棻和程千帆,都是后世伉俪,一时佳话。 一些男人的执着,九头牛都拉不回。这种伉俪,不是你侬我侬,而是经历炼狱的守护,渡尽劫波后的携手,试问换做我们,能做的得到吗?

  沈祖棻是词人,也是诗歌鉴赏者、诗词评论家。但她的词,不是闺阁小女矫揉造作的弄潮之作,几乎都是历经磨难后的大开大合,带有悲怆的国仇家恨,又因女性的视角,沾染上敏感多思的慧眼,细腻多情,而又愁思不断,她是在用诗词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底线和中华文化的尊严。沈、程二人,因抗战四处颠簸,讲学不辍,她此时期达填词400多首,字字化作血泪言。1944年,湖南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沈祖棻一生都不得安宁。年轻时漂泊不断、高龄产女时被庸医所误,一幅手帕竟然遗留肚内,徒增多年痛苦。建国后,程千帆在 wenge中被打成右派,沈祖棻这个右派夫人,自然是照顾一家老小,“八口曾为巧妇炊”。wenge结束后,本应苦尽甘来的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她给后人留下的两本诗词评论著作里,知名的就是《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其实,这本《宋词赏析》,我也是泛读过,还是对比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看的,我现在很难对这本书的内容作具体评析。只不过,在这个日本的深夜,我竟突然想起,在本科大三时的写作课上,徐老师带我们朗读并赏析了这首《浣溪沙》,我用笔工工整整地抄了下来。

  或许,我只是想念东师文学院的教室和那日午后的朗朗读诗声了。

  《宋词赏析》读后感(五):引领20世纪词作鉴赏——重读沈祖棻《宋词赏析》

  如今,词作的鉴赏,已经成了专门之学。论著之多,作者之众,有目共睹。20世纪一百年间,先后出版过220多种词作鉴赏的专著,有550多篇词作鉴赏的专题文章见诸报刊。在20世纪词作鉴赏的大观园里,有两本引人注目的标志性著作。一是俞平伯先生的《读词偶得》,另一本便是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

  如果说,《读词偶得》的出版标志着词作鉴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那么,《宋词赏析》的问世,则标志着词作鉴赏从政治功利性的解读向审美鉴赏的回归;如果说《读词偶得》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宋词赏析》就是一个里程碑,预示并引领着20世纪词作鉴赏高潮的来临。

  《宋词赏析》原是沈祖棻先生的遗著,经程千帆先生的整理,1980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词作鉴赏,不受重视,从1949-1979年30年间,我国内地学界没有出版过一本词作鉴赏的专书。而从1980年起到2000年,各类词作赏析的专著忽如雨后春笋,20年间就出版了200多种,有的鉴赏专书印数达到数百万册,深受读者大众的欢迎。而在20世纪80年代,得风气之先的第一部词作鉴赏专书,就是沈祖棻先生的这本《宋词赏析》。它像一朵报春花,问世之后,即引来百花盛开。从这本书之后,各类词作鉴赏的著作蔚然大观。

  《宋词赏析》一改从前模式,回归到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注重分析词作的艺术技巧和文学价值的批评之路。一篇宋词,经作者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得以领略词人的艺术匠心,从那些平常和不平常的词句中领略到异样的美感。我们惊喜地发现,宋词原来可以这样阅读!可以这样鉴赏!宋词的艺术世界,原来充满着如此的艺术魅力!——30年前,笔者初读此书的感受,至今仍清晰地铭记于心。正是这本薄薄的小书,引发了我对宋词的兴趣,并用了30年的时间来从事词学研究。

  《读词偶得》和《宋词赏析》,都是大家写的小书,容量不大,影响却不小。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重版率惊人相似,都先后有7家出版社印行过7种版本。一本小书,有这么多出版社竞相印行,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时值沈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要写篇纪念性的文章,于是我想到了沈先生这本《宋词赏析》在词作鉴赏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宋词赏析》是超越《读词偶得》的,它是学者之笔,赏析得严谨透切,得上唐圭璋先生所说的“剖析精微,体察分明”。众所周知,沈先生有“当代李清照”之称,才华富赡,但赏析时,却处处显示出学者的功力和精审,当详处,不厌其详,当略处,点到为止。既注意结构布局、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又举一反三,总结艺术规律,比如对词作艺术表现中的一与多、真与幻、情与景关系的揭示,就很具有启发性,既“可供今天写诗的参考”,也可以作为论题进一步去总结和探索。作者是著名的词人,对词人遣词用字的良苦用心体会深刻,为了说明词人的艺术匠心,她常用换字法来比较优劣。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作者分析说,这七个字“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可称精炼。假如我们将这一句写成‘黄菊初开兰蕊吐’,同样是写了秋天的景物,写了菊兰,可是形象和意境就单薄多了。即使只改成‘槛菊含烟兰带露’,那也不成,因为两字之差,就抽掉了恰恰是词人所要着重表达的对景生情这一点”。作者最善于用比较法,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人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既扩大知识视野,也掌握一些评论鉴赏的方法。

  正如文学经典总是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一样,文学研究中的经典也具有观点的独创性和方法的示范性。《宋词赏析》就是这种经典之作。无论是喜欢阅读宋词的人,还是致力于创作诗词的人,或是文学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再三研读的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