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读后感锦集
《宋词赏析》是一本由沈祖棻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词是一股清泉浸润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这几年再度掀起古诗词热,这也正证明了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传承的愿望。在这众多古诗词中,宋词一直和唐诗占据最为广泛传诵的位置,在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收编了不少宋词,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要学习欣赏它们、读懂它们。
《宋词赏析》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里的一本,这个系列丛书侧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我读到过的《语言修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每一本都是大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几千年来积累优秀传统文化,而今,我们的职责是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宋词赏析》一书是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沈祖棻的作品,她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很高的造诣。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北宋名家词人的作品赏析,第二部分是南宋的两位词人的作品赏析。第二部分又分为姜夔(kui)词小札和张炎词小札,也可以说是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北宋名家词浅释”里提及的词人的确都是名字,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几位大家,包括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晏殊、苏轼、李清照等人,选取进行赏析的也都是这些大家的代表作,包括晏几道的《蝶恋花》、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每首词有原文展示、并结合词人的生平概要以及他们写下这些作品时的背景故事予以了透彻的分析讲解,令读者看懂词并且读透词。词中的字词、句子也逐一分解,抓住重点,平铺直叙,以女性读诗词的细腻敏感来揣测词人的心思,但非主观,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史事和实情,有的放矢,并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充分且生动地分析了各首宋词里的内涵。沈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向读者传授了赏析宋词的方法和要领。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有沈祖棻这位老师的引路,我们对深僻难懂的诗词的领悟也能摸着门路,读透老师的赏析课,离读透宋词就不远了。即使不为专业的诗词人,但也对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水平是有帮助的。
大家和小家的区别在于,大家的格局和视野要大于后者,体现在对古代诗歌作品的讲解上,就是大家的解读更为全面、更为合理,能给听者或读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和收获,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就属于这一类。
《宋词赏析》是沈祖棻的先生程千帆在她去世后编选而成,程先生在前言中详细地讲述了缘由。他的讲述虽没名言学术研究的态度,但字里行间都是有关学术研究的态度,在选择沈先生赏析的宋词篇章时,他并没有把那些赏析简单的宋词选上,而是本着为读者考虑的原则,选择了那些沈先生赏析详细的宋词,无疑,这种态度是值得每一个读者学习的。
《宋词赏析》虽然只录入了四十多首宋先生赏析的宋词,但每一篇都可以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如对范仲淹《渔家傲》一词的赏析。沈先生先是分析了一下《渔家傲》的写作背景,然后逐字逐句解读边塞战士的心理,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边塞战士每个时代都有,为了完成国家教给的任务,他们远离亲人,坚守边塞,其中的滋味非亲身经历者不能描述。虽然如此,毕竟《渔家傲》是宋代作品,所以如果我们带着时代眼光去看的话,或许不能很好地解读出范仲淹想要表达的内涵,更不可能对词中的一景一物产生共鸣。所以,宋先生在解读的时候,除了在讲述社会背景时是后人的视角去看,在解读具体字词的时候,她是把自己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所以她的解读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解读,是真正的赏析。
我们今日去学习宋词,学习其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地是要想宋先生这样,会赏析,这样才能让宋词活起来,也才能把其文化内涵真正地挖掘、阐释出来。
每一首宋词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是属于宋词作者、也是属于词中一字一句的,而赏析者想要让其属于自己,最重要的是认同作者、认同宋词本身。所以宋词很多,但宋先生把自己的赏析详细写出来的只有四十多篇,这四十多篇的作者有名或无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宋先生把它们各自的世界完美了做了呈现。也就是说,宋先生在《宋词赏析》中为我们展现了四十多个宋词的世界。
宋先生的《宋词赏析》提供了赏析宋词的应有态度以及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去建构自己赏析宋词的世界。
《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几乎是每个学生必备的读物。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上学时候翻来翻去,总是停在熟悉的那些篇章,很遗憾。对那些陌生的诗词,我总也不爱看,也是因为隔膜、看不懂,除了必要的注释,没有更多讲解,总觉得无法入心。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诗词的赏析需要古文功底,更需要可靠的引路人。诗词大家沈祖棻先生就是一位优秀的引路人。沈祖棻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是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有着“当代李清照”美誉,出版了《涉江词》、《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等作品。
最近在看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这本书所选宋词只有几十首,但是针对每一首词,沈祖棻先生都做了详细的解析,从创作背景、到词人情绪和景物的表现手法,从精妙之处的点评到关联知识的补充,沈祖棻先生把每首词都讲透了,告诉大家每首词美在哪里。如果小时候能有这样的课外读物,肯定能多记住几首诗词。
沈先生对宋词的赏析,细致入微,常有独到的见解。张先在《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的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张先也因为在词中多次妙用影,人送外号“张三影”。根据沈先生的查阅统计,一共找到六句带有“影”字的好句子,一句是诗,五句是词。在沈先生看来,张先不仅仅是善于用“影”字,更在于他每每能活用虚字来恰当地搭配“影”字,使得句子生动细致、妙趣横生。
古代词人也非常善于化用前人的句子,甚至是直接借用原句。用得好了,不但整首词增色不少,甚至被化用或者借用的句子也会更得妙处,成为千古名句,让更多人熟知。
比如晏几道的一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有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情景交融,被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赞为“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虽然被评为“千古不能有二”的佳句,而这一句,却偏偏不是晏几道原创的,而是他从五代翁宏的《春残》中借来的。
这一句在原作中并不是那么和谐融通,原作也远远不及晏几道的《临江仙》意境深远。虽然句子绝佳,却埋没其中,没能放出光彩。晏几道的借用,让这句和整首词浑然一体,互相衬托,恰恰给了这一句第二次生命。
类似的例子还有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其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句,化用了隋炀帝的一句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虽是化用,但这两句用得极其自然,和整首词融为一体,毫无拼接的痕迹。
这也正是沈先生所强调的一点,不要孤立地去看某一句、某一字,一定要联系词的全篇,从整体上来赏析、理解和评价。
沈祖棻先生这本《宋词赏析》,目的就是要提高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所以,针对每首词,她都全面分析,又能抓住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专门解读,准确把握词人的情绪。讲解过程中,各种背景信息、古人评价、对比词句、相关资料,沈先生都能顺手拈来,足见她知识的广博。这种来自大家的扎实解读,是学习诗词赏析的好读本。
2018.12.31雾凇
少时颇喜欢词作,手边常翻的关于解说宋词的作品也有不少,各有侧重,有些简练,仅标注一些词意,有些会著明作者与写作背景,却少有如手边这本《宋词赏析》一般写作如此细致,讲述如此清晰的作品。读来令人时有惊喜手不释卷。
宋词一直为我所爱,但却多是不求甚解的,常喜体会书中的意境,却对于作者的艺术手法疏于了解,作者沈祖棻先生是现当代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且也工于小说、散文,她不仅博览众词家所长,自己也是优秀的词人,集结出版过《涉江词》《涉江诗》《微波辞》等诗词集注,所以对于词的赏析信手拈来,不仅有对于词论、风格学的讨论,也有横向对众位诗人、词家作品的比较。书中包含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以及张炎词小札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为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所做的讲课笔记,是解惑与讲述词论与艺术技巧的书籍,行文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文字轻灵婉约讲解细致耐心,循循善诱,仿佛如作者就在眼前讲解一般,可见出沈祖棻先生的细致、温柔之处,也可见出作者写作的年代,可惜的是由于变故,这本书并未写完,更觉遗憾。
对于北宋名家词的讲述,沈祖棻先生不仅止于对于单个词的解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情感的递进、艺术手法的变化,也有对于篇章结构,层次曲折,感情深浅的讲析,乃至用典与类似诗词的比较,让词中境界格外生动立体,让人体会到词中不仅有情,也是叙事,既有平铺,也是情感的多重转折,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对于词作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多么有限,以前只注重作者的风格与意境,可是现在才读懂了,柳永词的层次与魅力,晏几道词的动人之处,张先词作的灵动,其中尤以我比较喜爱的柳永之《雨霖铃》中句法是如何“半句一转”的讲解, “才说‘帐饮’,已指明‘无绪’,正在‘留恋’,又被人‘催发’”,觉得深具趣味,对于句法与情绪的调动有了一点体悟。
而对于评价作家应综合他的多方面的作品以及所处时代的论点,也令人受益匪浅。对于过去时代学者的片面而简单的解读是不全面有欠公正的,而应把词作与作家的其他作品做为一个整体放入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讨论才是更加全面的。
读了沈祖棻先生的解读,对于宋词仿佛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是对于自己的一次回望,曾经自己最喜欢词,会一阕阕抄写下来细品其中滋味,后来年龄渐长开始喜欢诗,可能觉得诗中的豪迈与心境更相合吧,如今再捡拾起宋词来看,更能体会其中的情致绵长,曾经自己的少年心事与如今的中年沧桑,宋词是可以一直陪伴人生的好物,或许又是到了该拾起宋词开始品读的时候了。
《宋词赏析》读后感(五):大美宋词慢赏析,金针总要度与人
唐诗宋词并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是诗的时代,宋则是词的天下。词虽始于唐,兴于五代,但却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然而,这时的好诗已经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宋人为了不落前人窠臼,便发展出了“词”这一诗歌体式,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的又一绚丽华章。
以前读唐诗宋词,偏爱唐诗,因为它题材多样、朗朗上口,意境美妙,连三岁孩童也可以熟读背诵。更不用说其中的名篇佳作、好词好句,信手拈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但是说到宋词,就总是没了那种慷慨激昂和随意洒脱。尤其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那些纷繁复杂的借鉴与用典,着实令人望而生畏。
尽管如此,我发现身边还是有不少同学和朋友是喜欢宋词的。正是长久以来的疑问,促使我再次寻找走进宋词世界的机会,拿起了沈祖棻先生的这本《宋词赏析》。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是沈先生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由于她本人不仅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师,也同时是一位见识卓越的文学史家和才情丰盛的女词人,所以她的讲稿才别具特色,令人一读倾心,流连忘返。
沈先生的《宋词赏析》主要是针对当时一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学习宋词的需求,选取了一些篇目进行讲解,侧重艺术技巧分析,侧重婉约派作品,但又不完全根据作者或作品的词史地位进行选择,所以其实主要是讲北宋的词,实为《北宋名家词浅释》。而且,沈先生讲柳永、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较多,晏殊、欧阳修、苏轼较少(因为苏轼的词好懂),姜夔和张炎的词小札更多一些,可以说是和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后来选编时的辑录有关的选择,并非以偏概全。
具体到每一篇目的赏析,书中的讲解可谓细致周到、重点、难点突出。在此仅以范仲淹《渔家傲》为例,简单说明。在《渔家傲》的讲解中,沈先生首先讲到了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建立了夏国的历史背景,进而提及当时范仲淹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稳定局势,得到人民爱戴的“工作情况”。正是因为如此,范仲淹才写下了多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并且都以“塞下秋来”开头。
接下来分析边塞萧条的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将士的心情,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上片的写景,下片的抒情,边塞的声音、景色,戍边的苦寒、思乡。逐段逐句,细细分析。其实,每阅读一首词的赏析我们都能感受到,沈先生的讲解知识点真的很多,文字训诂、典故解释、史实考证、古代文化、形象塑造、意境表现等等,众多内容自然汇集,娓娓道来。
如此赏析,虽然乍看有些繁杂,但由于沈先生梳理得十分细腻,配合对作者思想情绪变化的脉络把握,可谓重点突出、难点分明,讲解得既细致又深入,既透彻又晓畅。而题目中所说的“浅释”,实在是太过自谦之词。为了让青年一代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巧,沈先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直到今天来读,还是觉得身临其境,犹如亲耳聆听般真切、自然。
作为一名多少有些专业功底的文科生,曾经很不解自己对赏析宋词的畏惧,想来大概还是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没有能完全深入进这一个丰富绮丽的世界。而如今手捧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思绪万千,大概不论是普通的宋词爱好者、还是专攻词作的文人雅客,抑或青年教师、研究生们,在读到这样的一本著作后,多少总会有些收获。且不论宋词本身之美妙,单是沈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他人的决心,教授方法的态度,就足够我们再三敬仰与学习了。
《宋词赏析》读后感(六):才女温婉如玉
才女温婉如玉
自己是名老师,其实总走不出字字词词句句篇篇的框架,一直徘徊在语文的工具性,可能是因为自己读得少,也不给学生以感悟的机会。
新的一年,读完了《宋词赏析》,这是作者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为青年老师所准备的。重点在于讲解婉约派词人词作的艺术技巧,同时还涉及到一些词论。真是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正是我读宋词时的困惑之处,也是我讲解宋词时的迷茫之点。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些路径。
第一部分是北宋名家浅释。
从第一首《菩萨蛮》开始,居然入境了。
一读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嗅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二读释。
有这么一位旅客,跋涉长途,中路在鼎州沧水驿歇了下来。他在驿楼中凭高望远,引起了对于乡土的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忧伤,于是就在墙壁上题了这首词。驿是旅客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怀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而奔走道途的人,都得在那里歇脚。墙壁上题有这样的词,是很自然的。
语言浅显而又充满才情,这首词一上来的两句没有明写这位旅客及其所在之地——驿楼,而是先展示他在楼上所看到的景色:远远的一排齐整的树林,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在树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简直教人看了伤心。这里写的,不但是秋天郊野傍晚时候的风景,而且还是一位旅客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所感到的风景。这两句虽然没有写出眺望风景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眺望,但我们从作者展示的景色中已经可以知道, 这是旅客征途中阔然的景,和思乡黯然的情。读到这里,岂能不动情,怎能不动心?常年在外,每个人都是匆匆旅客。
三读情。山能伤心,所以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人易动情,所以才有楼上愁。
本篇所选篇目作者涉及面广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柳永、李清照、 贺铸、秦观、姜夔……基本涵盖了北宋年间所有的婉约名家名作,可做课堂之讲解,可做平常之欣赏。信息繁多的时代,这样有用的书籍已然不多。
我读此书,每篇的方法都是这样,读词,读释,读情,在作者的温婉文字里徜徉,是份幸福。
回头说说作者沈祖棻----"当代李清照",这份美誉曾经属于她。她学识渊厚申博,才情出众,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誉沈为“易安而后斯人”,给予她高度评价。叶嘉莹女士则称她为是一个集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之大成的作者。同时,她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的女词人。
最佩服作者的是,她不仅研究词,还创作词与诗,作为语文老师,我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创作,而不是整天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呢?其作更是曾经动过无数人的心,《别》 是其中一首小诗: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
象水面飘过一叶浮萍
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
象林中吹过一阵清风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
象想起一颗夏夜的星
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
象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才女沈祖棻其人其书,像温润隽秀的美玉,她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也在这个2019年,在我的心头扎下了根。
UY��G
《宋词赏析》读后感(七):鲍广丽:再忆斯人——纪念沈祖棻先生诞辰110周年
《宋词赏析》 沈祖棻 北京出版社编者按 沈祖棻不仅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古典文学研究者,而且长于诗词写作,其《涉江词》尤受推崇。其词不仅书写个人所思所想,还寄托了深重的家国之感,她把亲身经历与家国命运融于词中,也因此有了“当代李清照”之誉,叶嘉莹先生也盛赞其为“一个集大成的作者”。2019年10月19日,纪念沈祖棻先生110周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盐举行。为表达对沈祖棻先生的追念,本期特刊此文,以飨读者。
1932年的春天,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一节诗词课上,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先生布置学生填词。有一位女生所赋《浣溪沙》引起了他的注意: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填词的女生,是苏州才女沈祖棻,她性情沉静,平时不大言语。这首词以细腻传神的笔调,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难。民族危机被一位少女写得如此委婉深刻,汪东先生忍不住拍案叫绝,这首词也为沈祖棻赢得了“沈斜阳”的称誉。
六朝松下结词社
沈祖棻亭亭玉立,清秀白皙,又兼具出众的才华,很引人注目。当时的中央大学名师云集,学风浓郁。散学后,她常直奔梅庵处,这里是她心灵放飞的地方(梅庵是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所建,在六朝松旁)。她刚到那儿,游寿、曾昭燏、尉素秋等一群女学生也到了。大家纷纷围聚在六朝松周围,一边用双手拥着这株15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一边商议着能否结个词社。彼时沈祖棻对填词兴趣正浓,当然赞同。于是大家商定每两周于梅庵六朝松下集会一次,写好的词作,除互相观摩研究,还须抄录起来呈给老师们批改。既有了词社,就该起个社名。叫什么好呢?有同学说,不如叫“梅社”吧,象征着梅花五瓣,大家听了,都觉得贴切,于是,沈祖棻与十几位女生组成梅社,闲暇时吟诗作词,一时传为佳话。她们努力作词的方向,是在作品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而非吟风弄月式的个人愁思。
沈祖棻结社女生有游寿、曾昭燏、尉素秋、徐品玉、王嘉懿、龙芷芬、胡元度、杭淑娟、章伯璠,她们同属吴梅、胡小石、汪旭初三位名家门下。词社女生所作词作先后由吴梅、汪旭初两位先生评点,且师生之间常举办文酒之会,用词牌名作为各人的别号。沈祖棻是苏州美人,明眸皓齿,且当时在校女生很少使用口红,而沈祖棻以唇施胭脂为特色,因此得别号“点绛唇”;其他成员有“西江月”尉素秋、“霜花腴”曾昭燏、“齐天乐”游寿等。
后来,她们有的成为文物鉴定专家,有的是善识奇字的高手,有的所作著作发行至数十万册……而年轻的沈祖棻作为其中一员,也在金陵留下了雪泥鸿爪。
珠玉文中蕴心绪
沈祖棻有一套文集,共四本——《涉江诗词集》《微波辞》《唐人七绝诗浅释》《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薄薄四册,真切勾画了沈祖棻的创作全貌。
其中颇引起我注意的是《微波辞》。该集曾在1940年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原来只收有新诗。现在版本的《微波辞》,收有她的新诗、散文、小说和信札,体裁较之前十分丰富。她的新诗,已给我新奇之感,而小说,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小说一共有八篇,加上一篇散文,辑为《辩才集》。其中有五篇历史小说让她在文坛获有较高声誉,有不少学者高度赞扬了她的这部分作品。但我颇为感兴趣的却是她的三篇新文学小说,笔底漫延的轻愁和深情,使人犹如重温了她那一段青涩岁月,也聆听到她那绣枕边的私语。《洋囡囡》一篇,以自叙式的口吻,抒写一位青春少女失去洋娃娃的惆怅,生活气息浓郁。《神秘的诗》写一位诗人在月光之下吻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以此作诗,认定这就是世上最神秘的一首诗,诗的语言趋于华丽,富于修饰,有着浓浓的抒情味道,表现出别致的爱情观。《暮春之夜》语言清新淡雅,写一位年轻女子漱玉的微妙恋爱心理。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曲折、微妙,有明显的少女情怀。三篇小说虽写于同一年,但风格各不相同。
1909年出生的沈祖棻,1931年写这几篇小说时,不过22岁。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写作的念头自然十分强烈。沈祖棻虽得益于家庭熏陶,自小喜爱古典文学和旧体诗词,古典诗词创作也好似谢家芝兰,颇得雅人深致,但她毕竟身处新时代的潮流之中,也无可避免地落笔涉猎新文学创作。她那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借诗歌与小说纷纷舒展开来,特别是在《暮春之夜》中漱玉的身上,或浓或淡有着她自己的影子,在一份静谧的氛围中,引领我感受她年轻时的淡淡清芬。相比沈祖棻历史小说中那思辨的才情、奔涌的思绪、飞腾的想象,这几篇,文笔略显清淡细腻,而且篇幅都精短,两三页而已,若从艺术风格上讲,还略显稚嫩了些,但却以琐屑细微,激起一圈圈涟漪,给我以新奇、幽美的感受。沈祖棻年轻时的情绪,也宛若春痕,被刻画下来,让人略感微波荡漾的余绪。
沈祖棻手稿见过沈祖棻的两张黑白相片。一张是年轻时,略微斜着身子,梳着一头波浪卷,用发带束起来,笑靥绽放出浅浅的妩媚,显得青春洋溢,明眸善睐;另一张是年长时,一头齐耳短发,瘦削的眉眼,沉凝而略显沧桑,颇有林下之风。
两幅肖像,一幅青春明艳,一幅质朴沉稳,是沈先生一生的写照。而前一张,给人以微波轻漾的感觉,原来,沈祖棻先生也曾那么明媚过,正如她年轻婉丽的笔名——绛燕、苏珂,让人想起一篇好看的小说。
对学术界而言,沈祖棻先生是一帘优雅的风景。文学造诣深厚的她以深刻又不失委婉典雅的古典诗词著称,她的《涉江词》《宋词赏析》等都是上佳之作,她对宋词的解读尤为精到,笔墨建立起一片葳蕤艳丽的浮世大千,深得后世读者的服膺。而她的几篇新小说,也像瓶花周围萦回着的香气,别有一番滋味。
新诗与新小说在当时,无疑有着显要的地位。那时候的女子,爱写新诗,爱写小说,也属平常,符合新时代女性的取向。沈祖棻温婉而古典,虽外表静穆,但内心浪漫。虽然她后来沉浸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赏析,但于新文学女性小说创作而言,她那清秀的遐思,确实值得细写一笔。
昔时赵李今程沈
1937年,日寇进军南京,沈祖棻和爱人程千帆背井离乡,各地逃难。先是避难屯溪,后辗转于安庆、武汉、长沙,又来到重庆。自此,国破家亡的兴衰之感在沈祖棻创作的《涉江词》里强烈地突显出来:
啼断残春几日,泪共落红千尺。如此月痕如此夕,江山应有血。《谒金门》电幻狂烽雷幻鼓。梦里惊疑,不敢江南去。《苏幕遮》
这一行行词句,抒写出当时旧中国的苦难,如同抗战史诗,让人铭刻于心。动荡的年代,她的诗词与以往闺秀的轻灵婉丽之作已有不同,透着凝重和深沉,也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挚爱。
沈祖棻的词随着连天烽火迅速流传,影响巨大。视词作如生命的沈祖棻,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中,也随身携带词稿,愿与之共存亡。她在给老师的信中说:
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而二处必有一处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初犹不能决,继则毅然愿人亡而词留也。
至此,词已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的生命。她已将生命全部融入词的创作中去,这也让她被后人誉为“当代李清照”。
如果说,沈祖棻的新诗、新小说是“三月里的樱花”,那么,她也曾为樱花作赋。只是这种情绪是短暂的,就像春天的一个梦。
读完她与时代贴近的新诗、小说遗珠,再读诗词旧章,给我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沈祖棻先生的新文学创作时代,仿佛樱之篇;她的古典词作时代,又仿若梅之篇。点点滴滴,均为精彩之篇章。
我曾在旧书店里见有程千帆与沈祖棻共同选注的《古诗今选》。德高望重的程千帆与灵心慧性的沈祖棻二人,道德相勖勉,学问相切磋,昔时赵李今程沈,值得后人纷纷追记。也曾赴南京——程沈生前厮磨留恋之地,寻觅这对神仙眷侣的丝丝踪迹,凭吊怀人,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在这样的暮秋之夜,这些过眼的读书情绪,引起我忆念的,是民国时那段惨绿年华的印记。
本文首发《藏书报》
《宋词赏析》读后感(八):程千帆、沈祖棻:文章知己千秋愿
大家小书《宋词赏析》 沈祖棻 北京出版社【大家】
作者:徐有富
学人小传
沈祖棻(1909—1977)生于苏州,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程千帆(1913—2000)生于长沙,1932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随即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9月1日,汪铭竹、孙望、程千帆、沈祖棻等一批文学爱好者组织“土星学会”,并创办了刊物《诗帆》。程、沈二人在交往中擦出爱情火花,毕业后不久抗战军兴,遂于1937年9月1日在安徽屯溪仓促成婚。1944年秋,程千帆任教于四川大学与成都中学,1945年秋季任教于武汉大学。沈祖棻1944年秋季任教于华西协合大学,1947年养病待产,一直赋闲在家。1947年底分娩时,庸医将手术巾缝入其腹内,长期病痛不愈,先后做了八次大小手术,才找到病根。这次医疗事故严重损害了沈祖棻的健康,以致她长期在家养病,直到1952年秋,方在苏南师范学院任教,后转入南京师范学院,与丈夫两地分居。1956年6月,沈祖棻被武汉大学聘为中文系副教授,方与程千帆团聚。1975年12月,沈祖棻奉命退休。1977年初,程千帆的户口终于从沙洋农场迁回,当年4月25日,他们赴宁沪探亲访友,6月27日,在返回武昌离家只有500米时,发生车祸,沈祖棻不幸罹难。此后,程千帆以整理沈祖棻遗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程千帆1977年7月退休,1978年8月被匡亚明聘为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都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6年春,南京玄武湖畔,热恋中的程千帆(左)与沈祖棻。图片为资料图片图片为资料图片沈祖棻: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程千帆在《宋词赏析》(台湾版)《后记》中称沈祖棻“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她的诗词作品主要有《微波辞》《涉江词稿》,以及1972年以后写的《涉江诗稿》。
沈祖棻手定《涉江词稿》五卷,共收词408首,其中有400首作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可见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这两个时期的心灵史。
作为一位爱国词人,沈祖棻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朱光潜题诗云:“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陈永正致函程千帆时甚至说:“时人每谓涉江为易安而后一人。窃以为其才情之富,学养之深,题材之广,似更凌而上之,谓为千古以来第一女词人亦无不可。”
沈祖棻写词与其所受教育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1932年春,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开词选课,她在一次习作中写了首《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汪东惊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在一位少女笔下能有如此委婉深刻的反映,于是约她谈话,加以勉励。此外,吴梅教词学概论课,要学生练习写词。沈祖棻等几位女生联合成立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学习填词,并将习作呈吴梅批改。
沈祖棻在《自传》中说:“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沈祖棻于1940年2月出版诗词集《微波辞》,第一辑10首均为抗战诗,《空军颂》《克复兰封》《冲锋》《花圈》等题目就说明了这一点。她对前方战士浴血奋战,而国民党政府却偏安一隅,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其中,《浣溪沙三首·客有以渝州近事见告者感成小词》《虞美人四首·成都秋词》《鹧鸪天四首·华西坝秋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浣溪沙三首》其二云——
“莫向西川闻杜鹃,繁华争说小长安。涨波脂水自年年。
筝笛高楼春酒暖,兵戈远塞铁衣寒。尊前空唱念家山。”
台静农尝书此词并跋云:“此沈祖棻抗战时所作,李易安身值南渡,却未见有此感怀也。”可见该词感人之深,并仍具现实意义。
赵洛生致函程千帆时云:“夜读《涉江词稿》,至‘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百感交集,不禁泪下。”
刘白羽在《有斜阳处有春愁》一文中说:“国破家亡之恨,销魂呻吟之词,古已有之,惟沈祖棻生于今世,写于今时,她未停留于伤春悲秋,羁愁离怨,能于绮思丽句中寓天下兴亡之志,故尔有追求,而追求得又那般痛苦;于是通过个人心灵,树立民族魂魄,句句珠玑,字字血泪。”“上举戊稿诸什,则黄钟大吕,浩然正气,岂古人能比,乃一当代爱国词人也。”
程千帆在《沈祖棻小传》称:“1972年以后,她忽然拈起多年不用的笔写起旧诗来,为自己和亲友在十年浩劫中的生活和心灵留下一些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文革”初,程千帆一家被撵到下九区的简陋平房中居住,沈祖棻《忆昔七首》描写了当年恶劣的生活环境,其一云——
“忆昔移居日,山空少四邻。道路绝灯火,蛇蝮伏荆榛。昏夜寂如死,暗林疑有人。中宵归路远,只影往来频。”
诗中所描写的艰难道路与困苦生活,实乃那个年代广大知识分子处境的缩影。即便如此,这对伉俪依然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如《岁暮寄闲堂》——
“一灯风雪夜,两地岁寒时。伤别多因病,传书每论诗。河清终有待,头白誓相期。会向龙山见,归来莫恨迟。”
风雪之夜,程千帆还在安慰与鼓励老伴儿,和她讨论诗,其相濡以沫之情,感人至深。
沈祖棻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真诚而执着的情感。她在《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中说:“受业向爱文学,甚于生命。”因此她敢于在作品中表达真情实感。如《春日偶成四首》其二云——
“波蓝石白水淙淙,雨过新阴翠色浓。独恨绕湖堤畔路,不栽杨柳只栽松。”
在大力提倡松树风格的年代里,人们不顾客观条件,在东湖边也清一色地栽上了松树,诗人着一“恨”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其次是优美而达观的审美观点。正因为沈祖棻对祖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爱,所以她才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丑陋中看到美好,如《寂寞》一诗——
“寂寞清明后,离居惜岁华。残灯犹把卷,馀火偶煎茶。小枕听春雨,闲衾梦落花。朝来望庭树,已觉绿交加。”
此诗写于1976年的春天,当时“四人帮”还未下台,程千帆仍在农场劳动,寂寞可想而知,但是她已敏锐地觉得春天正在到来。
第三是精粹而典雅的语言风格。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前言》中说:“诗是最精粹的语言。它用经过反复推敲的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最美好、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
沈祖棻的诗词做到了这一点。如《西河》“四山暝色拥高楼,苍茫愁满今古”中着一“拥”字,则孤楼被无边无际的暝色所包围的景象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苍茫之感填胸。唯其如此方能与“愁满今古”相匹配,因为前者为无限的空间,后者为无限的时间。
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沈祖棻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如《鹧鸪天四首》其一:“相思恰是杨柳色,一日春风一日深。”运用夸张兼设问,如《得印唐书却寄十首》其十:“何当夜话巴山雨,剪尽西窗烛万条。”运用设问兼比喻,如《江南诸友约……四首》其四:“安得真同花外燕,一年一度到江南。”
沈祖棻还善于用典,有时让人浑然不觉。如《忆苏州故居三首》其二:“乔木伤心说故家,断钗零钿委尘沙。重来燕子惊新主,空认庭前红杏花。”《诗经·周南·汉广》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典故来反映日寇入侵所造成的世事巨变。了解这些典故当然有助于理解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也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为它写得通俗易懂。
沈祖棻诗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用联章体的形式。在516首词中,联章体词共259首,分为55组,约占50%。在402首诗中,联章体诗共350首,分为65组,约占87%。她的诗词篇幅比较短小,采用联章体的形式后,就大大扩大了诗词的容量,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岁暮怀人四十二首》,其序云:“癸丑(1973)玄冬,闲居属疾,慨交亲之零落,感时序之迁流,偶傍孤椠,聊成小律。续又赋咏,随而录之。”末署“甲寅(1974)九月”可见这组诗的主要部分是1973年冬天写的,并续有所作,直到1974年9月编成,共怀念了38位故人,从中略可窥见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沈祖棻在诗词赏析方面也成就卓著。著有《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与程千帆合著有《古诗今选》。刘庆云在《读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云:“沈先生的这些著作开创了诗歌接受史的新纪元。”
我国传统诗词鉴赏的对象往往是孤立的,沈祖棻的诗词赏析著作改变了这种状况,如《唐人七绝诗浅释》,按照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分为69组,对之进行了专题研究,作者在分析时,往往从文艺理论的高度来讨论诗歌鉴赏问题。
《唐人七绝诗浅释》全书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宋词赏析》中也有不少比较研究的实例。沈祖棻的诗词鉴赏侧重于艺术技巧的分析。她在《古典诗歌论丛·后记》中谈道她和程千帆“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方法”,并成功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诗词鉴赏中。
沈祖棻还努力将自己的诗词创作经验同诗词鉴赏紧密结合起来。仅举一例,李白《早发白帝城》脍炙人口,沈祖棻分析道:“这首诗显然袭用了《水经注》的描写,但同时又按照诗人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加工改造了它。如郦道元写猿声,着重其悲。杜甫《秋兴》用这事,也说‘听猿实下三声泪’,而此诗却略去了这一点,因为它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不符合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艺术创作中,素材的剪裁取舍,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
沈祖棻的诗歌鉴赏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出版不久就印了数十万册,现在仍在不断地重印着。
程千帆:赋陆评锺聚一堂新知旧学共论量
程千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方面都卓有成就。
学科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罗根泽等名师均已去世或衰老,正缺一个学术带头人。程千帆调来后,1979年至1981年培养了3名硕士生,1981年建立了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该系第一个博士点,也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水平,做到薪尽火传,后继有人,程千帆邀请周勋初、吴新雷、郭维森、吴翠芬组成学术梯队。1984年,他培养出了全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同年,卞孝萱调入南大中文系,南大古代文学专业实力进一步增强,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当时享此殊荣的只有北大、南大两家。
人才培养。程千帆此前在武大中文系就培养了不少人才,来南大后又培养了10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程门弟子”成为学术界广为流传的专有名词。
程千帆一直强调“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主要表现在将教学工作当作教师的头等大事,精心准备并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严格训练;再就是对学生不断施加友善的压力。学生毕业后,他还继续予以指导,所以其学生中人才济济不足为奇。王瑶就称“程千帆很会带学生”,可谓名不虚传。
学术研究。程千帆在文献学方面的代表作当推140万字的《校雠广义》四编,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校雠广义》对文献学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并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实际应用方面,因此多年来一直被不少学校用作研究生教材。
程千帆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史通笺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史通笺记》则是迄今为止在《史通》校勘、注释、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文献学与历史学的深厚素养为他从事文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研究与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是程千帆毕生从事的事业,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评价这部著作“是近些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科举史研究的极有科学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版使这些领域的研究得以向前扩展了一大步”。如何推动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将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该书对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程千帆在《闲堂自述》中云:“在我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在古典诗歌方面花费的时间最久,用力最专。”对于其代表作《古诗考索》,他更是在《闲堂自述》中谈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在诗歌研究方面,我希望能做到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并重;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某一诗人和某篇作品的独特个性与他或它在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总体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诗人或作品的关系并重。”
第一个并重即程千帆所说的“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在《闲堂自述》中这样解释:“文艺学在理论上解决问题,文献学在史料上、背景上解决问题,我所追求的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高度结合。”其代表作为《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在大量阅读唐人边塞诗的基础上,程千帆通过考证发现,“在某些诗篇(其中包括了若干篇边塞诗的代表作品)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接下来,他结合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的相关论述,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作者们是做到了。”
程千帆还进一步就细节的真实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细节一般应当是真实的,但它也是可以虚构的。在真实的细节无助于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级、更集中、更富于典型性的情况下,作家们保留虚构某些‘反常’的,或者‘错误’的细节的权利,以便保证它在整体上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结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均有参考价值。
第二个并重即“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由于数十年来,人们读得少,论得多,且侧重于作品的社会背景研究,所以第二个并重的提法实际上强调了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其代表作为《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程千帆通过对大量诗歌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其一,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诸表现形态之一,一多对立(对比、并重)不仅作为哲学范畴而被古典诗人所认识,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艺术手段而被他们所认识,所采用。”余不一一。这些结论对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诗歌创作与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第三个“并重”,其代表作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章指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王、杨、卢、骆之体,即属于初唐四杰这个流派,所以它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中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四杰的地位提高了,而属于四杰一派的作品也必然被重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李攀龙《古今诗删》以下,众多的选本中都出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理由所在”。从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角度来研究某个诗人或某些作品,自然会更全面、更准确。
再就是程千帆对诗学研究的方法做了全面而自觉的探索,正如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后记》所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程千帆经常使用的有考证、比较研究、文字校勘、词义训诂等方法,在《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一文中,他甚至用光学知识来解释“花不见桃惟见李”现象,从而使杨万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得到了合理解释。
程千帆、沈祖棻夫妇还在编纂选本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做出了突出成绩。诗歌选本实际上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当时学术界否定宋诗的观点颇为盛行,程千帆对此不以为然,他对宋诗的肯定主要还是通过选本来实现的。他撰《读宋诗随笔》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宋诗,充分肯定宋诗的价值,该书《前言》指出:“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
宋诗虽然具有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特点,但并不排斥形象性。《读宋诗随笔》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而且在品评方法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诗歌赏析文字,都按照统一模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诗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该书仅就诗作中某个或某些突出之点,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程千帆的文学作品收在《闲堂诗文合抄》中。
先谈诗歌。《闲堂诗存》录诗238首,《闲堂词存》录词14首,《新诗少作》录新诗45首。因为抒情诗的主人翁就是诗人自己,所以从诗中能看出先生的生活遭遇与心路历程。1979年3月,程千帆赴昆明参加古代文学理论会,并作《昆明杂诗四首》,其四曰:“赋陆评锺聚一堂,新知旧学共论量。鲰生亦有挥鞭意,未觉萧萧白发长。”读罢,一位白发老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跃马扬鞭奋勇向前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再谈散文。程千帆散文主要收录在《闲堂文存》《音旨偶闻》《闲堂书简》中,《劳生志略》系口述历史,也可算作散文。下面就对其散文的若干特色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感情饱满。程千帆对人生、对师生、对亲友,对生活都充满着爱,这种爱会很自然地流入笔端,如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贱躯尚适,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天,亦一胜利。秋花满院,绝无奇卉,而各自横开疯长,生气勃勃,亦顾而乐之。”一位身患心脏病的老人,在度过南京炎热的夏天之后的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二是语言明快。程千帆对人对事通常都会极其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毫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如他在激励一位老学生时说:“苏老泉二十七,你可能太老,但高适五十岁才学作诗,你就还小。千里之行,起于跬步,你难道现在不能够就开始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吗?我六十五,每天还干五小时哩。”先生以古人为例,并现身说法,看来那位老学生不求上进也不行了。
三是形象生动。程千帆在同一位老学生谈回忆录的写作方法说:“不必矜持作‘著书’之状,但如旅途遇雨难行,忽于茅店中遇到多年不见之老友,一杯浊酒,几颗茴香豆,信口大侃,即是真实朴素妙文也。”先生的《劳生志略》就做到了这一点。再如他的《圭翁杂记》曾谈及唐圭璋先生的一件往事,唐老的《宋词三百首笺注》新中国成立前在神州出版社出版后“风行海内,重版多次,乃该社办事不周,竟忘致稿酬,抗战发生,该社停办,翁遂一无所获。在成都时,偶然谈及,一笑而已”。读罢,我们会为唐老的人格之美而感动。
四就是书卷气。程千帆腹笥丰盈,撰文喜欢引经据典且能恰到好处,他患过白内障,年迈后目力不济,曾在信中自嘲:“近数日来目疾转剧,不能看不能写,始知陈寅老诗‘杜家花枝连雾影,米家图画满云烟’之妙也。”他有时也用外国典故,在写给吴志达的信中说:“你看后记去掉一些多余的话,文字就漂亮了。有人问米克朗基渃,什么是雕刻,他回答说:将一块石头中你所认为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刻。这话真好。”我们在谈先生的散文特点时有所侧重,实际上所举各例,这些特点往往兼而有之。
程千帆的两句词“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实为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先生在去世前,指导学生与外甥女编辑了《程千帆全集》《沈祖棻全集》,不仅为他们二老树立了纪念碑,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本科与研究生均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诗学著作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徐有富诗抄》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文献学管窥》等,另有学术散文集《南大往事》。
本文首发于《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