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

2020-10-06 16: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书随笔读后感1000字

  《读书随笔》是一本由叶灵凤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随笔》精选点评

  ●读叶灵凤先生的第一本书。

  ●无比想念三卷本的那套,这一本仅是选本,而且装帧方面,也一定入不了叶先生、范老板之眼吧。不过就内容来说,仍可以读到很多新鲜的料。

  ●随笔。随笔而已。

  ●推荐

  ●N年前旧藏

  ●I26/12006=2深 I26/53n(A)南

  ●书话文笔平平,倚仗信息不通。编选颇善。

  ●好多以前都读过。叶先生的读书随笔很不错的,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现在居于闹市,都能一读

  ●宛如听一良师益友娓娓道来他与书有关点点滴滴亲切易懂,顿觉内舒畅若有所悟。

  ●叶的书话可分两类:一类是谈具体的某本书,他的学问思想见识都有些清浅,也就写的一般,二流而已;另一类是谈自己对书的感情感受,因为有真情实感,又不呈才使气,写来便清新隽永,分外感人,遂入一流,尤其《书痴》和《流动书房》堪为经典

  《读书随笔》读后感(一):文坛掌故藏书

  前半部多写中外作家轶事,难怪鲁迅称叶先生为“文坛掌故”。后半部写读书与藏书,于我心有戚戚焉!如:“那困难简直有一点象出门旅行之际,要挑选几本书带在手边供旅途消遣那样。这种滋味我是经验过多次的:这一本不适,那一 本又不适当,有的太轻松,有的太严肃,往往对着满屋的书,竟觉得没有一本是适合作旅途阅读之用的。”

  《读书随笔》读后感(二):如果你对叶灵风的印象还停留在语文教科书的那行注释

  如果你对叶灵风的印象还停留在语文教科书的那行注释,你可以不必理会这本书。

  先生的这本书是随笔,内容闲散,很好读。

  内容或是读后感、或是作家轶事、或是藏书经历,最动人的仍是几篇谈及比亚兹莱的文字,先生早年喜爱比亚兹莱的画风,曾为《创造月刊》、《洪水杂志创作了好些比氏风格插画,本书的封面上的图正是先生这一时期作品。比氏英华早逝,时光荏苒,先生寄居港,仍念想着要为比氏立传、编印精美画册,可见先生书爱艺术的一片赤子之心

  8卦一下,最后一篇译文全书的最后是先生翻译的一些爱书人的短文)是关于“人皮”书帧的。想起前些时候网上到的一篇关于“人皮书”图文并茂耸人听闻博文原来出处在这里啊。

  刚刚看完,先写几句,等过些时候再继续吧~

  《读书随笔》读后感(三):書也是有靈性的

  這本書當閒書來讀蠻有趣的,每篇文字都是關於一本書,關於作者,它的出版等等一些趣聞,雖不全為正史所載,但就像愛歷史的人喜歡看野史一樣,愛書的人也一定愛讀書背後的故事。特別附錄里介紹的那些書癡、愛書狂、書的敵人、書的養護、書的悲慘命運,讀來都會驚訝,沒想到關於書還有那麼多的故事。

  關於藏書,我有這樣的想法: 一本書的價值我想還是在於它的內容,所以總覺得古往今來的那些藏書家有好多都不過是在增添自己的家産,就像現在的人有了錢買車買房一樣,對於他們來說,收藏一本書不是因為它的內容或者裝幀之類多麼吸引人,而是因為它值多少多少錢。我想藏書應該以興趣為出發點,搜集那些自己感興趣、想讀的書,其次再從眾多的出版物中根據自己對於裝幀的喜好來挑選。能有一本稀有的古本當然是好事,但即使沒有也算不得是一件憾事。當一個人藏書是出於書籍的市場價值或者僅僅因為稀有而忽略其內容的時候,這本身是對書的一種侮辱,同時這種人也算不得是藏書家、愛書家。書也是有靈性的,你若只是把書放在櫥窗裡觀賞,整日跟別人誇耀著它的稀有和價值,而不去把玩它,閱讀它的文字和插圖,它會哭的。

  《读书随笔》读后感(四):读书,不要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

  叶灵凤的书我从前没有读过,但这个名字,倒是听了好久。一则是他藏书家的名声很大,许多文章里提到;一则是他曾和鲁迅打过笔仗,被鲁迅冠以“流氓文人”,那时他才二三十岁。

  叶灵凤是一百年前的00后,鲁迅是80后,差着一辈。他本是学画的,但是还没毕业,文名已超过画名,日后干脆不再作画,投身于写作了。早年写过小说,后来只写散文、随笔,其中以读书随笔最多。不过他得罪鲁迅的却是长篇小说《穷愁的自传》,他在书里写下这么一句:

  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

  鲁迅先生当然不是好惹的,做了回击,日后在其他文章里,也不忘带上一笔。后来《鲁迅全集》出版,注释把叶灵凤定义为“汉奸文人”,这一帽子就这么扣上了,虽然最新出版的全集已经修改,但影响总是在的。

  抛开这一桩“公案”,前两年出版的《书淫艳异录》也很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叶灵凤在1936年上海《辛报》和1943年香港《大众周报》连载的专栏结集,这专栏也是谈书的,可是谈的全是“淫书”和“淫事”,看看文章标题,大可震慑你的眼目,比如“兽奸”、“露体狂”、“尸奸”、“卖淫考”云云,非同一般,何况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文章。

  可惜这本书我一直没有读到,黎戈一再推荐的《香港方物志》也没有读到,刚刚读完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随笔》,2008年出版的单行本。这本书所收文章横跨三四十年,最早的写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最晚的写于七十年代的香港。他早年一直活跃于上海文坛,写文章,办报纸,买书、读书、藏书,抗日战争时到了香港,从此住下,仍然是买书、读书、写作,一辈子没有多少变化,是个实实在在的读书人。

  他读得博杂,兴趣广泛,最爱的是文学和美术,仅就这本书里,既谈到西方文学经典,也有美术方面的好书介绍,甚至古书旧文也不放过,附录里还有译文,真正是个杂食动物。然而因为我自己既对美术没有涉猎,古文也不精通,最爱看的,还是第一部分关于文学的诸多文章。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他确实写得好。说读书随笔好,我一般有三个要求,第一文字本身不赖,第二要有趣味,第三有自己的品位和取舍,如果还能自如出入各种文本,带来掌故和八卦,自是再好不过。按他自己的话说,“将自己读过了觉得喜欢的书介绍出来,是应该将这本书的作者、他的生平和一点有趣的小故事,融合着这本书本身来一起谈谈的。”

  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世人都知道有《十日谈》,但很少有人知道《七日谈》和《五日谈》,他写这三本书的流变和自己读书的感受,兼具知识和趣味性,十分耐读。关于歌德和席勒的友情,关于毛姆的八卦,王尔德的往事,他全都门清,一一写下来,是睡前消遣的良伴。

  读这本书,很容易感到读书本身的乐趣,以及作者对于书的闲适和从容。他在书本末尾的跋里写了一段关于读书的话,很是受用,抄录如下,顺并结尾:

  “读书是一件乐事,藏书更是一件乐事。但这种乐趣不是人人可以获得,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拈来即是的。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一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版本家的读书,斤斤较量着版本的格式,藏家印章的有无,他是在收藏古董,并不是在藏书。至于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旦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了。”

  “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进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他固然重视版本,但不是为了市价;他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如斯。如此。

  《读书随笔》读后感(五):倒霉的叶灵凤

  叶灵凤真背,真的。

  高中语文课本《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他注释是:“⑤〔叶灵凤〕当时一个庸俗无聊的文人。有一个时期常为 刊物和文艺书籍设计封面或者作插图,大都是模仿甚至剽窃谷虹儿的作品”。

  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三闲集》中,《文坛的掌故》注文中对他的注释为:“叶灵凤,当时虽投机加入创造社,不久即转向国民党方向去,抗日时期成为汉奸文人”。虽然在一九八一年新版中投机、汉奸字眼已被删去,注释也变成了:“叶灵凤,江苏南京人,作家,画家”。 可汉奸这个大屎盆子,叶灵凤却足足被扣了二十多年。

  一切还得从1927年说起,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巨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杀,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下,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定居,这应该是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救亡图存之际,可由于年轻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们在行动、理论上犯了“左”的错误,竟然形成了对鲁迅的围攻之势。

  看看一九二八年上海发表的攻击鲁迅的文章,就知道了。

  这一年,全年发表的关于鲁迅的文章是四十七篇,从篇名上能看出来是攻击、批判鲁迅 的有二十四篇。这二十四篇中,发表在创造社、太阳社办的刊物上的,有十八篇。

  《死去了的阿Q时代》,钱杏邨

  《死去的了鲁迅》,钱杏邨

  《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署名石厚生,成仿吾写的。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署名杜荃,其实是郭沫若

  看着这些生猛的题目,就知道攻击鲁迅的火力有多猛烈了。而作为创造社的新锐,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得意弟子 ,叶灵凤自然也是不甘人后,先是在自己主编的《戈壁》杂志上,发表了一幅名为《鲁迅先生》的讽刺漫画,并附有说明:“鲁迅先生,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已往的战绩,躲 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 ;次年,又在自己主编的《现代小说》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自着小说《穷愁的自传》,其中有一段:“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

  他拿《呐喊》开大便不要紧,却得罪了中国文学史上不称第一也称第二的骂人能手——鲁迅。

  鲁迅先是在《革命的咖啡店》中讽刺叶灵凤“青年貌美,齿红唇白,是天生的文豪”,唇红齿白四个字,变成了叶灵凤辈最出名的代号;后来在《上海文艺一瞥》中又封了叶“流氓画家”的名号,这时叶灵凤已是领教了鲁迅的厉害,想就此高挂免战牌,可他并不象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是共产党员,在左联的大旗下与鲁迅和解,大家也知道鲁迅那不依不饶小肚鸡肠的风格,从此每次鲁迅提到版画时,都会把叶灵凤拎出来冷嘲热讽一番。“纸老虎”叶灵凤也和“装义角”的陈源、“乏走狗”梁实秋一样成了鲁迅的心头好,动不动就刺一下。

  一九三八年,叶灵凤在广州沦陷后去了香港,在港定居后他以随笔和藏书而着名,一九五七,叶灵凤将萧红的骨灰送至广州安葬,颇为人称道。建国后他也参加过国庆观礼和李宗仁的记者招待会(以作家身份)。虽然他并未曾旗帜鲜明拥护GCD,可一生大节无亏。

  现如今,投机、汉奸的大帽子已然摘除,可他的后人在本书序中只能用家祭无忘告乃翁来安慰他。

  叶灵凤真背,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