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锦集

2020-10-10 16: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锦集

  《王右丞集箋注》是一本由[唐]王维著 / [清]殿成笺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其他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6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右丞集箋注》精选点评

  ●这就是我说的 水特别大的集>_<(好怕被粉丝打上门【依萍脸】)并不是说王维不好 但是一身华年纪轻轻就开始老干部体到处吹这个吹那个……另外 王维的对句很好好到用力很深了得亏辋川集题材好换成别的就并没有那么飘逸恬淡观感

  ●全,便宜注释

  ●清人的笺注读起来,我觉得有点艰难。。。

  ●可不是读过是翻过。

  ●好吧,这脆弱的书脊让我阅读时战战兢兢的……

  ●《竹里馆》

  ●要多么无情才能写出这样疏淡的诗句。我始终觉得王维对这世间情意不够句子都是好的,但总是淡的,总有一层薄纱罩住他所有的情怀。那不是真正的从容,而是面对世间所有与我无关的疏离。第卷的诗句极佳。

  ●伴随数月的读物,终于集中在这一周翻完了…………

  ●羡此良闲怅然歌式微。

  ●后来读些别人的山水诗,才知道他有多好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一):《终南别业》有感

  “行到水穷处,坐云起时。”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是王维晚年归隐所作,兴致来了就肚子闲庭漫步,跟着感觉走,行到水穷之处方歇,坐看风云变幻。有个老师曾说:“只有真正看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舍弃繁华,走向完全的空净。”我个人觉得这句话用来描述王维还是挺贴切的,他少年得志,晚年落魄,最后看破,晚年更是青灯古佛,蔬食素衣,隔绝人间烟火。王维,字摩诘,梵语中的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或"无垢尘"。表字如人,他是一个天生自带佛缘之人,不论处世还是诗风,总有一种从容不迫旷远悠长气质。读他诗亦是一个非常愉悦过程,字里带佛,意里参禅,在给读者别具一格美感同时,使人心气渐渐平和,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脚步融入诗中的意境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二):两绮窗并读

  《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所问别致记得我上学在外,写哥哥,问五一回来,油菜花还有吗。时不知农时如此,哥哥回信说,差不多恐怕没有了吧,语气宛转,是怕我失望,焉有日日见菜花而不知其谢的。作者所问,与昔日之我正同,只是所问更具体,具体到我不疑心所问更有所问。

  旧唐书本传云:“上元初卒,年六十一。”又云:“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则丧妻在三十岁,孤居原因可以有两种,或兼而有之,一是与妻子感情太深,一是学佛

  读杂诗所问,着眼点若为梅,则以为作者所念在梅,而此梅不是任意的梅,是有特定处所的,是在常看者,不是别一株,而我想看油菜花则无此执着,只要在村边即可,相比之下,我是思乡,而作者思得更具体些。

  再读,若着眼点放在绮窗呢,绮窗者,闺阁之窗也,则作者所思或不在窗前而在绮窗之内也。

  这层思念有些含蓄,我读书少,不知前人发明过没有。

  再说,诗题“杂诗”,并无具体的故乡来人,或只是自问而设想之,如是读,则相思更深了。

  卷二古诗《扶南曲歌词》第五首:“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勿遽游,幸待春妆竟。”写绮窗之内,亦设想也,或可以是《杂诗》所未言者,两绮窗并读,不亦悦乎。

  9/14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三):到底是瓜葛不上

  零零碎碎的读了一阵子王维。

  看王维是因为批评——徐晋如和叶嘉莹都嫌他情浅甚至无情,就勾起兴趣来,想知道这淡薄的人倒想些什么。

  诗文传记都看了,也说不出什么,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心境去照歪了他,读完丢了书,越觉得寂寞,那些诗也振奋也飞扬,也自得也悠然,可后面的山川岁月长长慢慢的拖出来,还是觉得寂寞,没有说一句话的必要。

  大概这个世界对他太容易。诗歌,音乐,画画儿,他学什么都会,做什么都最好,少年成名,都不曾着力,越来越随意。他许也不是个爱交结朋友的人,无非谁来找他玩,谁待他好,便答应回报着,以至和他诗的人,相去都远,写了人人都赞,写完也就随手一置。官场逢迎无趣,他知道的,可他是名门望族的人,要为家族打算,何况退与不退,在他或许也没那么所谓——有什么地方可去?逢着世变,他的诗乐画也救不了,躲也躲不过。他性子温和,不能玉碎。玄宗还朝,弟弟宁愿贬官也要救他,又觉得羞愧,还是往终南山里,那里没有人,天地宽容,鸟啼花开,都可以忘忧。

  世事他都知道,那些感情他也知道,但没人知道他。那些途中生而为人的痛苦,或许他觉得太微不足道,怎么值得向人提起,还写进诗文?何况也终究要过去了。他就随便写一些,淡淡的,应酬的,太不费力。没人知道他看见白云的样子。那轻轻的一望,望到丝渐渐白了。

  三十年孤居一室,无妻无子。他晚年屋子里的物事减到不能再减,母亲去世,就奏请把辋川别业捐了做佛寺。焚香诵经禅坐,最后“忽然索笔”,给弟弟写了封信,朋友都留了几幅字,无非劝学佛法,就去世了。

  这个世界,像一笼烟。他到底是瓜葛不上。

  【我是胡说。】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四):月亮的声音

  月亮的声音

  2009-10-30 22:45:18

  解诗大概需要化身入诗才能真懂。深入情境,浮想翩翩,仔细玩味揣摩,褒贬得当又不失敦厚慈悲之心,方能体味出诗的好处来。刘昼说:“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刘子·正赏》)诚为高论。吾友书枝说同样是解诗,钱锺书学问高过叶嘉莹,但缺少一种入世情怀和悲悯之心,终究还是让人无法深爱。大概也就是刘子的“赏而不正”、“评而不均”之谓吧。钱先生太聪明,所以处处比别人高明,见解也犀利,但未免让人心生敬畏,想要疏远。

  有时候文字也是多余。一切解释都是“佛头着粪”。因为:

  吾诗已成

  无论是大神的震怒

  还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奥维德《变形记》

  一首诗写完了,作者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读者只需细细把玩,低吟,用一种特殊的腔调念出,彷佛暮晚深山禅院木鱼声中诵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样发生了。”(博尔赫斯语)闻一多讲《春江花月夜》:“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顾随讲《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一首《西江月》字句之美,有目共赏,苦水若再逐字逐句,细细说下去,便是轻量天下学人,罪过不小。”分析《减字木兰花》时说:“好好一首《减字兰花》,今被苦水说东道西,支解车裂,真真何苦。其实一部《东坡乐府》,其中好词,亦俱都不许如此说。然而苦水十日之间,居然说了整整十首,虽然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也须先向他东坡居士忏悔,然后再向天下学人谢罪。”俞平伯讲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干脆连怎么好法都不说:“真好,真好!究竟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他只叫人体会。想起《枕草子》,里面出现最多的句式要数“有意思的是……”了。这绝对不是清少纳言词汇贫乏,而是在有意思的事面前只能那样说,苏枝说只有像清少纳言那样体物入微的人才能发现那是有意思的事呢,亦是解人之语。

  有些诗需要合适的机缘才能明白。前段时间枯坐无聊,友人发来沈从文:“船停了,真静。一切声音皆冷得像凝固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这声音使人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但当真却有声音。水手在烤火,在默默地烤火。”此中情境,我亦有过类似之感。先前看古人写中庭地白月华无声,很是不解;儿时印象中月亮一直是有声音的,远远凝神望去没有,屏息仔细聆听好像又有细细的声音跳动,像极了这个时节桂花的香气,若有若无,但究竟是种什么声音又满满地说不出来。直到后来我读到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小时候听到的月亮!

  老家门口有条小河。

  《王右丞集箋注》读后感(五):迷恋王维先森,为他痴,为他狂,为他哐哐撞大墙

  不着急讲这本书,先从王阳明说起。

  高中学历史,课本角落上,读到王阳明阐释心学的一句话:“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那句子一眼就迷住了我,使我在往后的读书生涯中始终无法忘记。

  后来大学,读到贾平凹先生《带灯》一段描写:“带灯”强烈要求下乡,盈川的烟草在风里满天飞絮,无数小路牵着群峦,堤坝下的潭静水流深,“还有那树和树下的草,你看着它们,它们在那开花;你不看着它们,他们还在那开花,风怀其中,色彩摇曳。”顿时心生喜爱,蒙蒙的,说不清楚的喜欢。

  二年级,学院副院长黄大宏教授亲自授课,学了近一年的唐诗从此,所有千八百个大宏讲过的诗人词人中,独独钟爱王维。喜欢到什么程度了呢?我可以为他痴,为他狂,为他哐哐撞大墙。哪怕忍受着《王右丞集笺注》那繁体竖排,字句晦涩的文言,也啃完了整本二十八卷书。他身上有种魔力,但凡只要你读了他的三两作品,没有心生不向往之的。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一,鲜衣怒马的游侠意气,他有;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尤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男儿报效家国的豪情壮志,他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对光影刹那倏忽的微妙感应,他有;

  “清浅白石滩,绿浦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寥寥数字,好一个寂静朦胧意境全出,对天地间色彩的细腻捕捉与把握,他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孤寂时分与自个儿和谐相处,与月为欢的相映成趣,他有;(而且偏爱“幽篁”俩字,学《楚辞山鬼》时注解,“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幽为深也,篁竹叶也,仿佛连字也染上了几分斑驳色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对恋人相思情怀婉曲动人的体察,他有;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真真是绝了,一个人的由性情起,一个人游山玩水的喜乐悲欢,偶遇人来的欲诉不尽,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纷繁情感全一一揉碎了沉淀在句里词里,叫人读了会心一笑,愈发地爱不释手。

  然而最令我喜爱的,是课堂上大宏讲的最后一首王维的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静谧的生长力,它比摧枯拉朽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呼啸来得更惊心动魄,哪怕这种恍惚而又清晰的触动感是诗里木末芙蓉花那种我先前丁点儿都不了解的植物带给我的。(后来才知道其为辛夷坞,花初开时尖如笔椎,故称木笔;花有紫白二色,白者冠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形皆似莲花,莲花又名芙蓉,因此得名木芙蓉)。芙蓉花的世界就像一个无声的结界,它的开落,整个生命的缘起寂灭都不需要用喧嚣的叫喊来宣誓存在。但置身其中,时时刻刻又都能感受到生命那种蓬勃的张力。高兴时便吐蕊开花,不高兴时落叶,时候到了枯萎落地就是,我的喜怒哀乐千儿八百种情态世人是否眼观又与我何曾相干。我活着,肆意张扬过,寂寂离去,足够了。

  王维是细腻的、敏感的,如果说这世上有的人是向外看,那他就是向里看的那一类人。他的诗才会写得那么美,那么动人心魄,每句读来都好像旧友相逢,从寒冬走到暖春,从白昼到黑夜,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唯独这份喜欢不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