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关注过一棵草吗?
对面邻居夫妇都是70后,大学毕业,宝贝儿子六年级了。几年来,家里电脑、手机、录音笔,凡不懂都问小秦,他十分耐心,有时候邀他到家里来,有时候就在楼下询问,他的解读、指导总能让我们比较满意,因此成了熟人,也知他是一家公司的总工,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他们的宝贝儿子,我们看着长大,常常在楼梯间、院子里见到这个孩子,就叫一声:秦方舟!他答应,从来不多说什么,孩子胖,是外形;腼腆,可能就是性格了。
前天小秦把儿子的作文本拿来,让我看看,想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我翻看一看,文字表达艰难,书写也稍欠规范,倒是篇幅不少,每一篇文后都有自评,它评,家长评,家长改,最后才是老师评语和得分档次。
孩子一整本作文中,家长评语写得最多最好,修改痕迹确实不少,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家长卖力修改并评价,主角不是学生和老师,倒成了家长了!老师所有的评语都是蜻蜓点水言不及义抓不住学生存在的问题。
今天路遇孩子和她母亲,谈起孩子从小就上奥数奥语,文字怎么就不见起色呢?我就问:孩子好读书吗?母亲说:根本就谈不上,家里给买了好多的书,孩子静心阅读的少,倒是一些热闹的打斗的一天一本。他母亲很焦虑的神情,希望我能帮他一下。
晚上我就过去,卧室里,我和秦方舟聊了一会。
他先读了下自己才写的作文《小草的力量》,我发现他能读通顺,但缺乏语感节奏,读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我又给他读一遍,让他自己发现作文的问题在哪里。一字一词一段皆可以。他听完,沉默良久,没有发现字词问题,在我的启发下,说第二段写得不太好。为什么?他说不清。我就告诉他:你第一段写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忍受孤独顽强生长,第二段为什么写现在的我们遇到困难就叫喊抱怨,但在三段又转入到范仲淹刻苦学习长大以后就当了官?
我和他一起温习前边的几篇文章《匆匆》《桃心花木》《手指》,让他看到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独有的情感体验,美好的表达方式,他也有一点感悟。于是告诉他,写小草,你一定要和小草亲密接触一下,比如你发现了墙角的小草,花圃里的小草,路边的小草,他们有不同的姿态,也有相同的地方,你看见了他们,亲近他们,熟悉他们,他们的生命形态一定会告诉你很多,你对小草就会有感触了。那就明天去看看吧。
他母亲邀请我看看他的书架上陈列的书籍,我选了两本《城南旧事》《鲁滨孙漂流记》请他列进本学期的阅读计划之中。
孩子的小伙伴来了,他们一起下楼玩耍去了。家长其实非常不放心、不情愿让他下楼去。我在楼下散步时看见了秦方舟,正举着火把玩得得意,被母亲在楼上喊着,快回来---
家长们实在不容易呐!老师们也说教书很难,教写作十分困难,可是,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着观察生活呢?春天来了,大自然稚气可爱,孩子们可曾关注过一棵小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