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钥》读后感精选
《生活禅钥》是一本由净慧著作,24.00元出版的2008-1图书,本书定价:30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禅钥》精选点评:
●没有通读全书 但故事还挺有意思
●水深火热的境界,清风明月的生活。
●初识禅门
●用另一种方式生活。
●还不错,禅在生活里。
●有些看不懂。。。
●照见五蕴皆空
●前前无始,后后无终。
●分享,同事,爱语,布施
●一切都是心造的,善念和恶念都造成当下的处境。/每一刻的安详。/我们总是把垃圾一样的烦恼像宝贝一样抓着不放,最终折磨的是自己。/没有无果的因,也没有无因的果。
《生活禅钥》读后感(一):人生经要
为什么给力荐,源于可以平静、安宁和如涓涓细流般地读这本《生活禅钥》,法师是有大智慧的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本意应如此。
许多高僧大德语解佛经和人生智慧,对于我们平凡有俗念的人,入门且难,何况通经。而净慧法师给了一个法门,帮助我们,进可以开始读经,退可以生活中修行。
案头一本为上。
《生活禅钥》读后感(二):慢慢接近生活禅
陆陆续续地看了很长时间,读完了净慧老的《生活禅钥》,其间反复从头读起过几次,大概是因为文章、讲稿的集结,相对来说有些散,而我,又是不入门者,常有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之时。
拈花一笑,禅宗流转,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灵悟极高的人修禅才能有成果,至今很多禅宗公案我也只是当故事看,无法获得自己心灵的共通,其实修行到了量的积累,方可达质变的彼岸。
书中给我最深刻的感悟,是将高深的禅教低低地融入生活,从做人、做事上给了一个标准,做人讲的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讲的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来谈何容易,我这个身体日日都做着些相反的事情、说着些相反的话语而不自觉,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善用我心,善待一切,希望我可以慢慢地去做到。
《生活禅钥》读后感(三):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知道“禅”,知道“佛教”,但不管怎么样,对于禅,是迷茫的,后来的工作也经常说要打造禅意空间,但到底什么才是禅?对于佛教,只觉得那是迷信的东西,烧香拜佛、放生捐钱。
算是机缘还是现在信息渠道广阔了,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更多的信息源。听了道长《一千零一夜》、通过古建筑之旅切入去了解了汉传佛教,多少有了对这些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读到这本书,后来知道了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就可以与生活相关联,如果你需要他,他可以化身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武器。
常说佛教入中国,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活的很苦,战乱饥荒,就这么几千年在中国扎根下来了,到了现代,很多人说国人是没有信仰,虽然在国内有很多佛教徒,我想普世所传递的佛教信息,不太符合现在人需求吧。
现在的人也很苦,特别是社畜们,被996、35岁封顶、财富自由、抑郁症、躁郁症、自杀等等推到你面前的社会词压的喘不过气。
忘记是书中说还是友人说,佛教是宗教,但佛法是知识,所以禅修其实是让你学会打破“我执”,如何打破,从打坐冥想、从佛法经典、从高清晰的客观觉知,帮助自己不会被那些不断冒出来的tag所压倒。
《生活禅钥》读后感(四):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文 / 素闻
1.无论你是“佛系”,或者“非佛系”,无论寒假年假,或者长假短假,总得有一段认认真真彻头彻尾“认识自己”的时间,禅修就是与自己迎面相逢,最好是去柏林寺。
2.爱读书,爱音乐,爱艺术,爱思考,爱烹饪,爱驾驶,爱旅行……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身怀绝技,但我们真的完美得没有进步空间了吗?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生命的真实面貌?什么才是我们下一步可以完善的目标?总得留个时间用以了解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世界,冬季,到柏林寺禅修,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自我的方式,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3.信仰与生活怎样关联?修行在当下怎样实现?如果你对此有所好奇,那就冬季到柏林寺禅修,这里是生活禅最早的基地,有完整的生活禅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
4.赵州从谂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但他八十岁的时候还在路上参访问道,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老和尚寻师访友的经历,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5.生活禅理念的提出者淨慧老和尚六十岁才从北京来河北重建柏林寺,柏林寺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刚开始,整整三年没有动工,如果想知道老和尚如何用二十年的时间铸就生活禅的教学理念,并且培育出大批的师资团队,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6.柏林寺的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系北大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禅修期间,他会用温文柔和的声音,用浅近晓白的语言,为我们讲清楚生活禅的禅修实践。密集的禅修直接开发生命的专注力与观察力,直接提升生命品质与生活品质,如果想在生活中升级自己的生命格局、工作能力与生活智慧,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7.禅修期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法师会给你最直接的回答,法师甚至会根据大家的基础调整禅修的时间,设计禅修的细节,你很难遇到这样通南北各路禅修的明师,如果有幸遇到,你很难跟随他密集地禅修,如同你很难遇到真正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随时耳提面命的老师,为了这样子的朝夕办道的经验,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8.柏林寺的很多地方都挂着《华严经》的经句,连洗手间里都挂着《净行品》中的经句,这里连义工们都修学《华严经疏抄》,他们把日常琐事做得美观大方,典雅精致,我们每天都接触很多信息,可是很难听闻《华严经》,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我们覆盖掩埋,甚至很难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呼吸,甚至很难有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为了安静地,相对长时间地和自己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人在一起,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9.有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从谂禅师答:“庭前柏树子。”
僧人道:“和尚莫将境示人。”
赵州禅师云:“我不将境示人。”
僧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为看庭前柏子树,冬季到柏林寺禅修吧。
10.赵州从谂禅师问两个新到的僧人:“上座曾到此间否?”
其中一个说:“不曾到。”
赵州禅师道:“吃茶去!”
接着又问另一个僧人:“曾到此间否?”
这个僧人答:“曾到。”
赵州禅师道:“吃茶去!”
院主疑惑地问:“和尚,不曾到,教他吃茶去,也就罢了;为什么曾经到过的人也教他吃茶去呢?”
禅师道:“院主。”
院主应声。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茶,云门饼,吃了都是开悟的,为了赵州茶,为了开悟,冬季来柏林寺禅修吧!
注:柏林寺生活禅系在全国各地的道场:
1.河北赵县柏林寺。
2.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3.河北邢台玉泉寺。
4.河北石家庄真际禅林。
5.湖北黄梅四祖寺。
6.湖北黄梅芦花庵。
7.湖北黄梅老祖寺。
8.湖北黄州安国寺。
9.湖南常德药山寺。
10.北京赵州茶馆。
想禅修的同学可以查寺院的网站或者公共微信号,找到电话之后,咨询,联络,然后行动。
《生活禅钥》读后感(五):禅意人生
合上书本,内心静如止水。净慧大师的《生活禅匙》把佛教中的禅与生活的距离变得很短,用浅显的语言把高深的佛法融入生活,为芸芸众生开辟指点迷津的道路。很庆幸在繁杂的书海中找到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在这浮躁的时代与迷失的社会里拨云见月。本书取名《禅匙》,把禅当做一把开启生活之门的钥匙,恰如其分,用禅的思想来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生活自会简单起来,有方向,有意义。
禅给我何种启示呢?两个“八字真言”,一是关于做人,一是关于做事。
在做人中,禅告诉世人要记住“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信仰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肉体只是物质基础,而信仰是人的灵魂,没有信仰的人生无异于行尸走肉。现在个别年轻人遇到挫折不能化解,轻易放弃生命;或者为政者沉沦于酒色之中;或者有些人浑浑噩噩不知生活方向,皆因缺乏信仰,或者信仰不正确都使得生命无以为继。人只有选择了正确健康的信仰,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才能正确定位。
因果其实就是万物的普遍联系,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一切行事的立足点,就要明白因果道理。我们有了正确、健康的信仰,那么就有了非常具体的善恶标准,我们会力求在所作所为中,尽种善因以求善果,尽量避免种恶因。当然,因果作用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好心办坏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播种善因。只有经过不断地积善,才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何谓良心?其实只要我们有恻隐之心、向善之心、慈悲之心、或者爱心,就是我们的良心在起作用。有良心的人,他会时刻想到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损害他人利益同样损害自身的利益。良心为何?养成人类的良心良知,就是为了使人类光明的一面占上风,抑制消除人性丑恶阴暗的一面。
好的道德是良心在家庭、社会、个人行为中的具体表现。道德具体可以表现为国家的法律,社会团体或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佛教的道德,就是三归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简单的理解,不杀生是对生命的尊重,不偷盗是对物质财产的维护,不邪淫是对家庭关系的尊重、不妄语即不骂人、不挑拨是非、不说低级的话,不说大话,它是良好人际关心的保证。不饮酒主要是佛教考虑到酒能乱性,而导致犯了其他四戒。总的来说,佛教的道德,也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
如何做事?其实还是做人,做人与做事是一体的,禅告诉世人要记住“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就是感谢。佛教认为我们应该感恩的有四方面:父母、众生、国家和三宝。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理当感恩;万物普遍联系,而我们身处芸芸众生,把个人存在与山河大地合为一体,感恩众生,也是感恩自己;感恩国家,一方面是国家让你有了国籍、有了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当你感恩国家时,你会积极向好的方面去看,想尽一切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感恩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笼统地说,三宝就是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
包容是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包容分两方面,一是我们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如何使自己的心态、思想、主张、利益去融入生活的环境。如何做?达摩祖师指明了四种修行:一是以德报怨;二是凡事把握度;三是做事不要强求结果;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容乃大,做到此四点,求大同,存小异,世间万物才能和谐共处。
分享能为我们赢得朋友。如何分享,佛教有专门的办法——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简单地说:布施分为财物、知识、安全与喜悦的分享,现在多数人不愁吃穿,但往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如果我们在精神上多分享一些,我们何愁没有朋友?爱语就是有爱心的语言,它体现的是一种谦虚的精神,诚心做事,虚心接受意见,会让人觉得可靠。利行就是做一切有利于大众的事情,最平凡,但最难坚持。同事就是共同承担责任,也要分享共同的成就,无论领导还是职员,倘若能平等共事,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成就,那么领导能赢取人心,职员能获得信任,则无往不利。
结缘就是创造条件。禅告诉我们要结四种缘:人缘、善缘、法缘、佛缘。结善缘就是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使我们一切的事情都能避免挫折,在良好的关系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
净慧大师认为,人世间最珍贵莫过于生命,最具开发价值也莫过于生命。面对最为可贵之物,作为有幸获得今生的我们,不应该等闲度过,而是要善待生命,在生活中不断净化、升华我们的生命,并以此来获得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记住两个“八字真言”,相信生命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