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读后感摘抄
《饮食之道》是一本由高成鸢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33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之道》精选点评:
●老一辈作者,对外国饮食常常心存偏见,总喜欢强调中国饮食有多丰富、多特殊,而西方饮食多乏味、单调,这样摆明贬人扬己的态度,不敢恭维
●写得很好
●平实有用
●车轱辘话来回说。
●我对饮食本无兴趣,但热衷于京味菜,再加上家传的菜肴,就顺便读读这方面的书……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从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的饮食搭配、烹饪技术等,也算有独到的见解。作者文笔太差,减一星。
《饮食之道》读后感(一):饮食的哲学
“民以食为天”,“天”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核心范畴,置换以“哲学”,我们便可得出:中国人的饮食体现着哲学。
味道,原意为对“道”的体味,与饮食无关。味与道既相近又相反,到近代合成为一个词语,从味的演化到味道的产生,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不断进步,“味道”更显示了他的哲学内涵。
味道用于美食,是迟至民国初年才由章太炎先生考订的。流行较早的是“滋味”,也是战国后期才出现的,更早则单称“味”。“味”有个更早的近义词“和”。
“和”是美食与音乐共用的范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概念,其外延吉为广大,而内涵相当模糊。
《饮食之道》读后感(二):荒漠甘泉——记·与高老师的忘年交
其实第一次见高老师是我出生那天。
这不得不从我的家世说起,我的亲祖母去世的早,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祖母的妹妹,也就是我们喊的:三姨奶奶,就理所应当的成了婆家人。
高老师是三姨奶奶的外子,也就是我要喊的三姨爷爷。
有印象的第一次去三姨奶奶家是在小学的时候,三姨爷有一个书房,里面是几柜子的书,而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在过年去三姨奶奶家里,躲在三姨爷的书房里看书。
真的是很多看不懂的书,然后,我在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英文和繁体中文对应的圣经,我对三姨爷说:三姨爷,这本圣经,可不可以借我看一阵子?
三姨爷很痛快的答应了,三姨奶奶后来跟我说:三姨爷的书是很少外借的。
我感到万分荣幸,这本圣经后来成了我人生中的荒漠甘泉,以至于在20多年之后,我还会说起尽管我不信天主教,但是圣经,的确是大智慧的一本集合。
说的远了。
2009年开始,我从事广告行业,拜访最多的,就是三姨爷,三姨爷身体不好,说话太多就会喘,但是每次都要和我在书房里讨论学问几个小时,从政事到历史,从殖民主义到家长里短。
去年的时候,有天回家,一本崭新的再版的饮食之道放在我的桌上。
父亲说,去拜访三姨爷的时候,说起来我在北京做广告研究最多的就是人文知识。三姨爷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最为重要。
那时候我每日看的最多的就是殳俏、欧阳应霁之类的书,杂志也坚持订阅三联和悦食,但是给我的感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味觉的讨论。
甚至于说舌尖上的中国,讨论的也更多是关于某种食材的应用,而真正于文化层面缺鲜有涉及。
三姨爷赠语说:赠小友暇览。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认真的阅读、批注,找到了几处谬误,恰逢过年,和三姨爷又是一整天的深谈。
无从回礼,送给了三姨爷一本耀扬的厨房一本自己写的考工记楼书。
三姨奶奶说,这比其他几个孩子的礼物,更让三姨爷喜欢。
《饮食之道》读后感(三):饮食是如何变成文化的
看来任何东西都架不住世世代代的钻研和沉溺,最终的出路就是变成“文化”,而其起源都实际得令人不好意思。比如作者考证中国人饮食这么先进其实是因为中国繁生聚居而常缺食物,因此不得不遍尝万物,并试验各种器皿各种方式以烹饪调味,使之可吃易吃。加之中国凝聚家族的需要,因而要尊老养老,更需精食美食。从适应粒食,搞到百味调和、阴阳相济,什么火-水、主-副、甘-和、荤-素、干-稀……真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文化的基因渗透到方方面面了,也不知是哪个在影响哪个呢。
但是沉迷到任何“技法”当中去后,都会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极端。中国人津津乐道于民以食为天,成为一个十分“形而下”的民族,而英国人简直以谈这么动物性的吃为羞,因而就在“形而上”方面折腾个不停。对同一个哲学的理解,西方催生了音乐和弦,而中国诞生的是饮食调味,由此可见生活的厉害。
饮食及烹饪作为一种对自然之道和健康之道的理解,确实有其很深的意义,但走到“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这一步,就挡不住人家孙隆基的冷嘲热讽:身体化、口腔化、儿童化、铲平化,“身的需要在人人来说是差不多的……个体超出‘身’以外的特异需要,就不太能够被接受。”看看中国人围绕着吃发明了多少词语去定义人生和人际关系:搵食、吃得开、混口饭吃、吃亏、吃不消、吃里扒外、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作者为中国饮食痴迷之际自然为西方看不出中国饮食的深邃文化意义而深感不甘,但未能走到反面好好看一下这种文化的可能伤人之处,只是屡屡搬出孙中山来说辞,上升到国家高度去。话说啊,任何人把散布各处的文章结集出版,都很难避免被人发现反反复复引用同一个人的话,重重复复讲述同一个观点。连王小波都不能避免,我一看他又引用罗素,就忍不住要急跳几行。
所以剩下最后一章的一些文章没看完,觉得也罢了,看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去了。饮食与革命,在中国人看来,不都一回事嘛,“中国人既然对‘食’如斯强调,因此‘民生’就成为历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中心枢纽。”只要“人人都有一口饭吃,”就会天下大治,哪有什么超越个人或现世的意义呢?因此毫无意外,张鸣笔下的革命党人也罢会党乱匪也罢,许多人革命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吃大喝,坐吃山空。
《饮食之道》读后感(四):味;道;味道
本书由作者高成鸢先生的期刊选文与饮食随笔结构而成,尤以第一篇章“中国饮食之’道’”精妙绝伦——他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从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国的哲学思想。本书将稀松平常的饮食现象升华为玄妙不可言之“道”,逻辑分明、有理有据、书写细腻、引申丰富,其思维之开阔、洞察之深刻令人叹服。市面上饮食之书千千万,多以菜谱、营养学或浅显的饮食文化为主流,而作者在本书中却另辟蹊径:“我的文章引据虽多,却不重在梳理史实,而重在追踪缤纷现象后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条,试图找出中餐现象的所以然之’道’。”
第一篇章用了颇多笔墨从普罗大众都熟悉的食物名称入手,援引《说文解字》等经典,追根溯源梳理中华历史脉络,让读者豁然开朗,从而了解各种食物被如此命名的由来。如, “‘麦’字古与’来’字相同。《说文解字》对’来’字的解释是,’周人所受瑞麦来麰也’。……段玉裁讲解道,’自天而降之麦……谓之来,因而凡物之(自)至者,皆谓之来’”。又如“覃”这个字,是由“烹”倒置而来,表示味长。“章太炎《新方言》云’今人通谓味为’味道’,本‘味覃’也’。”
《味即道》是本书的另一译名,此名更能体现其主旨——味是复杂的,是涵义宽泛的,是一种通感,最初是对宇宙之道的体悟。 “汉代以来,’味道’一直表示对’道’的体味,用于美食,是迟至民国初年才由章太炎先生考定的。”
高先生的研究视角以及旁征博引是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其多次引用《金瓶梅》、《红楼梦》中关于食物的描写,从而展开对于饮食与文化和礼仪之间关系的探究。《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本书一直在强调饮食上的二元辩证、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从“水与火”、“阴与阳”,到“饭与菜”、“主与副”、“鲜与香”、……然而唯独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上,作者似乎只见“对立”,未见“统一”(比如,从“礼”与“德”的角度来看,中西方餐饮皆有服务于统治者的功能,皆能体现社会阶层与主流审美趣味)。
于是作者将个人偏见好恶凌驾在了理性剖析总结之上,断言西方文化饮食不如东方,西方人“不知味“,只求营养与科学,其实这是较为片面狭隘的观点。正如《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作者明恩溥在书写中国人的品德与气质时,字里行间不时透出作为白种人的道德优越感。这样明显的贬人扬己其实反倒局限了自己的书写与立意,且对读者有一定的误导性,这是我们需要小心的。
《饮食之道》读后感(五):知“味”不易悟“道”难 (常 琳)
年来逛书店,饮食文化类书籍常见。陆陆续续看过一些,总体印象是品“味”者多,论“道”者少。想必是缘于感性体验,得之不难;理性剖析,谈何容易?高成鸢先生新书《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开卷见“道”,头头是道;掩卷思“道”,大可称道。
“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难免遭人诟病;而举饮食为中国文化代表,资格当有理由免审。终归是此一时彼一时,难怪作者感慨系之:“20年前,钟叔河先生编辑的《知堂谈吃》还只能在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如今学术出版社也争出谈吃之书了”(《写在前面的话》)。吃中当然有学术,只是先前不可能关注,自然谈不上研究。社会转变运行轨迹,世俗享乐扬眉吐气。出版社因势利导,饮食类书籍行情看好。作者虽无意做“弄潮儿”,其“饮食哲学”研究却颇受业内人士推崇,季羡林先生即赞曰“可成一家之言”。作者反倒是一再申明,自己是饮食文化圈内一个另类“边缘学人”。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成果足以媲美同道,启迪后人。
“饮食之道”,人人可道,而悟道深浅,因人而异。高先生另辟蹊径:“我的文章引据虽多,却不重在梳理史实,而重在追踪缤纷现象后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条,试图找出中餐现象的所以然之‘道’”(同上)。果然,追踪之旅化为发现之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高见迭出,胜义纷披。
古话“民以食为天”,今人多耳熟能详。高先生也说:“中国人谈论饮食文化,第一句往往就是‘民以食为天’。此话通常被理解为强调食的无比重要。但如果译为外语,西方人很难理解”(《民以食为“天”》)。“西方人很难理解”,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极易理解。还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只要用“哲学”一词来替换“天”,就会得出“中国人的饮食体现着中国的哲学”结论,不知有谁与高先生同步想到这一点,并同样对这一“语言把戏”,先是莫名惊诧,后是心悦诚服。
《周易》奠定中国哲学基础,八卦构成《周易》核心。文献记载远古圣人伏羲氏察观天地、生物与人,创制八卦,为哲学鼻祖;又载伏羲氏“取牺牲以供庖厨”,启动厨事,为烹饪始祖。由此可见,岂止医食同源,中国哲学史和饮食史同样出于一个源头。放眼中华文化谱系,这样一个坐标原点恰好可以提示人们:欲追踪饮食现象中那些“因果关系链条”,只须将饮食模式内蕴那些哲学关节一一打通。“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统一方为食。高先生导游在前,众读者观赏于后:水与火、饭与菜、鲜与香、荤与素、主与副、干与稀、热与冷……先民们不仅饮食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哲学理念也蕴含得天衣无缝,叫人敬意油然而生。
集中一组“饮食文化随笔”,旨在补充、拓展“中国饮食之‘道’”,结论不求惊人,风姿格外摇曳。先民尚黄,人所共知,但跟饮食有何干系,恐人少知。作者认为除与黄帝所统部落生息于黄土地,黄土是母亲外,还与先民所食粟、黍,刚好也是黄色有关。故“五行”以“(黄)土”为中心,对应“五谷”之黍(或粟),天经地义(《黄色神圣的观念哪来的》)。高先生长兄名“鹏”,仲兄名“鸿”,排到作者,恨无好字,姑名为“鸢”,好不烦恼。待到悟出哥仨名字暗藏先民食肉史,烦恼或可顿消。盖“鸿”为大雁、天鹅,“鸢”有“弋”符,代表系绳短箭,表示射中拉回,以免“鸿”带箭飞去。至于“鹏”鸟,与凤同源,纯属虚构,象征着高空中大量可望不可及移动肉源(《吃天鹅肉的祖先》)。中餐讲味道(艺术),西餐重营养(科学),“艺术派”、“科学派”各持己见,纷争不已。苏联宇航员先前曾吃管状蔬菜汤、肝泥、浆果汁,头晕乏力,专家断为吃不饱所致;现美俄合作太空船上,食品已与地面相差无几。中国“神五”上天,杨利伟所携食品,不用加热加水,待“神六”升空,热食热饮已达四五十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等,跻身其中。有“饭”有“菜”,再现中餐灵魂;饭菜可口,既增生活乐趣,又利太空飞行(《吃:营养VS味道 科学VS艺术》)。
平时不管是去餐馆品尝“招牌菜”,还是到友人家欣赏“私家菜”,“味道好”常会脱口而出。殊不知用“味道”二字评价美食,始见于民国初年。章太炎《新方言》云“今人通谓味为‘味道’,本‘味覃’也”。高先生大著正文首页提到这一点,白纸黑字,当然是明写,我倒觉得其中仿佛含有一种暗示,甚至提醒:那就是,中国饮食文化固然源远流长,而知其“味”、明其“道”则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