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上班记读后感精选
《柏拉图上班记》是一本由[法] 朱勒 / 夏尔·佩潘著作,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上班记》读后感(一):趣味横生的哲学小品!
值得反复观看和细细玩味的一本哲学趣味书。如果对哲学家的思想不太了解,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但是稍作了解,会有种叫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的惊喜感!原来哲学还可以做这样创意的解读!个人觉得马克思的工会代表平面设计师、福柯的电子监控和安全负责人、弗洛伊德的公司心理学家、布迪厄的创意设计、本雅明的复印室负责人、德里达的维护人员的身份定位既贴切又有趣。倘若让我来补充,我会幻想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基友兼工会副会长,鲍德里亚是公司营销公关或橱窗设计人员,海德格尔是技术顾问兼职公司诗歌协会会长,列斐伏尔是公司空间设计规划师,罗尔斯是负责发放工会物资的生活委员....建议大家也不妨找来读读,开发自己的脑洞~
欢迎大家来补充~~
《柏拉图上班记》读后感(二):摘最后一章
工作,是比成为动物更糟糕的事。试想一头狮子如果发现它每周必须工作35小时才能有个屋顶和一只羚羊会怎样?或者一只母鸡需要每天完成某些任务才能获得鸡食和下蛋配额的话,它会是什么反应呢?人类是唯一强迫自己工作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动物:吃,喝,睡。百分之四十有工作的人的工资刚刚够“生存开销”,所以他们只是为了幸存而工作。然后人们才能思考“人”的本来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工作是一种对身体的约束:必须在规定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内待在自己的岗位上——坐在电话前,俯在电脑键盘上,工作将一个特定的状态强加给工作者。工作会阻止人陷入冥想和闲散。工作鼓励情绪冲动,它会提供非常难得的表现利他主义的机会,它强迫我们经常和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来往,而且那些人的政治信念有可能使我们很厌恶,他们带着令人讨厌的神情,还常常会亳不犹豫地把他们子女的不雅照贴在过道上。工作会追着我们不放,甚至在假期中,在城里的酒吧里和晚餐桌上。“唉,你在干啥工作啊?”这样的问题很常见。工作定义我们,工作简化我们。现在,高科技越发展,工作就越是追着我们:我们的工作邮件能直达度假海滩,甚至不请自来地闯入卧室。我们处理这些邮件,为的是摆脱它们,但是渐渐地,我们为它们服务了。工作随时提醒我们:我们既不是摇滚歌星,也不是共和国总统,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吃薯片,也不是在夜总会里度过夜晚,而是更多地学习,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把工作做到最好。但是,最后却会像马克思揭露的那群,我们只能在受剥削和被异化之间做选择。工作可能成为一种屈辱或者失望,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奴役,一种毁灭,一种麻醉。办公室也可能很快变成牢狱,成为雄心壮志的坟墓,或者变成奇迹齐聚的殿堂,不过其中没有任何上帝的面孔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真的。然而,也许还有比工作更糟糕的事儿:没有工作。
《柏拉图上班记》读后感(三):柏拉图上班记:哲学家们穿越时空与你对话
帕斯卡说:“人不过是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考”。
我真的很羡慕会思考的人,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出事物的本质,做事靠自己,成事几率很高。
凯文.柏拉图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后浪”,他年轻,才21岁,经希腊裔堂兄的推荐,获得一个实习机会。实习中,他把服务公司看到的一切,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办公室的真面目。
1.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老板
真正有能耐的老师,无论老师在不在教室,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真正有能耐的老板,无论老板在度假还是在公司,员工都在为KPI默默搬砖。
也只有懂得放下指挥棒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干,这跟乐队指挥差不多,放下指挥棒那刻,才显乐队真正功力。
哪怕是开会,你可能要求员工像钉子一样,定在办公室,但不能保证他1小时内不开小差,能把你每字每句记于心间。
老板斯兵诺莎深谙这一点,他懂有的人在场,心不场;有的人不在场,比在场的更关心公司。
所以在他看来,真正受欢迎的老板具备这样的一些特质:
老板每天为企业地运转尽心尽责,和一线员工保持近距离接触,用百分之一百一的力气工作,连上下楼梯都做好示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他说一就一,不会刻意迎合别人。
好老板,无非就是注重累积自己的德行,不断精进个人人格魅力,吸引优秀人才为自己服务。
2. 如何看待权利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你跟老板提前预约见面,老板特别忙,行程很忙。一周过去了,没有得到答复,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回音,漫长的等待,让你觉得人格受到侮辱了。
这就是权利缺席一个例子:可接受时间里得不到接待。
马基雅维利深知权利的要害,作为美第奇公司的顾问,他把《君主论》里的理论运用到公司治理。
他是这样定义权利的:权利不是指你有一支军队,或者拥有很多金钱,这只是客观标准的一种体现。他反对暴君的做法,因为暴君让臣民下跪,彰显自己的强大。
所以,真正的君主是什么样的呢?要像雄狮一般有力,还能做到狐狸一般狡猾。
回到上文场景,员工最看重的是真实的东西,员工也拥有自己的权利。取消一次见面,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员工与他之间隔着一堵墙——他没什么可代表。他也无权利可言。
3.如何学会讲话
中国有句古话: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加以修饰的“忠言”,让听众更愿意接受。
斯宾诺莎在这一点就做得不错,哪怕思考公司的同事讲的不好,他也没有不分场合直接否定,给同事一个台阶下。
在思考公司,拥有良好的“公开演讲”素养是领导者的一项必备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呢?方法有三:
1.学会化用一句话,把自己融入说话的主体。在的过程中,依据听众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
2.少即是多。把注意力面向已经专注的听众,灵活调整音调音量。
3.学会用肢体语言,不要站在台上像根木桩,走动走动,要把重点内容装进听众的脑海。
说话是门艺术,思考公司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把“忠言”说得漂亮,也是一种本事。
《柏拉图上班记》读后感(四):今天又想辞职了
“今天的工作也很没意思,想辞职。”
“今天的工作太难了,想辞职。”
“今天又要加班,想辞职。”
......
如果将社畜一天的念头做成饼状图,“辞职”所占过半是毫无疑问的,每一句“好的、收到、在做了”的背后说不定都藏着一句“想辞职”,辞职仿佛是条一直畅通无阻的退路。
但在疫情期间,不想工作的声音变少了,有些人失去了做选择的机会,连工作都没有,还说什么辞职?
△ 图片来源于网络另一部分人,因有了前者的状态做对比,或多或少开始满足于当下的工作,加上受家中办公那种飘忽不定的人际关系影响,他们在重新坐上不太舒服的工位时感到格外安心,连邻座同事的午休时的呼噜声都变得悦耳起来。
然而过了几周,在相同通勤路线、相同工位和无穷无尽的重复工作的洗刷下,好不容易积累的满足感开始褪色,辞职之心又死灰复燃。
总是挂在嘴边的辞职,大多数时候就像是夫妻间的“回娘家”,学生时代与他人争吵时脱口而出的“告老师”,说的人心里清楚知道这不过是逞口舌之快,只想借此带出对领导同事的吐槽话题,好接着续酒续菜开始下一轮的闲聊,或者单纯用阴暗情绪的尖刀向他人进行无差别攻击,想将其同化进不断抱怨工作的“泥坑”。
这样描述看起来恶意满满,但我们并不是反对这种行为。吐槽之后冷静想想,其实这种情绪宣泄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改变,消耗了精神和体力后,第二天依旧陷入同样的困境。
一切都可能重回:热闹重归宁静,白天变成黑夜,战争之后和平,周末接下来是周一。一前如此,未来也如此。一切同时进来,另一些同事出去,一些人出差,另一些人死去,这种运动周而复始,他的名字就叫‘时间’。赫拉克利特的时间观与这种职场现象出奇地协调。进一步思考,总有人抱怨重复工作无意义,有工作的人想辞职,辞职之后又逃不开对旧时状态的向往,在选择的反复中,时间也不断流逝。这样看来,与其空闲时满脑塞着对辞职后的美好构想,不如花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继《智者星球》之后,后浪图书旗下漫画品牌后浪漫又带来哲学新玩法,这次聊聊工作那些事:让读者在现代职场近距离接触哲学大师们,以独特的法式幽默,调侃那些让人头秃的职场问题!
本书的背景设定是 21 世纪初的法国,柏拉图将在一家主营服务和资讯业务的“思考公司”中开始他的短期实习。公司中的每个人,甚至连合同工和跑腿的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每个员工都根据其哲学观点有着合适的岗位:
尼采因其《道德谱系学》而被任命为人力资源总监;
福柯作为《规训与惩罚》的作者是电子监控和安全负责人;
马克思则是法国总工会的工会代表和平面设计师,总在工作时间操心着反对“思考公司”的罢工行动。
你有考虑过如果孔子在现代社会,他会做什么工作嘛?在这家公司,他成了客户经理。是因为游历各国的经验?还是弟子的人脉支撑?更多任职背后的原因等你探索!
为了破解职位安排可能得翻看成堆的资料,但这些职场“灾难”相信你绝对眼熟:柏拉图因为冗余且毫无人性化的流程而错给师傅苏格拉底倒了毒芹汁,误删马克思设计的工会罢工宣传稿,紧接着又冒失毁掉了尼采千辛万苦签成的合同……
其他哲学大师的职场生活也与我们的日常十分类似。笛卡尔喜欢每天躲在厕所里放空、第欧根尼反对开放式办公、负责营销的伏尔泰和卢梭为了证明个人作用而争锋相对......乌龙连连,妙趣横生,轻快诙谐的法式幽默令你忍俊不禁!
△ “思想公司”任职表《柏拉图上班记》由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记者夏尔·佩潘(Charles Pépin)编写,他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巴黎高商,后成为大学哲学系教授,同时主持哲学论坛,并担任哲学、心理类电视节目嘉宾。
△ 夏尔·佩潘(右),图片来源于网络本书的绘者,则是毕业于“法国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漫画家朱勒(Jul)。
除了曾任历史学副教授,研究过汉学(汉语名为白儒亮)和哲学外,他还参与了不少青少年故事创作,自 2016 年底以来,他一直是勒内·戈斯金尼(Rene Goscinny)执导的《幸运的卢克》(Lucky Luke)系列的新编剧。
△ 白儒亮(右),图片来源于网络但真正使他出名的还是这本《柏拉图上班记》及其同系列作品《智者星球》,凭借这个系列,他获得了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法国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2017 年被封为法兰西艺术功勋骑士。
△ 哲学家也能救世界!提到哲学,大多数人都觉得毫无功能性,不能帮助人提高效率,也不能带来直观的物质收益,最困难的还是门槛高,加之频发的翻译问题,导致“读懂”在大众看来就颇有难度。但在本书作者朱勒和夏尔·佩潘的笔下,哲学家们的观念不仅变得简单清晰,更是与真实职场紧密结合,让人收获满满。
这是一本千人千面的作品,不了解哲学的人能从职场描绘中发现乐趣,而哲学专业的人也能读出更深的含义。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接下来就要开始传授成功学了?从“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开课,以“每个人只要努力都会有美好的明天”作为结课语,这些包装精美的“兴奋剂”通常像节日礼盒一样堆砌在知识的热销货架上。
但在这个不断追求高效发展的当下,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镇定剂”。在《柏拉图上班记》中,作者对职场问题的看法相当温和,他们没有从工作的痛苦开始,也没有提到失业或心理困境。作者以丰富的幽默感和洞察力重新描绘我们的日常,选取部分常见的职场问题,结合一种或多种哲学观念进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不少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劳动的意义书开篇就以非常规的方式论述劳动,引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反劳动理念,粗暴地打碎了人们在翻开书前的固有态度,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
您知道“劳动”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tripalium”吗?它指的是一种三桩酷刑工具,用来处罚反抗的奴隶,使其遭受最残忍最缓慢的折磨。紧接着又以时间线的形式,展现了“劳动”观念的变化,最后回落到柏拉图身上,为他的实习生涯打上了一个问号:是苟且平稳地完成实习?还是成为一个宿命抗争的年轻人?读者也自此,怀抱着疑问开始了在思想公司的“历险”。
流程崇拜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你相信对“流程”这个词应该分外熟悉,书中提到即使不会英语的人们也常将 process 挂在嘴边。书中在指出这种泛滥后,紧接着对其进行了批判:
这是一个用规则构成的世界,这些规则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完全不同,但却不由分说地强加给所有人。在这个主题下,人们不禁思考人的本性在流程下如何保留呢?
除此以外,在“工作狂”“办公室同事”等主题下也是金句频出:
一副忙碌样儿成为成功的外部象征。一天一天,一周一周就这样度过,连轻重缓急的问题都不考虑。办公室的生活就是这样:人们不期而遇,走廊的某一头有可能突然就成为人们相依为命的孤岛。在网上赌博和认真工作完全是一回事儿,都只不过是艰难的人类处境的形式而已。写到这里,3000 多字也不过是展露了本书思想的几片羽毛,它们背后的哲学思想更是难述其形。最后,我们重新回到开篇所讨论的“重复工作”与“永恒轮回”,用书中这段话作为结尾再好不过了:
如果一切都会重归,我们就可以很自如地知道如何接受这种永恒轮回,不让我们的急躁和不满成为这种轮回的障碍。
一切都与节奏相关:节奏与方式。如果运动员对重复训练不感兴趣,那您还相信他能做出天才的举动吗?如果钢琴家不曾热爱那些不断重复的音阶,您会相信他能进行即兴演奏吗?
这就是我们在不断重复的事物面前面临的选择:如果我们总是像一个叛逆期的少年那样,我们就可能有再次成为问题少年的危险。我们只有接受或者欢迎这种重复,才有可能脱离它。
不要讨厌您的闹钟,不要讨厌您的日常活动,不要讨厌周一的周会。这样的讨厌可能会让您不再想重复。历史的车轮不能浪费时间去唉声叹气。请不要停下来,请动起来,哪怕是不断地重复,轻笑着说一声“好的”,接受这些重复;这些重复动作就有可能让您看到从中解脱出来的各种可能性。
放下手机,继续努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