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文集读后感摘抄
《莫砺锋文集》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砺锋文集》读后感(一):读过其中的几本
莫大先生的文集出版,看了一下文集的目录,已经读过的有《漫话东坡》《莫砺锋诗话》《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评说白居易》《浮生琐忆》。很喜欢先生的文字,与先生的弟子也有过交往,师门与程门也有很深的渊源,千帆先生的文章也是极好的。也经常在网上找到先生的文章学习,就是价格有点小贵,等降价了再入手吧。
《莫砺锋文集》读后感(二):《莫砺锋文集》前言
承蒙凤凰出版社姜小青社长的好意,让我自编文集由该社出版。我明年就年届古稀了,七十老翁何所求?料想自己在学业上不会有多少长进了,将平生著述纂成一集,也算对几十年文字生涯作一个总结。灾梨祸枣,总因敝帚自珍。献芹献曝,尚祈高明鉴谅。文集共分十卷,内容如下: 卷一收入《江西诗派研究》与《朱熹文学研究》两种,二者都与我的博士学位有关。1983年,我在程千帆先生指导下开始撰写博士论文,本想选《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为题,收集材料大致完备,观点也大致形成,但因当时读不到钱穆先生刚在台湾出版的《朱子新学案》,只好忍痛割爱,改以《江西诗派研究》为题。毕业十年后重理旧题,时移势易,我的研究不再侧重于“文学思想”,结果便写成《朱熹文学研究》。 卷二、卷三收入关于古代文学的单篇论文,因篇幅过多而分成两卷。卷二收论文32篇,其中先唐文学9篇,唐代文学23篇。卷三收论文35篇,除最后1篇关于清代文学,其余全属宋代文学。程先生当年指导我读研的专业方向是“唐宋文学”,我性格拘谨,才力薄弱,毕业以后的涉猎范围很少越出老师为我指定的畛域,迄今为止所发表的单篇论文大多见于这两卷。 卷四收入《杜甫评传》与《杜诗简评》两种。前者是匡亚明先生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种,其写法与一般的文学家评传稍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在论述其诗歌成就及创作过程的同时,也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后者是我与弟子童强合撰的《杜甫诗选》中的“评赏”部分,是对所选250首杜诗的评点,这些文字主要出于我手,基本体现了我对杜诗名篇的看法。《怎样读杜甫诗》则是一篇旧稿,附录于此卷。 卷五收入《杜甫诗歌讲演录》与《讲话与演讲》两种。前者是我2006年春季在南京大学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杜诗研究》的讲课记录稿,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进《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系列。录音与文字整理都由现场听讲的同学承担,我仅对记录稿稍作删节而已,确是该门课程的“实录”。后者是我近年在某些会议上的发言稿,以及在各地图书馆所作公众讲座的记录稿,其中若干篇在网络上流传较广,文字不无讹误,现在校阅一过编进文集,庶免以谬传谬。 卷六收入《漫话东坡》与《文学史杂论》两种。前者是关于东坡的通俗读物,我尽力做到所述每事皆有史料依据,且尽力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东坡。后者包括一些短论,人物小传,以及几篇译稿,内容皆与古代文学史有关,形式较为庞杂,故以“杂论”题之。 卷七收入《莫砺锋诗话》、《唐诗札记》以及《书评》三种。第一种是我平生读诗的心得感想,按所及诗歌的内容分成40类。第二种是阅读唐诗的31篇札记,此外收入早年撰写的诗词赏析短文若干篇作为附录。第三种是关于他人论著(内容以古代文学为主)的书评12篇。 卷八收入《诗意人生》、《诗与道德》、《诗与自然》三种。第一种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的成果,是以古典诗歌为内容的普及读物,介绍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6位诗人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当代读者的启迪意义。第二种原题《诗歌与道德名言》,是卞孝萱先生主编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的一种,内容是从古典诗歌中精选200余条富含道德意义的名句并予以解析。第三种原题《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是我担任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时应领导要求所编之书,内容是对涉及自然主题的古典诗词近200首的注释、赏析。后两种在编写时曾请弟子参加撰稿,但全稿均由我修改、定稿,可以视为我的观点。 卷九收入《莫砺锋说唐诗》与《莫砺锋评说白居易》二种,另有《杜甫草堂史话》作为附录。三者皆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作讲座的记录稿,前两种曾单独出版,第三种因篇幅较小而并能结集。 卷十收入《浮生琐忆》与《师友杂记》二种。前者是我2002年撰写的回忆录,所述往事止于1979年入学南大之时。另有若干篇记录生活随感的短文附后。后者是对我入学南大后所遇到的老师或友人(包括1位英年早逝的学生)的回忆短文,以及为友人著作撰写的非学术性书评或序言。 本书所收的文稿来源不一,有些是专著,有些是报纸杂志,有些是未曾发表的电子文本。由于写作年代不同,文稿在引文、注释乃至标点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凤凰出版社的林日波、郭馨馨、汪允普、陈晓清、王清溪、李相东、张永堃、许勇等编辑付出了异常的努力和辛苦。在校勘清样时,我在南京大学的博士弟子徐涛、杨曦、赵旭、韩元、赵鑫、关鹏飞、王芊、陶慧、谭磊、郭明、蒲柏林等人热情相助参与其事,不但校出许多印刷错误,还发现不少原稿在引书或注释等方面的舛误。谨对他们致以深切的谢忱。 2018年9月28日
《莫砺锋文集》读后感(三):程杰:读《莫砺锋文集》的几点感想
原载于公众号“程门问学”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在《莫砺锋文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收到莫砺锋老师赐寄新出《莫砺锋文集》一套,煌煌10大册,不胜欣喜和敬佩。首先向莫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贺,也向出版此集的凤凰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贺。收到全书后,我一有空就逐本奉览。其中不少内容单行出版时即承莫老师颁赐,都认真拜读取益过,此番全集在手,就以往未见的一一翻阅补览,也算一目两三行通阅一过。有这样几点感益与大家分享。
一、煌煌巨集,莫大功德
《莫砺锋文集》10卷,此卷与古籍通行卷数不同义,实为10册。全集510多万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量。虽然数量并不是著作价值的主要因素。但这个数量本身足证莫砺锋老师几十年兢兢业业,勤奋著述的精神,这是令我们全体同仁肃然起敬的。
《文集》所收著作类型多样,有严肃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有各类不同场合的讲课记录、演讲稿,有针对一般读者的普及读物,还有人生经历回忆的散文集及散文杂稿,内容极为丰富,价值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莫老师作为人文学者、高校教师多彩的角色存在、丰富的责任担当、积极的人生奉献和深厚的思想情怀。
从时间上说,这些著作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十年间。这正是我们国家、民族拨乱反正、奋发图强、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一路得社会风气之先,建思想精神之基,有着更多令人瞩目,值得历史铭记的贡献。莫老师是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高校教师和人文学者中的杰出代表,摆在我们面前的煌煌文集足证其以学术奉献时代的莫大功德。
作为莫老师四十年学术成果、教师业绩的结晶,顺着其写作时间一一展读,能亲切地感受到莫老师学术研究不断精进、精神世界不断拓展的人生步伐,也能从中清晰地领略到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不断进步、文明不断提高的历史脚步。比如莫老师最初的《江西诗派研究》就有颠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研究重思想价值、轻艺术价值的左倾思想积痼的明确针对性,体现着当时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和学术勇气。而此后学术研究中由诗艺阐释而人文思考的主题拓展,由学术研究而文化普及,由高校教育而大众宣传的不同价值追求,更是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不断生息进化的历史趋势。甚至我们在凤凰出版社出版莫老师这一文集的浩大工程中也能明确地感受到我们学术活动环境改善、文化事业长足进步的社会氛围。正是感于此,我们首先致敬莫老师,为莫老师煌煌巨著树立的当代古代文学研究学术标杆,同时也致敬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为了玉汝于成,熙养我等习道从教,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氛围。
《莫砺锋文集》书影二、严谨踏实的研究,深厚自然的发挥
莫老师《文集》所收内容主要仍是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的教学活动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学术特色,蕴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就我肤浅的感觉,主要有这样几点特别值得重视。
(一)立足文学研究主要是诗歌研究本位
从内容上说,莫老师一直从事严格的文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主要研究诗歌,并且主要关注唐宋时期的诗歌,研究对象高度集中,研究活动专致执着,相应的成果不仅有着学术认识的精深和高明,而且也有着更多人生情缘和品格情操的寄托和展现。
(二)坚持专题研究意识
莫老师的学术著作没有宏大的文学史叙述和专门的文献资料整理编纂,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文学史微观、中观问题和诗人个案的专题讨论,坚持带着问题研究,所获都是具体切实的文学史认识。就以宋代文学研究而言,早期的《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不仅填补两大学术空白,更重要的是都有明确的理论针对性,解决了所谓宋诗形式主义和理学家文学地位暨文道关系两大宋代文学核心问题的认识。对作家的研究则高度集中在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少数诗人,都是宋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对黄庭坚、苏轼的研究在当时多少都有拨乱反正的作用。陆游研究的系列论文则隐有打破陆游研究传统僵局的自觉追求,着力挖掘陆游诗歌的人文情怀,给宋诗的大家研究带来不少新的启发。像杜甫这样的大家研究,学术积累极其深厚,而莫老师仍写下不少单篇论文,就历史文化意义、部分特殊题材和诗体、杜诗注本等大小问题一一挖掘,拾遗补阙。第2、3两册所收近70篇论文,都是具体、扎实、新颖专题论辨,大大丰富深化了相关诗歌史的认识。
(三)立足坚实的文献史实依据和细致的文本阅读
莫老师的研究以丰富的文献材料为依据,尤其注意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来体察诗人的诗意和诗艺,通过丰富的创作现象和文学史实来归纳和把握诗人、流派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史发展的轨迹与规律。在作家研究上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在诗歌艺术分析上味心与谈艺相结合,即结合诗人的情感心理、表达意愿来体味艺术技巧的特色和效用。
这其中,文本的涵咏精读是一个核心,我这次认真拜读了莫老师杜甫研究的内容,杜甫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莫老师的研究成果之所以独树一帜,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对杜诗思想品格、诗歌艺术、诗史地位、文化意义的把握扎根在对杜甫众多作品的精细解读与深切分析上。《文集》第4册对250首杜诗的品评,既折衷前贤更自出心裁,对诗心诗艺都有要言不烦、深切肯綮的品说。第5 册的讲演录也大多以作品立题,以作品为核心来展示杜甫的人格内涵和历史文化意义。第7册《莫砺锋诗话》《唐诗札记》也大都是不同方式具体作品的品说。涵咏作品,感悟诗史文心,既是莫老师学术研究的成就之基,也是其学术研究的魅力之源。
《莫砺锋文集》书影(四)从诗意到人生,就教诗而诗教
莫老师近10多年的著作,多有以“说”“话”“讲”命名的学术普及和演讲为主的内容,多有学术普及和社会文化教育的意义,体现的是莫老师作为学者和高校教师自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这是值得我们首先肯定和学习的。这些看似有些应景而起的著述,实际包含着莫老师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有着人生因缘实践的自然延伸。我觉得这些成果中,借用莫老师著述的说法,有一个“诗意人生”的思想主题和精神追求。莫老师“文革”潦落中相遇多古诗,研究生以诗为课题,在大学里主要讲授古诗,研究中重视诗心诗意的涵咏体味。莫老师的不少论述中也强调我们民族文化的诗性特征,诗的本质在于直指人心或情感。正是基于这些机缘和理念,由艺由学进乎道,在诗意中体味世道的炎凉,感悟人生的百味,在人生中感应诗意的抚慰,追求诗意的超越,就成了其为学为人的思想灵魂,学术与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交集和晕染。而有其中必发于外,无论在大学课堂,还是社会讲坛,莫老师发挥自己深厚博洽的学术,注意以诗心诗艺导俗育人,这类似古人说的“诗教”。我在莫老师的相关著作中读到了一种以诗心诗艺自寓自娱亦以劝世育人的情趣追求和文化担当。这看似平凡,却有一份阔大。这在莫老师既是学术成就的洽畅流溢,也是人生境界的自然升华。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里,在当下这样一个大声疾呼文化重建的环境里,也许包含了某种学术如何服务社会,学术如何进阶文化,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学术存在与文化存在如何有效也更有机统一的思想启迪。
三、平正严谨、朴实明净的文风
这是我对莫老师著作整体文风的个人感受。说其平正朴实,是指无论立题还是论说从不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一本实事求是,平静讨论,严谨析说,切实论断。而语言都是宋人王禹偁、欧阳修提倡的常言常语、易道易晓。说其严谨、明净,是指其论说都做到通达明了,恰切精当,全无浮词累语,语言简洁明了。学术文章如此,随笔散文亦大致不差,丰华稍逊而诚实毕现。大家比较一下第1册的《江西诗派研究》和第10册《浮生琐忆》的人物标题,就不难体会一种统一的平正朴实文风。文如其人,莫老师为人沉静温厚中有一份朴实简淡,发之于文也多严谨踏实,简切明了,平易近人。
以上是我阅读莫老师文集后的几点感想,不当之处敬请莫老师原谅,也请与会师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9年4月20日,次日略有改订。
(1983年3-5月间,应孙望先生聘请,程千帆先生为我们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生讲授校雠学课程,每周一堂,每堂两小时。我与史双元、萧鹏、刘长典君一同有幸受课,至今铭感莫忘。借此机会,表达对程千帆先生深厚的感戴和缅怀!)
《莫砺锋文集》读后感(四):葛晓音:我读《杜甫评传》
原载于公众号“程门问学”
本文为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莫砺锋文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有幸参加莫老师文集出版的研讨会,很高兴。首先感谢莫老师赠送这皇皇十大本巨著。没来得及看完,但是其中不少著作和论文以前曾陆陆续续地拜读过,印象很深刻。我与莫老师的专业在唐代交叉,近些年来我比较熟悉的是他的《杜甫评传》。虽然这本书九十年代初就出版了,但因为我近十年来才开始做一点杜甫的研究,所以一直把这部书放在案头,成为我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今天也只能谈谈关于读这本书的感想。
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研究杜甫的代表作,最重要的是我的导师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和莫砺锋老师的这部《杜甫评传》。两部书各有特色,陈先生的书重在传,以传带评;莫老师的重在评,以评带传。莫老师的评传是非常中规中矩的写法,首先是内容全面,论述平实稳妥,对杜甫的思想境界、人品高标、艺术成就、文学观念以及后世影响都做了条理清晰的研究,既广泛地吸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时时有自己的判断。可以说,现代以来研究杜甫的各个角度本书都有涉及,所以迄今为止,研究杜甫都绕不过这部书去。
《杜甫评传》初版和再版书影其次,本书虽然看起来是平均用力,但是着力点仍然在杜甫的思想和人品,因而相关研究的深度也超出以前一般的杜甫研究。联系莫老师所写过的好几篇关于杜甫思想的论文来看,这是他关注的重点,也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前人对杜甫研究太多,如何再深入一步?本书抓住了两个关键的点,一是杜甫所奉之“儒”的内涵。本书在分析孔子以来杜甫之前儒家思想的分流和演变的基础上,指出杜甫所奉之儒的要点有四: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以夷夏之辨为基础的爱国思想;弘毅的人格精神;“兴观群怨”的文学思想。这几个方面虽然前人也都提到过,但是本书把它们纳入儒家思想体系来观照,具体地指出了杜甫如何吸取孔孟之道中的精华,就可以看得更加透彻。
二是杜甫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理想的内涵。本书从分析杜甫的宗教哲学观念入手,指出杜甫虽然曾对佛教、道教感兴趣,但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孔孟之道。杜甫的仁爱是以儒家的推己及人的逻辑为起点的,但与宋儒“民胞物与”的理论推演不同,是发自天性和内心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理逻辑过程。关于杜甫的政治理想,本书也从儒家的明君观出发,分析了杜甫致君尧舜的现实可能性,认为杜甫的忠君观念的目的在于实行仁政。较之以往论述杜甫忠君爱国思想的大量论文,本书的独到之处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杜甫致君尧舜的具体内涵,归纳出君臣修德、减少战争、薄赋轻徭这三个要点,并联系前人批评杜甫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的说法,认为杜甫的这些主张其实就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也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步政治家们的共同理想。同时他还指出,除了那些纲领性的政治原则,杜甫对朝政国事还有很多具体切实的意见。而他的政治才识更体现为对于当时未发生的政治事变的预见,具有惊人的准确性。与其说他是一个有经世之才的政治家,宁可说他是一位观察力极其敏锐的诗人。与其说他对某些历史进程的预见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宁可说那是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更加切合杜甫的思想实际的。程千帆先生和莫老师曾合作过一篇论文《忧患感和责任感》,梳理了从屈原、贾谊到杜甫作品中忧患意识的发展源流,及其与儒家的家国责任感的关系,收在《被开拓的诗世界》里。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是一新学界耳目的。学界都从中看到了程千帆先生独特深邃的学术思路,受到极大启发。现在看来,忧患意识的论点仍然是认识杜甫政治理想的最切当的角度。《杜甫评传》对于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挥,是这本评传最有分量的部分。
《被开拓的诗世界》书影其三,《杜甫评传》中对于杜诗艺术的研究,也是全书的一大亮点。杜诗在语言、炼字、诗律、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前人的研究很多。最吸引我的是第三章第二节借用杜甫《丹青引》中“意匠惨淡经营中”一语,着重从杜诗意象的营构来解释其“思力沉厚”的特点,在当时的研究中还是很少见的,论述的难度也比较大。八十年代意象研究虽然很流行,但是形成一种模式,被不少初学者泛化而且浅易化。但此书虽用意象一词,在具体诗例的分析中实际上更侧重在杜诗构思的深度和概括的力度,并提出杜诗善于在细节性的意象中注入巨大深沉的意蕴,这是讲透杜诗“思力沉厚”的重要方向。此外,杜诗的结构古人虽然谈得很多,但今人研究往往说不透。本书在分析杜诗长篇的章法时,一方面指出其结构具有奇崛顿挫的特点,一方面指出其章法的开合与思潮的起伏密切相关。认为“杜甫内心的悲壮情思与深沉感慨是杜诗奇崛错综、浏漓顿挫的结构之基础,是隐蔽在章法布局等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层结构”。而在讲律诗的特点时,又注意到杜甫如何将古诗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章法纳入七律之中,从意脉的通畅贯穿来讲杜甫律诗“凝重而又流动”的声情特色,这些论述都能把杜甫艺术表现要素之间的关系打通,对当前的杜诗艺术研究仍有指向性意义。
前人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太多,今人重视哪些意见,如何采纳,是需要眼光的。莫老师在这方面的敏感度很高。例如他在论意象这一节中提及叶夑论杜时提出的“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这段话,指出叶燮看到杜诗中这些意象超越了绘画艺术能达到的水平。这也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段论述,因为叶燮这段话关系到诗画表现原理的差异这一重大问题。又如清人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详细论列了杜诗运用双声和叠韵的例句,本书引用其观点来说明杜甫的“诗律细”到什么程度,就增加了说服力。再如讲《禹庙》时,注意到宋人孙觉最早指出中间两联化用《尚书》和《孟子》关于大禹的典故,也使这首诗的讲析有了深度。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选择和发挥前人的精彩评论,能见出古典诗歌研究者披沙拣金的功力,对于杜诗研究而言,更需要敏锐的悟性。所以即使是引用前人之说,也有见识的高低之分。
其四,论述杜诗对后人特别是对宋诗的影响,也是这本评传的独到之处,这主要得力于莫老师对宋诗和江西诗派的熟稔。在《被开拓的诗世界》里,莫老师的《老去诗篇浑漫与》一文论述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就已经为这部分的写作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加上博士论文《江西诗派研究》的底子,写来自然得心应手。但评传这部分的内容又有全面的拓展,首先是概括杜甫影响后人的四个要点:“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等社会内容”;“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用诗歌发议论,尤其是用诗歌表示文学观点”,确实抓得很准。其中第二点前人和当代研究者关注比较少,其实是杜诗的重要特色和影响力所在,本书于此论证用力较多,正是因为熟悉中晚唐诗和宋诗,才能看到这一点。其次是概括杜诗对后人的艺术启迪。其中论述北宋诗坛选择杜甫作为诗学典范的曲折过程,指出北宋诗文革新对于确立杜诗典范的关键作用,并认为北宋中叶开始的尊杜倾向不是少数诗坛巨子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诗坛的共识。宋人学杜主要不是风格的模仿,而是艺术经验的借鉴,这些论点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杜诗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创获。再次是论杜甫的人格意义及其对宋人的影响,本书具体辩析了宋人从忠君观念、理学思想评价杜甫的各种代表性论见,指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崇拜杜甫的核心精神是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关怀天下苍生的赤子之心,宋人对杜甫人格的尊重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自我人格的尊重,这就廓清了多数人对宋人尊杜观念的模糊认识,使今人对杜诗的巨大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莫砺锋文集》书影在莫老师的十卷本文集中,杜诗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包括《杜甫评传》《杜诗简评》《杜甫诗歌讲演录》《杜甫草堂史话》,差不多有两卷的分量。在《被开拓的诗世界》和《杜甫评传》出版之后,他又陆续发表过不少关于杜甫的论文和杜诗的讲评。以上所谈的只是我在阅读《杜甫评传》中的若干粗浅的体会,既不能反映他后来在各种杜诗论著中观点的发展,更不足以概括他在杜诗研究方面的全部成就。但是这本《杜甫评传》包含了当代研究杜甫的大多数视角,其中有很多是值得后来的研究者继续深入发掘的。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莫老师的治学风格:从不追求标新立异的惊人论点,也从不使用时尚花梢的表达方式。他只是努力地去读懂杜甫的每一句诗,尽可能贴近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但是在四十年来学界的风云变幻中,很多曾经热门一时的论点很快成为过眼云烟,而他这种平实稳当的研究则坚持着长久的生命力。从十卷本文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莫老师所关注的研究对象都是大家: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朱熹等等,联系当前研究者往往避开大家研究的风气,可以感到这种迎难而上的学术勇气的可贵。此外,莫老师学风的严谨扎实、文风的审慎持重,在学术界也是独树一帜的,我曾不止一次地听陶文鹏先生说:“我读莫砺锋的文章,真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这是极高的评价,也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最后,我想借这个研讨会表达对莫老师的敬意。因为他所坚持的,正是我们的许多学术老前辈一直在坚持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