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吮吸、彼此注释、相互补充
觉得自己是绝对权威的人,不多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没了神秘性,人们在方方面面“两眼一抹黑”状况少了,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大大超越其父辈们过去几十年学习的总和。
在某些领域,父母当学生,孩子成为家长的老师;学者做学生,学生当老师,似乎是一种时代趋势。
过去年代的教师,现如今独霸讲台早已不可能。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谁是谁的老师,真不好讲。
人的见解和思想,不好评判。人生多有局限,你很难预料某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在哪里。你也很难评判某某的高度在哪里,因为你够不着对方思想和理性的高度的时候,你就不会动心了,也就不太在乎这个人的存在了。
把仰视换为平视,换为多视角观察可能会呈现另外的收获。晚间,有十几年前的学生,来拜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他们踏实、勤奋的生活。李林还是那样精干,王星虽是工科,还富有文艺激情,周建具备一些文化人的气质了,他坚持艺术摄影之路可谓不易。慢慢地,他成就着自己。成智活字典一个,毕竟是做宣传当记者出身,没有他不知道的很多具体事情。
学生在畅聊之中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了。自然、得意。他们记得每一次活动,包括带他们到陕师大参观,周建告诉她的女友这个地方,我们来过,那个地方,我们玩过啥。
学生和老师,如何才能保持长久的关系?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是生命与生命互相吮吸、彼此注释、相互补充,而不是师道尊严,更不是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