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色弥撒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黑色弥撒读后感精选

2022-04-12 03: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口气读完真的非常愉悦,算是我比较喜欢的纪实文学

  ●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打个卡标记一下,看过此书

  ●德普也太帅了

  ●太外围,如果是白佬亲自写的自传就好了

  文/ 海蓝蒲雨

  书中从FBI探员康奈利初识黑帮大佬巴杰尔开始讲起,一直记叙到康奈利退休。将这几十年间发生在两人之间的故事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巴杰尔利用自己黑帮大佬的身份,做康奈利的线人,为其提供各种关于黑帮之间的线报。作为回报,康奈利则利用自己作为FBI探员的职务之便,对巴杰尔的各种恶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为他掩饰、开脱罪行。这是在联邦调查局内关于线人的默许规则。

  暂且不谈最后颠覆性的结局,单论这种线人制度就很有问题。其实这种制度在很多国家都是存在的。警察为了办案不得不自己寻找一些在犯罪集团内部做事的人,来为他提供各种消息,为了满足利益交换的原则,警察也就需要满足线人的某些需求,比如为他洗白等。大泽在昌的直木奖获奖作、新宿鲛的第四部《无间人性》也有对这种制度的描述。这种治理犯罪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弊端,为了惩治一起犯罪却默许另一桩犯罪,如同饮鸩止渴,这究竟是善还是恶。虽然通过线人的情报,一些罪犯被绳之以法,正义得到伸张。然而却有更多无辜的人遭殃。他们在警察默许的、麻木的目光下被侮辱、被伤害。那些被埋没的正义,那些屈死的亡魂,那些抛弃在海底和荒野,让动物啃咬的支离破碎的尸体,又向谁去所求正义。

  看完全书不禁使我想到了另一个范例。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某大型战场,某些党派为了壮大队伍,团结一切可以战斗的力量,收编过一些土匪。无论这些土匪曾经做过什么、手上沾满了多少村民的鲜血,只要他参加抗击侵略者的队伍,一切罪行全都既往不咎。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用这种手段壮大武装力量,无疑会带给被那些土匪伤害过的人巨大痛苦。那些人原以为政府会为他们主持公道,却不曾想那些杀死自己亲人的土匪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自己所信赖的救星。真是够讽刺。

  用犯罪来伸张正义,用罪恶来惩治罪恶,这样得到的扭曲的正义,究竟还是正义么。

  文/吴情

  黑帮,一个神秘莫测的存在。对普通人如你我而言,顶多在好莱坞枪战大片中偶尔猎奇窥伺,生活中鲜见他们的身影。不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有些矛盾,既不甚关心,又暗自揣测猜想,恨不得亲眼见识其冒险。在笔者的想象中,每当黑夜降临,当市民入睡的时候,黑帮分子便开始了自己追逐利益的行动。“黑帮”之“黑”,一指他们的挣钱无道,二指他们属于黑夜。行动被掩盖在黑夜之中的他们,无疑是黑夜的撒旦。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文/信实的精灵

  读罢这本犹如好莱坞电影般惊天逆转却又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的一幕幕纪实文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副标题名字,就是《爱尔兰黑帮教父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魔鬼交易》,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概括。

  黑帮,其实无处不在。即使身处帝都,看似平静的管理和规范下,貌似也会有太多的黑帮横行,只不过对于我们这种寻常老百姓来说,在日常的普通生活中一点儿都不多见而已。偶尔涉猎一些警匪文学作品的时候,赫然就可以发现社会的另一个阴暗面。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警察系列作品里面都不乏“卧底”这个角色,有匪徒买通警察安插在警察局内部的“卧底”,从而为自己的各种犯罪行为掩护和提早通风报信,也有警察局的警察”处心积虑“打入犯罪分子内部的卧底。相信国内的谍战大片《无间道》很多人看的是心惊肉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美剧里面的优质剧《国土安全》也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讲述了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外保护国家的安全)一个普通的情报人员卡莉和一个曾经被俘于以色列却被成功获救进入政府高层的一个人布洛迪的明争暗斗。其实,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间发生了变故而已。

  作者开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祥和的氛围,在约翰•康纳利(FBI高级官员)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比他年长十几岁的白佬巴尔杰就在他长大的地区“横行霸道”,这也更加重了自己对于这个所谓英雄式人物的崇拜之情。然而,成年之后,一正一邪,本来应该是势不两立的两股力量,却在权利和欲望的交织下走上了同一条犯罪的船上。

  这本书讲述的是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内保障国家的平安)内部的一个探员与黑帮头子的周折斡旋。于探员约翰•康纳利来说,他一心只想要往高层攀登,用书中原话就是,“已经入行七年的康纳利深谙其道,决心成为局里最顶尖的探员——交游广阔、眼线众多”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迷失了自己,他仿佛仅仅是为了谋取个人权利的不断攀升而忘记了自己最开始进入FBI的初衷——为了打击恶势力,消灭恶势力,保障国内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事情发展到最后,他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倾向方,他竟然与黑帮头子詹姆斯·巴尔杰“勾肩搭背”在一起,这让后来在蜂拥而至的报道中后知后觉明白真相的国民们怎么能够再次信任他们。如同《国土安全》里面的卡莉一样,她妄想利用布洛迪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布洛迪也利用她向恐怖分子头目及时报告信息,并且最终摧毁了CIA的核心办公大楼,这一度让CIA的可信度受到国家执政机关和公众的质疑。

  当然,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在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健全的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不说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中政府官员和地下邪恶势力的“合作”,单单就“人人都有点恨恨的”城管执法人员与“地面-街道小霸王”(刚刚上映不久的电影《老炮儿》开场就为我们呈现过这样一幕精彩场景。)之间的“私下交易”就足够让大众牙痒痒一阵。所以这件惊动美国的FBI丑闻之一也不足为奇。这本书在揭露这些交易的背后,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美国南波士顿地区的生活全景图,带领着我们走进那一块爱尔兰人贫民区一样的地方。

  整本书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不仅仅是白佬所在的“巴尔杰帮”及其成员们,还有原来的“冬山帮”(包括“巴尔杰帮”成员)、波士顿黑手党以及联邦调查局FBI波士顿分部、丑闻或者案件中的关键人物、巴尔杰和康纳利魔鬼交易中的受害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本书的开篇都详细介绍出来,这也更加有助用帮助我们尽快走进作品所想要渲染的气氛。

  另外,这本书作为纪实文学(也就是所谓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考验作者们的文学功底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归纳资料的水平。迪克·莱尔和杰拉德·奥尼尔作为《波士顿环球报》长达二十几年的一线记者和编辑,经验丰富,用大量的史实材料为我们还原这一段惊人的历史。

  此外,读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除了感慨于原著作品的真实和残酷以及人性面对欲望的挣扎外,就是翻译的流畅,语言的优美,关于黑帮以及FBI描述的地道着实为这本书添色不少。何雨珈的翻译是相当忠实于原文的,查阅过相关资料后,赫然发现原来她竟然也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纸牌屋》系列作品的译者,难怪这本书读起来这么流畅,跟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背景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她从经管类书籍(如《力挽狂澜——希拉里的领导力秘诀》),到心理学习类著作(如《大学应该这样 读》),再到纪实作品(如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的《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和美国作家盖尔•雷蒙《喀布尔女孩: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一段在塔利班统治下挣扎生存的传奇。)、小说(如《纸牌屋》和《纸牌屋2:玩转国王》)、经典散文(如美国作家惠特曼的《属于灵魂的时光——惠特曼散文集》),还有美国作家伊莲•赫西的畅销书《巴别塔之爱 : 有最暗的夜,才有最亮的光》,每每走过一本书的翻译历程,对于她都是一种历练。

  抛去原著仅仅是一种外国的纪实文学之外,单单就译者何雨珈的翻译来看,这本书绝对也算是不错的一部文学作品。不论是从纪实文学的结构安排方面,还是从纷繁众多的事实中去组织语言,安排情节的结构并且不偏离事实,这都是资深老道的记者和编辑才能做到的。

  曾看过一篇对译者何雨珈的采访记录,用她自己的话语说就是,“一字一句一人生”。这本书看过后内容就不多于赘述,无外乎详细记录了美国黑帮老大白佬与FBI的幕后黑心交易,这点内容相信很多曾经关注过这件事情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然而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我们从新闻报道里面知晓的都是点点面面、零零碎碎的内容,我们无从走进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除非通过一个专业的调查团队后面的一个调查报告之类的揭示。难能可贵的,两位记者应该有着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文字功底,这部作品在不知晓这件事情的人看来,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

  何雨珈提起来在翻译另外一部作品《纸牌屋》的时候遇到的情况,“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跟美剧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不仅如此,作为英国老牌政客的迈克尔•道布斯文笔十分老练,我写的时候,就像有位大叔在我身后,冷峻地盯着我看,我几乎读完每一章都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当然,估计译者在这本书的翻译上应该也会面临如此的问题,因为作者杰拉德曾经入围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想必遣词造句上绝对是高手。

  “更有的时候,原文初读没什么,甚至觉得用语极为平淡,可是组合在一起变成书就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怎样用同样平淡的中文,组合成同样令人震撼的文字,去传达原著的精髓呢?”何雨珈做到了,这本书内容上我们不去做过多评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幕,用文字写出来或许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最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可惜来得晚了一点点。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