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教师的建议》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给教师的建议》

2022-03-29 03:03:53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教师的建议》

  寒假期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反思,给我的震撼很大。边读边写出感想,以期能充实提高自己。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无涯。我想,读书求知就是一条没有的尽头的路,踏上它,你就会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一)

  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孩子从四五岁到学校,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后来渐渐厌学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深刻反思的。“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拔苗助长的那位老农呢!为了所谓的成绩,让学生重复着简单的技能训练。眼睛里盯着的是分数,还有几个人真正关心孩子的想法呢?

  一天,儿子给我说:爸爸,我真不想去学校了。我心里一惊,忙问为什么。儿子的学习自觉性很好,从没有让我在学习上操心,今天是怎么了。“现在老师都疯狂了,临近期末考试,每天做不完的试卷,其他课都不上了,只上语文数学。星期六还要加班,真没意思”听完他的牢骚,我没有说什么,我又能说什么呢!

  有时,我给同事说,我真的很替我们的孩子犯愁,有多少孩子在校园里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呢!我们的教育是先苦后甜,先忙后闲。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家仿佛比赛吹气球,把一个小皮袋吹成了五彩缤纷的气球,但到了大学,没有了吹气球的人,气球也就瘪了!

  那么该怎样做呢!苏氏告诉我们说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发现的惊喜,是成长的乐趣!而教师首先要做到是分层次教学,个体对待,而不是批量生产考试的人才。

  (二)

  学生要学习的是什么呢?不是语文,也不是数学,更不是英语。书里的一条建议引起了我的思考。“是读写的能力”,他说。教会学生养成阅读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是自觉的阅读呢?没有兴趣的阅读就没有阅读中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就不会有写作的乐趣。难怪现在有的孩子写作文时简直在受罪,老师布置的日记更是穷于应付。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班里有个写日记的快手。我开始不明白,什么快手?儿子故作神秘的说,不知道吧,他把老师布置的一周日记,一天就写完了。我还是不明白,问那他都写什么呢。哎,你真笨,他不会编吗。儿子不屑的说。

  对比我的孩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对与一些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说的头头是道。和别人交流时也引经据典,人家一夸就更来劲了。我很高兴他养成了这个好习惯,他的作文从来不觉的没话可写,有时一写起来还刹不住闸呢,真可谓“读书破百本,下笔很愉快。”

  (三)

  教师该怎样备课呢?书中的一句经典的话语打动了我,一节课备了一辈子。也许我们都要有这个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读书,去充实自己。备课不是单纯的、具体的哪节课;读书也不止是教科书。只要是你喜欢的、学生喜欢的都可以读。开卷有益,从某中角度说,备课就是个性阅读的过程。

  你平时备课写教案吗?如果写,写几套呢?什么话,你一听也许会说。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谁不会写教案呢。

  但是苏氏的备课却与众不同,他把知识分为记忆材料和背景材料两种。记忆材料就是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考试需要的,而背景材料又是什么呢?他说就是和记忆材料有关系的内容。在学习新的知识前,他总是要准备好一些书,提供给学生阅读。然后用读到的知识解答要学习的问题。这样学习就不是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发现、探索。而又解决了预习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预习是加班加点的学习下节课的内容,一是占用了学生的课下的时间;另外学生有时预习不透,就成了夹生饭。预习过度,就成了剩饭,学习起来也没滋味。而背景知识的阅读就解决了以上的问题,使我们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需要你、我去尝试,让我们都有一个大视野。把背景材料变成记忆材料,那样学习就会很高效,把记忆材料变成背景材料,那样学习就会变的很快乐!

  (四)

  如何复习是个重要的问题,苏氏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好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尤其是关于文科知识的复习方法。他说复习应该有个高度,要从大到小,从上到下,先远后进。不要一点一滴的记忆,那样会增加学习的负担。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提纲挈领的把握。

  一节课的复习应该是先找到它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然后在具体到知识点。好比如建设房子,先找好位置,然后再施工一样。

  (五)注意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很关键的事情,但往往我们会很为难,课堂走神是很难处理的。而这本书里有了精辟的论述。首先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内容,如果你讲解的内容和他的认识没有什么联系,要想让他注意起 来就很难了。所以首先要在课堂下把与课堂相联系的内容找到,让学生有个初步阅读。在课堂上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导他们思考。

  童年的许多事情是很美好的,那是因为那些记忆不是什么人强迫给我们的,是随意记忆。课堂的注意力不要强迫,当你发现学生走神时。轻轻的走过去,悄悄的提醒,不要呵斥或批评!

  (六)记忆力

  有时我们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很苦恼,明明昨课堂记住了,今天再提问就有不会了。这该怎么办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也许你要求学生记忆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积累。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记忆的只是单纯的文字符号,对于他来说没有实际的用途,所以也就记不久了。

  书中的这个观点值的我们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检查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只要学生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能重复的说出来,这就是完成任务了。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这样,好象谁的记忆力好谁的学习就好。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没有学习的兴趣,与这一指导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课堂上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加上有的教师不会区分重点材料和背景知识,一味的要求记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他们苦不堪言!所以我门提倡规律性的东西要记忆,但不是单纯的记忆,要在运用中记忆。

  记忆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记忆。这样才能避免这节课记,下节课忘的不良循环!

  (七)乐趣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孩子从小学的时候是很爱上学的,为什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变的厌学了呢。难道我们的学校有了什么变化了吗!我们的教师做错了什么了吗?

  学校是人生的第一个小社会,更是为我们以后走上社会而苦练本领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学生练的是什么本领呢。反复的背诵和记忆一些对考试有用而实际无用的东西,就拿英语来说吧。对于我们的孩子又有几个能走出国门呢,但是我们还是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学,去背诵!有时我真是很可怜现在的学生,他们的负担太重了!而这些对于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几乎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在书在中,苏氏反复强调语法的学习,他说语法不是要死记的,其实不要专门掌握什么语法,我们对于一种语言的实际运用就是语法。在这里我有想起英语的学习,我们很多的孩子语法规则背的头头是道,却不会做题,更不用说实际的交流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对于英语的默写,在现实的教学中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手段。但是有的同学默写时单纯的记忆的是一个字母,脑海里想的是这个单词的拼写,哪里会想到单词的含义呢!背诵英语短文时只是含糊其词,又怎么会了解文中的含义呢!

  我很赞同书中关于语言训练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用”。到思维的源泉――自然中去体会。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手去描画。最后用一种语言的词语表达出来,那怕只有三言两语!

  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学有所用,而不是应付所用的考试!

  (八)思想

  有时候我想……,想什么呢?但无论想什么都有收获,就怕你什么都不想。不是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还有一句话是说:人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可见思想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什么也不想,只是呆呆的坐上几节课。这是怎么了!

  我们老师真的很负责任,课堂上总想着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展示给学生。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你讲到一篇文章,自己陶醉其中,可是学生好象不买帐,就是没有那种感觉。在这里我想到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环节――思维训练课。老师带着同学到自然中,花、草、太阳等一切都印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然后画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记住了要学的词语,脑海里有了自己的“思想”。当课堂上再听到这个词时,不仅是听,而且相应的画面、情感的体验构成了立体的刺激。那样,课堂就不单纯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

  这里我们终于找到问题的原因了,学生没有所谓的思想,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有,而是他们没有机会有。整天封闭在四面围墙中,有多少时间去看、观察、动手、思考。学生有时就是个容器,一股脑地接受这教师的思想。有的孩子刚上学时,很机灵,上学时间长了,知识多了,反而呆了。这也许和以上所说的有关系吧!

  书中的一个小措施很有意思,在教室外面,给学生留一点田地,让他们自己设计:种花、种草。然后去观察、动手!真好,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该做的!

  (九)课堂

  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状态是最理想的。书里的一个提议让我眼前一亮。“灵动的寂静”很有意思。以往我们的教学是以讲授为主,课堂缺少活力,学生是处在一种被动压抑的情绪下,昏昏欲睡者不乏其人。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现在新课改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火力,课堂是动起来了,但有时缺乏的是一种理性的次序和深层的思考。课堂的掌握权有时不在教师,学生的情绪出现了过度的高涨。这种过度的兴奋是否真正的处进了学生的学习呢?

  不,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课堂的过于火暴,使学生的思维反而出现的空白区,直接导致有些知识的掌握不好。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那就是思维的灵动与课堂的寂静。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就没有什么响声和小动作了!所以课堂的 活是深层次的活,而不是表面形式的热闹。

  有时我们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一个多元的环境。既有教师、学生还有要学习的课程等,课堂的主动权在哪一方呢!

  教师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但不是控制课堂,是组织引导课堂的次序、节奏。引导学生的思考目标,激起学生思考的兴奋!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这种主体不是动作、形式的主体。是讨论与思维的主体。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深层的拓展,但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那就是尽量的少讲!

  这样的课堂就进入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学生和教师各尽其责。整个课堂既紧张又灵动,既有效而有序,是我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十)劳动

  劳动的概念是如此的宽广,在书里作者不仅一次一处的提到劳动。其实学习也是一种脑力的劳动,在有些学生看来,学习是很苦的事情,是一种 压力。但如果让他们去完成一种具体的有兴趣的劳动,那应该是多么令人兴奋 和乐意去做的事情。比如组装一台简单的收音机,或者是栽培一种果树。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真正的去学习一些知识呢!我想也许这些所谓的知识没有真正发动学生的思考吧。

  所以要把学习看作一种很好的脑力劳动,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劳动是一种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真正目标也在于创造。知识在苏氏来说,分为两大类:需要永久记忆的知识,如规则,定义等;还有一类是应用性的知识,即工具性的知识。劳动的意义就是掌握工具来解决新的知识。如果你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曾含义,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的疲惫!

  (十一)家长学校

  学校教育有时需要帮手,那就是家长的配合和协作。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那不仅是教师的功劳,也是家长的身教的结果。有的家长说,我没有怎么教育他呀!何况我的文化程度很低,也不可能会教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工作忙,也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一年到头,只有两次和孩子谈学习,那就是到寒暑假问成绩的时候。大都问考了多少分,也仅此而已!

  看了书中的家长学校,我认为对我们的家长也必需进行系统、规范的教育。家长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教导家长应和孩子交流,平时应注意些什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必要的。

  家长学校的一个共同的课程就是教育学,使他们明白基础的教育常识。另外,针对农村家庭的学习环境不好的问题,提倡家长们要首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即使没有很多的时间来读,也要经常买书,最好家庭要有个小书架,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身教胜与言传,有些时候,要教育家长养成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为对家长的模仿是天性的、无形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们的家长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时,你是否检讨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家长学校的另一个基本课程就是社会道德课,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母亲的教育,有人说一个国家母亲的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民主的素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我想,这就是一次小型的家长学校吧,虽然它只是一个尝试,一个开始。但有了开始,有了书中的指导,我以后会做的更好的!

  (十二)教育科研

  如果你是一位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你是否有时有烦恼的时候,学生的不听话,工作中的繁重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重复的生活和上课。有时会觉的让人特别想逃离三尺讲台……如果你有了以上的感觉,是否可以说,你没有理解教育工作的深刻内涵,或者可以说你没有投入到教育科研那激动人心,而令人兴奋的创造中呢!

  如果您真的进行教学研究了,你就会感觉到教育和教学真是很有创新的活动,你就会感觉到工作的幸福。我看到书中的这段论述,深有同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我们工作中的一点一滴。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喜欢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班级里也有班级日志,工作了一个学期,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里程,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更有很的酸甜苦辣。

  教育科研,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精密,但它却具有研究的共同特征――创造,当我们想到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节新颖的课堂教案,有了一个新的治理班级的点子。这一切都是教育科研,虽然它那么平凡,那么不为人所知。但那又有什么呢,至少它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成绩;至少它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活力;至少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没有变成生活和工作奴隶。

  科研是工作的兴奋剂,创造是人生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当你真投入到教育科研的大潮中去,你会感到生命的激情,工作的幸福!

  (十三)成绩

  提到成绩,好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我读完这本书后,对成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分数是成绩,但有比它更高的成绩,那是什么呢?

  那就是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书中提到的一个灵魂。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到布置的实际作业。从关注差生的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以说都围绕着这个主题。那么实际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课堂上的教师讲课时首先注意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你所讲的内容,书中的这一条建议引起了我的兴趣。平时我门要求老师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等,但到了课堂,大多数的人都时刻关注自己的讲授内容了,至于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却是很少能做到的。它需要知道比所讲内容多10倍20倍的知识,才能做到讲课时语言的运用自如,达到讲课的“半自动化”。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其实所要讲授的很少,你只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资料,或者是引导他们联系已经有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那样学生会有探索研究的机会,他们会概括出教师故意的留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课堂上,你想减轻学生思考的难度,把知识分解开来,用过于形象的、鲜明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目光,那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思维的训练,要有一个深度,也就是说对于知识不要他那么容易的得到,一是记忆不深刻,二是不能在过程中培养能力,书中的建议是多么的实际和中肯呀!

  什么是知识的掌握,作者一再提出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建议里都能读到。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堆积在仓库中的产品。联系已经有的知识,找到和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所以,你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不要让他单纯的背诵重复课本中的话,有时可以让他看着课本而阐述一种认识或收获,这比单纯的背诵更难、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读到这里,好象已经读完。但掩卷反思,又好象意由未尽,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掌握。所以又拿在手中,打算再读一遍、两遍……。正如我开始所想的那样,读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仅指有浩如烟海的书,还指书读百遍,才能知其意。我粗读此书,时间匆匆,又值春节期间,很多琐事纷扰。所写感想尽管只言片语,粗浅简单。但我有勇气发出来,与朋友共同探讨。不仅是见证我读书的决心,更重要的开卷有益,读书最快乐!您说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给教师的建议》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