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100字
《罐头里的小孩》是一本由[奥]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著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罐头里的小孩》精选点评:
●值得再读再思考的故事
●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说“有了这套书系的出版,千百万中国少年儿童就获得了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由世界顶级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共同建造的艺术圣殿。” 《罐头里的小孩》描写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更折射了成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每个成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时不时的出来调皮捣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带着我们逐渐走向成熟。孩子的成长,也正是大人的成长。
●虽然是被梅子涵教授和阿甲推荐的作品,但我喜欢不起来。人们只想要规规矩矩的人造小孩,对真实的孩子却不屑一顾,这无疑是对成人的讽刺和警醒。可是想要改造“完美”的康拉德,让他更有人味,竟然是让他说粗话,逼他在睡前吃糖,教他搞破坏,告诉他圣诞老人都是大人用来骗人的……这对“真正的孩子”的理解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吧。
●“说应该由男孩保护女孩,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重要的是使需要受保护的人得到保护!”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比另外一些事情重要的多......其中一件就是不用理会别人怎么说!“ 一本疯女人写的书 但我真是爱死了这个疯女人
●挺有意思的,想法很独特
●当个自由随意还是规矩刻苦的小孩?并未展开。
●还好
●构思非常巧妙,极具想象力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一):非常幽默,脑洞大开
这本书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任溶溶老先生翻译的,非常精彩,可以人工订制的机器人,发货发错到一位单身老妇人家里,刚开始无所适从不喜欢到后面抚养出感情,和生产商周旋的过程悬念迭出,非常有想象力。语言风格也非常诙谐幽默,充满西式幽默,故事很巧妙。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里的其中一本,我还喜欢另外一本马爱农翻译的《万花筒》。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二):好孩子与坏孩子
每个孩子在儿时都曾经有过同样的疑问,那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有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有天使送来的,有充话费赠送的,还有……来的途径可谓五花八门儿。可是你知道吗?有一个小孩居然是从罐头包裹里爬出来的,这个小男孩就是康德拉。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小男孩又会经历怎样的趣事呢?《罐头里的小男孩》将带领小读者们一起体验罐头里的小孩的乐趣与烦恼。
巴托洛蒂太太是一个以邮购为生的中年独身妇女,有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巨大的罐头包裹,从里面爬出一个小男孩——康拉德。开口就管她叫“妈妈”,这让巴托洛蒂太太又惊又喜。原来康拉德是一个从神秘工厂生产出来的人造小孩,无论相貌还是品行,还是学业,都符合父母们心中“完美小孩”的标准,深受家长和老师的喜爱。但是也因为他太优秀了,并且还有些不通人情世故,结果遭到了同学们的嫉妒和排斥。只有小女孩基蒂把她当做好朋友。就在康德拉和巴托洛蒂太太、托马斯先生以及基蒂感情越来越深的时候,制造康拉德的工厂来信说要收回被送错地址的康拉德,巴托洛蒂太太和基蒂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谋,那就是把康德拉改造成一个脏话连篇、不守规矩、不懂礼貌的“坏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成一个“好孩子”,把好孩子努力改造成 “坏孩子”可是头一回见。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完美小孩”也许真的只能像小主人公康德拉那样出现在按照程序生产的神秘工厂里。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即使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如康德拉这样懂礼貌、守规矩、成绩好的“完美小孩”,也未必生活的幸福。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单靠规矩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好孩子与坏孩子的评价标准也便有了很大的差异。孩子不必非得按照父母的标准去成长,而父母也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特质,学会欣赏,静待花开。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三):你真的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了吗?
看似简单的故事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刻起,意想不到事情便接踵而至。
为什么刚换的衣服转瞬就能充满污渍;为什么家里总能出现破碎的瓶瓶罐罐;为什么总会被老师叫去谈话;为什么每次都能把你折磨到焦头烂额却又无计可施……
港真,身为“大孩子”的真的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了吗?
书中的巴托洛蒂太太完全没想到会遇上这样的小孩。巴托洛蒂太太是一个生活无厘头的中年妇女,她会在床上吃各种零食,她会没有时间观念,还会冲动消费,邮购许多用不着的东西。简直就是一个没有管束的任性的“老”孩子。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一个巨大的罐头包裹,从里面爬出一个小男孩——康拉德。对巴托洛蒂太太喊“妈妈”。这个从罐头里走出来的小孩是一个从神秘工厂生产出来的人造小孩,无论相貌还是品行,都符合父母们眼中完美小孩的标准。康拉德的到来,改变了巴托洛蒂太太的生活。她开始学习如何做妈妈,如何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如何与人交往……与其说是妈妈在抚育孩子,不如说是妈妈在向孩子学习。
让我们跟着他们一同来“学习”
art 1
蹲在铁罐里的东西说起话来:“你好,妈妈。”他亲热地向她点了点头。
巴托洛蒂太太被吓得太厉害了,她不仅仅是哆嗦和干到头晕眼花,还在眼前一片紫色迷雾上看到跳动着的小金星。
巴托洛蒂太太就这样给吓得一动不动,看见小金星蹦蹦跳跳,看见一片紫色迷雾。透过迷雾,还看见下半个铁罐里有一个从上到下全是皱巴巴的侏儒。她还看见一个皱巴巴的头、一张皱巴巴的脸、两条皱巴巴的手臂、一条皱巴巴的喉咙、一个皱巴巴的胸部。接着她还看见一个皱巴巴的肚子,因为这侏儒本来是在罐子里坐着,这时候站起来了。他说:“营养粉剂在盖子背面,妈妈。”
这段描述的是巴托洛蒂太太与康拉德的第一次相见的情形。看似啰里啰嗦的表述却包含了很多:巴巴托洛蒂太太的毫无准备,有着许多初为人母的惊讶;对小康拉德的“降生”后的形容——皱巴巴,符合众多小宝宝降生的场景……更有趣是一幕是,在巴托洛蒂太太手足无措的时候,康拉德却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个细节上的描写,为以后康拉德和巴托洛蒂太太的生活打下了伏笔:究竟是谁照顾谁?
art 2
“不,我不饿,”康拉德解释说,“营养液使我得到二十六个小时的营养。我只是觉得应该先吃完饭才可以吃冰激凌。”
“我的天哪,为什么你老在问我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呢?”
“这是一个七岁孩子应该照着办的。”康拉德说。
“可是我一点也不知道一个七岁的孩子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巴托洛蒂太太叫道,她实在应付不了。
“好了,暂时先憋屈管冰激凌吧,”康拉德说,“不过现在你知道该什么时候吃冰激凌了,对吗?”
巴托洛蒂太太点点头,虽然她不知道怎样才算弄明白这件事。她越想越糊涂,糊涂得把所有的冰激凌和脆饼干都一股脑儿吃进肚子,结果肚子痛,喉咙都冻住了。
虽说康拉德有着与他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但是从巴托洛蒂太太的状态上来看,她似乎并没准备好如何进入“母亲”这个角色,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你却不知如何解答,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熟悉呢,孩子的好奇与你的无奈跃然纸上。
康拉德依旧不饿,巴托洛蒂太太问他:“你想吃块糖吗?”
“孩子在晚上临睡前吃糖是非常非常不好的。”康拉德说。
看到这儿,身为家长的你们是不是感到“虎躯一震”?晚上临睡前不吃东西,怎么可能呢?就算不吃东西,但是你能正常的保证作息吗?然而,这个小孩子就能做得到,不仅如此,更是影响着他的妈妈,帮助他的妈妈改善作息,调整生活状态。有孩子的你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这点呢?你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成长、成熟。
art 3
“没有牙刷。”巴托洛蒂太太叹着气,费了很大的劲把她的牛仔裤和T恤从洗脸盆里拿出来,让康拉德能够洗脸。
“等一等,我先把浴室弄干净。”她对康拉德说,又叹了三口气。她为自己感到抱歉,因为打扫房间是她最讨厌的事情之一。
无论曾经多么不喜欢做的事情,只要跟孩子相关,你都会全力以赴,这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母爱。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更折射了成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每个成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时不时的出来调皮捣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带着我们逐渐走向成熟。孩子的成长,也正是大人的成长。
《罐头里的小孩》这本书故事构思精巧,想象力丰富,看似简单的故事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仅仅是母子关系的处理,其他的方面,就亟待你去挖掘咯!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四):你想要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
不行不行,我必须得先顺从体内那股喷薄欲出的洪荒之力,推销一下这本书以及这个书系,因为它实在是——太!好!看!了!
打开这本书,原本是因为我承诺过孩子,假期里凡是她读的书,都要和她一起读,但囿于各种忙碌之中的我,步伐一直跟不上她,好容易逮到个稍微清闲的午后,大概四点多的样子,就着微寒的春雨,在办公室里翻开了这本书……
随着巴托洛蒂太太打开了那个神秘的包裹,我也深深地沉迷在这个故事中无法自拔了,到下班的时候,一个多小时时间,就已经快要读完了。
脑洞大开的故事,酣畅淋漓的情节,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本有趣的书,由擅长写幽默故事的任溶溶老爷子翻译,绝对是神搭配,如108页弗兰克那段骂人的话,简直是神来之笔,在翻译的基础上尽显中文的魅力)……于忙碌的工作之余邂逅这样的文字,顿觉神清气爽、轻松无比。
所以,得隆重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个故事于1984年荣获“安徒生奖”——安徒生的名字你可能听过,但“安徒生奖”你或许还和我一样陌生。这是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设立的、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书里收录了两篇序言,一篇是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所写,一篇是整套丛书的主编方卫平教授所写,从两篇序言中,都能深切地了解到整理出版这套书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摘录玛丽亚的一段文字如下:
当我获悉中国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要出版这套“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时,惊喜之余备受鼓舞:有了这套书系的出版,千百万中国少年儿童就获得了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由世界顶级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师共同建造的艺术圣殿。
金钥匙都给你了,要不要开门、开几道门,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了。
对于成人读者尤其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读者而言,很容易发现,这个轻松愉悦的故事里,其实渗透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即藏在罐头里的那个七岁的人造小男孩康拉德,刚出场的时候,正是每一个爸爸妈妈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不仅身体健康(且已经注射过各种疫苗,接种过牛痘),而且“在品质上绝不会有毛病和缺点”,是一个“令人满意、前途无量和性格善良的孩子”。
收到长辈的礼物时,即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也会很有礼貌地说:“如果那些东西你喜欢,我当然也喜欢!”
妈妈让他照镜子,他说,“七岁孩子除了洗脸和刷牙外,不该照镜子,要不然会变得爱虚荣和骄傲的。”
他会主动要求做家务,虽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做,但他认为“一个孩子到了七岁,就应该可以做这些事了,他们有责任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就连玩耍,他也会先征求大人的意见,“我在哪儿玩最不吵人呢?”在玩的过程中,他明白“一个七岁孩子最好一次玩一样东西,对吗?他应该聚精会神地好好玩,不要去打扰大人。”
他甚至还懂得,“七岁孩子要用心听妈妈对他们说的话、讲的故事和唱的歌。一听到有人说下流话、讲下流故事、唱下流歌就应该立刻捂住耳朵!”
更要命的是,他还是一个天生的学霸!
这么懂事的娃,这么沉静的娃,这么让人省心的娃,谁见了不觉得喜欢呢?谁拥有了不觉得幸福呢?
正如托马斯先生评价的那样:“他是我见过的孩子中最好的。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我自己早就想要一个孩子了!找到这样一个富有教养、品行端正、彬彬有礼的孩子真是一件难得的乐事!”
这是托马斯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绝大多数成人(甚至很可能是全部)的教育理念。
有意思的是,康拉德的“妈妈”,巴托洛蒂太太的想法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当然,这位太太本身就是个很不一样的人,最先出场的她简直就是个“乱室佳人”:贪吃(一顿早餐四杯咖啡、三个涂牛油和蜜糖的面包卷、两个溏心蛋、一片夹火腿干酪的黑面包、一片涂鹅肝酱的白面包),不修边幅(吃完早餐全身都是食物残渣、脏衣服泡着没洗),丢三落四(不得不用唇膏在瓷砖上写备忘),购物狂(不管买回来是不是有用)……
这样的一个女人,会成为一个好妈妈吗?
一开始,我也表示严重怀疑。
当看到她为康拉德的各种“请示”而惊叹的时候,“我的天哪,为什么你老在问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呢?”,忽然觉得有些什么被她触动了。
当她真的开始履行一个妈妈的责任时,其实还是努力在做着一些改变的,“她将厨房的桌子擦干净,铺上一块带绿花和红花的台布……因为没有鲜花,她把一把香葱和一把芹菜放在玻璃杯里”,她也会为了托马斯提醒的各种“必须”而焦虑,她还会为抚养孩子需要的开支而担忧。
随着这样的“妈妈”和托马斯先生那样的“爸爸”一起围着康拉德转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不停碰撞、冲突、融合。
于是,我们也就会为巴托洛蒂太太后来说出的这些话而震撼: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比另外一些事情重要得多……其中一件就是不用理会别人怎么说!
“如果你老是在考虑别人会怎样怎样,样样依着他们的样子做,那结果就是你跟他们一模一样,也就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了。”
怎样?是不是也会让你深思呢?
除了教育理念,故事里还有教育的方法。
为了留住这个寄错了的孩子,巴托洛蒂太太和女孩基蒂想到了一个绝招——改造康拉德,让他变成“坏孩子”:从“听话”变得“不听话”、从“安静”变得“喧闹”、从“规矩”变得“淘气”、从“温驯”变得“不温驯”……
按照她们的想法,如果改造成功,公司的人自然就认不出他们的“产品”了。
正如康拉德自己所说,“计划是非常非常好,妈妈,但是你知道我不能做任何改变”,作为机器,康拉德的一切,都是出厂时设置好的,要进行人为的改变,谈何容易?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基蒂采用的一系列“特殊”教育手段之下,康拉德还真被改造成功了,以至于公司总经理都不要他了,大骂“你这个叫人讨厌的小鬼!跟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黑科技手段?让我们记住改变这一切的原则吧!基蒂已经告诉过我们了,其实非常简单:
“教育基于一个原则:孩子做对了得到称赞,做错了受到责罚,或者没人理他。”
已经完全模式化了的机械都可以改造,何况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呢?
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什么总是问题不断?
或许原因并不复杂——每个人都在“称赞”,却没有人去“责罚”。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你想要的,到底是刚出厂时候的康拉德那样一个“好孩子”,还是后来的康拉德那样一个“坏孩子”?
坦白说,我也没有答案。
我向往的是巴托洛蒂太太那样的教育状态,但现实中却总在做着托马斯先生做的事。
该何去何从?
记得巴托洛蒂太太曾对康拉德说,“你可以到一个会给你吃维生素、会唱催眠曲、懂得平方根的母亲那里去,她还会有一个真正的丈夫做你的父亲”。
康拉德说,“不,我要留在这里。我能够感觉到我要留在这里。”
巴托洛蒂太太还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必须倾听你的内心,这样你就会感觉到你真正需要什么。”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那就、跟着感觉走吧!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