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解漫画(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理解漫画(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7 01:5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解漫画(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

  《理解漫画(第3版)》是一本由[美]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漫画(第3版)》精选点评:

  ●重读,经典的入门书。其实对图画书研究也有很多启发:“连续的艺术”之于“翻页的艺术”,漫画利用知觉的封闭将画格连接起来,图画书利用知觉的封闭在翻页中完成连接,多种多样的文图关系与“文*图”的叙述语言,如何用空间去表现时间与运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现实-意义-图画平面”的三角中找到所有图画书作者的位置。在它们的世界里,作者和读者都是搭档,从无到有地创造。它们需要有被倾听的愿望、学习的决心和观察的能力。(也许图画书需要再加一点爱的魔法。)

  ●少数好看的说理漫画,看漫画用力介绍自己,有股可爱劲

  ●“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而是创造并掌握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形式——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语言。” / “换句话说就是:我的艺术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它很重要!” / “它只需要有被倾听的愿望,学习的决心,和观察的能力。”

  ●有种看大学同学做学期末专题报告的感觉...虽然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分析的头头是道,不过能感觉到作者就止步于分析推广励志了,但不是能画出让人激动的作品的创作者,那么反推来说,也是给了一堆鸡骨架吧

  ●本书概述了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作用及实现方法,漫画的基本元素是什么,人类思维如何处理漫画的语言,漫画的时间流程,文字、图片以及叙事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全面探讨漫画创作理论的书,也可看做是对漫画的“正名之作”。见长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67583/

  ●作者应该是以连环画这种漫画源头开始溯源。之前看了很多漫画史都说漫画源自讽刺画。 作者对于漫画的理解确实很深刻,需要多读几遍才是。

  ●漫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形式和构建,也有其自有的艺术理论。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漫画,电影的孪生兄弟

  ●没预料到的神书!形式、内容、文学、艺术、语言、符号、图像、时空、故事、认知……换标题为《理解艺术》也不为过。

  ●要重读

  《理解漫画(第3版)》读后感(一):生活中一切体验分为观念领域和官能领域

  作者结合艺术史历程阐述漫画由静态变为动态(电影、动画..)的过程,动态分格图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生命形态特征,从视觉上创造时间的连贯性,空间的封闭性,用人类的视觉暂留特征(这个在《视听语言》有讲,电影发明来自动态漫画的形式表现),本能的接受作者的感官体验。

  1、对漫画的理解:

  漫画—名词复数形式,与单数动词连用。

  有意识排列的并置图画(图标化的人物形象)及其他图像(写实的图画背景),用来传达信息激发观者的接受美学。

  单格漫画—漫画风格作品

  词汇:视觉的图标

  语法:封闭性知觉 知觉封闭是变化、时间、动态的中介。

  一切媒介中的一切作品的创作遵循的特定路径: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

  2、对人类与媒介的合体理解:

  这个世界其实是由许多不确定的世界组成的。

  我们人类是一种自我中心的物种。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体验,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领域:观念领域(我们之内)和官能领域(我们之外)。

  我们都在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中生活。没有哪个人知道从内心成为你会是怎样的感觉。没有哪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他们完全体验到你的感受。所有信息媒体都是我们无力直接沟通信息的可悲副产品。

  媒体把思想转换为能够横穿物质世界的形式,再由某种或多种感官重新转换为思想。在漫画里这种转换过程是思想到手到纸到眼睛再到思想。沟通只有在我们理解这种沟通采用的形式时才能发挥效果。

  《理解漫画(第3版)》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理解漫画》斯科特·麦克劳德 儿童节礼物。 漫画是 有意识排列的并置图像及其他图像 。 与细描式的现实主义图画相比,卡通式的简单线条更能给人以代入感。越简单的图画,越普遍的符号,越直观,越能引起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注意。我们的身份藏于概念世界,我们之外的,是官能世界。可以说,官能世界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身体,尽管这种了解,在我们心中的表现,依然是简单、朦胧的概念。然而,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自我认识常常能延伸到官能世界,我们有能力利用官能世界,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遮罩法的使用,延展了官能世界表现的可能性,让图标式的人物画风也能承载大量的信息。诞生在日本的遮罩法并不孤单,主观运动视角同样是日本漫画家的发明,它们最大的相似是对视角的发明和画格空间的再利用。如果说遮罩法试图在现实世界和卡通式的图标世界里自由切换,那么主观运动视角则试图将主体的地位突出,而弱化周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它们也节省了画作的空间。 知觉封闭将我们视角里观察的一部分理解为整体,这虽然是我们知觉的能力所限,却也给传达思想的方式留足了表现的空间。漫画,或者说画格间距,也正是利用了我们的知觉封闭,才能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完整的叙事。画格和画格的过渡常常表现动作、对象和场景的过渡,然而有些漫画家并不像追求“在那里”的结果,而是想逐渐展开“到那里”的过程。这种“间隔”的艺术往往会重视时间的过渡或者是视角的转换,这种艺术特点在现代艺术中常常被展露出来。 现实、语言以及图画平面构成了视觉艺术的图画词汇表。语言与图画本是一体,然而两者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分离,前者越来越抽象,而后者逐渐具象,而在抽象主义已经穷尽了表现现实的可能时,谋求形式创新的艺术家们开创了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他们不再追求真实,而在于"塑造",形象和意义构成的二维平面被打破了。漫画则综合了图画和语言,两头“公牛”在画格上角斗又互相合作。 线条、色彩和漫画的六个路径......

  《理解漫画(第3版)》读后感(三):Comics’s Metainterpreter

  最近恰巧阅读 SICP 至 Meta-circular Evaluator 章节,使用 Lisp 优雅地实现自举和元语言抽象。与本书「用漫画讲解漫画」形成了美妙的对偶,不禁感慨万事万物的相通性,或言之以进化观为代表的人类思维的相似趋向性。

  本书的副标题是「解析漫画艺术的奥秘」,用漫画的形式检验了漫画本身作为媒介的趣味性和深刻性,解构这种神秘的语言:引用翔实的案例,剖析文字和图画背后,关于时间、空间、艺术与宇宙的独特魔法。

  在这本漫画中,作者 Scott Mccloud 先是通过一系列的简洁、易懂的层层论述,为漫画作出「有意识排列的并置图片和其他图像的艺术」的定义。

  他认为,由于历史中的巧合、漫画家的自轻与语义上的误解,漫画应该得以重新审视与「正名」;将之视为传达信息、理念、思想与情感的容器,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艺术维度,作为不确定的世界中的重要媒介。

  然后 Scott 向我们展示了漫画语言的「词汇表」与「语法」,构建了一个以「现实」、「语言」和「图画平面」三个顶点形成的视觉艺术边界,并指出人类的文化正流动在越来越多的符号上,这些图标的诠释帮助我们最终认识到一种通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赋予了符号生命。

  进一步的,他向读者阐述了「知觉封闭」的概念,以解释读者在观赏漫画时心理产生的无形的互动——我们的感官在画格之间(通过一些魔法般的技术)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但他确实是在引申「格式塔」的理论——解开了漫画叙事周围的谜团,即:通过时间到时间、动作到动作、对象与对象、场景到场景、视角到视角与无关联的变化(这一部分提及欧美漫画与日本漫画的差异,颇有见地),作者履行着与读者经验世界的秘密协议。

  接着 Scott 一脚踏入了更深奥的领域,带领着读者揭示「时间构成」、「线条的生命」与「表现和陈述」的奥妙。

  这一部分先后介绍了 Duchamp、Кандинский 的理论,及其在漫画技巧中的应用(我对 Кандинский 点线面的理论如此熟悉,却忽视了如今的漫画家早已将其法则投射在实际作品的事实,足见我的艺术感之愚钝);漫画家用某种特殊的平衡感来掌控文字与图画的比例与混合,而其产生的表现力在特定场景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最后 Scott 回到现实,向读者解答了关于创作本身,以及处在漫画产业中的人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于创作者个人而言,他指出了创作所遵循的路径(六步法则),由内而外分别是: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和外观。概念和形式都可能是目的,但创作者一般是从成品的印象起步。经历实践的技巧、组织的协调与画风的流派连续的挑战,漫画家终将触及核心的问题「我想做什么」,从而回归到哲学体系或者情感价值这些抽象的东西上,再构成了从种子到整个生态的大循环。

  关于漫画的色彩,他认为「彩色的外观比黑白色更能吸引读者,而无疑仍会受到商业和技术的限制」,这一点从当今漫画流行的界面上看显得有些过时。但正如 Scott 所言,读者在真实之外追求的东西有很多,色彩并不能完全弥补这些需求,黑白漫画可能是永远存在的。

  最后的最后,Scott 做了一份堪称完美的总结,将前文的观点再次凝练,读过之后一定会对漫画产生全新的认识。

漫画是种平衡的表演,一个既是负的也是正的艺术,也是时间和空间上富于变化的两步舞……一切可见的世界图画都被植入了不可见的种子……在今天,漫画的可能性和过去一样——没有止境……它能提供的广阔的范围和功能性,并有电影和美术的潜在意象和文学的亲切感。它只需要有被倾听的愿望,学习的决心和观察的能力。

  我认为,每个人(对漫画感兴趣或者抱有偏见的)都该看一看这本书。

  《理解漫画(第3版)》读后感(四):漫画到底有何独特魅力 ?——《理解漫画》读书笔记

  本书概述了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作用及实现方法,漫画的基本元素是什么,人类思维如何处理漫画的语言,漫画的时间流程,文字、图片以及叙事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全面探讨漫画创作理论的书,也可看做是对漫画的“正名之作”。

  诚如作者所言,漫画的定义应该是更加宽广的(比如某些古埃及壁画、近代的木刻版画均可被看做是漫画,或者至少是先驱)。广为流传的卡通只是一种风格,而漫画是这些连续的艺术风格的总媒介。卡通在简化某些细节的同时,抽丝剥茧放大“内涵”,以达到高度概括的效果,所以看逼真的肖像画通常感觉是在看他人,而看卡通时,由于它的普世性,你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外部世界,而卡通则描绘内部世界,作者举了《丁丁历险记》的例子,埃尔热把人物卡通化、图标化,但故事背景却非常写实,这样的搭配可以更好的使读者首先快速代入自己,然后进入到一个感官的模拟世界。据此引申开来的“现实(自然美)–语言(思想性)–图画平面(艺术性)”的三角关系图非常有意思,可以作为分析漫画作品风格的一种方法。

  为解释漫画的语法,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知觉封闭性”,即:封闭和完整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而当客体本身不封闭不完整时,人们倾向于用过往的知识经验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将不完整的图形知觉为完整的封闭图形。也就是说,我们会自动将视觉的图标连缀起来,将一格格漫画中间的过程“留白”补齐,所以作者说,知觉封闭是血液,而画格间距是血管,知觉封闭是漫画的语法(我想补充一下,这里应该也牵扯到“知觉连续律”,即: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但和电子媒介的不可控制的被迫知觉封闭不同,漫画是非连续的、可以自主控制的知觉封闭,而这一特性可以更加充分的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和想象力以完成“共谋”(仅次于文字)。作者进而归纳出画格间的六类过渡法,其中以“动作到动作”、“对象到对象”、“场景到场景”最为常见,但欧美与日本漫画在这里又有很大不同,以手冢治虫为例,欧美非常罕见的“视角到视角”的过渡法在手冢这里很常见,而且是日本漫画的一种主流形式之一。这和欧美喜欢直给(目的导向),而日本受东方文化影响,有曲折迂回的传统,注重间隔与留白的习惯大概分不开。画格内通常只传递视觉信息,而画格间虽然不依靠任何感官,却使得几乎所有感官被充分发动,这也是漫画区别单纯的绘画或文字的独特魅力。

  画格间通过知觉封闭连接并创造时间的幻觉,画格之内有时则依靠文字来展现只存在于时间中的声音来引入时间,漫画是通过空间来理解时间的,除了画格之内的内容,画格本身的数量,长度,间距都可以作为控制时间的工具。另外,通过运动来表现时间的变化也是很常见的例子,从简单的运动线到借鉴自摄影的模糊效果,再到使读者沉入的主观运动视角,漫画从一开始就在与如何通过静态媒介表现动态这一问题作斗争。

  画面是如何调动观众感情的呢?可以通过类似蒙克的表现主义线条,或者,不同粗细、形状的线条本身就带有表现力。漫画还有一个特点,会通过线条创作符号(视觉隐喻),某些符号如果被广泛采用而成为公认符号,它就变成了不言自明的语言,也可以借此表达或调动读者的情感。

  漫画作为文字和图画结合的表达方式长期被看做孩子的特权,甚至被歧视为弱智的商业主义。然而,从绘画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从古代到19世纪早期,随着写实主义不断发展,西方美术和文字呈现逐步分离的态势,但随着表现主义、达达、野兽派、构成主义等的出现,具象风格又逐步转向抽象的图标和非图标,走到漫画这里,图画和文字又一次结合在了一起。不过作者要说的是,虽然漫画初始像是两类媒介的结合,但作为漫画家,需要在文字和图画中寻找绝妙的“平衡点”,并且要有超越其他媒介的野心,否则,大众对漫画的歧视永远也不会消失!

  下面作者就艺术创作提出了六步走,即: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如果把它比作一个苹果的由内到外,那么很多创作者实际上是空心苹果(可能这也是我不喜欢新海诚这类导演的原因,我觉得他们本质上都是空心苹果),这也是漫画创作领域走不出的学习怪圈,因为大部分人的六步走都是反向的,毕竟外观最容易被接收和学习。

  在“色彩浅谈”一章中,作者接着之前提到的线条的表现力,对运用色彩来表现情感做了探讨,但和线条比起来,色彩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过即使是这样,本书第八章色彩浅谈继续采用之前章节的黑白印刷也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这不利于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另外,据闻原著在此处是彩色的。

  最后我想问一句,第九艺术到底是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