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摇滚南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摇滚南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10-27 06:4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摇滚南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摇滚南京》是一部由姚梦野执导,李志 / 高川子 / 赵勤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南京》精选点评:

  ●一般,但看到李志还是蛮惊喜的

  ●昨天来东大放的,三集一起看了,不知道算不算最先看完整的一波观众。可能自己也是玩乐队的吧,看了特有共鸣。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2MDEwODI4.html?f=23317270

  ●看完准备去补张元导演的《北京杂种》,还有贾宏声生前拍的一个什么来着,反正都看看。听了一下午万青和云母逼。

  ●补,之前在学校看的

  ●你离开南京吧,总有人和我说话。

  ●短

  ●纯记录,空

  ●看了李志的,对他主张在本地做乐队这件事,觉得挺有意思的

  ●坚持与妥协 永远在路上

  《摇滚南京》观后感(一):真挚,走心。

  整个观影感受的确是有不少惊喜的。

  对于南京这座城而言,他有他的特殊性,他也有他不被大多数人所解的魅力风情,然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时隔数年回到家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我真心觉得美极了,这种美就只属于南京魂,这种美也许常年在这的人们无法透彻的看见。

  对于这部纪录片,分为三篇,简单看来就是老中青三代且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摇滚音乐人追梦的故事。摄影、音乐、编剧步调一致:思路清晰点到即止,角度客观篇幅恰当,整个观影感受舒适随性。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股真挚,毫不做作,这的确是美好的,也是我深深欣赏的,三位音乐人是那么简单的只是把想做的事情做起来而不去考虑养家糊口亦或是过分担忧明天,也是极为可爱的。而这些恰恰是我心目中南京最美好的一面,透过这些人物我能够把一些记忆一样的东西找回来。

  再多的内容我不再透露,如果你是南京人,亦或是你欣赏这个独特的城市,我推荐您去优酷观看,您能看见你记忆中南京轻松美好的一面,您能感受到南京人文诙谐可爱又富有智慧的一面。

  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选择了一批年轻人上前制作,作为南京人江苏人,你能理解到这批年轻人这份用心和不可随意否定的才华,同时一个片子如此带有清新味,轻松诙谐。这些需要每个人去感受去吸收其用心表达的部分,毕竟那些才是重点。

  《摇滚南京》观后感(二):独立的摇滚,需要死磕的精神

  非常用心的三集记录片,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叙事,我们可以看到摇滚音乐人的日常状态,也可以听到他们平淡亲切地讲述他们真实的摇滚生涯,于是,另一个关于摇滚的南京逐渐显现。当然我更想说,没有李志,谁会记住有一个摇滚的南京?

  第一集,从冷东街乐队的故事展开,这似乎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乐队,在豆瓣的关注人数不到两千,但是乐队核心成员,从最初的高校乐队,一直坚持下来,十多年来,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对音乐的热爱之间努力寻找到平衡点,家庭在温暖地成长,摇滚的果实也在不断生长,他们没有去北京,没有把音乐作为事业,也没有和摇滚死磕到底,仅仅把这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第二集的李志,大学时就中途退学,转战北京,在北京的大环境中摸爬滚打,塑造自我。但是,李志回到南京是他必然的选择,似乎回到来处,寻找到真正的自我,摇滚的话语和意象才能有稳实的支点。李志的音乐并不是他一个人在做,而是由一个团队在做,他只负责写词,他坦诚,也会有语言和词汇的匮乏,那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团队负责音乐,大家共同提出想法,然后由他来选择。他坦言,创作是由一个团队完成,常常要沟通、要讨论。纪录片中,他们正在制作《1701》。记得几年前,李志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喜欢他的朋友们在朋友圈里相互转告,我们在网上看了现场直播。

  第三集,叫做《野草疯长》,我以为李志之后,还会呈现更多南京的摇滚音乐人,但是,故事回到了从前,摇滚精神高杨的90年代,著名的爱国者乐队。我们发现,南京,也曾经有过一个辉光的摇滚年代。但是,爱国者主唱,现在是一个画家,他说,艺术是他的本能,曾经的乐队过去,感情过去,再和其他人组成一支乐队是很难的事情,于是不再挽留,摇滚像一种心情和一种成长的过程。

  对于一样东西的热爱,如果不能化为理智,也许就是一种情绪,随风而逝,或者成为回忆,或者成为一种可以把玩的业余爱好。

  《摇滚南京》观后感(三):优秀的摇滚纪录片在哪里?

  《摇滚南京》这部纪录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冷冻街乐队主唱高川子、李志、前爱国者乐队主唱赵勤。似乎这三组人物代表着南京摇滚从发生、发展到目前的发展现状,赵勤老师代表90年代摇滚文化,李志代表着00年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音乐文化,冷冻街代表着更年轻一些的摇滚乐队。

  每一部分大概是17分钟,从拍摄手法来说,跟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及其相识,提问加解说,很没有新意。纪录片本来应该反映真实,可在观看当中偶尔觉得被采访的对象也有缺乏对摄影机的忠诚。导演提问的水平也相当的低,没有什么建设性,几乎不需要当事人做深入的思考。

  第一段是高川子的采访,从片头立马转到一个坐在你前面的采访人物,显得特别的突兀,镜头角度比较高,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不舒服,会给观众一个感觉——这人太高傲了。而且高川子说话的方式也不是特别的严谨。期间穿插了乐队以往的表演现场,以及乐队巡演途中的跟拍。然后有教室的跟踪拍摄,这一部分应该不是秘密拍摄,其中给了一些学生明显的特写。不外乎想告诉观者,大多数玩乐队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正当职业,而玩音乐只是他们最大的爱好,没有办法靠他来吃饭。可是,看完这一段,我没有感受到纪录片给我带来的那种美感,甚至收获。我只是想快点看完,当然我并不是急着看李志。

  李志的这一段也是采访加跟拍。采访的这一段,李志表现很好。李志认真的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觉得不是敷衍。言说期间,有停顿,可能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人问过,但是他想给出一个不太一样的回答,或是另一种回答。然后是乐队到北京录制新专辑。跟拍录制新专辑这是一个难得的题材,可导演却把他庸俗化了,偷拍了李志穿着大裤衩蹲地上捡歌词的画面,以及李志挖鼻孔的画面。作为一个乐迷,我觉得这是对李志的不尊重,不知道剪辑师是怎么想的。难道只是为了自己那轻易的一笑?

  录制新专辑的期间,肯定最能抓住李志以往处事的特点。比如遇到编曲上的困难与分歧他们是怎么沟通的,当第一版录制不满意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录制时间延长了,是否有经济压力。当他们晚上录制完当天的工作,在北京大街上走的时候,有没有某种迷惘与不协调。摄影机不应该与他们同步,我觉得在后面拍效果会更好。

  赵勤老师那段应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亮点,不过这一点儿也不是导演的功劳。这一部分赵勤老师拿出了早期的演出实况的影片资料以及照片,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我很喜欢看到早期摇滚乐发展的一个状况。采访赵勤老师的那些问题,同样很垃圾,接着去了老师的画室,也没有太多的感觉,如果镜头拍摄老师在作画的情景,跟20年前在舞台表演对比的情景,我觉得更有意思。20年轻那个长发飘飘的青年,现在剃成光头一门心思专研绘画,而且内心是那么宁静,没有往日的躁动。

  这部纪录片既没有纪录摇滚乐以及摇滚文化的特点与美感,甚至都没有艺术感。摇滚何为?摇滚对音乐人来说意味着什么?20年前对摇滚乐的看法跟当前是否一样?面对目前国内音乐节与现场音乐的发展,老一辈的摇滚人有什么看法?想提出的问题太多了,可一部关于南京本地的摇滚纪录片,都没有涉及它应该有的意义。这让人觉得很失望。

  顺便介绍几部国内不错的摇滚/音乐电影:

  1.《长大成人》路学长

  2.《昨天》张扬

  3.《后革命时代》张扬(跟《昨天》的导演同名,但不是同一个人)

  4.《摇滚多多》高巍

  5.《北京的乐与路》张婉婷

  6.《再见,乌托邦》盛世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