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锦集

2022-03-11 19:0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锦集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是一本由李德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精选点评:

  ●结合《走向共和》《曾国藩传》《左宗棠传》《李鸿章传》,通过这本书将这些内容串了起来,虽然书中的逻辑散乱,可在对晚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书还是极有趣的。 至于阴谋论,看看也不错,毕竟哪有那么多事能摆在台面上。 书里面的逻辑实在太扯了,简直把满清官僚当傻逼来描述,太侮辱读者智商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看的,但缺点同样也很明显,上下文衔接不紧,叙事交待不完整,人物动机不明确或者难以让人信服。涉及到改革看得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亲贵误国,政治乱象造成帝国根本政策根本无法执行,一个人要干点什么,七八个人来扯后腿,搞坏政治,经济也就完了,永远是亡国的怪圈

  ●如果从考虑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有可读性的。如果严谨的来要求,这本书,又有太多错误。

  ●阴谋论的臭味太浓,无法卒读。

  ●每章单拿出来看还不错,但整体就不行,脉络不很清晰,时间不连贯,作者还得加油呀。

  ●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的支持,朝廷和民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爱国的勇气和思想会迷失在模糊的家国意识里。主导经济的改革者会成为新的利益集团,加速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整个国家会陷入动荡之中。

  ●读起来不流畅,被罗辑思维骗了

  ●文字不好,不流畅。麻烦回去多练下逻辑性和文字的节奏

  ●我估计是八五后的作者,认真还是蛮认真的额,读了各种笔记,但是纯粹就是写故事了。前前后后那些事,还用得着你写?~还一写流水账就两本,没有自己观点和总结的东西。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一):两字“啰嗦”!!

  这书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看的,算不上一本历史书,只能算是把历史的一个观点拿来啰嗦罢了。没有看过的,我觉得还是不要看了。

  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个逻辑比较差,前后矛盾的地方挺多的。第二个,就是语言啰嗦,没有什么内容。还有一个就是把部分历史实事夸大。这样不好,会误引读者。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二):落后就要挨打

  结合《走向共和》《曾国藩传》《左宗棠传》《李鸿章传》,通过这本书将这些内容串了起来,虽然书中的逻辑散乱,可在对晚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书还是极有趣的。 至于阴谋论,看看也不错,毕竟哪有那么多事能摆在台面上。 书里面的逻辑实在太扯了,简直把满清官僚当傻逼来描述,太侮辱读者智商了。

  落后就要挨打,不论在哪个领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优胜劣汰,货币是个好东西,是个价值尺度。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三):百年前的大国创业

  该书主要描写了从1861年辛酉政变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期间清朝的经济改革。

  整个清末洋务经济改革五十年,大体可以分为早期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主导的,以建设安庆军械所为标志的军事化改革;

  中期在曾国藩死后,以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为首,领导一批包括盛宣怀、胡雪岩等红顶商人以及唐廷枢、郑观应等外资买办,开启包括军械、钢铁、船务、金融等产业建设,在经济上进行更广泛的洋务化改革;

  晚期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经济改革前线舞台以张之洞、盛宣怀以及袁世凯等唱主角,但面对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以及各利益集团矛盾积累之下,清政府的进退失据,最终落得个改朝换代的下场。

  这场一波三折的改革,固然给腐朽的清朝带来现代资本主义的活水,现代化工业在古老的农业帝国中萌发,但是期间各种对立利益主体的争权夺势,不可避免的造成改革的波折磨难,比如,早期改革中,以慈禧太后及恭亲王为代表满人上层精英,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武装集团以及李泰国、赫德代表的西方殖民者,这三方的利益纠葛,冲突及利益再平衡,使得国家有限的财力不能够集中,重复和低效建设不断。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1.产业发展前沿生产力主体的变化路径与二十世纪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从外企、国企再到民企。清末首先是广东沿海与上海的洋行兴起,大量买办带着外国资本进行各种贸易,购买大到轮船小到鸦片的各种货物,继而汉人武装集团师夷长技以制夷,筹资兴建所需的军械制造厂,力图替代进口;而国企的腐败与低效率在发展中逐渐显示出来,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民营经济逐渐崭露头角。

  2.清末商业利益版图按照先天条件而划分的多元化。以唐廷枢为首的广东商人随欧美人逐潮而生;安徽商帮依然在传统的生产贸易领域当老黄牛,而不善于跟欧美商人打交道;浙江商帮跟政府关系密切,以胡雪岩为首的红顶商人喜欢摸着政府脉搏做生意;山西商帮则固守在黄土地上做着汇通天下的美梦。

  3.宏观经济所覆盖的产业类型千头万绪,抓住覆盖面广的产业建设“可牵一发动全身”。例如造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时的民营资本无力进行大规模的造船工程,但是军事工业改革可以动用国家资本,所以李鸿章、左宗棠他们选定军事工业中的轮船工业作为突破口,更重要的原因是轮船工业有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轮船工业改革牵涉造船、航运、维修、保险等一系列的产业链。造船牵涉到钢铁冶炼、轮船制造;航运牵涉到煤炭开采、码头的建设、仓储管理、运输保险、资金结算;维修牵涉到船坞建设、轮船修理;保险牵涉到轮船保险、顾客保险、货物保险、金融管理等。

  4.日本对台湾甚至整个中国的野心,以及美国抑制中国的策略,可以追溯到清末明治时期,而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抑或近年来。明治天皇就曾在御前会议上进行周密筹划,制定利用日军攻占台湾南部之机,兴兵一万直取北京,囚禁清帝,令中国十八省瓦解的作战计划。而那时的美国实际上将日本当做稚嫩而狂傲的猎狗,支持日本吞并台湾,代替其执行东亚策略。

  5.所谓“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这种现象在清末民间资本产业发展中也很普遍。当时在经济方面,汉人经商智商高于满人,各地商帮活跃,满人要想控制掌握财富的汉人,依靠牌照制度,通过牌照向汉人征收名目繁多的税赋,不乐意的就只有关门。民间商人不堪苛捐杂税的重负,要通过跟洋人合作来规避帝国官员的敲诈勒索,例如民间从事长江航运的轮船多挂洋旗,比例有时竟高达89%。随着官员压榨商人的手段更多,速度更快。更多的商人为了规避不堪重负的税赋,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洋人恶棍之手,欧美商人的资金成本越来越低,撬动的资金杠杆越来越大,即使这样,民间商人依然不愿意以中国人的身份独立做生意。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读后感(四):《改革现场》——一幅属于权力与生意的全景

  这个月的阅读专题就是晚清史,所以我用李德林先生的这本大部头作为这个月阅读正题的终结。要梳理清楚晚清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官方宣称的近代史是靠不住的。被现代文人处理过的近代史,那些曾经为大清国续一秒延命的妖人们都戴上了愚昧、保守、封建的面具。这张面具下面,他们智慧的指点江山早就变得面目模糊。毕竟,指点江山已经被人抢占了商标注册权,别人再想拿走就不容易了。

  读脸谱化的历史,能够读到满清王室利用几个封疆大吏之间的矛盾互相掣肘,已经算很深入了。可这仍然看得浅了,因为你还是会恨清王室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当这些气愤的读者坐到慈禧太后的位子上,他们一定拿不出来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国家的富强当然是万民和执政者都喜闻乐见的局面,可是如果要用皇位丧失为代价,那宁可不要这份发达。矛盾这时候又出现了,国家不富强、万民不满意,王室的合法性又要遭到质疑。太难啦!你看到的是老佛爷骄奢淫逸、作威作福,你看不到的是她的屁股正坐在一个隆隆的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炸飞的风险。我们现在看到的蛮横骄傲,其实是破屋子糊的一层报纸。

  同样的,这些大臣为什么会互相攻击、以至于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无法拧成一股绳呢?他们也担心自己被人伤害啊,在黑暗丛林法则中释放善意是没有用的。即使不去想加官进爵的好事,仅仅是想要活下来,就会让人变态。从我们今天的后见之明来看,李鸿章和左宗棠跟曾国藩因为军功闹翻脸有问题吗?这事每天都在各地发生啊。这和企业内的新锐员工攻击元老以求上位有什么区别呢?塞防与海防这两个思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没有,因为那时的国家可能连举其中之一的钱都没有,补哪边也挡不住列强。翁同龢压着户部的钱不支持李鸿章又待如何呢?财务主管和市场经理有这样的矛盾不是家常便饭吗?这些人的水平,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们看所有人的愚蠢、落后,其实是他们那时的无奈。

  商人又为什么要贪赃枉法,不顾国情呢?权力羽翼下的商业,永远都是不健康的。国家的亏空会进入商人和客人的腰包,只不过是怎么分配的问题而已。国家的补贴,唐廷枢不挪用徐润就会用,许润不拿盛宣怀就会拿,盛宣怀不拿别的散户就会分到利益。甚至更糟糕的,这个利益会最终归于洋行的手里。其实商人贪赃还不一定是件坏事,这边拿走的钱也许他们就投资在别处,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说不定还没有那么大。我们现在看来的品格低下,其实是有钱不赚王八蛋。

  各种经济改革、体制改革、乃至预备立宪有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是执政者不下狠心去搞吗?不是啊,晚清的执政者们是披星戴月地解构着自己的权力,你在中国历史上都见不到这么有意志力的执政者了。可是解构下来的权力离开了中央政府这个活体又该寄生到哪里去呢?中国百姓没有公民意识——不客气的说,至今仍不乐观——甚至无法正确地理解权力,更别提正确使用了。所以权力就变成了一架疯狂的马车,一路横冲直撞,希望找到一个能接手的新主人。可是每个人都不够格,于是权力最后跑累了、自杀了。随着权力疯狂的奔跑,满族人的权利游戏也结束了。今天我们看来的不舍大权,其实是不知道把权给谁的迷茫。

  我还是想强调,清王朝即使到了灭亡的时候,仍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王朝。我不认为晚清的政治家和社会体系差于藩镇割据的唐末、行政小气的南宋和天怒人怨的明末。满清王室的悲剧在于他们运气不好,遇上了西方人发生质变的年月,帝国这个系统被外力一下子打散了。去苛责他们不给力是没有意义的,对我们今天的成长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去体量这些人,从他们的无奈当中找到历史的教训——也许在一个没有解的棋局里什么教训都没有用——才是晚清真正能带给我们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