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度简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印度简史》读后感锦集

2020-10-31 01:2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度简史》读后感锦集

  《印度简史》是一本由[印度] K·M.潘尼迦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简史》精选点评:

  ●相比中国,印度历史脉络算比较清晰,除了16国和杰拉普特政权时期,基本还是统一的时候多,可能与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关,毕竟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宗教的点比较有意思,不难觉察出人的宗教和真神信仰之间的差别。整个印度教有个清楚的演变轨迹,从古代原始宗教到吠陀时期,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再加上外来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共同构建起现在整个印度教的内核,说到底人的宗教都是东拼西凑有个演变的过程,而对真神的信仰从恒古到现代始终如一,永不改变。 应该在去印度之前看……

  ●不错的印度简史,条理清晰,文字易读。

  ●人物和地名过于繁杂 乱糟糟的历史和文化才是真实的印度

  ●文化古国,悠久历史,备受外族侵扰的的苦恼。 历史断断续续 。文化却异常繁荣。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教派林立。冲突不断。确相互融合。种性制度。对女性的不尊重。现在印巴冲突不断。应许合作才会强大

  ●翻译得狗一样

  ●作者是外交官,他站在民族国家的史观立足点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河东河西,到最后分道扬镳令人唏嘘。殖民与“文明”,真是割裂不开的辩证法。

  ●语言略平实,容易看花眼,但是后面对殖民地时期以及对于印巴分治的论述值得一看

  《印度简史》读后感(一):信仰和自由的印度

  简史自然有简史的好处,就像简历一样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这本《印度简史》也是这样的,算是一本扫盲点的历史书籍。我喜欢在读历史书籍的时候,把一条时间的脉络给列出来,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大事年表。而本书的作者潘尼迦也是按照两条线索来写的,一条就是时间线索,他为我们带来了全面的印度概括,从古印度文明开始,雅利安人的政府到近代印度走向独立的历史,包含了印度如何从散漫的部落走向统一,特别是王朝的更迭,例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南印度以及印度内向的500年,也就是安详而没有动乱的500年,而更迭期间的战争也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历史为民族做辩解的一种体系是得不到人们支持的,写历史就是真实地体现,而不是被认为是伟人的检阅或者进步的洪流,更不是一代比一代浩大,而是事例走向事例。这里的事例我觉得也可理解成事件,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事件,所以作者没有神化自己国家人物,而是用平实的笔法去写,即使印度是一个充满着宗教的国家,例如写到释迦牟尼也是用凡人的笔法,亲切真是,“生者必灭,你们努力前进,切勿安逸。”

  这本书的第二条线索就是印度的宗教以及文化的发展,印度是一个信仰的大国,像传来中国的佛教便是其中一个,不过佛教后来在印度消失了,但是作者在这本书里面介绍到玄奘,还根据玄奘的描述来重回当年的印度。印度教是印度信仰人数较多而且一直兴盛的宗教,在十一章里面就介绍了印度教的改革,10世纪末,印度教在全印度获得普遍优势,改组了民间的教义,而且把佛教的宗教给吸收进来,具有了更高的哲学,接受了诸如“大我”、“命我”、“幻”和化身等主要教义。后来伊斯兰教来到印度,冲突了接近300年的时间,而宗教意识变成了印度发展的一个有趣的题目。我还是非常喜欢印度的宗教的,虽然有些地方在我看来有点不理解,但是它的神秘色彩总是那么浓厚,深深地吸引着我。

  最后,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历史观,就像他在最末的时候说:“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区别,明显地在于这一重要的事实。所谓黄金时代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个失败了的民族的幻想。”敢于这么坦荡荡地面对历史,面对未必夸张修饰得历史,面对着赤裸裸的平凡简单的历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作者也直面印度被殖民的历史,面对外来的侵略,用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历史。最后他坚持印度的今天是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因为印度的信仰依然存在着,理想也是高昂的,“只有当民族理想堕落和信仰黯淡无光的时候,衰朽才能开始。”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印度简史》读后感(二):洞悉文明古国兴衰的秘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是一个贫穷但安定的国家。这一方面赖于他们再怎么穷,社会能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信仰对人心的安定作用。除此之外,作为伟大佛陀释迦牟尼的故乡,印度在我的心目中是神秘的。作为一个邻邦大国,我们的边界还有争议地区,故时常出现紧张气氛,在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成为一种隐患。

  关于印度历史的书籍应该不少,读完本书后,我认为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本书重点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而一般历史书作为重点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本书仅作简要概述。二是传统的历史书大多以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历史沿革来诠释印度国家历史,而本书将印度南部发展的明显特点放进整个历史架构。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先进的历史观也使本书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是代表了历史研究发展方向的进步历史观。

  作者反对历史是为民族作辩解的一种体系见解,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伟人大检阅,不是一代比一代浩大的进步的洪流,而是由事例走向事例地在扩大。作者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看它是否体现了一个民族自觉地努力去创造一种文明,来达到更好的标准,争取更幸福高尚的生活。作者认为军事征服者、政治建筑者或其他为民族历史所渲染出来的大人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鼓励他们的信仰或推动他们的理想,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将人类推向前进。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人民的成就,是推动他们做出伟大事迹的信心,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活的、适宜于普通人在里面生活的有机体而保存起来所作的努力。

  我想,能有如此特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是与作者曾任外交官的身份分不开的。作为印度驻中华民国大使,驻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潘尼迦是中印关系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通过这本《简史》,我们可以了解印度从古印度文明时期到近代印度独立的历史,可以了解印度文明形成的地理因素,印度国家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历程,印度的社会变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这本书为我们了解印度古文明、近代国家的发展,及其宗教、风土、人情的文明发展轨迹,搭建起了一座便捷沟通的桥梁。

  通过本书,作者力图通过梳理,向读者昭示这个文明古国5000年来未曾中断的继承中所承袭的精神。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新世界,能够把印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成就的境界。由此可见,强烈的爱国精神,是作者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国家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作者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书,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朴实、客观而又真实的印度历史。本书起到了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明真相,洞悉国家兴衰秘辛”的作用。

  文字指瑕:

  1.本书中“毘”字出现频率很高,只是偶尔用“毗”,“毘”是“毗”的异体字,已废除,今天的通用规范字形应该是“毗”;

  2.书中多次出现“那爤陀”,其中“爤”为“烂”的繁体字,今应用规范字形“烂”;

  3.书中多次出现的“廸”字,规范字形应为“迪”;

  4.第044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已成为世界是最有名的城市之一”中,“是”疑为“上”;

  5.第077页第三段第七行,“普拉蒂斯垣”中,“垣”当为“坦”之误;

  6.第099页第四行有“绿叶成荫”,第230页第三行有“林荫”,其中“荫”当为“阴”;

  7.第161页第二段第二行,“印度教产生的各种注释和摘要,轶浩繁”中,“轶浩繁”前应脱一“卷”字,“轶”字当为“帙”之误,即,此处当为“卷帙浩繁”;

  8.第165页,倒数第二段第五行“三角州”中,“州”当为“洲”;

  9.第223页首行,“葡萄牙人独占贸易的时代在17世纪年终止”中,“17世纪年”不通,“年”疑为“末”。

  《印度简史》读后感(三):到印度去!

  一直想要去印度,读了这本《印度简史》之后,更加想去了。作者在开篇就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所目睹的生活在今天这个大陆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句话仿佛是告诉我,印度这个国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化石”。我所想看到的漫长历史与今日社会的交汇,那里有;我所想感受到的古老宗教与现代文明的并存,那里也有。毕竟,如书中所说,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一样,都有悠久的5000年历史。

  离印度最近的一次,是10年前在西藏亚东县海拔40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上,这里曾经爆发过中印战争。哨所的某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某年某月在此击毙印度军官一名。掩体里,有硕大的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眺望到那一边的山峦和公路,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彼时中印关系是比较友好的,隔着一个简简单单的边界,印度士兵身材高挑,头戴贝雷帽,帅气十足,你向他打招呼,便会看到一个热情的微笑。那边的游客,有年轻的夫妇,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看上去都非常有气质,且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看得出来,就像我的好奇一样,他们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作者在书中说,印度三面环海,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及两侧较小的山脉,把印度和亚洲大陆隔绝开来。正是这种极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印度文明。而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隔绝了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幸好还有玄奘,以及那些为了追寻信仰,不畏千难万险求取真经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使两个古老的文明发生了交集。

  令人费解的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400年的兴盛之后,在印度社会中逐渐被消解,至今,印度人中信仰印度教的人占据了80%。在这本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都在描述宗教对印度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印度大陆的北端和南端,因为地理上一面靠山,一面靠海,社会经济人文发展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宗教则始终在各个王朝对印度的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历史上伟大的阿育王被称为“佛教皇帝”;而之前孔雀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则在晚年笃信耆那教;莫卧儿王朝是突厥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建立,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斯坦等地,这又是一个伊斯兰教封建王朝。印度的历史上充满了各种纷争以及从大小部落到大小王国的战争,但无论统治阶级上层信仰何种宗教,对下层民众来说,印度教的诸神才是他们的“真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

  在加拿大小说家杨·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印度少年pi曾有一个时期分别信仰过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灵和信仰的国度,且因为多种信仰的交织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也遗留下来许多文化各异的建筑遗迹。因而无论对于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一种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无比惊叹的风景。

  读完本书的23个章节,对于印度的基本历史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尤其喜欢第十二章《印度内向的500年》,作者在这一章中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印度这样,在500年(7世纪至11世纪)的时期内和世界其他部分隔绝。……这使他们停止了成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认为上帝命定自己永远安全以及不会被外国人所侵犯这种心理根本更为危险的了。——这是作者对于祖国印度的历史命运的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作为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作者曾经是印度驻华外交官,因而在书中有关中印交流的文字,都是非常友好的。可惜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历史交流在唐朝到达顶峰,此后似乎又渐渐隔断了。这种隔断又因为种种地缘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的复杂原因,使得今天的中印两国人民也始终处在一种充满隔膜的状态中。阅读这本书,是让两种古老文明传承下的人们,重新睁开双眼,打开心灵,望向对方的良好开端。

  亚东口岸曾数次短暂开放,但中印两国的紧张态势又让其一再关闭。虽然边界两边人们的交流始终未断过,但比起每日熙熙攘攘的中尼樟木口岸,亚东的确是萧条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在青藏高原漫游的时候,听到那些欢快的印度歌曲,我想,一定要去印度;看那些有趣的印度电影时,我想,一定要去印度。印度不是天堂,却充满了神秘的魅惑。印度,这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

  《印度简史》读后感(四):印度:一部另类的宗教史

  印度是什么?相信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却和“愚昧”“落后”这两个词撕扯不开。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就坐落在孟买,新旧德里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什么寡妇自焚、童婚、杀婴,还有庙妓之类的屡见不鲜,只见‘禁’不见‘止’。而和它的丑陋同样的鲜明的是,印度也是如此的美丽。那里有光辉夺目的泰姬陵,拂动的纱丽,五颜六色的宝石,沉重的金饰,精美的各式手工艺品。……印度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香料和咖喱的味道,对了,还有自这里传向世界的瑜伽和冥想。

  虽然就个人而言,对这本书不是很满意,只是,若是对印度历史感兴趣的书友的话,还是推荐购买一本。作者写的是极用心的,其历史功底深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该书1956年就曾经被引进到国内,当时是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从装帧设计到译文方面都很用心。老实说,还是感觉当年的那个老版本读来更有味道。

  新版本的也还好。只是没有任何插图的关系,有些需要图片辅助理解的部分,看得一知半解的很是费力。虽然翻译的平平,但也力求精准。问题就是,阅读体感太差!本来那些外国人名,王朝和地名之类的就看得很是让人头大了,你要么在翻译的时候提一句“某某章提到的”“的后代”“当代的国王”;要么就在之后加上注释。结果,真心呵呵了~

  大概书是印度作者面对本国人介绍本国历史的通俗读物,显然书里引用的那些传统印度经典的内容和教义什么的,就跟我国的《论语》、《诗经》、《史记》等等的一样,都是默认国人就该有这个常识的。作者没想过还需要注释,译者也不在意需要注释。也或许是翻译本身就对印度的历史所知无几吧。可是出版社呢?收钱办事的概念总是该有吧,至少,多少能在意点我们消费者的阅读体感,对翻译的要求高点总能做到吧。

  再看看这个让人看的很艰涩的文字,实在是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话说,从《时光里的文明史》对人文经典书系产生好感,到《大国兴亡录》因为极品作者连带的对这个系列大生恶感。这本书的确令我对这个书系有所改观。当然,一致的是都很腻烦该书系选取的译者,至少迄今为止,我看过的该书系的几本书里,所有的译者都是直译的,还没见哪个是意译的。

  当然,这类更关注其知识性的书,首先追求的是内容的精准度,而非阅读的可读性。可就算是这样,也不是说你做翻译的,就完全不用在乎读者的阅读感受了。

  好了,书归正传。应该说,不可思议的国家,不可思议的文化。这是我看了该书之后的唯一感受。令我们绝大多数人很难接受的是,印度的统一是来自于宗教的。虽然就个人看来,印度的大统一,是宗教的,但归根究底还是文化的。正是因为文字(梵文的普及)和地缘的相近,才使得这种合并有所可能。

  不管怎么说,书中所提出的【印度这个概念是随着印度教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都和我们过往从中西方的历史中所得出的概念截然不同。事实上,无论中西方的朝代更替,大都是【不以宗教,而以政治为基础】的。只有印度不同。如果宗教真有这么好用的话,现在的西方社会大概早就大一统了,要知道在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公教、正教和新教)没有分裂出来之前,西方社会可是单一的一神教的。

  在印度出现的因为宗教而统一,因为宗教而衰亡,因为宗教而振兴的情况,在中国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或许是因为“读书使人明智”,人的知识多了,就不可能那么盲目的崇拜了的关系。中国人就从来没有那么虔诚过。在中国,“刺血书经”都被认为是种极不可思议的事了,更不要说是将自己的妹子女儿送去做庙妓,甚而是在捐献出全部家产后搞个盛大的自焚什么的了。

  印度的文化传承是自口耳相传而延续的,这和中国靠文字延续的文明截然不同。因为在印度,人们学习文字和知识(非技术类知识)是需要看身份的;但在中国,只要有了经济基础,身份从来不是问题。相较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严苛,和普遍妇女地位的低下,虽然古代中国也讲究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政治,但是知识却仍随着文字的传播和印刷术的发展而普及开来。

  中国和印度永远也不可能一样。试想一下,从古至今印度的识字比例是多少?中国呢?在中国,从古到今人们从来是乐于传播知识(非技术类知识)的,识字率也普遍不低。可即便是当代的印度,主打IT业,印度的社会基础依旧是愚昧落后的,因为他们的农村就是愚昧落后的。不管怎么说,宗教思想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归根究底有用的,还是制度的整合与容纳能力。

  说起来,书里有些地方感觉怪怪的,比如书上写的“农村模式传入”之类的,感觉很稀奇,我之前一直以为凡是农业社会在定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形成村镇城这样的阶梯状结构。但是看书里的写法,居然不是这样的吗?

  还有那个“一种新的文明取代了原有的文明”,作者的描述是【在世界发展史上,这是常有的事,没落的文明尽管物质非常发达,却总是抵不住更强健的外族人入侵】,还用了蒙古灭宋,和拜占庭的败亡举例。可是显然,这两者的灭亡与其说是民族文明的失败,还不如说是民族精神的失败吧。话说,从中西方的历史而言,有“游牧文明”这种说法吗?

  说到底,任何强大的国家的立国之初,从上至下人们的精神都会是昂扬振奋的,但长久的安逸之后,不用几十年的时间,自然就会精神腐化堕落了。民族群体性的精神萎靡,就算是因为物质的充裕,国民能够拥有强健的肉体,照样是精神上的懦夫。与其指望着这样的民众去保家卫国,依靠着上层建筑中极少数的明智之人的领导,还不如等到被狠狠羞辱之后的唤醒。起码后者是更加可靠的。

  好战未必会亡,亡战却一定会危的。印度的历史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嘛!正是因为之前相当长久的一段时期的安逸,整个的王朝才从内而外的腐朽了,以至于最后沦落到被伊斯兰教入侵统治的地步。当然,被狠狠的羞辱之后,也被唤醒了,奋起反抗过。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罢了。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