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台游戏》读后感100字
《转台游戏》是一本由桑克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8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台游戏》精选点评:
●这是那个中国好声音里所谓什么技巧都懂,但就是感动不了人的那个
●我只能说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特别喜欢06以后的作品,很多东西也是我特别想写的。
●成都方所最后一本被我给买了
●97页积怨:“我只能代表我,代表一个废物…斗争,这是唯一升天的绳子”
●不真
●看完了这个。。该记单词了再过十几个小时裸考六级。。天呐这太可怕了。。
●雪下着,那么细小,有一瞬间,我以为是雨
《转台游戏》读后感(一):写诗的人当中能够深谋远虑的人
写诗的人当中能够深谋远虑的人,实在少。桑克的文字除此之外,还干净极了,兼顾机敏,这是很了不起的。不是说他的诗就无懈可击,可以说能看到许多斧凿的痕迹,但整体地说,他的绝大多数诗是无愧的,深、美,驾驭着技艺之马。非常难得。
《转台游戏》读后感(二):应该要读读
……如果是秋天,如果还在下雨/我们就不可能拥有比麻木还酷的安静。/安静?比服镇静剂还要安静,比/把脑袋后面的神经切断还要安静。/安静的人走在悬铃木的笼罩下/听见比歌声还要动听还要蛊惑人心的/谩骂,听见埋在地下的铁狮子的鼾声。/……---
桑克的诗是应该读读,好诗人,好诗!
《转台游戏》读后感(三):桑克这个人挺雅!
说简单点,桑克是一个抒情诗人。
说激进点,桑克是一个很具有强烈批判和讽刺意识的抒情诗人。
桑克的诗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自我的尊重,他的遣词造句又给人一种很有修养的印象。
这个人很热爱乡村与自然,有时显得沉重而孤寂,有一种大诗人才有的忧愁。
看得出,他把诗歌当成了一门高尚的事业,他把自己的想象力全部地贡献给了诗。
郑重向大家推荐他。
《转台游戏》读后感(四):听一个人费力地说话
1
以前,在混论坛时,总喜欢在春天读一读诗,把喜欢的诗歌集结在一起,来一场春天诗歌会,那场面看不见轰轰烈烈的热闹,却多少给人印象深刻。
这比组织一场纯粹的诗会要轻松多了,只要在网上邀约,总会有爱诗的朋友把他们喜欢的诗歌发上来。这样的一种情怀,现在似乎少见了。大家东奔西跑的为了生活奔波,哪儿还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呢。倒也有一些朋友执着的写诗。
那是智者的思想。比如我所认识的诗人黄涌,他坚持写诗,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心无旁骛,不羡慕别人一天能码多少字,挣多少银子,这于他都是浮云。每每跟他聊天,总觉得自己低俗了许多。
在诗人桑克的诗集《转台游戏》中,令人起劲的不是诗歌的分行,不是诗句的魔幻,而是在平实、素朴的语言中来得一点理想。这样的诗歌,令人感慨,又令人赞叹——原来诗歌可以以这样的面目出现。
2
《乡村摄影师》,是诗集中的一篇,它所记录的状态或许已经不多见了,毕竟在最遥远的山村都有所谓的都市照相馆了。但这样的场景大约只停留在七0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的记忆中了。且看:
走街串巷,骑着
破旧的自行车。老式的双眼相机
挂在脖子上,招来一群
无聊的孩子。
他不单独拍摄风景,
家庭或者人物,始终占据
底片的核心。在暗房里,他满足于
把人攒在一起的能力。
他一边喝碗里的茶,一边
计算一天的收入。露水尚重
他就离开他的小镇,去他
有限的几个辖区。
当偶然得到一本没有
封皮的《红与黑》,他认为自己的
工作多少像个教士,只不过
他不传播把人搞乱的思想。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不断老大,读诗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白描手法了,不是诗歌的涵义有多丰富,而是更喜欢语言淬炼一些,让诗句在平实中有一种活力,这需要一种本事,就像在平静的河流上,需要有浪花的出现。
3
由于网络的发达,认识人的半径也不断在扩大,有的一辈子可能也见不上,却能够在网络上奇遇,并发生种种故事。那么,认识桑克,或许最早是在某一册诗刊上——那应该是一九九0年代的事了,偶尔为了表达自己还是位文学青年,总是会买一些诗刊什么的。在那里记住了这个名字,至于写的是什么诗歌,印象全无了。其实,在网络上的人与人的相识,大抵也是如此的。
在新浪微博玩的久了,某天就遇见了桑克。虽然周围还是隔三差五的有诗人聚会,有诗歌出现,但很难得读一下诗了。即便是买下一些诗集,也难得有机会去读下去,把它们束之高阁,任由岁月打磨掉那一点诗歌的脾气。
桑克在《转台游戏》里,所进行的也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了。另一位诗人孙文波说:
桑克在保有某些诗歌的基本品质时,是自觉的,也就是说他是有意识地把自己与某种古老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并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传统。我欣赏这种态度。诗歌对于他不像对于有的人来说是别有深意,诗歌在他那里就是诗歌,它载负的是人的情感,以及它是人向世界说明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认识的工具。而通过它,人可以表达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热爱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从而真正地在生活的意义上获得意义。也正由于此,我愿意不把桑克看作“最后的理想主义者”,而是看作一个基本的诗人。
4
读读诗,在春天,是一种享受。而在诗歌评论家的眼里,诗句都是可以消解的零件。这让我想起设计师朱锷在《消解设计的界限》中所提出的那样,消解正如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一般,必定从一个基础而开始,达到极致,方能融会贯通,从而消解各门各派的界限,是为真正高手,世外达人。但诗歌评论家却不是这般的高手,只见七零八落的句子,却难以还原诗歌的现场。
或许正因为这样,看见这样那样的诗歌评论总是绕道而行,总怕一不小心跌进这个陷阱。又或者说,真正的诗人写诗就是写诗,无须技术,无须技巧,也无须花招。而读桑克的诗,是不必看什么评论的,你懂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它迎面而来,给我们以真实的影像:
除了平庸的雷同的赞美,除了俗气的
感激,我的肺呼出了过多的汽车尾气。
(《哈同高速公路两侧的田野》)
明天是不存在的。你仿佛坐在沃尔沃巴士之中。
顶灯关闭。窗外的夜色阑珊。你孤独地坐着。
我像看一场电影,把自己推离圆桌一尺
(《社交的启蒙》)
而关于《历史》,桑克去掉了宏大的叙事,或者说,在他的视野里,历史是应当走进现实:
不指望一个人描述全部。
不指望一代人描述一块岩石。
而这样的一种历史显得就很微小了,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不见,而这是否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病症:
一个小心的报纸措辞,足以显示一颗
渺小的良心,一个不起眼的乱码就是松动的螺丝。
不需要追认,也无需当时奖励。
仅仅是放言:我们的恐惧比你们想的
小了那么一点。正是这个小点,
使我们令未来怀念。
5
诗人肖开愚说,桑克的语言施之于他自己的诗,又另添了嘻笑设备,好像要和答复生存情况的机智态度里应外合,反而把他的诗变得分外严肃。
诗人姜涛说,桑克越是将“自我”面具化、修辞化,这个自我的面目,反而凸显得越发清晰,我们甚至可以勾勒出他的面貌和身份:这是一个城市生活的观察者,一个乐于接纳新潮、但骨子里有点老派的知识分子,他每天穿行于卧室与办公室,在昼夜晨昏之间上演死亡与复活的双重戏剧……
不过,对我来说,读桑克的诗跟读其他的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这些诗歌就像一个人费力地说话,他所说的诗意,那一种被称为闲适的生活方式,早被我们遗忘了,或者丢弃了。再捡拾起来时,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
尽管在诗歌评论家的眼里,说话是如此的费劲,需要大量的术语来支撑语言,使它变得不再纯粹,而是复杂化,这样的一种状态,是大概只能用转台或游戏来形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