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养彘畜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养彘畜

2020-11-16 19:08:52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养彘畜

  晋中祁太平三县,祁县,太谷,平遥,是明清时代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晋商的中心,晋人的商业文化,金融银行的雏型票号等,都源自晋中盆地的这几个小县份。平遥古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初的太谷县一度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山西的商业中心。祁县的历史文化厉害,出产的各类震撼级别的名人有2百之多。

  祁县沙堡村没有出产过巨人。但也有不少优秀的儿女很出息,京城,省城等城市落脚生根的,克勤克俭,都混的有眉有眼。

  农耕文明的后期,应该是进入工业社会的20世纪后半叶了。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祁县的人很勤劳,除了跟着生产队种地做好社员,过日子就要养家畜。

  祁太平大部分方言很接近。语言的来源,就是围绕身边的事物说事儿。每天太阳出来看到的东西简单,锅碗瓢,农机具,还有眼前晃悠的鸡狗猪羊。发脾气了骂人,也拿畜牲垫背。你不是人!彘(念字)畜也不如!为了这个“彘”,字典上找的我好苦。去年写山西霍州市这个游记稿,知道春秋年间霍州原名叫彘县,猪的意思。大概开垦这片地方之前,森林密布,野猪多的不得了。终于搞清楚了,彘,文言文,就是猪。祁太平骂人也是文言文传下来的,可见当时的文化发达程度了。

  彘畜,就是各种家养的鸡羊猪狗的总称吧。

  人类的进步,是从伴生牲畜开始的。许多年轻人也许会笑话,这是野蛮和落后。这是不懂历史的过。

  历史分期大致几个段落,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人从茹毛饮血的阶段逐渐走出来,釆集野生果实,森林狩猎打野食。后来学会使用火,石器工具,学会制造陶器。接着尝试农耕播种五谷。野蛮时代就进步了,群居抱团,部落集中,城池开始出现。人开始冶炼金属,制作青铜器等。牲畜驯服饲养,养牛养马养猪等改善生活,并成为人离不开的食物链。

  文明时代,家畜正式进了人家。中国的″布衣商圣″,也就是买卖人的祖宗,山西临猗县的猗顿,用″五牸繁殖″,(五牸即牛马羊猪鸡,牸是母畜)。开始了家畜的大规模繁殖,还将家畜进入了贸易商业的内容。

  人和家畜友好地生活在一起,大概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能宠物饲养更早些。

  文化到人脑,离不开生活。千百年以来的农家,过日子都养殖家畜。久而久之,村里的许多人将家畜视同家庭的成员,不自觉的把动物放到自己的情感天地。许多男孩子生下来,反正爹娘都是大字大识一个。叫什么名字好呢,有的就叫猪儿,或者狗儿。祁县方言的每句话,常带个“儿”字,听起来有味道,又很滑稽。姑娘叫奴儿,吃饭的家伙叫碗儿,锅里做什么好吃的,粥儿,擦圪斗儿。

  用家畜起了名的还不止沙堡,到了贾令镇上,或者上了县城,竖着耳朵听吧,到处呜叫。呜叫就是叫喊。狗儿嘞,你在拉勒?…猪娃只,你妈寻你呢,跑拉儿嘞勒…。生了二小子叫二狗,三儿子叫三狗。狗和猪和人最亲,所以叫的多。羊和鸡也很近乎,但名字里基本没听过叫鸡儿,羊儿的。叫大牲口的可是不少,牛儿,二牛,马儿等也常有。但骡子和毛驴不做称呼。娃们的名要叫成驴,二驴,猴驴,得让人笑话煞。

  建国之后,土地私有制消灭,变成集体农业合作社以后,家户没有了土地耕作,骡马牛等大牲畜就统归到生产队饲养了。老沙堡村中许多户解放前是养车马的。村街很窄,路两边的院子也不大,挤挤仄仄,但街门盖的老宽敞,圆形或方形,都有街门道,就是所谓的马车库了。我外婆家街门道内,还有狭窄的骡马圈,印象中还有陈旧的木马槽。

  人类进化的步伐快不了多少。两千年前圣母玛利亚孕了上帝的孩子,耶稣基督就是在马槽里生下来的。

  家畜的饲养,是农耕经济时代,农村社员重要的收入补充。一般的人家都养猪羊鸡。山西人不象广东人,狗肉是不上餐桌的。养狗的意思,一是看家护院。那时饥饿是通病,偷粮食的不少。有条狗汪汪的叫着,就断了贼偷的念想。二是狗是人的朋友,养着就自然的亲。那阵子村里人没有宠物的概念,既没有闲情,也没多余的经济。人家养的都是土产的大笨狗,每天吃喝的是可怜的剩饭洗锅水。偶然能吃几只人打住的死耗子。个个瘦骨伶伶,朽毛烂蛋,没有点儿精气神。

  村里养猫的也不少。猫是宠物意义的家庭小朋友。多数人家的窗户角留着小布帘挡着的小口,是猫自由出入的通道。那时候,猫的日子很好过,家家户户都有若干窝的大小老鼠。老鼠繁殖的非常快。猫是粮食的卫士,它也不缺猎物。肉滚滚的老猫小猫,可爱极了。一到农历二八月,猫那种恐怖的叫唤,听着就瘆得慌。外婆告我们,那是猫儿“谢窝”呢。猴鬼们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叫谢窝呢,大人们就说,长大就知道了。呵,猫谢窝,就是到了发生爱情的季节。

  鸡,是每个人家都要养的。据史料,养鸡的历史有四千多年。晋中一带养的鸡是野鸡驯化过来的这种。鸡对人很重要。在钟表出现之前,人们对黑夜和白天是很难找界限的。公鸡叫鸣,就成了人们对黎明到来的判断,“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代若没有公鸡,难想人们是怎么判断时间的。半个世纪前,多数人家已经有了闹钟。但老人们还是习惯用鸡叫来说时间。村子夜里发生了什么事,常说是三更天五更天,或者鸡叫一遍还是三遍。走远门外出,起个大早,也常以鸡叫为号,公鸡太重要了。哪像21世纪的今天,一说起鸡来,就是餐桌上的美味,口中的牺牲品。鸡婆婆对人类的贡献,实在不该忘记。

  公鸡叫鸣,母鸡下蛋。村里叫母鸡叫草鸡。一般人家也都是3、5只鸡,没有饲料喂养。早晨从鸡窝放出来,晚上把窝门关住,不留缝隙。不然黄鼠狼过来“拜年”,那就糟了。外婆家的鸡被黄鼠狼吃过好几只。草鸡自由放养,围绕在自家院里院外寻食刨食。呱呱呱一叫,就知道在固定的软草堆里下了蛋。鸡蛋是家里的奢侈营养品,也不舍得全吃了。听人念叨,有些家里的油盐酱醋就是鸡屁眼里抠出来的。攒下十来八颗,卖给村里的供销社商店,然后把一块多钱换成酱醋盐等。日子就这样紧把。

  现在养一只鸡,很恐怖的。肉鸡快的一个半月就长大,日夜亮光照射,各种药物抗生素之类灌输。所以常吃革命化的“科技鸡”可怕。

  养猪是农家的必须。加工原粮后的谷糠麸皮,剩饭,洗碗的泔水,地里挖回的灰条甜苦苴等,就是猪的食粮。一头黑毛猪长成百多十斤,得7、8个月。春天把猪娃买回来,一直喂养到元旦后大年腊月卖掉。哪舍得自家杀的吃掉,这是一笔家庭的大宗收入。百十元的收入扯布买衣,家里的花销指着。过大年,买两斤猪肉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家喂的猪自然也不会肥胖,人都缺油水,它也吃不到好东西。稀湯寡水,头头瘦的能看到骨头架子。赶到入冬后快卖的时候,才加些粮食,尽快吃的肥起来,卖个好斤称。

  猪一般是圈在栏里的,和人共处在小院子。有的人家就放养,猪随意在门里门外乱窜拱食,到处拉屎撒尿,臭气熏天。一到傍晚,听吧,好多家就吆喝,“喽喽喽,啰啰啰…”叫猪回家睡觉。

  记得有一年,外婆家刚买回一个小猪娃,一放开捆绑的绳索,吱溜的逃走了,串出大门不知去向。这可急坏了全家人。老小出动,在附近街巷里到处搜寻,喽喽喽,喽喽喽…,把嗓子都喊哑了没找回来。老外婆扭着小脚累坏了,还气得几黑夜没睡觉。一头猪,可是农家的大宗资产呢。

  老农家院,如果闻不到猪粪鸡粪羊粪混杂的气味,还有弥漫的炊烟,入鼻的草香,好像不是个人家。还有走路下脚,也得十分小心。谁的脚下不踩着鸡屎和羊粪蛋子,头顶上不拉几泡鸟屎,都是平常事儿。

  养羊是比较惬意的活儿。村里人家大部分养的是绵羊。部分带角的母山羊,是供缺奶的婴儿喝的。羊比猪卫生的多,吃的是芦子草,水稗子草等野外草生植物。母羊随群。一到春夏,村里就有放羊师傅领着群羊上几十里外的山上了,到立冬前后回来了,各自领羊回家。平时家里养的是羯羊,公羊在小羊羔时就给做了绝育阉割。养羊很辛苦,付出的人力多。但羊比猪惹人喜欢。小羊羔子“咩咩”的叫声音乐一般动听哀怜。有时带出去钉在草地吃饱,回来还得割草再喂。羊很能吃,可能草不经饿吧。盼着它长大了,离别的日子也不远了。到冬天宰杀了吃,心里总要难过几天。

  养彘畜很累,是社员过日子离不开的生活。但也没办法,一代代人就这么走过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养彘畜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养彘畜】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