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

2020-11-17 03:0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一本由荷马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6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精选点评:

  ●选修课细读的

  ●中译本读者实在没劲。

  ●大体无感。相比希腊人,更同情特洛伊人。战争场面描写血腥,英雄让人没有代入感。难度是我不在质朴?实在欣赏不来这么简单的故事。翻译偏直译,对这样的经典来说偏直译无可厚非,但文学性的降低也不可避免,或许读英文版会更好一些

  ●荷马史诗是神话时代希腊气质的最佳写照。在这个世界里,有喷薄的愤怒,而无苦涩的算计;有明知结局的赴死,而无“献身的理由”。奥林匹斯诸神是干预战争的直接力量,他们的情感与人并无二致,甚至可以与人战斗,其脾性的无常代表着命运的莫测。史诗的时间观异于现代,尤其见于大量的预兆;铺陈所采取的叙事结构也独具特色,尤其长于通过措辞的细微变化来展现差异;场面的渲染是真正“史诗式的”。这或许是进入希腊文化的必经之路。

  ●既为滥觞,自当不凡。感觉人民文学的译本还是蛮不错,能从中感受到古希腊气度(这是我初中读散文梗概式的《荷马史诗》感受不到的),虽然作为中国读者,整部《伊利亚特》看下来着实令人疲倦。漫长的口传过程赋予了《伊利亚特》精妙的结构,以及精彩丰富的描写,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看来,其叙事水准也是极高的。原始战争的残酷诉诸文字,阿基琉斯的愤怒和赫克托尔的死亡依旧能感动读者。诸神的不端酿成特洛伊战争的惨剧,回归历史也能从中摄取异文明侵入的残暴,让人震慑。

  ●2017年1月11日 00:33:17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我在荷马那里接受教育,和所有古希腊人一样。

  ●更喜欢陈中梅的

  ●荷马口中的世界没有历史统一性,历史舞台上不存在一个幕后的作者,所有的神祈和人类英雄共同牵涉其中。荷马与犹太人的世界观相同之处在于那模糊不清的命运感和种种有关幕后力量的观念,而不同之处在于荷马并没有揭示出最终命运,他对世界的解释仍然属于神秘主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一):史诗开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应该是世界文学的开端,史诗中的不朽之作。它经过了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涤,成为文学中的经典和瑰宝。今天读来,仍能被其强大的魅力感染。

  《伊利亚特》中对人物的描写精彩绝伦。每个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使之显得无比的生动而立体。在希腊神话中,神其实就是世俗的人,他们没有高尚的品质和光环,而是像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是被感情驱动的,理智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在史诗的描写中,愤怒是令人畏惧和歌颂的,怜悯和爱又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当神激励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勇气注入其胸中,使之强大无敌。战争靠的是这种士气来取胜,而不是靠后来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和谋略。史诗中的人更多是相信命运,接受命运,同时却用自己的力量与命运做斗争。

  史诗的语言优美壮阔。在语言方面,《伊利亚特》是令人赞叹的,无论是写战争场面的热血与惨烈,介绍人物时的英雄式的刻画,诉说英雄倒下时黑夜笼罩了他的眼睛的悲壮,还是人物独白时的抒情,都使人沉浸于这部史诗的史诗般的语言中。

  《伊利亚特》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是世界文学的基石。作为基石,它很好读懂,至少相对于现代的文学作品来说。现在的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再像《伊利亚特》写的那么直白易懂,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隐喻、用典、意象和各种各样的主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作品的用典的原材料,正是来源于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史诗巨作。除此之外,史诗中对竞技那部分的描写,正是现代奥运会的雏形。

  如今史诗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这穿越时间的史诗巨作却跨越了时代,永世留传。

  (最后说一下,史诗中描写的一个英雄人物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神的庇护,这个人要么是神的后裔,要么就像神明祈祷并献出祭祀,或者许诺向神献出自己的礼物。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要么靠关系,要么送礼贿赂?看来人性才是跨越时间的永恒存在。)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二):史诗开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应该是世界文学的开端,史诗中的不朽之作。它经过了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涤,成为文学中的经典和瑰宝。今天读来,仍能被其强大的魅力感染。

  《伊利亚特》中对人物的描写精彩绝伦。每个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使之显得无比的生动而立体。在希腊神话中,神其实就是世俗的人,他们没有高尚的品质和光环,而是像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是被感情驱动的,理智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在史诗的描写中,愤怒是令人畏惧和歌颂的,怜悯和爱又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当神激励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勇气注入其胸中,使之强大无敌。战争靠的是这种士气来取胜,而不是靠后来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和谋略。史诗中的人更多是相信命运,接受命运,同时却用自己的力量与命运做斗争。

  史诗的语言优美壮阔。在语言方面,《伊利亚特》是令人赞叹的,无论是写战争场面的热血与惨烈,介绍人物时的英雄式的刻画,诉说英雄倒下时黑夜笼罩了他的眼睛的悲壮,还是人物独白时的抒情,都使人沉浸于这部史诗的史诗般的语言中。

  《伊利亚特》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是世界文学的基石。作为基石,它很好读懂,至少相对于现代的文学作品来说。现在的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再像《伊利亚特》写的那么直白易懂,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隐喻、用典、意象和各种各样的主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作品的用典的原材料,正是来源于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史诗巨作。除此之外,史诗中对竞技那部分的描写,正是现代奥运会的雏形。

  如今史诗的时代早已过去,但这穿越时间的史诗巨作却跨越了时代,永世留传。

  (最后说一下,史诗中描写的一个英雄人物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神的庇护,这个人要么是神的后裔,要么就像神明祈祷并献出祭祀,或者许诺向神献出自己的礼物。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要么靠关系,要么送礼贿赂?看来人性才是跨越时间的永恒存在。)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三):古希腊的荣誉

  来过瑞安这么多次,还是第一次选择住瑞安国际对面的瑞立酒店。一来这里的房间只是国际的一半,二来不情愿受习惯约束的我更愿意试试新的选择。一进房间就感受到了它的局促,一张双人床占据卧室70%的地方,床沿离两侧墙壁不足一米,离写字台半米,以致放置旅行箱和摆正桌前的椅子都要费些力气。墙壁上挂的液晶电视有USB插口,令我很满意,意味着我不必卷曲在小小的电脑屏幕前,只要在电视上直接插上移动硬盘躺在床上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看电影了。离家前我特意下载了布拉德比特出演的《特洛伊》,虽多年前已经看过,但这次不同。前一个月读了苏格拉底的生平,读了柏拉图编写的他老师临死前的几篇演讲,更读了《伊利亚特》,对希腊地理,希腊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对荷马史诗中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希腊神话时代(即迈锡尼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一时期也即中国商末周初,不也是一个像《封神演义》中描写的人神交战的年代吗?

  令我感慨的是那时候的希腊人轻生死重荣誉到了如此地步,以致于为了一个美女,双方就各自动员了数十个地区和国家的近十几万的兵力鏖战了近十年(书中也提到了可能是二十年,因为第一次希腊联军错误地登陆到了密西亚,又过了十年才再次进军特洛伊),大量的贵族青年战死沙场,多年积累的大量的财富消耗一空。如果史诗中描写的是事实,那可以想象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迈锡尼时期,这场战争足足可以让整个希腊和小亚细亚倒退至少半个世纪。当然抢回海伦可能只是一个借口,贪婪的阿加门龙率领的希腊联军的真实目的应该是掠夺,但任凭特洛伊曾经再怎么的富裕,经过十年战争的蹂躏,剩下的也只是些残垣断壁,老弱妇孺了。哪怕神样的海伦,美丽的容颜也抵挡不住十年艰苦岁月的侵蚀,重回墨涅拉奥斯怀抱的可能就是一个满脸愁容,几缕白发,数尾鱼纹。 也许可以这样说质朴的古希腊人最初交战的目的是财富和地盘,但使战争能长年持续下去的动力应该就是荣誉了。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这么看重荣誉?以致于连生命,家庭,享乐和权利这些现代人孜孜以求的东西都可以放弃呢?答案我不肯定,这也是我再接下来的阅读中想要找寻的答案。就目前我的认知来讲,原因可能是因为古希腊人特殊的价值观有关。希腊人相信命运的轮回,也相信命运神定,因此生命失去了还有来世,只要虔诚于奥林巴斯山上的神灵,家庭享乐和权利也能得到庇佑。唯独荣誉,不仅要靠神灵,更需要自己用血汗去建立、维护和宣扬。一个人失去了荣誉,会被家庭不齿,会被朋友抛弃,更会被社会所排斥,即使是神灵也会对你产生偏见。另外在古希腊,荣誉往往是建立在军功上面,因此可以看见书中所有贵族,神的后裔,国王的儿子都会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作者也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战斗和死亡。战士杀死对手后可以不割首级,但一定要去抢夺对方的铠甲。每杀死对方一个战士都会有牢记对方的名字,死法,以资事后荣誉的炫耀。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被当作奖品跟三脚大锅,牛羊,黄金,兵器一样在贵族青年之间送来送去。如果一国战败,女人的家人可能会被杀光,而她自己则会成为胜利者的女奴,被押往他乡。

  在古希腊那样一个贫瘠宽广的土地上,男人的身影会更高大。生存需要依靠强悍的力量,地位则需要靠力量赢得的荣誉。花言巧语投机取巧在质朴粗矿的环境里难有发展的空间。人是一个个顶天立地自由独立的人,除了神灵不依附于谁,天地宽广任由去搏杀开拓,人类的童年时期是这样的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也在于此。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四):最初的凡人,千年之后,流传成英雄的传奇

  赫克托尔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阿基琉斯愤怒地向阿伽门农王狂吼:“总有一天阿开奥斯儿子们会怀念阿基琉斯,那时候许多人死亡,被杀人的赫克托尔杀死。”(卷一 240)赫克托尔的威名,从敌人的口中先声而出,震颤着酒色的大海。荣光属于神一样的阿基琉斯。为了阿基琉斯的荣光,父宙斯终会选择赫克托尔作为他的终极对手。宿命啊,宿命。

  阿基琉斯VS赫克托尔——两大主角设定程序完毕,接下来的文字和歌咏都在他们两个的身边堆积成塔。当一座塔轰然倒下,余响千年。

  如果我是荷马,该怎样去叙述这个故事?伟大的阿基琉斯早已是一座屹立的巨塔,高耸在特洛伊城外。我只能用文字的砖头和石块,把赫克托尔垒成另一座同样宽大和高昂的塔,双塔对峙,在云外决战,让所有的后代仰望,传颂他们不朽的名声。

  然而,荷马不是这样干的。

  赫克托尔第一次显示武力,荷马做了相当的铺垫。赫克托尔单挑希腊群雄,无人敢应战,“他们全都默不作声。拒绝可耻,等待他进攻又感恐惧。”(卷七 95)静寂中,墨涅拉奥斯和涅斯托尔言辞相激,希腊九英雄拍地而起。涅斯托尔老人让九英雄抓阄,希腊人祈求埃阿斯、狄奥墨得斯或者阿伽门农能够抽中,这三人即希腊军中武力仅次于阿基琉斯的前三强,希腊人认为只有他们三个或可和赫克托尔一战。

  埃阿斯抽中挑战权,会战赫克托尔。

  如果我是荷马,这一战赫克托尔必定要惨胜埃阿斯,这是把赫克托尔塑成塔的第一块巨石。可是在《伊利亚特》中,仅两个照面,赫克托尔就被埃阿斯的枪尖擦着脖子鲜血直流,第三个回合,更是被埃阿斯扔来的石块打瘪了盾牌,压伤了膝盖,“他仰面躺在地上,被压在盾牌下面,阿波罗赶快把他扶起。”(卷七 271)

  ——荷马荷马,你为何这样书写?难道,赫克托尔不是你心目中的大英雄吗?

  再看狄奥墨得斯在战场上与赫克托尔的首次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当狄奥墨得斯杀死赫克托尔的御者,冲向刺杀赫克托尔的时候,荷马啊荷马,他是这样地吟唱——

  “毁灭会来临,不可挽救的事情会发生,

  他们会像绵羊一样被关在伊利昂,

  若不是凡人和天神的父亲很快看见,

  他发出可畏的雷声,掷出闪亮的电光,

  把它扔到狄奥墨得斯的马前的地上,

  正在燃烧的硫磺发出可畏的火焰,

  两匹马吓得发慌,蹲伏在战车下面……”(卷八 130)

  为了把赫克托尔留给阿基琉斯,宙斯居然用闪电去阻挡狄奥墨得斯的冲杀。父宙斯是洞察一切的,他知道赫克托尔也不是狄奥墨得斯的对手,干脆让两人不相见。

  ——荷马荷马,你为何还是这样书写?难道,赫克托尔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此后,阿波罗成了赫克托尔忠诚的保镖,赫克托尔不过是荷马笔下为了留住性命到最后被阿基琉斯辱杀的木偶:

  “透克罗斯对着赫克托尔从弦上射出

  另外一支箭,心里很想把他射中,

  又没有中的,是阿波罗推开箭矢……“(卷八 309)

  “他(狄奥墨得斯)这样说,一挥手掷出有长影的投枪,

  他没有白投,瞄着脑袋,击中了盔顶;

  但坚铜挡住了坚铜,未能触到皮肉,

  那顶带饰孔的三层护片的坚固头盔,

  福波斯·阿波罗给他的赠礼,阻住了枪尖。

  赫克托尔立即远远后退,隐进人群,

  他屈膝跪下,用大手撑地支住身体,

  一片昏沉沉的暗冥夜色笼罩住眼睛。”(卷十一 349)

  而赫克托尔也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武力比不上埃阿斯、狄奥墨得斯等希腊大英雄,他只能对付无名小辈——

  “但他(赫克托尔)只是同其他的阿开奥斯人战斗,

  用长枪、利剑和巨大的石块攻击他们,

  却一直回避特拉蒙的著名儿子埃阿斯:

  同最强的英雄战斗会惹宙斯生气。”(卷十一 540)

  狄奥墨得斯这样地蔑视赫克托尔:“你这条狗,又一次让你躲过了死亡,灾难本已降临,阿波罗再次救了你,看来你每次出战斗忘不了向他祈求。”(卷十一362)。多么不堪的嘲骂!

  ——荷马啊荷马,赫克托尔,这绝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至于帕特罗克洛斯之死,荷马更是把赫克托尔写得很不堪。帕特罗克洛斯三次冲击特洛伊的城墙,都被阿波罗推下,赫克托尔早已胆怯,思忖着要退进城中。阿波罗又再次给他勇气,先在背后偷袭帕特罗克洛斯,打得他两眼发花,打掉了他的头盔,又让他中了特洛伊人的投枪。在帕特罗克洛斯因伤退阵之时,赫克托尔啊,你干了什么?

  “赫克托尔看见勇敢的帕特罗克洛斯

  被锐利的铜枪击伤后退,放弃战斗,

  便穿过队伍冲上前来,一枪刺中

  他的小腹,枪尖一直把身体穿透,

  他砰然倒地,阿开奥斯人无比悲伤。”(卷十六 818)

  够了够了够了,这哪里是我读《伊利亚特》之前心目中神一样伟大的赫克托尔?荷马没有把赫克托尔立成巨塔,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特洛伊主将,只不过命运选择了他作为赐给阿基琉斯荣光的反光镜。

  荷马啊荷马,我合书无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亚里士多德是对的,荷马唱道——

  “毁灭定会出现,灾难定会降临。”(卷十一 310)

  “他(赫克托尔)这样说,死亡降临把他罩住,

  灵魂离开肢体前往哈得斯的居所,

  留下青春和壮勇,哭泣命运的悲苦。”(卷二十二 361)

  也许,凡人的故事最为动人心魄。看最初的文字,一个凡人;千年之后,流传成英雄的传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