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经典观后感有感
《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是一部由Martina Kudlácek执导,Amos Vogel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精选点评:
●我发现我已经开始喜欢这个女人了
●先锋电影
●
●一部很好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玛雅·黛伦的热情、对艺术的执着,还有很多电影片段。
●
●
●On Kanopy (nypl)
●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性导演。
●
●
《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观后感(一):她把生命献给神秘与宗教与自我
悲剧,让中国人看的话,
你的生命短暂,不会养生。
你的爱情一直跟随自我,你的爱情是属于自我的。
你看到神秘与舞蹈就痴狂,你想要把生命献给宗教。
果真如此。
《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观后感(二):Maya Deren,镜中
Maya Deren, 俄裔美籍前卫女导演, 纽约格林威治村不可磨灭的传奇人物,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古根汉姆prize的电影导演, 俄国大革命中生于基辅,40年代闻名实验影界, 今天成为后人膜拜的偶像, 当然包括我, Martina Kudlacek 2003年拍了Maya记录片《In the mirror of MayaDeren》,唱片原声是John Zorn作曲(我上传过)。
Maya Deren就好像这世界的精灵,只能传说,不可臆想, 她自己说她是海洋生物,拍过优美的海边棋局, 舞蹈中人类的形体, 花园中神秘的尾随。 她能说出“the logic of love is different with the logic of non-love”这样漂亮的话。与sasha离婚后,她中了魔似的喜欢上了海地的伏都教,甚至在多次赴海地之后写了本叫做《Divine Horsemen.The Living Gods in Haiti》的书,海地的音乐我听过, 在 network 54张唱片的world explorer系列中是最让我中毒的一张。
Maya Deren死于40岁, 她一直很贫穷,甚至把仅有的食物喂给她的猫吃,比她小18岁的日本男友Teiji Ito,非常优秀的音乐人, 在片中最后的录音谢匾洌贛aya的葬礼上放的是海顿的《轮旋曲》,因为他当时记得这是她想要在葬礼上放的, 可后来他才想起来, 那是Maya想用在婚礼上的。
你可能永远碰不到这样的女人,但她们总在什么地方, 默默地闪着光。
《在玛雅·黛伦的魔镜中》观后感(三):她本来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的......
1. 成为导演前她首先是个诗人,她的思考方式不是文字的,而是图形的,这个跟金城武一样。所以拿起摄像机,就是直接表达,不需要经过文字的转化,所以她没有剧本,她本人就是编剧,编的也不是故事、不是情节。而是她的直觉,她的感受,她最本能的一些东西。
2. 如果单看她女性导演这个标签,她并不在男性已经构建的社会架构、历史结构中挣扎,去诠释,去表达作为女性在里面的境遇。她直接抛弃了男性建构的一切,所以她给我的感觉像是大地母亲,她把最奔初的一切,用自己的体会来表达,所以看她那个the eye of night, 那种摆脱地球引力的舒服,倾斜的、轻盈的拍摄角度,是一种挣脱,是自由。
3. 其实她最后跟那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了,虽然片中也涉及到她对易经,对中国太极的理解,但那个太极图显示她还只是刚刚知道了太极、易经,并没有深刻了解,所以片中那个八卦图就不那么准确了。我在想,其实我们东方文化相较西方就是比较阴性的、广博的、不去突显和解释个别的,在这种文化中,如果不去限制女性,束缚我们的手脚,也让我们去解释易经,让女性自己发现,受益的不仅仅是女性,还有男性。这其实是双赢的,可我们却选择了限制、压抑女性。
4. 如果她有资金协助呢?会不会也像莱尼塔芬斯塔尔那样有巨著留在人间。如果她能够拍摄彩色画面,会是什么风格呢?
5. 片中那个白头发的男人,说她其实很脆弱,她身材不高,有一次竟然挪动了电冰箱,他对她的观察跟别人不同,很有趣。
6. 2001太空漫游中那种镜头速度,库布里克喜欢配交响乐,maya的片子,多是默片,不仅没有音乐,连对话都没有,更像是宇宙初始状态,一片静寂。但镜头本身是有韵律和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