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的读后感大全
《无冕元帅》是一本由张雄文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冕元帅》精选点评:
●怎么感觉某些共和国元帅真只懂搞政治,军事上就。。。历史不能假设,朝鲜战争志愿军统帅粟裕不是身体完全垮了,也轮不到彭德怀临危受命。。。毛主席在用人和军事上真牛!
●粟裕将军的故事
●翻案~
●天哪淡泊名利的粟大大真是太可爱了!而且长得也超可爱!写书评的某些自以为是的傻逼真是笑喷了,还陈某某嫌人家阴您自己和那些无聊的女人斗阴求别黑我们共和国缔造者2333还一票之差23333您到底看没看啊人家粟大大自己行为高尚求别黑陈大大陈大大躺抢也会很痛苦的233333
●解放战争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 懂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放弃抢占根据地而是打歼灭战消灭有生兵力包括坚持内线作战 事实证明粟裕将军是对的 也给了抬高刘邓“战略反攻”地位的一个面子咯 粟的军事才能拿个开国第一将军是绰绰有余了 要知道三野最开始的编制可是远远比不上其他野战军的
●230页,拿不下了。
●军事奇才
●在书店看的,这种百战百胜的元帅写的就和这个作者一样平常稀松二无眼。
●引经据典,许多数据分析,尤其是最后一点,看书一定要看最后部分
●只是出于好奇去读粟裕。自此知道了七战七捷、渡江战役、中间突破这些名词的归属,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理论,好像并没有输过人民英雄铁骨铮铮,绝高超的指挥艺术
《无冕元帅》读后感(一):他是心目中的英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有了粟裕才丰富、伟大,他是战神,只是由于他的虚怀若谷,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将他的功劳占为已有。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中国战史的悲哀。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由于没有粟裕而失去许多光彩,从而也失去元帅的分量。
《无冕元帅》读后感(二):感觉一般
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基本上是把它当成给粟裕评反的目的来写的。所以在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凌乱一些。读起来不像一些传记小说那么爽,基本上在查找历史证据论证当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不过从这本书里,还是了解了一些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我知道了陈毅其实打仗不行,政治、外交方面是好手。
《无冕元帅》读后感(三):关于粟裕
关于粟裕,最普遍的说法是,共和国第一大将,无冕元帅,但除了打仗勇猛,战绩赫赫之外,其余的事一无所知。
小时侯去姥姥家走亲戚,墙上贴了许多人民日报,其中有一整版是纪念粟裕的去世。
照片上的粟,神采奕奕,大将风度,顿让人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感。他的面相,很容易让人觉得像外国人。
后来才知,他系侗族。
又听说许多传闻,说粟本应列元帅之尊,惜一票之差而拜大将。让人扼腕。
看了粟的传记,才发觉历史真是个天真的小姑娘,谁都可以根据个人之需要,往她头插花儿。
比如说陈某某元帅,违心对主席评价粟:这个人阴!
比如说邓公某某,说淮海战役是自己指挥的。
比如说彭老总,生生地说人家要跟党争权。
……
以上资料都出现在历史的文献里。
历史总在开玩笔,此后轮到彭老总被整。便有人窜掇粟裕,你现在可以说说过去的事了。粟说,他不能趁人之危。
人格对照,高下立现。
粟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此点无疑。
不论老毛还是老周,或者林帅,都对粟表现出强烈地赞许。中原的七战七捷,淮海战役,以及大兵团做战的经验,都足以说明其不同凡响之处。
听说斯大林老兄都专门托人,重点研究一下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因。
可他是个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算不是优秀的政治家。
一是他脑子缺乏斗争这根弦,都是党内同志,他总是团结大家,牺牲小我,军功被人冒领,职位让给别人,以他看,都是团结需要,大局需要。
一句话,那是必须的。
他甚至可以放弃帅位,而安心接受大将之衔。不争功,不虚荣,算伟人。
他不擅交际,不搞小集团,仍然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大概亦是军功之大的缘由。
解放后批他,说他打的豫东战役,是因为野心大,才打这么大的仗!
军队反右,他首当其冲,被人治罪,被同志冤枉,老毛同志亦不信任他。
压力巨大,无奈之下写了检讨,是夫人代笔。此后一直为自己名声,奔走,以图平反,但历史仍然开玩笑,越看重名誉的人,越不给你这个机会。
直到1994年,老江登台,老汪重张,军委副主席亲笔写文章纪念粟,这才算做出平反。蒙冤36年,也算共和国第一奇案。
粟被掩没了许多年,他的战功赫赫,十大元帅可比者寥寥,却并不为人所知,这便是GD刻意隐瞒和弱化之结果。政治需要,吓死人。
在我地家乡,广大的鲁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最熟知的是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却不知道在此指挥战役的他的上司,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粟裕,着实是咄咄怪事。
《无冕元帅》读后感(四):粟裕
无冕元帅 - 一个真实的粟裕
粟裕是我的老乡。看他的自述就知道,他和我的另一位老乡沈从文一样,充满了生命最朴质无华的生命力、想像力。两个人都一片至诚,只要对得起良心,能做好事业,却最后陷于人事。
是条汉子!
下面是笔记:
=====
战役的组织:
1、慎重初战。作战指导上必须解决好第一仗与尔后诸仗,直至夺取全胜的关系。
2、战役发起后,指挥重心要放在促使战役制胜的转折点上,相机夺取全胜。
2.1、力争使转折点在全战役预计时间的1/2,最好是在1/3甚至1/4的时候到来。这样,作战就主动了。否则会因为时间紧迫仓促作战,打成夹生仗。
3、灵活用兵,及时改变作战方式和站法。
4、抓住间隙,整训军队,充分作好再战准备。
5、该打强敌,就打强敌。
6、坚决完成最艰巨但最微小的任务。
7、预留伏笔,灵活用兵。
游击战的组织:
1、反敌人之道而行,极尽欺诈之能事。
2、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
3、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等于等死。
4、注意突然的白刃袭击。枪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肚皮上。
5、积极进攻,绝少防御。
6、越是敌人的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方式方法
1、立功运动、溶化俘虏、评定伤亡
重要文献:
《粟裕战争回忆录》
他人评论
朱德:
粟裕是毛泽东思想的指挥员。
刘少奇:
这次我在新四军最重要的发现是两个人才:军事方面是粟裕。
林彪:
南昌起义以后,直到井冈山,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因为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我因为长期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担子很重,打起来比较慎重。一般有了七成把握才打。五六成把握时不能打,八成把握有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多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不冒险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五成把握。而淮海战役,没让杜聿明跑到,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苏中战役,粟裕打的是神仙仗。
毛泽东:
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多,你看他又给我们出点子了。
淮海战役发起后,刘陈邓心领神会,配合绝妙,在要紧处实现了“数量变、质量变”
对话叶剑英:
叶剑英:粟老总,你受了这么多委屈、不白之冤,该说说清楚了。你要觉得不便,就由我来说。
粟裕:我不愿在别人受批评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几十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我自己。
对话林彪:
林彪:党性,遵命性也。勿讲真理,而要重迎合。你缺少党内斗争经验。
粟裕:我不仅缺少,简直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主席要我去汇报,自己患得患失,不敢向主席汇报。
对话陈赓:
陈赓:中国有两件事不能做:一、功太大;二、不会迎合。这两条你都占全了,怎么能行?
粟裕:无语
事迹:
第一次反围剿,参与活捉张辉瓒。
1938年,韦岗抗日伏击战。江南抗日第一仗,蒋介石来电嘉奖。
1940年,黄桥战役,解决苏北问题。
1942年,新四军1师师长。刘少奇:1师最强,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1944年,车桥战役。被俘日军:你们的粟裕埃拉伊!(日语的了不起)
1945年,天目山战役。首开我军消灭美式装备国民党中央军的记录。首开用美式装备武装我军的记录。
1946年,首开我军一个战役消灭5.3万的记录,人均歼敌1.76人。
1947年,首开我军一次战役消灭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记录。随后迅速将记录改写为两个整编师。
1947年,孟良崮,首开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的记录。
1948年,济南,首开夺取国民党10万守兵的大城市的记录。美国媒体惊呼:共产党从此想打哪,就能打哪了。
1948年,打败黄百韬、杜聿明两名国军名将。
1949年,攻克上海,首开战役进行中城市不停电、不停水、不停电话的记录。
入朝参战首选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