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推崇的智者
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后经周旋,留住性命,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忍辱发奋,终于灭掉吴国,周王赐胙,地位攀升,诸侯群贺,横行天下,很是了得,遂成为一代霸王。这故事大家都熟悉,讲出来无甚新意,但越王勾践的导师范蠡,知道他的人,仅仅听说他厉害,《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写他的。这个范蠡有什么能耐,使得司马迁不能专述越王世家而分心,我们很有必要一探究竟——
犀利的谏臣
范蠡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越王三年,勾践想要在那个一心替父王报仇的吴王夫差未攻之前伐吴,范蠡不同意,劝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勾践听不进去逆耳良言,结果惨败。
范蠡作为谋臣,劝谏极有分量:使用兵器是不吉利的,发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先打是下等事情,你如果违背上天意志,出战必然不利。透过这些句子,我们认识了范蠡,他一开口就不同凡响,人在说话,话也在说人,他要探究的是为人该如何生存?为王该如何拿捏分寸?遗憾的是勾践达不到他的境界,只好认输作罢。
清醒的判断者
越王勾践因没听范蠡的劝谏,被围困于会稽山,又来问,我该怎么办?范蠡还是给了好主意: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这是范蠡曾经提出著名的“三与”说,所谓“持盈者与天”,就是当昌盛、满盈时,能够保持;而这就要顺应“天道”,能“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所谓“定倾者与人”,就是当危殆、将倾时,能够安定;而这就要顺应“人道”,遵循人事规律。所谓“节事者与地”,就是处置各种世事时,要能有理,有所“节制”;而这就要顺应“地道”,遵循“地”所包容的“万物”规律。“三与”之说,内涵极为丰富,归纳一下大概是欲成事,求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丧失了这些,那你就重整旗鼓,以谦卑的姿态去求和,或者拿厚重礼物去求人,实在不成,那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这一次,越王勾践听了他的话。
深刻认识自己的人
勾践请范蠡治理国政,范蠡却说:兵甲之事,钟不如蠡;填(镇,管理)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勾践于是委任种管理国政,而此时的范蠡,被遣到吴国做人质去,无怨无悔。后来刘邦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算不算模仿范蠡之说,即使不模仿句子,理性思维的确立,范蠡也算开了先河。
人性弱点的思考者
范蠡助越王勾践功成名就之后即刻辞官而去,在齐国还给大夫种来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大夫种赶紧离开,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长颈尖嘴。喻指人奸诈阴险)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种休假,称病不朝,被谗言作乱,结果还是被赐剑自杀!
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箴言,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的看护者和邻居。冷眼观看,世事如常 ,什么东西可以说是自己的呢?范蠡看得透,撤得快,不存丝毫侥幸心,得以保全性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成功的商人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夷子皮”,(是能张能卷、能屈能伸的革囊)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国相。范蠡感概道:“居家能积千金财产,做官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范蠡归还了齐国的相印,散了家产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纵观范蠡一生,在《史记》人物里面 ,算得上一个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