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摘抄
《毛泽东早期文稿》是一本由毛泽东著作,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7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早期文稿》精选点评:
●补标,看鲁迅接受史才记起大一刚入学帮同学写思政作业时读了这本书的txt。要想认识准确,得凭材料而不是臆想。结果和愿望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实用主义者眼里没有什么关系。
●常常被忽视,但又是必须关注的材料。对湖南共和国的探讨非常有意思。
●欲知老毛,须从青毛入手。
●一个活生生的少年。
●草阅一过。
●登录号 0962677 条形码 0962677 库室 柳林综合 种类 中文图书 索书号 A41/2034.2 内部编号 100473 分类号 A41 著者号 2034.2
●真龙之象
●湖南共和国太有意思了,算不算黑历史?
●天资英纵
●已经不需要读了
《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一):绝版好书,甚是难得!
此书已绝版,绝难买到,书中包含几乎能找到的毛泽东全部早期文稿,兼有部分手稿图像,确实非常值得一读,在毛泽东年少时就能写下如此之好文章,不愧为一代伟人,书中多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值得各位青年同志学习借鉴,向伟人致敬,学习!
《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妇女问题
《早期文稿》收录了青年毛泽东写于1912-1920年间的文稿,里面讨论了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妇女问题。主席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其实也很值得现在的人思考。
他在《女子革命军》中说“高髻长裙,是男子加于他们的刑具。还有脸上的脂粉,就是黔文,手上的饰物,就是桎梏。穿耳包脚为肉刑,学校家庭为牢狱。”虽然现在社会女人的处境比以前有了进步,但其实在本质上,黔文,桎梏,肉刑,牢狱真是一个不缺。黔文和桎梏就不用说了,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不化妆的女人早就没有话语权了。本来爱美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是有意识地诱导女性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比如一只普通口红就能弄出几十个色号,各种软文挑动购买欲,这不正是将她们牢牢地囚禁在这大牢里。而肉刑也从包脚变成了整容,没想到不论人类文化有多进步,科技有多发达,总能会想到这种与时俱进的肉刑手段。
关于女性抗婚自杀的事件,青年毛泽东连写十篇文章探讨这个社会事件,不仅揭露了旧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最重要的是他还思考了女性如何实现真正自立的问题。“娜拉出走后向何处去?”毛泽东认为:1.女子在身体长成前不要过早结婚。2.女子结婚前,能有自主生活的知识和技能。3.女子要有存款。这些建议对现在的女性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对妇女问题的探讨中,青年毛泽东显示了伴随他一生的对强权反抗精神,对弱势群体的无限同情,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最为可贵的是,这个青年并没有只是说说而已,他致力于将宏大的社会命题落实到真正的个人生活中,启迪民智,改变中国,真正地将“知行合一”贯穿于自己一生,九死未悔。
�
《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三):探寻伟人青年之路
小时候爸爸给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能写出如此深邃内涵、气势磅礴的诗词。后来大了,学习了毛泽东思想,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了解了一些主席在政治、军事、战略、哲学等方面的成就,更觉得他是神一样的存在。可是对于他早期的文章基本没有读过,《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书填补了我这一段空白。《毛泽东早期文稿》,主要收录的是1912年到1920年的文稿,其中,在1919年五四运动推行白话文以前的文稿,大多是用文言文写的,读起来有些吃力。虽然白话文的普及让读书变得轻松,但个人觉得文言文更有力更有气势。
以前读史记时,读到商鞅变法,更多的是敬佩商鞅的智慧,他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也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而徙木立信就是推行变法的开端。其实关于立信,很多都是从一个现在看起来荒谬的故事开始的,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就是在鱼肚子里放纸条,写着“大楚兴,陈胜王”。而年仅十九岁的毛泽东却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他在《商鞅徙木立信论》里,叹国民之愚,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他觉得立信的本质应该是推行的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政府国民互相倚系,这样人民就会主动的去实现与维护。就像是今年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单位延期复工、娱乐场所暂停营业、动员广大市民宅在家里、自我隔离等,大家都会自觉遵守,因为这关乎我们自身的健康。国家放弃了GDP、放弃了经济增长,只是为了人民的健康。直到目前国内疫情可控,不断有国外输入性病例,国家也没有全部取消国际航线,而是接纳我们的同胞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立信的一种。
也就是在疫情期间,周围的很多朋友才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我也和同事在Simple Fit的一个线上公益的健身群一起打卡健身。以前总有很多的借口逃避锻炼,太忙了!好累啊!等到年纪大了,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后来再读到《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时,毛泽东看到“国力恭弱,武风不振”,一个泱泱大国“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他在文章中提到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时说,“德志皆寄予体”,还记得有报道,说他在73岁时的时候还畅游长江,身体力行的诠释着“发展体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新体育精神。除了体育,青年的毛泽东对理想、学习、伦理、哲学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文稿中可以看到一个曾经迷茫、叛逆、执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到,“为人之学”,“为国之学”,“为世界人之学”,可以看出,时年只有二十出头的毛泽东那时已经心系国家,苦学励志。在致友人信中他说,“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毛泽东没有把书本当成金科玉律,而是不断地思考,后期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也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提到学习他说,“地理为要”,“围绕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他重视地理,也懂地理,通过地理构建起他的知识体系,后来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也都显示出他对于中国地理的深刻把握,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在井冈山时“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山林地带进行武装割据”等等。还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怎么去学只是为了考一个不错的成绩,尽量不让自己出现短板,学习的知识都是独立的存在所以真正到了工作后才发现,以前学习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不上的,只能束之高阁,根本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回想自己二十出头的年纪,除了迷茫和无助,最大的希望也就是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关于社会关于国家,感觉都是离自己遥远的存在,很难想象在这样年纪的毛泽东就已经,心忧天下,从孔孟之道,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再到陈独秀,胡适的新文化运动,青年的毛泽东不断汲取着思想的营养,他曾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也”。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他是坚定的、从容的、充满信仰的力量,我想以后当我再迷茫、无助的时候,把这本书拿出来,一定也能给我力量,让伟人人生之路,给我前行的指引。
《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四):《毛泽东早期文稿》:当伟人还是凡人
都说现在粉丝追星极其疯狂,但是你知道第一代追星是怎么样的么?新中国解放时期,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狂热的追星饭,他们追的不是影视剧的花旦小生,而是我们的国家领袖——毛泽东。
那时的人们几乎将毛主席神话,人们感激毛泽东为新中国带来希望,感谢毛主席带领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如今毛主席已经离世已经有44年之久,但是他的功绩依旧留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毛主席依旧他们心中最闪亮的明星。
01 爱国青年,心怀天下,读书、立志、救苍生
一个只有19岁的孩子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青年的毛泽东看起来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学生,但是他的思想却早已成为了巨人。他曾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表达了自己对民主与科学的向往,此刻的毛泽东在先辈们的指导下已经有了救国救民的意识。
书中收录了大量毛泽东读书时与好友萧子升的信件往来,两个青年志趣相投,相谈甚欢,信件中谈及了很多学术问题,以及对政局的看法。虽然社会动荡,但是少年报国之志从未打消,虽暂时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搅弄风云,但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初露锋芒。
02 有志之士,兼济天下,修身、博识、学先辈
毛泽东是著名的思想家,读书时的毛泽东对于学习就有清晰的认识与见解。毛泽东认为爱国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所有革命都需要有理论的支持。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必先学习理论知识,也符合毛泽东之后革命中提出“思想武装头脑”的理念。
毛泽东在读书期间读了大量书籍,但是所看之书并不是简单的诗词歌赋,主要是一些比较具有使用价值的书籍,二十多岁的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羸弱是因为物质经济不如西方列强,吾辈若想实现祖国崛起,必须成为行动派实干家。
毛泽东革命志向还在懵懂期时便崇拜康梁的救国壮举,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能看出他也在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经验,比如组织夜学、创办报刊。毛泽东的种种救国行为都是为了通过文字传递思想,用思想来唤醒国民意识,希望全中国能够团结一致,实现民族自救。
0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亲,可敬,堪大任
毛泽东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在读书期间就曾广交朋友,在很多活动中都占据领导组织地位,也奠定了他之后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毛泽东从一介布衣走上革命历史舞台,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整个中国都染成了中国红。
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是一个普通人,我相信在那个混乱的时期一定有很多人都会想要为国家做些什么,可是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而是被时代所遗忘。毛泽东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的特点,他独立的思想以及超强的执行力是他在同辈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伟大复兴,我们早就不是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我们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山河繁盛,国泰民安。生活美满的我满心感激,感激先辈的努力,感激时代的馈赠。
《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五):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我看了知乎上的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8236/answer/742948790,有感,本来只想在他的评论区写个评论的,结果越写越多了,最后,索性放这儿吧。推荐,先看他的答案。其中,主要就是这本书中的主席给黎锦熙一封信《致黎锦熙信》(一九一七八月二十三日)这封信应必看。
“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我欲哭啊!真是以菩萨心肠以救世人。由此可知,当年反帝反封建而建立新中国乃是其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啊,那对于人民来说,是最基本的。而后是救世人。当然我也感到高兴,多少年后,还有人能理解他,他当欣慰,为他感而到高。有如此志向而又身体力行的,纵观古今,更有几人? 如此大理想之人,从孜孜以求追寻救国救民之路,不断在实际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到终于找到那条道路,坚定一生信仰。其青年时,真是从各方面不断探索救国之方,读了的书不知多少,且其执行力又冠绝古今。以其青年时笔记中的几条为例,看其境界何其大也:“圣人之所为,人不知之,曲弥高和弥寡也,人恒毁之,不合乎众也。然而圣人之道,不求人知,其精神惟在质天地而无疑,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与乎无愧于己而已。并不怕人毁故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且毁之也愈益甚,则其守之也愈益笃,所谓守死善道是也。” 书中还有言:帝王一代之帝王,圣贤百代之圣贤。主席想做的是圣贤的事。类似的想法上溯可至王阳明想做第一等事,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青年时主席佩服曾国藩,当然最后主席远远超过了他的湖南老乡前辈们,不止曾国藩,包括胡林翼,伟大的左宗棠。远隔壁的李鸿章更是多矣,李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主席“粪土当年万户侯”,高下立判。其实,曾和主席的时间间隔并不远,曾1872去世,主席1893年出生,后退整一百年,主席1976去世,我们处在和主席当年同样的时候,主席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我想我们是有信心纵观古今而独服润公的。曾国藩给了他很多启发与思考,同样,我们也应当从他这个集过去之大成者身上学习能学到的。中华能有润之,是中华之幸,但如果只有一个润之,那是幸与不幸呢?怕是不幸。“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或说是开民智,提升整体国民之身心智全面之素质,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可成,非集亿万人之力而历万世不可成,因人进化中之本性难改也,这种本性本以极难改变,更有此种本性经亿万人多少年相互作用而产生复杂的模式,根深蒂固,两者交织。所以,润子的经历,著作,思想,精神,当有人去学习,传承,发扬,创新。哪怕吸收其中一点也是足受用终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如其乐观之精神值得学习,我想他的乐观来源于他天生的性格,渊博的知识,对人性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他的乐观是哲学高度的乐观,是长久之乐观,再如,其斗争不息的精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这里面还应有与己斗,没有自我不断斗争的成功,处理外部世界也难以为继。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如曾国藩也是进行了长久的自我斗争,他字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然而入京当官后,并没有涤旧而新生,反而是数不过来的毛病,更是整日日记骂自己,该毛病,费劲移山心力才改过数病。这个与己斗和哲学中存在主义的理论很像,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就是他的本质”。萨特进一步强调,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存在先于本质。这些思想让我们知道,我们自身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而是在不断变动的自我。并不是因为我的本质是固定的,然后才有我存在。而是我们存在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这个不断培养的自我,不断累积的自我才是真正我们自己。 最后归根到底,是这样的: 我们所有的追求其实可归结为对在宇宙与人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能为我们所的体验、理解、思考与欣赏的有趣的东西的追求,不论是哲学,科学,绘画,音乐,文学,还是家长里短,亲情、友情、爱情,复杂之社会关系等,无不囊括于其中。如果非要把人与宇宙分离开的话,而我觉得是有必要的,虽然严格意义上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思维思想之神奇让产生这些思维思想的我们都惊叹不已,我们何以能够思考我们自己正在思考,这似乎迥异于自然界之规律。而我们又确是遵循物理之规则而存在的,符合最本质的物理法则,生物规律,而产生出复杂的思维,而又犹如独立之神经元而成复杂神奇之思维一样,各个独立之复杂思维而又构建出蕴含情感,关系,伦理,经济,政治的复杂之社会文化结构。而我们要了解的本源可能就是这些,是探究那些推动我们熙熙攘攘而前行的根本规律法则。 更不用说,也有人一如当年润之学习前辈们一样学习他,立大志向而身体力行去做,这样的人当是中华之幸。这样的人便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以前不缺,以后也不会缺。如此代代传承不息,哪怕星星之火,亦可燎原,如此则一身化作身千亿,我中华民族不仅复兴可望,幸福之路也代代前行。 愿与诸君共勉! 匆忙写就,后当思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