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法》读后感精选
《文章作法》是一本由夏丏尊 / 刘薰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123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章作法》精选点评:
●(P)
●130116;150122-150131。
●作文与摄影绘画一样,对素材要有个取舍。想要表达更多,可以作一系列的。
●深入浅出
●作者是教语文的大师。文不啰嗦,内容却很丰富。读过以后我知道为啥我高中的时候写不好议论文,现在上网也不会掐架了。存着,等以后给娃看。哼,他比我幸运多了,我当年都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
●: H15/1218-1
●教育家当之无愧,不过百页,没有多余的废话,例案又恰到好处,做文章与做人一般,一在于前辈的熏陶,自己对于环境的耳濡目染;二则在于自己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断练习;三在于人一步一步地超越自我,其文章也在日益精进。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是这样,文也是这样。
●因之前看到妹妹写作奇差无比,上学时自己语文也是不咋地,于是挑了这些民国大家为中学生写的一些作文方法。我甚至想不起语文老师教了什么作文,记得当年考试作文憋字数是相当痛苦,老师教的方法除了什么风景描写、什么议论文要历史中找,多写两个例子就有字数了。
●小学语文没学好
●脚踏实地,一字一句。
《文章作法》读后感(一):没有找到我想要的
我并不推荐这本书,不能说没有帮助,仅仅看看吧。
学问肯定是没的说的,但毕竟上讲座,讲课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总不像正规写书那般严谨。
内容不足够。
真想了解故事怎么写,就看那本《故事》
《文章作法》读后感(二):文章作法书评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不得不说,它值得所有还在上语文课的学生看看,有点惋惜自己初中怎么不知道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文章类型,大概包括它们的定义,特点,组织文章步骤,写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涵盖常见的记叙文,记事文,议论文等等。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包含很多生动详实,古今中外的例子,读起来不无聊,还有一些作文题可以用来练习。 说三个最值得一看的部分:1.议论文 教你怎么写命题和它的证明,证明的方法,怎么组织论据。这个部分涉及很多逻辑学的知识,恰好是现在语文课本没有的。2.小品文 一个练习作文的好方法,基本功,不会写作文的人和想开始练习写作的人都应该从写小品文开始练起。3.附录评论小说文字篇 说出了中国历来记叙文和记事文的通病:总是在描写印象或者记事中加入一两句不相关的说明和议论,极大破坏阅读体验和文章流畅性。如果真想说明就加入注释,不要写入正文,或者在最后另起一部分单独写作者观点。
《文章作法》读后感(三):文章作法
这是一本指导中学生如何写作的图书,些许亮点。本身写作能力这个东西是天生的或者是多读,多练,有感而发的结果。照搬条条框框写不出好文章。但是一些准则和技巧也是很有益的。一些笔记如下:
1.对于小的段落,观察点不易经常变化,也就是要从一个角色的角度出发。否则易混乱。
2.介绍了演绎法、归纳法类推法等议论文写作方法以及一些缩略形式的分析。给出了结合各种论证方法而加强论证效果的例子。
3,第8节作驳论给出了如何分析别人文章漏洞从而进行反驳的一些原则,很好。
4.介绍了一些小品文的例子,一些长篇小说中也可摘录出很多优秀的小品文,我有同感。
5.这句话写的真好 - 我被当牢记。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讲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也如此。”
本书值得购买。
《文章作法》读后感(四):老先生教我怎么写作文
曾经,我甚至不知道民国有这么位老先生的存在。
我知道的也只有语文书里的巴金、老舍等等。即使后来知道了,夏丏(mian3)尊老先生的名字第二个字,怎么读都不懂。
我知道老先生的存在,最初是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里。当时看的网上的介绍,好像说他支持李叔同出家,对此还有些不理解,哪有劝人出家的之类的想法。而李叔同,是由那首著名的《送别》所了解到的。
知道这本书,是从《文心》那,而《文心》,是我搜索如何提升写作,网络文章里得来的。
此番读书,每每觉得自己涉略狭窄,想起曾看到文章说夏丏尊主张精读之外,由此延伸开来泛读。收获颇多,觉得深以为然。中学时代某次翻看新华词典,发现前言里有许多不知道什么的符号,类似于日本的假名。当时觉得困惑,也无查询答案的途径,竟把问题放之多年。最近偶然的延伸,才懂得那是章太炎创造的注音符号,是和汉语拼音同样的存在,好像台湾现在还在使用。
然后我对先生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就去看了老先生的生平介绍。老先生家道中落,借债读书,乃至借债留学,屡屡因为困难辍学。其后来所取得的能力,都是其艰苦自学的成果。实在可敬。
《文心》那本书让我把许多东西串在一起了,语调,风格,修辞等等,刚发现豆瓣的一个话题,“让你开窍的一本书”,我想《文心》要属使我语文开窍的一本了。
过去我对语文,就像其他人说的感受一样,痛恨于各种无端揣摩文章作者主旨思想,而作者本人也许压根没有考虑这么多的怪事。直到这番读下去,不禁发出感慨,“啊,原来是这样,这才是语文”。
而这本则是我突然开窍后,迫切想深入了解的一个进阶门径。
这本书内容包含具体的文章作法。老先生在前言里说明,此书原是教育学生的讲义,并非专门成书。既是讲义,自有其实用特点,一番阅读下来,觉得虽然时隔七八十年,然文理的法则,一脉相承,并无过时,交流障碍。
文学的体裁向来有小说,戏剧,诗歌等,而文章的体裁包括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等。老先生将记叙文分为记事文和叙事文,两者区别,特点,作法,讲得十分详细。每篇并非理论的堆砌,而是旁征博引加以说明,章节后还有些许练习。举的例子有《红楼梦》、《水浒》,这在以前,我是断然没有想到,曾经只是用来考试的四大名著,还有另样的读法。
其后议论文,我自己觉得似乎讲得不全。小品文,类似我们现在看的各种写作文章所说的片段练习。然后没有抒情文的类别,不知是何考究?当时没有抒情文的类别?还有烦了解的朋友告知。
《文章作法》读后感(五):作者的态度决定了文章的好坏
《文章作法》的初版时间是1922年,距我读这本书时已过去96年。读之前,我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虑:民国时期的文章作法搬到现在还有参考价值吗?
带着这个疑虑我读了这本书的简介,发现这本书的原型是夏丏尊先生在中学教书时的讲义稿;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为中学生写的。我心中不免又产生了一个疑惑:我都已经高中毕业10年了,这本书还值得我去读吗?
如果中华书局没有把这本书收录到“跟着大师学语文”的丛书系列里,我估计真的不会读。但“大师”两个字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再加上我对写作能力提高的迫切愿望,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读一读。
文章由作者所写,因此作者的态度决定了文章的好坏。好的文章,读者读起来轻松惬意,不感到枯燥;坏的文章,读者读起来免不了头大,觉得晦涩难懂。
对于作者来说,文章能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作者能决定自己的态度。作者的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要确保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不做无病呻吟。其次,要确保自己的文章是易懂的,少做阳春白雪。
作者有了正确的态度后,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在写作的初期,可以尝试小品文,几百字到一千字不等;篇幅短一点不要紧,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清楚就行了;常见的形式有两种,日记和书札。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在朋友圈分享一段140字以内的读书笔记;这种做法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拾这个好做法。
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写作的兴趣。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因为在写长文时感觉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写作的兴趣;但小品文不一样,只要几百字,很容易完成,练习得多了,兴趣也就逐渐地培养了起来。
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可以写篇幅长一点的记事文和叙事文了。记事文和叙事文就差一个字,有区别吗?
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的文字,称为记事文。例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称为叙事文。例如: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记事文和叙事文都是记述事物的,所不同的是记事文是静的,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例如:
公园里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在用心唱歌的老人——记事文 公园里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老人在用心地唱歌——叙事文
在所有的文体当中,我认为最难驾驭的就是议论文了。因为议论文需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批评他人的意见,并使读者承认。证明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证明,另外一种是间接证明。例如:
林志玲是个大美女,因为她腿长、腰细、胸大、貌美——直接证明 不美的女人大概有四个特征:腿短、腰粗、胸小、貌丑,林志玲一点符合吗?——间接证明
论证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演绎法——用含义比较大的命题做基础,来论证含义比较小的命题;例如:每个程序员都有自己心仪的女神,王二是一名程序员,所以王二也有自己的女神。 2、归纳法——集合部分来论证全体;例如:牛是要死的,马是要死的,猪是要死的,牛、马、猪都是动物,所以动物是要死的。 3、类推法——根据已知的事例而推断相类似的事例;例如:洛阳有雾霾,西安的车比洛阳的多,供暖比洛阳的多,所以西安也肯定有雾霾。
写作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