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摘抄

2020-11-21 04:4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摘抄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6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精选点评:

  ●还不错嘛,让我想起了托黑

  ●名字是个无底洞

  ●哈哈哈哈

  ●讀完很氣憤.

  ●你应当主要看一个人的心。

  ●这中篇有点荒诞(我其实觉得有点不符合现实)。我在想怎么会有这么(善良)愚蠢的人,最后发现这么蠢的不止一个。终归是太愚昧无知了。

  ●好人能不能不傻逼?

  ●欧福马这株屎的存在也不能使整群人更蠢了。

  ●说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幽默讽刺小说真的不是很有吸引力。直说的话,简直是一场闹剧。 里面角色人物为了给他们脸谱化,竟然把他们的人性特点给无限放大。要么就是卑鄙,要么就是高尚,对不起,那些都是戏剧的角色,却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本小说也不知得罪谁了,在国内有好几个译名。我这本叫《斯捷潘奇科沃村的村民》搜索百度都没有百科栏。后来去豆瓣搜,还是没有。终于才知道这书还有几个名字。比如《伪君子及其崇拜者》、《庄园风波》等……

  ●福马一大堆话说出来的时候真想冲进书里骂他一顿~不过仔细想想,真的有这样的人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一):伪君子

  原先通过标题“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过在莫里哀的答尔丢夫基础上,夸张一下。但读完后,不尽然。福马-奥皮士金显然比答尔丢夫更聪明,当然手腕更灵巧,更深知进退之道。并最终,“善始善终”,葬在了将军夫人,“女白痴”兼保护人后;生前被人顶礼膜拜,生后淫威亦在……想想,答尔丢夫也会自叹弗如,并从地下跳起,对着福马说一通伪君子们所特有的恶心的话,哈哈。

  福马,厉害。虽然看过书,再加上茂瑙的Herr Tartüff,所以对这类人物敏感度不是那么高了。可是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就在你我身边,不是吗?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二):对楼上的补充

  楼上着眼于《伪君子及其崇拜者》中的伪君子,但我更从除他之外的其他人物身上得到了乐趣。他们真的是令人发指啊!读到一半,“杀死福马”已不再是我最强的冲动了,“把每一个他身边的人都抽一顿”才是迫不及待的啊!!总之很令人抓狂。拿一个人没辙,远不如拿一群人没辙如此令人抓狂。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开始好奇:千呼万唤的福马终于亮相了,之后会写些什么?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忍不住想知道:这些人物的命运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办呢?突然间一切都解决了!哦我的天呐!戏剧、荒诞又那么合情合理。而最关键的是福马的存在一下子被重新定义了:不是伪君子凌驾在他的崇拜者们之上。而是这样一撮人是共生的,彼此需要的。他们以一个整体的存在而行动,他们的决定要符合最大多数的利益。作者对这个结构的展示真的是太妙了,让我有一种“啊,原来啊!这群人,傻逼,真他妈欢乐,操!随他们去吧!”的释然。绝妙。

  另外,读了这本书,不得不再次——就像每次读完他的一本书后一样——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编故事的能力。文豪就是文豪,我都想在家里摆一尊他的小塑像了。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三):一场闹剧究竟想表达什么?

  说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幽默讽刺题材小说真的不是很有吸引力。剧情评价如果直说的话,简直是一场闹剧。 里面角色人物为了给他们脸谱化,竟然把他们的人性特点给无限放大。要么就是卑鄙,要么就是高尚,对不起,那些都是戏剧的角色,却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本小说也不知得罪谁了,在国内有好几个译名。我这本叫《斯捷潘奇科沃村的村民》搜索百度都没有百科栏。后来去豆瓣搜,还是没有。终于才知道这书还有几个名字。比如《伪君子及其崇拜者》、《庄园风波》等……

  从剧情长度来说,《穷人》和《白夜》加起来也不到它的一半(或者相当于其一半)。但从剧情上来说,如果《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描述那个时代的俄国穷人哪怕竭尽全力的努力在生活中也会无可奈何的无奈的话,那么《白夜》就是描述爱情不是一厢情愿的付出就能得到回报的深刻现实。那么这部《庄园风波》(这个名字最短。)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我是真的看不出来,如果仅仅能当做一部讽刺题材戏剧的剧本(具体讽刺的又是谁呢?)也许算可以。却不能算是一部好的小说。

  如果说我从中收获了什么,那么可能仅仅是养成了以后看俄国文学时会把每一个出场的角色写在纸上,并且标记下他们是谁,和谁有什么关系(俄国名字太长,很容易看着看着就弄懵这个人物是谁)。

  总体来说,我不喜欢这部小说,虽说这部是目前看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白夜,穷人,还有这本)人物出场最多,刻画人物最丰富的一部作品。但却远远没有另外两本写的真实。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在尝试走一下不同的文学道路吧?不过这真的是一步臭棋。

  《伪君子及其崇拜者》读后感(四):恐惧与欢乐:读《伪君子及其崇拜者》

  

1.莫里哀与达尔杜弗

就算我们时刻记住新古典主义的束缚,常常考虑这种戒律把作家的创造力压抑到何种地步,但把两个伪君子拿来对比,还是不能不由衷感到莫里哀对人性的认识——至少在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比陀氏远为不如。看莫里哀的戏,我会无聊、奇怪而且愤怒: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这些人为什么全被一个到处露马脚的大骗子蒙在鼓里呢?其实这是莫里哀的狡计(稍后我想阐述另一种猜想,这将推翻第一个论点):他无法(或不被允许)把大恶人写得穷凶极恶,于是只能降低受骗者的智商来完成这一点,用一种朴素的衬托把骗子的恶劣和危害性凸显出来。但效果如你所见,相当苍白。为什么?因为观众的智商是正常的,且不管理论家怎么努力论证让大家不要把故事和现实混淆,人们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愚蠢到要跨越一切边界,妄图在虚幻中寻找真实。

或者,是因为人们实在脆弱(这更有可能),在未知、虚构、不稳定、幽深莫测的文本世界中,非法代入由现实世界生存得来的经验与判断力,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甚至以为自己是故事世界里的王者,是俯瞰一切的上帝。莫里哀很仁慈地给了读者这种权力,他顺从他们的惯性,因为这是喜剧,喜剧要让人快乐。他故意把大骗子塑造得奇蠢无比,故意(诚然也是戏剧的要求)不设置主人公,为的就是要我们观众成为唯一的主人公,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得意满足地看奥尔贡被傻子戏弄,觉得自己智慧超人……文本的黑暗丛林中,我们拍一拍手电筒,按下开关,一切就明亮了,明亮如白昼,一片光明中我们看到脚下的路:整个迷宫居然出奇地简单,只有一条路,笔直地毫不犹豫地通向前方。而且,极端重要的是这一点,那就是:这条大路始终如一,不管走出多远,景色永远不变,方向永远不变,只有我们志得意满,离成功越来越近。

2.卡夫卡与城堡

就最单纯的故事意义上来说,《伪君子》与村民的相似在于都是“伪善者的欺骗”的框架。而《城堡》与《村民》的相似在于环境:一道从天而降的莫名其妙的邀请,打破主人公正常的、与外界相通的生活,他来到一个梦魇般的村庄,那里住满了不自知的精神病人,一连串奇遇、怪谈,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任务……卡夫卡不像莫里哀那样仁慈,他给胆敢挑战他作品的人设置了一个地狱,那种丑恶和奇形怪状,我们读第一行字就能发现,因此那是标榜出来的地狱,是但丁的地狱,就在大门口明明白白地写着:请把一切希望抛弃了吧!因此,我们还要往前走的人,那是明知故犯,自作自受。

但他真的通过这种恐吓把我们置于绝望的境地吗?我想并没有,卡夫卡、莫里哀,不管严厉还是仁慈,他们共同的美德就是诚实,许诺给你的事物,永远不变。因此我们并不是毫无准备地走进城堡村的,尽管战战兢兢,但我们心里清楚他要制造幻象,这些幻象可能非常恐怖,但我们起码知道这一点,因此也不奢望会有捷径。我们甚至自觉收起了常识的手电筒——白费力气,这世界如此怪诞,常人的经验派不上用场。与其在一片大雾中间瞎摸索,还不如闭上眼睛,听凭内心的声音指导,反而更容易走出去。

然而,没有引路人,却有一个净添麻烦的主人公K,他自然不能被信任,但我们却不知道这一点,于是跟着他走,直到他的古怪行为终于激怒我们,使我们醒悟他不值得依赖,他不比其他人物高明在哪里,所有人都一样疯癫。然而妙就妙在,就在愤怒的时候,我们依然是确凿无疑地愤怒着,愤怒带来变相的安全感,我们不假思索地抛弃K,不用担忧自己是不是误判。而且就在离开K的同时,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人是多么渺小,近乎灰色,淹没在众声喧哗的话语里,徒劳地喃喃自语,可是无法说服别人。这个小虫子,注定要和莫名其妙的城堡纠缠在一起无法解开了。我们对主人公失望:嘲讽他,衷心祝愿他永远别想进入城堡;对故事失望,对没完没了的对话失望透顶,我们再也看不懂一行字,也深信他们都在胡说八道……就在这时,当我们感叹“无聊啊”而把所有希望都抛弃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终点。这就是卡夫卡的迷宫,他真是个相当单纯的人,仅仅想让我们品尝失望的滋味罢了。

3.陀氏与村民

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样呢?他可以算邪恶,因为他欺骗。因为这一点,他的迷宫至少在结尾揭晓之前,比前述两个人要恐怖得成千上万倍。

谢尔盖初来乍到,没能见到福马其人,却已经在别人那里听说了无数关于他的疯状的传闻。所有传闻听起来非常可笑,而怒骂福马的这个人看起来又是那么神志清醒,于是尽管明知要面对巧舌如簧的伪君子,我们仍然充满自信,深信这个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能好好地羞辱福马一回,挽救整个村庄。这是常人的理性所能预见的,也是陀氏通过夸张的讽刺笔调想要给我们造成的印象。然而随着事态发展,我们才慢慢认识到,要铲除福马在这个糊涂上校家里布下的根系是如此困难,因为大人都在伪装,只有一个小萨申卡出于对软耳根的父亲的爱,不畏惧将军夫人的威势,在众人面前揭福马的底。伪君子当然逃走了,却装出蒙冤而气愤不已的样子。每一次伪装都能骗过崇拜者的眼睛,因为他们的眼睛早已因为崇拜而看不清东西。

诚然,对于把伪装当作生活方式的人,我们不可能识破他,因为他首先把自己也欺骗过去,于是真心实意地相信这伪装就是真的。达尔杜弗所以露馅,就是因为他性格中更接近人性的部分:他还爱这家的太太。面对她他能卸下伪装,也就是露出全部的厚颜无耻来。但福马已经全无人性,他痛恨人世,痛恨每一个人,要所有人做他的小丑,供他嘲讽取乐。他所爱的从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那种畸形变态的自尊的满足感,这也就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对某个人露出真面目,他的伪装基本无懈可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情越发沉重起来,尤其通过米津契科夫,我们更加认识到府上人物深层关系的错综复杂,一时想理清头绪,找出解决办法似乎是不可能的,无用的上校活该被人当小丑耍弄,而福马的幽灵还在处处飘荡……我们几乎绝望了。

然而,《村民》是压抑的吗?并不是!它既不压抑,也不恐怖,它极端光明!在结尾到来之前,它是一个貌似真实的世界里所能发生的最可怕的梦魇,在这个没有雾气,却在每一秒都变得比下一秒更扭曲的迷宫里,再光亮的手电也无济于事。我们一直在原地徘徊?或一直在前进?我们身在何方?我们是不是还清醒?一切都是未知,因为道路在不断地异变。然而陀氏为故事设计了一个非常光明的喜剧化的结局,他赋予读者飞翔的权利,而且快到结尾他才给我们这权利。

眼看在福马一派胡言的巧舌如簧当中,叔叔原本就脆弱的神经崩溃了,那些一开始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的人,比如小萨申卡、女教师娜斯津卡、阴谋家米津契科夫、坚持得比其他人稍微长久一些的巴赫切耶夫……他们全都倒戈了,投降了,人的理智在群愚的昏乱当中,健康人在疯人院当中,不可避免地被这种高尚的疯劲感染了。谢尔盖,这个一直伪装成读者代言人的、一事无成的懦弱的大学生,起初似乎想参与进米津契科夫的计划(他那点犹豫和愚蠢叫人难以忍受),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给村庄带来希望,但第二部他变得更加懦弱,几乎再不发言,而总是惦记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面子。陀氏的小说里,当一个人物不再说话,他就彻底死了。我们不再寄希望于谢尔盖,我们不再期盼任何一个人挺身而出改善局面,因为事实证明,斯捷潘村的村民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他们不是受尽福马压迫的可怜人,相反,他们跟福马彼此需要,谁离开谁也活不成。福马喜欢欺侮别人以获得满足,他们也需要被人欺侮以证明灵魂在悔罪。福马的原型显然是莫里哀的伪君子,但当所有人都变成崇拜者时,伪君子就不再是对抗清醒者的意志,而是与他们共生。伪君子制造了皆大欢喜,不管这在逻辑上是否通顺,我们不该深究,而应该随剧情的波动在旁静观,目睹剧本陷入令人目眩的狂欢极乐之中。从深藏着不安的宁静,到阴谋渐渐浮出水面的恐怖,再到积重难返的窒息,最后一切都化解在突如其来的疯癫的欢乐之中……

世人固然厌恶伪君子,莫里哀只告诉我们这一点,但陀氏更进一步地告诉我们,我们自以为能用来对抗伪君子的理智实际上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伪君子,人性的愚蠢注定我们要和伪君子相依为命。这愚蠢不是智力的低下,而是自诩为启蒙之工具的理性,如何轻松地就能被旁人利用,从而操纵我们的心智。

福马怎样做到赢得众人的爱戴的呢?显然他因为出言侮辱受人喜爱的女教师娜斯津卡而激怒了叔叔,被摔出楼梯,那时候他在众人心中的威信都降到谷底。大家知道他因为不懂装懂,固然十分害怕真正有学识的人,因此千方百计想撵走女教师,而把疯女人塔季亚娜嫁给叔叔。他是一门凡理智残存的人都会支持的婚姻的反对者,这看起来似乎是坏事,然而,常做恶之人只要某一次做件好事,反倒能比好人更加迅速有效地获取大家的偏爱——能悔过是多么不容易啊!他允许叔叔和娜斯津卡结婚了,赢得众人一片欢呼,大家全忘了一个食客其实根本没资格干预主人的婚姻大事,而且就在这之前福马的阴谋诡计给这场婚礼添了多少本可避免的障碍……大家都忘了,他们只看见眼前一件事:障碍消除了。那么是谁消除了它呢?是福马。于是谁最应该被感激呢?毫无疑问应该是福马!

“这群傻子!居然傻到这个份上!”我们惊呼,同时终于发现自己沾满污泥的双脚开始脱离地面而升起。读者终于能够离开斯捷潘村了,离开这个第一部(与第二部的急转直下相比,包含更多理性而更少闹剧,因而隐藏了不少线索)中几次被谢尔盖称为“疯人院”的地方,这里最大最智慧的疯子福马·福米奇控制着其他疯子,他们每个人都既渴望被虐待也渴望虐待别人,只是程度有别。

升到高空后,我们才发现充满疯人的喧嚣的村子是多么渺小,就像田野上一块极小的污渍。它比马孔多更配让一场飓风从地球表面刮走,但它永远不会消失,斯捷潘疯人村就在我们心里,它不断提醒我们该怎样识别眼前的伪君子和假圣徒,以及被他们哄骗控制将会是什么下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