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捣蛋鬼日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1000字

2020-11-02 03:0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1000字

  《捣蛋鬼日记》是一本由[意] 万巴著 王干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捣蛋鬼日记》精选点评:

  ●小说中,捣蛋鬼加尼诺种种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开启了所有人在孩提时代的共同秘密,展现了儿童的天性。在幽默与欢笑之间,重温了一段快乐而委屈的童年时光。

  ●漂亮的日记本应该记下想法和思考。有的恶作剧挺过分,但看到最后又有他的深意

  ● 大笑着读完。还是一个政治讽刺故事呢。孩子可能不能完全读懂吧? 看来意大利确实是个非常有文化的国度。 孩子说:“他是个大坏蛋!” 看到网上有让三年级孩子读此书,还让写读后感,实在是大错特错。从捣蛋孩童的视角揭露成人世界的谎言以及政治的虚伪,孩子能读懂吗?真的希望这么幼小的孩子懂这些吗?赞成一位豆友的评论,“建议分类为成人读物”,把此书当成儿童读物可就错了。

  ●超级熊孩子好吗

  ●这个真的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吧……

  ●政治讽刺虽然说看出来了但这哪是捣蛋鬼。。这简直是魔鬼熊孩子

  ●哈哈哈好看

  ●居然是未完待续 抓耳挠腮 扣一星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一):摘要

  

成年人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地一套,脸上笑嘻嘻,心里MMP。9岁天真男孩当面揭穿虚伪面具,把背地阴暗的话公诸于众(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大人恼羞成怒,用打骂教育孩子,纠正其错误,其效果恰恰适得其反,雪上加霜!孩子们应当改掉自己的毛病,可棍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二):天赋异禀的姜尼诺

  正文前的作者介绍:万巴贡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部“恶作剧大全”、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读者思考,启发人们对孩子进行真正的“爱的教育”。

  我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孩子能达到姜尼诺的高度,他简直是个小概率事件综合体,这当然是文学上的夸张;而与此同时,又淘气透顶又能坚持写日记(还写得那么好)的孩子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是作者创作的需求。

  相对家庭中的部分,我更喜欢寄宿学校的部分,一方面没有全家大乱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更为可信。想想一个胆大包天的小娃,随时戳破大人的小算盘,撕碎全家人的体面,实在是让人心惊胆战。姜尼诺的家人虽然有着种种的小毛病,但总体来说不过是普通的小市民,被孩子搞得心力交瘁,也是够倒霉的。这当然是他们不会教育,但平心而论,还有一半原因要归于(作者设定的)姜尼诺天赋异禀。一个九岁的孩子,不解世事,毫无畏惧之心,同时思维极度活跃,行动力超强,咳咳,少见少见。补充一句,虽然姜尼诺的家人不擅长教育,但他们(尤其妈妈和姐姐们)很爱姜尼诺,然而,这些爱似乎没起到什么作用,这不太符合逻辑。为什么母爱没有让姜尼诺信任和体谅母亲,哪怕一两次呢?可能还是爱的不够,沟通也不够吧。用空洞的说教来育儿,习惯于在事发后灭火,结果就是这样,感觉已用尽全力,最后却收获一地鸡毛。(感觉自己在强行解释)

  作者以姜尼诺为镜子,揭示教育中的问题,映照成人世界的虚伪、算计和争斗,给这本书添了严肃和沉重感,值得成人思考。孩子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收获很多乐趣,并在听故事的同时释放心中压力。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三):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的书

  

只是几句感想,与书评无太多关系,短评写不下,就变成书评了。另,看的这个版本翻译的文字,太过老练,这些词语本身也会加强人对加尼诺的反感。

儿童文学读书会阅读的书籍,有两位同学弃读了。

抱着好奇读下去的,功利主义的读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绝不是为了让人讨厌“加尼诺”。

对成年人世界的反讽的意味更强烈些,但也不仅仅在于此。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在一点一滴的建立起来的,加尼诺反复强调的一点,当他的好心或者恶作剧没有殃及一个人的时候,他的恶作剧会引来捧腹大笑,而一旦危及到这个人,加尼诺就变得罪无可设。他很难理解自己的这种遭遇。

家庭教育里,除了责罚、宠溺,没有人给予真正有效的引导。

许多的场景,有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子。

加尼诺几乎是凭着天真本能在应对世界,当然,恶作剧的过分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坏的结果,有文学加工和夸张的成分在。

到了寄宿学校,他与自己的同辈完全的在一起,他很快就学习着保护自己,保护同伴,也能义无反顾的开始反抗。这一部分,是令人惊喜的。

(孩子们同龄人的世界,交流和影响也往往是容易被成人否定的)

但现实我们该如何呢?孩童自己要在相处中学会,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包括伤害。

这是我们成年人应该思考的教育,如何接纳孩童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给予有效的引导和解释,在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上教育他们。

我们成年人,自身或许也需要有勇气面对人与人之间种种真实。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喜欢,有时候厌弃,有时候口出恶言,但每一点都不代表人与人之间全部真实的关系,而是许许多多的体会,感受,的交织和叠加。我们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学会在这之间不去计较,不去受伤。我们对孩子苛求,却任由自己受各种蛮横情绪的控制。

和学习不去伤害他人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在遭遇冒犯的时候,如何冷静以待,不去对他人的动机妄加猜测,学习去理解,学习接受。

伤害只有停止扩散,发酵,才有机会得到改善,否则会一直蔓延。

当然,比如遭遇到在学校的这种普遍的不公,这时候,沉默是不应该的。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四):怎么带孩子读《捣蛋鬼日记》?

  “书中的家庭太惨了,有这么一个爱捣蛋的儿子。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吗?”读完《捣蛋鬼日记》,一个孩子写道。

  也有孩子持相反意见:“我觉得他是一个十足的男子汉,为什么他会被爸爸揍?”“我感觉加尼诺的童年好快乐啊!他的遭遇是一个正常孩子的遭遇,充分描写了我们的童年。”

  看到第二种意见的家长,可能在颤抖了……

  《捣蛋鬼日记》是一部意大利经典儿童文学著作。1908年出版以来,影响力经久不衰,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主人公是一位9岁的小男孩,人们称他为捣蛋鬼加尼诺。这本书记载了他在半年时间里如何把家里和学校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毁掉了他姐夫的政治声誉和前途的故事。

  C计划儿童思辨读写秋季课上,我们刚用两次课的时间讨论完这本书。上完课,孩子还提交了作文,我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详细批改。

  有家长告诉我们,感觉孩子这次作文思路清晰了不少;还有家长反馈,孩子更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了;还有家长说,自己得到了很好的育儿指导:

读文本,可以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

  孩子们自己读书,只看到了表面的情节,比如:主角加尼诺是个“熊孩子”,给家人带来很多麻烦,经常被爸爸打。

  进一步评论时,有些孩子觉得故事很搞笑;有些觉得加尼诺很厉害,甚至还可能模仿他调皮捣蛋;还有的孩子直接“扣帽子”,觉得加尼诺脑子有问题。

  C计划导师叶明欣和孩子们一起,将这本书的文本挖掘到了新的深度。

  比如,加尼诺的多次“捣蛋”,都针对姐夫马拉利。最严重的一次是,马拉利没有得到去世叔叔的遗产,非常失望、生气。加尼诺看到报纸上宣传他主动拒绝遗产,并且没有宗教信仰,觉得与事实不符,就去找报纸说明真相,结果导致马拉利竞选失败。

  这个情节,孩子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叶老师先向大家讲解了时代背景:当时意大利党派斗争激烈。意大利社会党反对特权、反对遗产制度,还主张不信宗教。马拉利是社会党的候选人,要打造这样的形象。因此,加尼诺的澄清反而毁了他的前途。而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恰恰讽刺了成人社会的一些虚伪现象。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就是加尼诺的多次“捣蛋”行为。他为什么这样,让大家这么头疼?他是故意对大家使坏吗?

  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加尼诺几次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孩子们发现,加尼诺很多“捣蛋”行为,都是出于好心,是好心办了坏事。

  叶老师总结:我们不能只看动机,还要看结果。动机好,可能办坏事;动机坏,也可能办好事。

做一件事,动机是好的就行了吗?

  哪怕闯了大祸,加尼诺也总是认为自己动机好就行了,但真是这样吗?

  “我不同意。动机好,不一定事情的效果就是好的。比如有个小孩想扶老太太过马路,可是手一滑,老太太摔倒了,就是好心办坏事。”一个孩子回答。

  “不能简单根据动机来判断结果,也要防止只根据结果就粗暴倒推动机,认为坏事背后一定有坏心眼。”叶老师告诉孩子们。

  道理说起来简单,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和成年人都经常觉得:自己动机好,就不用为坏结果负责;对方行为的结果坏,就不用考虑动机,只管斥责就行了。孩子和父母、老师、同学的许多矛盾,正是由此而来。

  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对动机和结果的分析方法,对今后的人际关系有很不利的影响。

  我们通过强化练习,用孩子熟悉的场景,锻炼孩子们使用行为-动机-结果的分析模型。

  比如,班上文学社社长大牛没有邀请小明加入,小明认为这是因为大牛对自己有意见。小明这样对吗?为什么?叶老师把问题拆解为有三个步骤的框架,请一位孩子来填空。

  孩子们发现,小明犯了“倒推动机”的错误。“他没有邀请小明,也可能是因为小明不适合加入。”一个孩子说。

  另一个例子是:小明要代表学校参加运动会,他说自己一定能拿好名次,因为自己特别爱校,要为校争光。小明这句话有问题吗?

  在叶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对这一表述做了拆解、分析。他们发现,爱校是动机,拿好名次是后果,因此“爱校”并不一定能导致“拿好名次”。

  那么,要怎样才能拿好名次呢?

  孩子们回答:“多练习,多锻炼身体。”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熊孩子”?

  “明天是妈妈生日,我要给妈妈做蛋糕。结果到了快睡觉时间才想起来:哎呀作业没有写!唉,被妈妈说了一顿。”在课堂上,叶老师讲了一个孩子的经历。

  不会预判一个行为的后果,做事情不过脑子,凭着一股好心、热情做事。这是加尼诺多次捣蛋行为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成长中都会出现的问题。

  而预判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

  “晚上要写作业,还要给妈妈做蛋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叶老师提问。

  “先把作业做完,再去做蛋糕。”一个孩子说。

  “如果做完作业,就该去睡觉啦,怎么办?”叶老师继续问。

  孩子想了想:“那我在学校先把作业做完。”

  叶老师总结:“对,可以提前预判两件事的时间,做好时间管理。”

  加尼诺的捣蛋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成长中都会出现的问题。除了没有或无力预判行为的后果,还经常包括:

  明知行为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但心存侥幸;

  因为没有同理心,而去做伤害别人的事。

  课上,孩子们抢着发言,回忆自己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并在老师引导下思考为什么发生这个结果,下一次如何避免。

讨论到这一步,写作文不再是难事

  经过两次课程的分析、思考,孩子们理清了思路,一篇叙事作文的框架也基本成型了。比如,一个孩子回忆收拾桌子误扔别人重要笔记的经过,搭建出这样的框架后,稍加整理就会是一篇好作文。

  最后,孩子们提交了作文,记录自己好心办坏事的经历,或者一件倒霉的事。有不少作文让我们惊喜。比如这一篇:

  每一篇作文,C计划导师都会给出一对一的详细评点。

  我们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快速提高的不只是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还包括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的2020年寒假课和春季课学位正在开放中。希望用一本本好书,一场场精彩的课堂讨论,和一篇篇习作,陪伴更多的孩子成长!

  关注微信公号“C计划思辨教育”,了解更多。

  (课程内容版权归属于C计划,侵权必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