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读后感锦集
《观音》是一本由于君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5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音》精选点评:
●关于观音信仰最重要的专著,几乎也是唯一一部
●推荐推荐推荐,写得很有趣,见微知著的探讨,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还是读中文版顺畅些,不然那些佛教用语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术书
●本科班导让读的哈~视野、材料都一流~
●用“观音为什么在中国成为女神”为线索串讲的中国宗教史,功力深厚的大作。对图像-信仰之间的互证关系的分析尤其有说服力;对性别的分析稍弱,作者最后写到观音老母崇拜时,其实已经触及到了观音形象后来的去性别,完全可以超越她所试图批判的女性主义解读。
●无力评价的巨著
●具体详实,一部很好的佛教观音文化研究文献。
《观音》读后感(一):观音菩萨妙难酬
本书作者花了15年的时间,写了这部超过500页的巨著以阐释一个问题:印度佛教中象征慈悲与王权的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是如何在中国由男变女,由佛教进入民间,变成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的。鉴于观音在中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当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不过对于我等门外的闲汉来说,这本书所解答的却是一个逆向的问题,即:
作者旁证博引,多管齐下,从佛经、感应故事、绘画造像、历史方志等多个领域互相参照,梳理观音身份和信仰的变化轨迹,做出了相当全面的解答,并把观音女性化的原因追溯到其根本属性。观音在佛教中代表的是慈悲,是对众生无差别地悲悯与援助,这是观音信仰在中国以及其他所有信仰佛教地区都非常流行的原因。同时,慈悲在印度佛教中是一种父性特质,而与之对应的母性特质则是智慧;但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儒家严父慈母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观音越是因为其慈悲受到崇敬,其越能引发中国信众对于母性的联想,加之菩萨本身就具有善巧方便化身度人的特质,其女性化身越来越多并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也是自然之事了。
在这演进过程中,我们看到观音的名号如何在光世音、观世音、观自在等中取舍;观音的化身如何从男性高僧过度到美貌女子,又如何从美貌女子变化为威严老妇 ;观音的造型如何从早期的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演变为晚期的水月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观音的信仰如何从佛教蔓延到道教和晚明以降的各类新兴宗教;观音的地位如何从佛的肋侍级级上升,直至成为宇宙的本原和主宰。
积累这么多关于观音菩萨的妙事,再去观礼法海寺的水月观音、崇善寺的十一面千手观音、南高峰的栖霞洞或普陀山的潮音洞,以及全国各地无处不在的观音胜迹,应该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观音》读后感(二):简体中文版序(于君方)
此书是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 的中译本。先是2009 年六月台湾的法鼓文化发行了繁体中文版。现在简体的中文版即将在大陆问世。我想借此机会,解释当年我为何决定作此研究。因为这些年来,很多人曾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成为问题呢?可能正如“人人念弥陀,户户拜观音”这句谚语所示,观音是国人最熟知和崇奉的菩萨,因而有人认为这一研究课题没有太大的新奇性。不过吊诡的是,虽然观音是如此的重要,当我在1986年开始做这一研究时,却找不到一本用任何语言写的有关观音信仰如何在中国建立及发展的学术著作。而这正是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我读研究所开始,我一直对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深感兴趣。我们知道在长久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外来的宗教被传入中国,但是却只有佛教成功地在中国生根,变成了中国的佛教。并且与中国原有的儒道传统融合,从而“三教合一”乃成为中国宗教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中国已有的宗教文化,佛性思想可能不会在六朝如此迅速而广泛的被国人接受。天台,华严,禅宗也可能不会在中国成立。同样的,如果佛教没有存在于中国,我们也很难想象道教和儒教会有怎样的发展。理学,心学会出现吗?天师道以后的道教又如何在佛教的冲激及启发下,展现了新的宇宙观,众神,仪式和修行方法?我们如果要了解中国宗教的发展,因此必须注意三教之间的互动。观音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所以决定写这本书, 是因为这可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个案。
观音在中国的性别转变当然是一大话题,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故事。为了寻找答案,我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在传统的佛教资料中, 如佛经或高僧传,都找不到线索。但是造像,戏剧,小说,灵验记,宝卷等却提供了明显的观音如何由男变女的证据。我希望我的经验可以作为年轻学者的参考。
在我的英文版和繁体中文版的序言中,我已经向许多师友和学者表达了我虔诚的谢意。恕不重复。但是在此我必须特别要感谢陈怀宇教授。他不但是中译本的译者之一,另外的两位译者也是通过他的介绍。此书在美国出版十年以后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跟国内的读者见面, 这更是他数年联络和接洽的成果。
《观音》读后感(四):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