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爬山小说》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爬山小说》观后感精选

2020-11-05 06:2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爬山小说》观后感精选

  《爬山小说》是一部由乌青执导,Stefan Ivanov / 小叶 / 老朱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爬山小说》精选点评:

  ●

  ●杭州拍的,老朱啊老朱

  ●

  ●

  ●洗澡的场景里有乌青

  ●#4.25 山里打飞机与黑白的一段莫名想到了阿彼察邦的「祝福」与「热带疾病」车里部分的情绪与音乐 特别好 「特别感谢导演在YouTube上传的电影资源 ^^感谢」

  ●第一次从这片子里知道男性打飞机是这样的。另外男主竞然真信告示了哈哈。最后死了吗?希望死掉了。

  ●无聊去爬山,累了撸一发,思春致幻觉,幻觉变惊悚,惊悚到悲伤,悲伤中等待,可生亦可死,终究无厘头。 @2018-11-30 22:21:24

  ●无聊到极致

  ●啊哈哈哈哈哈哈救命跳绳那段笑得血肉模糊【男主的眼睫毛好妩媚的说,好想去吻一下

  《爬山小说》观后感(一):无聊时,爬爬山

  那位偶遇的乞丐老太,这样的老太经常可以在街头遇到。我们这边有一条天桥,有个老太(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会换着四个上桥口乞讨,一年四季,寒暑无阻(是下雨天才不见),有时候也有个老头乞丐,不知道是不是一家子。

  飞矿泉水瓶打果子这个显得孤独无聊,也很好笑。中头流血这个是假的吧?

  那个眼镜男是不是导演本尊啊?

  蒙着脸光天化日之下打飞机,得有多寂寞压抑啊,不如找头野猪……其实找棵树也行。

  《爬山小说》观后感(二):小说爬山

  一部电影的质量好坏与投入成本大小并无直接关系,这是常识。但赢利的现实显然更像是电影工业以票房来定夺的-----吆喝声如同雷响、明星制、梦幻场面,结果往往是以剥夺观众想象力来作为代价------“瞧,人好莱坞大片那镜头、那想象力”,得,全世界只有这一种才配称想象力了。一首三分钟长度的歌曲,能在心中激荡起的情感力量,一首小诗,一个短寓言,未必逊色于大场面的鸿篇巨制,更自有其难以预料的穿透力与灵活多变。没人会认定投入钱多一定拍出烂片,但有个价值规律的作用:大投入必求大回报,其竭力倾向于大众市场的媚俗手段,规避掉或许不能被迅速理解的内容如规避商业风险,都造成电影故事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局面,并恶性循环地将观众贬低和洗脑为低等消费动物。

  扯这些,是我个人认定,作者电影,如果能坚持其唯艺术论的创造性立场,依然能给人惊喜。也不妨抛开这些老调重弹的观念和定义,你能用一万块拍出一个比一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投入都要精彩的故事,那你就是我的偶像,当然前提是你得相信自己,相信那些珍贵而微弱的个体经验,让它们在影像中闪烁出光来。

  说回这部片子。几年前我一度迷恋爬山,居住的这个城市里有那么一座山,够高,够慢悠悠爬那么几个小时的。周末,从柜子里找出脏又臭的球鞋,坐公车到山脚下,跟随老头老太闲散人员一同默默地开始爬。上山时人多,下山时晚,四际无人的景象倒是经常。我认真掐指一算,自己号称爬山,也不过是每个月一次而已,跟心情来了例假似的。说是为锻炼身体吧,爬了这几年,身体也没见有多壮。说是边爬边思考吧,也没思考出个屁来。那么下一次还爬不爬了?不爬的话,那空出来的那段时间,又能找到什么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行动目标呢?继续爬下去的话,有时候还真挺累的,爬一半就想撤,反正也没人监督,更没什么一定要登顶揽胜的愿望-----都从小到大,揽了N回了。可爬一半撤吧,撤下去又干吗去呢,再说,前面已经消耗掉那么些时间和精力了。就这么着,爬山这件事,在我心里,似乎另有了一层荒唐可笑的意思。小至当日心境,大至阶段性的无聊人生。在看这个片子过程中,不断回忆起自己当时的种种,算是一种证悟。

  如果乌青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谈人生,搞点课外教育,那不免落入无趣和说教。好在他是有创造力的说故事好手,片中很多细节都有着鲜明的“乌青式”让人会心一笑的印迹------于无聊处抖出灵机,于荒凉时腾云驾雾。行走的盲目与荒唐可笑,于毫无生趣中发现的奇妙生机,庸常日常中的神秘诗性,无不证明一个写诗人的敏锐与自觉。我特别愿意在不大量剧透的前提下,提及一二。

  时间。任何人,即使被暧昧难言的欲望盲目驱赶着往前,等到欲望达成或宣泄之后,动力即告暂时消弭。而形成“旅程”后半段内容的,恰恰是要命的时间牢笼,重新拧紧了故事有趣的发条。

  在山顶,那个男人撕碎了写有诗句的纸(他或许是觉着写下的东西毫无意义),握在手中,无力地松开,风慢慢将这些纸屑吹散,吹起,并不落下,而是向上,腾空,一团火焰,一群静默而悲伤的白色小鸟。

  如果你能理解这个男人随时可以去死的念头,你也就可以理解他一转念,用原来用作自缢的绳索,兴高采烈地玩起跳绳圈------能束缚一个人的,能让一个人活的有点高兴的,有时候互为因果。

  那么,看起来不那么在乎性命的这个男人,怎么又会去中了狐狸精的圈套,并信以为真地焦虑,等待末日来临呢-----这个哦,是挺好玩的,你自己琢磨去吧。

  片中尹吾的歌声响起时,正是华灯初上,当他溶入这个陌生而昏暗的城市,那些灯火,不断提示他,对于每一个生命的过客,醒来依然是另一个梦。

  《爬山小说》观后感(三):放映会后座谈(感谢成佳亮及其同伙整理)

  乌青:电影《爬山小说》是2008年我在杭州时拍的,是我第一部长片,之前拍过些短片。最早这是一篇小说《唯有爬山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写完以后把它拍成了电影。我小的时候想拍电影,但那时觉得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童年、少年的时候电影可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后来用电脑学习一些技术、打算能够自己完成很多工作,使自己拍电影成为一种可能。有点像我选择写作就是因为这个过程完全是我一个人可以控制的,而我个性可能不太习惯去交流。我觉得电影现在是三种模式,第一种算一种工业、一个产业,庞大、复杂、需要大量资金,是一种规模效应的东西。还有一种所谓的独立电影,但我觉得它是一种社群的自主模式,这个社群其实还是要各种关系、就是要进入独立电影圈,你的目的是为了拿奖,而且拿国外的奖(哪怕是国外没有听过的奖),好像这个事情成了一个目的。我没有进入这个圈子,也不知道怎么在那里边弄。然后我就想自己做一种工匠式的电影制片模式,完全是靠自己的把控,然后创作目的就是把你想要拍的东西拍出来。拍完也没有什么人看,因为它没有进入一个社群模式或是一个圈子,所以它基本上是一个封存的状态。就像写一篇小说,你把它放在自己的抽屉里。后来拍完了我又开始想既然做了,还是想办法试图给一些人看一看吧。我就靠自己去联系了一些地方放映,做了一次旅行,但这个片子当时是非常不被人接受的、恶评如潮。我记得我在广州的酒吧放映时,有一个人当场就朝我砸酒瓶子,因为他喝酒很高兴,却看到这么烂、这么扫兴的电影,他无法接受。因为他只是来喝酒,没想到会有人在这里边放一个这种电影,当时就把酒瓶扔过来,的确是挺冒险,而且有可能流血。放了这么一天以后,就是这样。我看到一个文章,就讲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美国导演叫文森特•加洛,他拍过一个片子叫《水牛城66》,那个片子我很喜欢,在当时口碑也不错,然后他就拍了第二部片子《棕兔》。当时他在戛纳放映的时候,基本上是被誉为戛纳史上最烂电影,道歉说再也不拍电影了,真的再也没拍任何的电影。但是我还是希望再做一个不一样的电影。我看《棕兔》时,对这个片子还是有一些影响。他很多情绪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部电影就是我在创作时想把我过去一生的那种情绪都放到这个里边去。

  电影上最早影响我的一部电影非常奇怪,是一个韩国的导演,怎么也查不到,叫郑仁希(Wonsuk Chin)。如果能找的话只能找到他一部电影,叫做《懒得去死》(Too Tired to Die),很早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个影片非常诡异,是在美国拍的,有金城武、有一个韩国演员,其他都是美国演员。从古代阿拉伯讲起,讲了一个日本人在美国等死的事儿,算是我大学的时候看的,影响特别深。《懒得去死》和《棕兔》都是给我影响特别大的。而这种制作模式是我终于找到一个工匠式的,一个人可在屋子里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尽量简化他这个制作的复杂度。我是比较忽略这个故事和内容的,这个片子要呈现的是一种情绪和人物跟世界的关系。因为讲故事可能我认为主要是大片去做的,技术方面肯定需要一个很强大的资金、团队,这块不是我特别要去考虑的事情。当然我本身也挺热爱技术,如果换现在来拍这部片子肯定画面效果什么要更好,当时我只有500块钱拍了这个片子,用的机器是2000块钱买的DV、非常烂的一个效果。之后,2010年做了《坏诗人》这个电影,制作上也好一些,但也是以人物情绪为主,我当时在南京就很想拍这个片子。我可能整个大的这个东西,我要表达的这种东西可能都会变。如果我还拍片子的话,我希望能够再拍几部片子,这么一个东西。然后这个东西至于它会被多少人看,或者有多少人愿意看,这不是我要考虑的事情。今天在这么冷、这么远一个环境下,还有这些朋友们来看,非常感谢。

  吴宇清:我们想大家能正常的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看到这部电影,正常的来说是有一些冷淡性生理反应。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像我有一个学生他发一个短信给我(我辅导了他一个剧本)然后他说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剧本入围的金鸡百花的一个微电影。他当然知道我是不太在意金鸡百花这样的奖,但他特别高兴,那个短片大概是20分钟、花了4、5万块钱、中间还有汽车的场面,所以我想说那是一种电影。乌青这个电影我自己之所以喜欢,并且把它推荐给四方当代美术馆,是因为我自己挺喜欢这种低成本的东西。因为大的场面之类东西在我这么多年看电影的时候,基本上看得太多,电影里边有一些东西也比较熟悉。说大一点就是不特别的东西,可能在我看是没有价值的。看到南艺搞那个展览,然后李小山的前言里面有几点评价一个绘画作品,我觉得还挺好,不管这个前言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写。他说一个作品的价值第一个是独特性,独特性指的是最好这个像我们电影一个故事,在全世界的范围、历史的时间段里面,电影没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东西,他认为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复杂程度,复杂程度是指这个作品,我们叫构成感这些东西。因为现在这个片子如果我们硬要从故事来说它是很简单的,但是简单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是简洁,人物的情绪是很复杂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其实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没有读过小说,所以更直接。我感觉到这个主角一开始对爬山这件事情是有一个矛盾的心态,因为我自己写过爬山。他有好奇心,所以一开始他会在爬山的过程中,但这种好奇心往往给了他一点苦头吃。比如他砍了一个竹竿打算撑,砍完以后我们发现竹竿特别细、撑着也挺不像那么回事儿。他是个老外,就要玩一下,一玩玩砸了。然后无聊就拿那个矿泉水瓶往天上扔,扔的镜头很难看,矿泉水瓶在天上还能看出一点我们常常所说的那种感觉来,再掉下来把自己砸了。这个就是我想说的人和世界关系,这个关系可以解决,但情绪是复杂的。

  这个片子,包括乌青的写诗写小说,我认为我还是了解一些、他们比较不喜欢说意义,但我个人认为是有一些关联的:活着有个好奇心,你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时候甚至像我们理解叔本华说过人是在得不到的空虚和得到的无聊之间摆荡。所以经常在写作中我们也会说无聊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但是中国的导演甚至作家去直面描述这种状态很少、几乎没有。无聊占据着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聊是指你下一个目标你也够不着,但是你又走在半路上。爬山就是这种感觉,我就爬一半,我也爬不到顶,很无聊,也没有在过程中看到几个漂亮的妞。我是南京人,那个风景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那我要下山去,我还得花力气,往上爬也很累,就很尴尬,我觉得这个状态是人活着挺大的一个状态。我带学生考大学,进来以后觉得就那样,那要退学吗?那退了又该去哪里呢?我这三年到哪打发,对不对?这种问题是人的基本问题,不需要去了解这种知识就会问自己。那么爬山它这些故事如果有一个象征性,就在这儿,这是我一开始进入的角度。

  后半段我也很喜欢,因为它有一个混搭,我们说的把一个类似类型片的东西,本来没有目的。我经常听一个朋友跟我说,我计划一辈子什么当一个乐队的主唱或者拍电影,或者我要娶一个漂亮老婆,我要住多大的房、车,这都是很具体的目的。然后你发现这个目的其实他也就是说说,要是你已经达到了也没什么意思、以后干什么呢,或者只是激励自己、其实根本达不到、只是说说而已。我们发现人生定一个目标里面,有一种很荒谬的东西。好像我们必须要骗自己才能把爬山这个事完成。关于生命、关于诗歌这个人都有,但是是跟日常有关的。他没有把爬山描绘成一个CCTV式的,但也没有特别艺术化、去发现山里面什么特别怪的东西。但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里面,他有让我们感觉到陌生的东西。可能这个稍微有点绕,但最简单的来说我觉得是特别有趣的。因为我有不只一个朋友在青春期想过要自杀,然后那个片中的人物特别有意思,他拿个绳子想要自杀。接下来的一幕特别喜欢,突然间拿那个绳子开始跳绳了。你知道人的思维变化是我们自己也把握不了的,然后这个绳子最初可能被你作为自杀的工具,完了突然变成让你欢乐的一个,就像年轻时候讲一个姑娘让你死、但她也让你觉得活着有点儿意思,这是既矛盾又很好玩的事。大概所有这种主题都是很主观的,完全是自己的说法。其实还是一个缘分,能够有点感觉,原来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我的审美体验,除了这些大场面,其他东西其实有很多种,全世界不同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多种。

  许力炜:我是第二次看这个,今天看了以后我是特别有一种爬山的感觉,就觉得它是在一个神游的状态,就比如中国古人画册页、手卷、他是躺在床上“卧游”,感觉这个人好像身体不太好、然后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中国古代始终是把山林作为一个和尘世对立的另外一种世界。这个人他一开始做的竹竿、扔矿泉水,一开始会显得特别拙劣的感觉,一开始他做不好,进入不好这么一个山的世界。慢慢地最后在他自慰的时候,他开始针对这个进入了,以及后来遇到了女鬼,他真的就变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会感到是在构建一个在山林中非现实的世界,然后试图有自己的逻辑。一个人从现实中进去,一开始不太好进,遇到一些障碍,也可能是他自己的障碍,慢慢的开始和这个世界的逻辑符合。以至于后来他出来的时候好像没有脱离出来,继续沉浸在当中,他已经回不到他原来的这个世界了。这是我看过之后的一个主要的感受,就是飞了又回不来了,但他一开始进入飞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观众有想提问的吗?可能观众还需要酝酿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我想知道那个男演员他在最后回到宾馆的时候他拿起了电话,他说了一串不知道哪里的话,他是给谁打的电话?

  乌青:保加利亚,因为是保加利亚的电影,在这个片子给他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母亲说你以后不要给我寄钱了,他在留学,我爱妈妈之类的。因为他觉得他要死了,花不了那个钱。他对那个女主角说我爱你之类的话,然后他妈妈就莫名其妙的,怎么了?他也没法跟他妈说说我遇到一个女妖怪。他在最后,因为那个指针是指向是准时的,最后一秒钟影片结束了,整个是个悬念,到底是他的幻觉还是这个世界,到底是在哪边。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续集的话,我可能会去做。我当时想象的是真的会有一个门被敲响,但是到他打开以后是谁,是发生什么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我很好奇。这个是最有意思的一点,连我都不知道主人公会发生什么,我自己都很好奇。

  观众1:各位老师好,有一个地方没看懂,为什么他一下子相信那个是真的?我觉得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告示,他后来看到那个告示以后就顺利的进入了那个完全,对那个告示完全相信的状态。在我们看来稍微有一点突然,就不太理解,解释一下。

  乌青:因为这个片子的设定,这个人物他自己认为这个是进到,我个人觉得如果是我,因为我从我自己出发,我看到这样一个告示,我也认为是真的。这可能和正常的这个逻辑不太一样,但是我确实会认为整个生命是荒诞的,随时有可能发生任何一些莫名其妙的不能解释的这样的事情。包括我今天坐在这里,我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非常非常荒诞的事情,因为我昨天晚上在成都。突然间跑到机场,我就跑到机场坐飞机到了这个地方。睡睡觉就跑到这里来,说一下,又要回去,自己是在干什么,我觉得整个事情是很荒诞的,女鬼出现对我来说是一个等级的。这个和他这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她既完全进入了他的生活,但同时最后她也没有,我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出现,所以她又值得期待,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他永远只是一个过程,你不知道,就任何一个人明天出门被车撞死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那这个其实是很好奇的,我们出门会不会被车撞死,这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你不能说我不可能,因为每天都有上百万人被撞死,尤其是现在下雪,昨天我过来的时候又出了一个车祸。我在来的飞机上发生了一个很荒诞的事情,坐我旁边的中年人,他说他儿子是南艺的,他的儿子大一他的老师突然给他打电话,马上从成都飞到南京学校,问他什么事?不说,就说你必须马上过来,非常重要。但是为什么?他就怎么问也不说,很着急,他的儿子可能杀人放火了什么的。他就给他儿子打电话,他说没事儿。说老师为什么让我马上过来呢?他儿子说你来了就知道了。然后老师那边反应是非常激烈的,就是说你不来就要把你儿子送派出所,怎么问什么事他也不说。最后没办法,坐飞机,跟我坐同一趟飞机坐我旁边。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去见他儿子的老师,焦头烂额,这个悬念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两个在飞机上分析了半天。

  吴宇清:不好意思,我插一点,就是因为刚才那个同学提的是挺好的一个问题。据我的了解,有一些创作者,他们创作的经验是不太愿意被我们讲的教育或者文化、或者逻辑去做的。就是我打个比方,比如我今年快到50岁了,那么我在10年前就会父亲跟我讲,说我40到50岁是这样过的,你也会这样过,说会怎么样,考虑别人感受。然后我就会相信我父亲说的话,但是其实我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我可能干了很出格的事,我也不知道这个出格的事是谁指使我干的,这是在我的体验之外。所以讲的那个事儿我们在日常经验里面很多我们猜想的东西是根据教育和总结别人总结,别人告诉你今天我在这儿是不可能有地震的,对吧?那你说为什么?其实他回答不出来,他只是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在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有效,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效,就是这个意思。

  观众1:谢谢,还有一个问题,像我们自己也会拿一些作品,自己做一些设计,画一些画什么的。其实也有很多被别人吐槽,我自己想法就是说你喷我可以,那我做更好的。我自己是这么个心态,行,你今年喷我,明年再看我的作品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个也有非议,心态是怎么样的?听下来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态对不对。

  乌青:我不是非常赞同你这个心态,就是说你要觉得你现在看,觉得我这个东西不好,我努力明年做一个好的东西给你看。我个人不是这样,我就是觉得你觉得不好那是你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做我的东西就行了,我不是为了去创作的,如果我的创作是为了别人,为了讨好别人,为了得到承认,那我完全可以找出你喜好是什么,我再设定你的喜好。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一个怎么取悦,比如说考试就是这样子,他需要做什么题,我把这些题背好了。这个是为了取悦一个考试,那么很多中国拍电影的人,他为了拿奖,他最终(30:55)那些得了奖的,然后他把这些东西一一套到这个片子里面去,我不管他是不是成功,最后是不是成功,这样的创作是对的,就是它太功利了,和我理解的这种创作是背道而驰的。包括商业电影,它就会分析出来,片子和票房,有哪些点,所以我要这么拍。商业电影当然它有它另外的优势,但是如果你是独立电影还要这样去做,还要去讨好观众,我觉得本末倒置。因为我觉得首先你要把自己独立,你这个其实是不独立的,你自己的意识和主观你创作的态度、创作的目的它独立了,你创作你自己满意,就尽量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之后,你拿出去分享,然后有一些人他跟你共同的东西,就是这样然后你们之间可以交流、分享,这个就不是很好。

  观众1:谢谢,谢谢老师。

  主持人:还有观众要提问吗?

  观众2:说实话,是第一次看这种文艺片,一开始都差点睡着了。是我看了以后,觉得整个这个男主角他那个状态应该是处于一个低谷吧,或者有一点点忧郁的感觉。因为他整个爬山的过程中,他没有表现出那种愉悦,和最一开始没有融入那个爬山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到最后就是碰到女鬼到住的地方,又各种的那种不安和焦躁,就反映出了他这个人的一种心境,就是给我感觉这个人他在爬山之前,他可能遇到过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本身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有一些问题的,所以才会把这个影片的思路给延续下去,这是我所认为的。刚刚那个同学问导演一个问题,我觉得我比较欣赏乌青导演是什么?就是拍的东西是别人所没有的,你拍的东西要给别人看到的就是我不一样的一方面。如果像是大片,那电影院放的都有,你是需要找到一个共鸣的人,而你的这个影片所反映出来的这个心境,是你需要找一个共鸣的人,说白了就是把我们心思所表达出来,我不需要什么内容,也不需要什么震撼的那个电影特效什么的。其实说白了,拉近了生活,导演是不是这么回事?

  乌青:你说得挺好。

  观众2:我其实没有问题,其实一开始我是属于一个小睡觉的状态,但是后面看清了这个影片的思路,我觉得就是这样个状态,就是诠释一下,帮大家消化一下,其他的没有了,谢谢。

  乌青:谢谢你的诠释,我觉得你至少你自己在观影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也是看这个片子的一些收获,非常好,很高兴你能有一些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你刚才说到的那个人物状态,因为他算是一个作者的电影,所以基本上是有个人的意识,个人成长的过程什么各方面都有关系。这个无聊目的性,特别强烈的是我初中第一次离家出走,很强烈的要离家出走的愿望。我当时从我老家浙江东部沿海的一个县,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一截一截的班车跑到杭州。我到了以后我就傻了,这是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来这里干什么,当时想离家出走,出来了,然后呢?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互联网,或者查一下高德地图,我真的是一无所知,站到这里。我站在路边,有一个公交车来了我就上去,不知道把我带到哪去,我要去哪里,下一步。那种迷茫,那种无望,还有无聊,这个东西特别强烈。后来回到家以后,我爸妈把我抓回去了,来找我,我又跑了一次。这次跑得更远,跑到了西安,还是这个地方。我想了很久,想起西安可能有一个大雁塔,所以我就去了那个大雁塔。站在那个大雁塔,想起了韩老师的一首诗。我站在大雁塔上把这首诗背了一遍,因为这首诗也很无聊。就是我们爬上去看看风景然后就下来,我就亲身的体验了一次。

  观众3:老师们好,其实我这次来艺考的。想问一个问题,今天其实是我在看片子的时候,我一直把它和蔡明亮导演的《无无眠》进行了对比。可能和刚刚导演所说的那两个不一样,但是我觉得电影是不应该被诠释的。比如说我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也是坐568,在那个大桥另外一边下的车,走长江大桥,我第一次去那个桥,我不知道那个桥有多长,在那个寒冬中我一个人从桥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在那个过程之中,那天特别冷,风特别大,我觉得在那里头看似很平常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情绪,把一些往事给放大开来了,我觉得人是需要在空暇的时候去思考一些东西的时候。特别是我在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就把它和蔡明亮的《无无眠》进行了一个对比,我觉得两个是有很强的相似性,这是我的理解。第二个问题也是蔡明亮导演,他今年夏天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一个《郊游》的放映,就把独立电影、艺术电影放在美术馆白盒子里。我们前几天在上海的时候也是美术馆,就提到一个概念,就把美术馆比喻成一个白盒子,它隔离开了现实,在里面人们可以更加忍耐地去看待这个。我想请问一下各位老师,怎样看待现代这个艺术电影氛围趋势?第二就是电影目的是什么?(39:59)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电影目的是使人找,就做导演的目的是使观众找到自己,通过影像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所属,告诉人为什么要(40:13)。如果把电影放在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的话,那更多的人岂不是更少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电影吗?那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一个影响更多人的机会。我觉得现在有点矛盾的一个问题。

  乌青:第一个你刚才说了南京大桥,因为我坐车过来的时候就经过了南京大桥,这个桥很多年没去过,有点奇怪。我看到有一两个人在走,我就想这么大冷天,在南京大桥上走,可能像你一样,不小心走上了。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如果有一个电影就叫《走南京长江大桥》也挺好的,他从这头走到那头,可能走两个小时。但是他的情绪变成说他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中间想了很多事情,如果你能够把它呈现出来,你要有问题,可能这个问题你是比较困惑的。关于独立电影或者特别小众电影它的传播问题,我觉得是这样,这种电影他首先他要欣赏这样的电影,它的基础是很高的,你把他给一个农民看没有任何价值,他要达到的那个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他需要大量的对电影理解,还有一些哲学的基础,各方面文化艺术的东西,这个东西是需要一步一步经验、学习、思考,最后他达到那个欣赏的点的时候,他再看到这个电影他才有可能产生这种效果。那么这些人他本身就很少,如果你把他的量,把这个电影拿到大街上放,或者拿到电影院里放,真真的是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你给他制造一种,比如说美术馆这样一种相对氛围高端的,能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这样的人他们接触,我认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那么他真的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也没有必要。

  这个数量很怪,每一年每个阶段、每个时期人们喜欢这样一个东西,这个片子这么多年了,过了几年很多人说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等这么多年,包括我的写作,我写那个对白云的赞美,这个诗是2000年写的。到2011年的时候很火,11年过去,很新鲜。因为时间是很漫长的,你的电影可能在2008年以后会被外星人喜欢,所以你不用急于今天就是要被多少人看到、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它有时间、有很多机缘巧合的东西在里边。从时间流线来看这实际上是没有尽头的旅程。

  观众3:谢谢老师。

  观众4:我是第二次来,上次看那个《棉花》,有很多感触。其实今天我带着好奇的心来看这个作品的,我是一个徒步爱好者,喜欢爬山。然后我的年纪是40岁左右,我是一种什么心情来看呢?我就觉得人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爬山的。很多时候人想静静地走一段路,去爬山。但是看那个女师讲的,我一开始进来的时候我也去想,这个影片不是那么吸引我,而且我有习惯喜欢拍一点那个截图。这个片子我只截了两个图,第一个图就是他把那个绳子挂上树梢,第一个感觉就是大家一看就明白有想结束生命的意思,完了以后他够不着,他垫了一块砖这类的东西,就截了这么两幅图。我觉得这个场景有点打动我,为什么?人有时候就是念头吧,对于生命的理解还有一些东西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我自己走天山走了很多。我是想要看到山的那种景色,说实话我从镜头里感觉不到那个山的美,和我想象中的有差别。然后你选择这个演员非常有意思,这个男主角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是他身材也非常健硕,相貌也不咋地。如果不是因为咱们这个推荐,我可能在网上不会搜到这部片子。但是我很有幸,偏偏看到了这个东西,它是带给自己一些思考。因为同时我今天邀请我另外一个朋友,我当时看这个片子里头有些镜头可能,如果年龄比较小还不太合适,因为我儿子才高中,我觉得有些东西没让看。为啥?因为我觉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正能量的东西,我不希望一个孩子看不懂又问不出来,我不知道您听懂我说的意思了没有。就希望镜头语言给人怎么说呢,看了以后想思考,思考以后我开心,但这个片子我看完以后心有点塞。

  乌青:确实是一部心塞的电影,真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您这个我觉得很健康,正能量。因为我们都知道适当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而且你在大自然中更加融入这个。我小的时候,因为我这个年纪,我现在也37岁,我小的时候第一次撸管时候充满罪恶感,我是一个坏人,我可能会被抓起来。我在初中的时候,那个年代很封闭,非常恐惧,有一天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中学生百科全书》,上面就有一个章节说,是正常的,当时有一种被无罪释放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可能就自杀了。这个电影告诉你没有人会责怪你,这是非常正向的。

  观众4:我对镜头的感觉有点,因为我是母亲,而且巧合的是我也是个儿子,孩子也大了,这种生理现象不一定正常,我看到愉悦,你知道吗?不管他爬山也好,身体满足也好。

  乌青:因为片子分成喜剧或者悬疑片,如果要分类它一定不是喜剧。我也是一个徒步爱好者,我走了很多的路,跟你的体会,我路上遇到很多像你一样的,他们在寻找一些东西,我也寻找东西。但是他们好像都是在寻找东西,可寻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互相之间还是可以交流的,可以沟通,觉得很好。

  观众4:谢谢导演,我听您说了一个,我怎么来表述目前这种感觉呢,因为这是2008年的片子,距现在七八年的时间,听您刚才讲述,很多东西要沉淀一下,心境不一样,这个小说的题目是《唯有爬山可以阻止我对自己开枪》,实际上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做一个调整,其实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分泌多巴胺让人兴奋、让人开心。我不知道您这个题目跟这个片子是不是……

  乌青:这个标题实际上是来自于美国的一部著名的小说《白鲸》的一句话,就是说因为美国人有个出海情结,他们总是梦想有一条船到海上,也是一种放纵或者是一个……整个状态是一样的,他那个小说是去捕鲸,其实这个也很无聊,因为他就是要挑战一下,或者说最后又搞得很惨。那个船长一定要把那个鲸干掉,把整艘船的人都弄上来,可能就这么个东西。

  观众4:谢谢导演,今天感觉就是讲说两个字无聊。

  吴宇清:可能是不太准确的理解,其实人有时候会希望从自己的收获里面逃开一段时间,这么讲可能就比较简单,唯有出海才能停止让我对自己举起枪。他喝多了,然后他也不觉得人生有那么的有趣的意义,他喝多了就想把自己干掉。但是出海有一个选择,可能是这么个意思。

  乌青:我们喝咖啡的那个星巴克这个品牌就来自于这个小说,因为那个创始人喜欢那部小说。

  观众5:刚才提到那个小时候我也想起来,因为小时候我以前大概两三年前,在天涯(53:25)上面登过这个小说,记得很搞笑,可能是最搞笑的一个小说了。没有想到后来把它拍成电影,因为乌青之前也拍过短片,好像不是说拿自己的小说去改编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挺好奇的,因为好像一般人小说写完就比较完整就完成了,不会想要自己把它拿出来再拍一遍那种感觉。包括电影不一样,有些小说是不分章节,但电影里面一二三四分着段。所以想问一下,当初是怎么想的会想要把自己之前写的小说拍成电影,而且拍完之后感觉和写小说时候比起来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乌青:就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我才要去做,核心的东西情绪上的东西是一样的,我肯定不会一模一样的,把小说的情节搬到电影里边,包括结构上和细节上,我觉得它应该能够……我为什么写诗,同时也写小说,还想去拍电影呢?做一些其他的艺术的活动,就是因为我觉得它可以满足,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满足你不同的表达方式,跟这个世界的一个沟通方式。电影它的魅力之一就是它会综合,可以呈现出来,他有他自己的一套东西,和文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和小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还是挺愿意改变自己的东西,之前我也想过拍,比如说我一度特别想把博尔赫斯的《南方》拍成电影,那个非常痛苦,所以我希望把自己喜欢的小说,甚至诗也有可能尝试着把它变成电影。反过来我也尝试着,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很多是来自于我看电影给我的灵感,有一些小说可能偏向于画面感,甚至一些诗。好几方面东西融在一起,很好玩。

  观众5:我想问一下,电影里面整个中间有一段(56:33)歌,但其实我个人感觉我不太喜欢,甚至感觉有点煽情。其实我自己觉得挺喜欢很安静的状态,里面表演挺搞笑的。不过是里边很荒诞的情节,因为我一开始好像演员很有军人气质的感觉,结果后来发现不太一样,有一点憨豆的感觉。因为这个电影我觉得有点卓别林的那种感觉,其实是挺喜剧的,但是我觉得最后我没有分出来,我觉得更有意思吧,因为我自己也是在杭州时候有一次去给人买早饭,买过之后走错路迷路了,不小心跑到一个山上,很开心的就爬了,爬了两个小时,爬了一圈发现挺爽的。是一个转折吧,我想问一下,因为那一段我个人感觉有点怪,当时怎么想的?这个在小说里面是没有的。

  乌青: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关于配乐的事情,在做这部片子的时候,只有500块钱,但是我后面一部片子我就找了南京的(58:33)做了一个原创的配乐,我觉得效果还是挺好的。如果这个片子当时找到好的配乐,确实可能会效果更好。至于这首歌你说它有点生硬,有点突兀,这个也许是这样的,但是我个人有时候挺喜欢突兀的东西,一个歌手,一个小说唱一遍钱也不多,很少。这个小说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情绪和这个电影比较合,就放在里边。

  观众5:最后还想问一下,下次再拍的话,如果钱多一点的话,你会不会想要去找一个摄影师?

  乌青:我非常想当摄影师,我一直梦想找一个摄影师,如果能够沟通的话,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的摄影师,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自己做,源于我自己非常懂我自己,就是我翻遍了这些摄影师和导演,我知道他想要什么。如果像王家卫和杜可风的话,他们这种东西,这个比较难。我一定会想办法尽量去找一个摄影师,很可能还是这种比较无所事事的东西。

  观众6:不好意思,我问一下,那个中间有一个佛友指了指男主,是发现了什么?

  乌青:他就是一个和尚,当然演员没有完全像和尚(61:26)他知道的是什么呢?这里边可能有一点暗示,比较有趣的是《白蛇传》里头,那个是法海,片子的女主是蛇妖,主人公其实是许仙。那个出现的蛇妖就是白素贞,但是来吃他的实际上是小青,所以最后如果是有一个蛇妖来了,但不是他碰到的,是这个蛇的妹妹。开玩笑的,瞎说的,好玩的一个解释。我想把这些可能性或者有趣的东西放在这个片子里边做点缀。另外一点,是因为这个演员是出那500块钱的人,就是制片人。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的嘉宾和导演,给我们分享,再次感谢到现场观影的观众们。四方当代美术馆“山间电影院”的四次放映活动在年前全部结束,之前放映过李珞的《李文漫游东湖》、松太加的《河》、周浩的《棉花》以及这次乌青的《爬山小说》。每一次映后谈都会发布在我们的微信和微博平台,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再仔细翻阅一下。在以后我们还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活动,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消息推送,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