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管治香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管治香港》读后感摘抄

2022-04-12 03:02: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管治香港》读后感摘抄

  《管治香港》是一本由李彭廣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98,页数:20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治香港》精选点评:

  ●扎實的研究

  ●值得一读

  ●扎實的研究

  ●档案解密了,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这学期选了两节李彭广的课,这老师除了英语说的慢点,人其实特别好,名声在外,研究也做得好。"很难接受香港这个充满创造力、自发性和干劲的社会里,并不是拥有如想象中那么多诚信正直、有才干和持独特意见的人士。"

  ●回归后香港公务员管治水平的整体滑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回归前设定并维护整个基本架构的是英国海外公务员系统,一旦抽离了这个系统,香港的公务员队伍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

  ●英国为了对抗远东地区gongchan 主义的蔓延,在香港组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凸显中国文化中自由且反ma克思的思想因素,构筑社会主流思想价值体系,进而影响整个华人群体对gongchan主义的态度。 一,这就很容易理解中国在海外不断建立Confucius学院的原因了 二,钱宾四先生创建的新亚书院是否承担了相似的功能? 另外,书中未涉及,五六十年代港英government推行democracy的努力遭遇到了一股强大力量的干扰和反对,这股力量来自于......

  ●缺乏处理历史变迁的深度,同时颇有招魂术的感觉。

  ●确实虎头蛇尾一点,不过仍有参考价值。大河当前,唯会水者泅之。

  ●港英時期成功的公務員系統與管治能力的產生離不開宗主國對優秀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機制,而SAR政府並沒有建立一個與之相應的機制來維持原有的管制系統,進而導致當下的管制困局。

  《管治香港》读后感(一):真为那个价格不值!牛头不对马嘴

  就这么本破书,薄薄一本,大部分都是翻译所谓的解密档案,啥探讨分析都没有,下几个结论也丝毫看不到论证过程,就这居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联系那人是关系户吧?作者是岭南大学的,看来这家学校堪忧啊!香港搞社科的就是这么搞的?根本看不到哪怕一点学术态度,连个国内的硕士都不如!

  《管治香港》读后感(二):管治香港:英国解密档案的启示

  《管治香港》读后感(三):筆記

  ﹣如果想藉此書讀到些政治分析,拆解港英政府的政治分析、策略,恐怕這本書未能幫到讀者。

  ﹣書中基本上是作者透過翻查70年或以前解密的英國檔案,‘揭露’了部份英國政府與香港殖民地政府的互動與管治。估計因為很多資料其實還沒有被解密,有更多的東西其實是我們暫時無法了解的。

  ﹣作者的他的序/引言中提到,寫這書的其中一個本意,是想借鑑港英時代的管治體系,來審視今天香港為甚麼出現亂局。從書中所披露的資料看來,港英政府的殖民管治系統有條不亂,加上宏觀的國際政治分析,配以足夠的調研隊伍,看來是他們管治的重要基石。我無法評論今天香港政府的‘配置’,亦懷疑中央政府亦有配備一定的社會調研以至情報搜集。

  ﹣今天香港所面對的政治困局,說實在的與戰後的香港又很不一樣,當時重點是國共在香港對恃,港人借香港作為避難的地方,英國以香港為反共的橋頭堡;今天英國勢力有限,國民黨/台灣在港基本不怎活躍,某程度現在是中國與美國對抗的場惑,加上港人對政府以至國內抱有很大的懷疑........

  - 書中比較詳細介紹了麥理浩那時的策略規劃,利用七十年代盡快將香港社會的發展水平拋離內地,換取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的籌碼。不管當時港英的動機如何,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大多在享受並感謝70年代的努力。

  ﹣另一很‘懷舊’的是,書中提到很多我們小時候會聽到的政治名詞,像行政局/立法局,一些政府部門像按察司、銓敍司、布政司、輔政司、參贊等。今天的甚麼政治問責局長,那些名字都‘拗’口‘摻’手,中文水平如此低劣,令人費解。

  ﹣一些保護廣州話的朋友聽到可能很高興,當年來香港做政務管的外國人,全都要學1﹣2年的廣東話!

  《管治香港》读后感(四):英国从殖民香港中得到了什么?

  利益。

  在殖民地管治上,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殖民系统和政策。欧洲大陆如法国等国家在开拓殖民地的运动中,一般希望能永久驻扎在当地,甚至把殖民地列入国家的海外省,因此在统治阶段中,往往较多地采取暴力和高压。而历史的进程已经证明,压迫式的殖民管治并不可行,当地人民的反抗情绪,会伴随着高压政策而愈发激烈,进而演化成推翻殖民政府的革命。 而英国殖民政策则不尽相同,它的最大特点所在,不在于思想教育或者暴力镇压,而是深信,在一个适当的时间会以一个适当的方式将殖民地交回给当地人管理。 由此,英国政府采用了一种“过客”的心态来管理海外领地:在政治领域,尽可能完整地移植英国本土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到殖民地之上,按照英国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来设计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同时选择与殖民地内的政党合作,开放政府,以确保能够用最少的官员,达到最有效率的管治;在经济领域,则注重推行各种福利措施来降低殖民地人民发生暴动的可能性,维持殖民地的稳定,并扶持英资财团的势力,最大限度地掠夺殖民地资源。 香港这个地方,至上世纪50年代,英国的管治虽已实施100多年,香港仍只能依赖少量转口贸易生存,产业结构单一化,没有像样的现代大工业。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只有31 .5亿港元,人均1400港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不到250美元,其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还比不上广州、上海,更难与欧美的大都市相提并论。有些西方学者说,香港直至50年代初,还是一个“穷酸破败的贫民城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得以改变。1967年,香港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反对殖民统治的社会暴动。这之后,港英政府终于开始采取各种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权利的善治。在总督麦理浩(Sir MurrayMaclehose)的带领之下,殖民政府先后创立了廉政公署整治官员贪污,设劳工署调解劳资纠纷,制定解雇补偿等劳工保护法例,同时启动长期建公屋和居者有其屋计划,以及九年制免费基础教育,从而打下了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麦理浩时代的上述种种社会福利改革和建设,常常被看作抚平六七暴动所带来的伤痛,以及创造香港进一步经济发展的条件。然而,此书作者李彭广教授从英国解密的档案中却发现,隐藏于殖民政府锐意进取型社会改革与进步背后的,其实是英国一种精明的战略部署,目的是“为英国政府创造与中国政府谈判香港前途的筹码”。 换言之,英国政府计划用最短的时间尽量提升香港各方面的发展和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以此突出香港社会和制度的优势,从而影响中国政府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态度和政策。这种安排,既能成功凝聚香港各阶层的力量,也同时可以为英国创造出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战略目标,布局可说是十分高明。 在经济上,在港大创办人、前港督卢押爵士(LordLugard)的倡议下,英国开始在香港奉行“间接管治”(indirectrule)政策,即殖民地政府输出经济利益(例如土地)予以本地有名望的土豪劣绅,以要求他们与政府合作,协助管理香港。而在政治上,麦理浩则提出了有限度的政制改革,开放部分政治权力给予港人,加强港人对殖民政权和本土化发展的认同。 在殖民早期,港英政府曾实行赤裸裸的政治歧视政策,英国人几乎占据了政府部门所有的高级职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香港华人,在政治上则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华人不许涉足高级酒店和私人会所,甚至禁止在山顶一带的洋人住宅区度宿。有些法例甚至规定,华人无通行证晚间不准出门,不得举行或参加公共集会。港英政府在1882年还颁布一项法令,其中规定:“总督有权禁止任何非英国籍居民居住香港,……并有权决定该人应行离港之日期。” 在麦理浩的推动下,高级公务员本地化的进程开始加快。1966年,在146个政府高层职位中(包括司法部门),只有24个职位是由本地人士担任。1977年,在政务官所谓首长级的337名官员中,本港人士已经占到35.2%,共142人;到了1982年在611名政务官中,本地人占45%,增幅达到81%之多。 但是事实上,对于港英政府来说,政治权力的开放,将极度不利于对香港的统治,因为在英国政府看来,港府部分重要职位,基于英国国家安全需要,仍需要由英人执掌。间接管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暴动,从而为殖民管治和政府施政取得有限但必须的制度性支持,因此也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本地华人高级政治精英。 在一份1974年由当时的香港布政司司长罗弼时(SirD enys Roberts)送交给英国外交部的机密信件中,罗弼时详尽讨论了香港官僚体系的国家安全问题。罗认为,伴随着香港政府官员本土化加深的趋势,华人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攀上政府高层官位,并大范围接触到政府的核心文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罗建议将现有的高级官员职位分为两部分,甲部(ListA)包括总督、布政司、保安司、政治部主任等,必须由英人出任,且大都需来自英国殖民地公务员队伍的政务体系之中;乙部(List B )包括律政司、公务员事务司、财政司、副警务处司等,虽然不一定必须要由英人出任,但都应该由英人出任才合适。如果有华人官员出任这些高级职位时,部分涉及到高级机密的文件,将会提高阅读权限,以避免华人接触。 说到底,英国人并未接纳香港人作为自己的子民,各个管治权谋的交叉使用,只是最大化统治效益的诸种手段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