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8大案》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3·8大案》观后感摘抄

2020-11-06 06:2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8大案》观后感摘抄

  《3·8大案》是一部由黄净伟执导,李宏伟 / 刘毅 / 郑青山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8大案》精选点评:

  ●曾经在哈尔滨的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狂魔手下24条人命》就是说的这事儿,当时小,记忆力非常好,那五个罪犯的名字我现在还都记得

  ●喜欢犯罪心理学的的应该看看 很有事务价值

  ●还是很真实的,最后的罪犯采访当时小时不爱看,大了才知道可贵

  ●最后一集对真实案犯的访谈,感觉特别有感触,唯有一声唏嘘

  ●混世魔王加上吊儿郎当,那时候还不是现在的大沈阳……

  ●故事本身很有意思。导演的最后的丑陋嘴脸很恶心,负分。

  ●那个局长想了一宿就想出破案的关键了

  ●纪录片风格

  ●震撼

  ●真实、精彩、带劲

  《3·8大案》观后感(一):黄净伟导演

  今天用一天时间看完3、8大案,说实话这片子拍得非常成功。特别是结局最后对五位罪犯的临决访谈,可以说这片子开创了先例,以后永远不会有这么真实片子了。我刚刚看到有些人网评说最后访谈导演拿罪犯开涮,难道这些罪犯不应该曝光吗?还应该保护起来吗?应该宽大处理吗?杀了这么多人,说真的,如没有现在的严刑,现在社会怎么乱,事情是没有到自己头上。

  在此,我向黄净伟导演致敬。今天算来,黄导演64岁了.我祝他。

  《3·8大案》观后感(二):你快对沈阳人民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吧,你急死我了

  导演所谓的社会调查研究就是和罪犯讨论犯罪技术问题?这是不是恰好违背了被采访者人不想在剧中透露细节的初衷?(冷热兵器比较).调查对象都深刻忏悔,甚至痛哭流涕就是配合他所谓研究?敢有一个缄默不语,不愿吐露心声就是不配合?就站到道德高地高声训斥?犯人也是人,也有最基本的人权,言论的自由权也包括沉默不语的权利和回避的权利。为什么每个罪犯都要整齐划一忏悔?人性是很多样的复杂的,你没站到他的位置,你就没办法体会他的真切感受。 王犯自觉犯罪情节比较其他人轻,但也判了个死刑,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有抵触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可能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大案要案在人治社会中人为地就会倾向于整齐划一地重罚,这才能够“大快人心”,也是政治需求。另外他绝对是上告无门的,在当时的中国司法程序中,二审绝对会维持原判的。我认为,对于所谓的犯罪调查就是原本原貌地反应社会现实和犯罪心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多参与自己主观态度,采访视频结束加上一句“王文绪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更显导演心胸狭窄,展业素质的低下

  《3·8大案》观后感(三):亮点震撼到了我

  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就听闻三八大案的沈阳人,第一次完整看到了这部纪实。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 亮点在导演访谈主犯孙德林和其他四个罪犯这一个场景。孙德林的老练睿智搭配他的心狠手黑,确实是东北悍匪的突出代表。他评价汪氏兄弟的一句“怕惊不怕死”很到位,能做到时刻头脑清醒,厉害拿捏准确,胆大而心细的人又有几个。可惜了这样一个生不逢时的人——如果换在美国就是教父,换在战争时期就是军事家。

  2. 大量的非专业演员精彩的本色演出,加上有审讯罪犯等大量真实录像,使这部片子很引人入胜,尤其是吸引对三八案有深刻记忆本地人。

  3. 这部片子有政治宣传的需要,所以关于会议场面描写本应大量删减。对领导的描写有歌功颂德,添油加醋的成分,不过毕竟这不是独立电影,难免。

  4. 应该反思的是在那个时代杀人抢劫是一条很具有吸引力的道路,抢到100万可以换10个房子,按照今天的物价至少要千万以上,所以今天没人去抢钱——抬着太沉。另外当年户口档案统计原始,视频监控不发达,对比来说当时的警官们虽然长得腐败,不过确实功夫更过硬。

  5. 话说回来,就算在当时也有人下海捞金,积累了巨额财富。对比之下,一方面机会不均等,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社会从设计上仍有严重缺陷,另一方面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获得财富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劳动,让这些本来有才能的人自己选择堕落。每次作案只是解渴,来的钱也被随意的快速挥霍,于是再次作案,如此恶性循环,饮鸩止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