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望长安》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望长安》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1-06 06:4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望长安》经典观后感有感

  《望长安》是一部由周亚非 / 周亚平执导,高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望长安》精选点评:

  ●还不错啊~

  ●看了几集 秦砖汉瓦 中国原点 …… 编排的比较凌乱 解说有点大舌头 撰稿不错

  ●拖拖拉拉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说了啥,不禁很沮丧,怀疑观看的意义。不能怨人家太宏观太泛泛,只能怪自个儿脑子不好使,记性差,底子弱。

  ●想起那句话,举目望日,不见长安。只能做普及知识用,比较乱。

  ●西望长安,梦回汉唐,那繁华的都城,终究湮没在历史的长流中

  ●本来园林史复习累了,打算一边听一边画快题,结果……听几句就有一个知识点

  ●故事线好凌乱。。地底的兵马俑和阿房宫的遗址是长安,盛唐时的仙风道骨和禅影佛光的交织是长安,秦腔 腰鼓 皮影 信天游 紫阳民歌也是长安,周秦汉唐皆成云烟,唯留下长安梦令人神往。

  ●望长安,聊陕西(解说词写的真好)

  ●望的哪只是“长安”和“周秦汉唐”,还有今天的陕北、陕南和关中。没有全集中在流水账式的古代史上是个惊喜,不然真的审美疲劳了。“雁塔题名”那一集感觉像看《唐之韵》,这种一脉形成的韵味确实适合唐代啊。总之,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质朴,像黄土地。

  ●条理比较乱..但是普及得还周到..

  《望长安》观后感(一):长安

  

E1 秦砖汉瓦

秦砖书写:维天降临,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秦砖

汉瓦标示:汉并天下。

汉瓦

秦砖汉瓦,已经超越字面意思,标志着辉煌的古老中国文明。

第一集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开始拉开序幕,讲述秦帝国把现有的四分五裂600余年的国土统一起来。讲述汉家文化则从“千秋万代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的咸阳原开始,通过汉阳陵的陶俑,和武帝的茂陵,粗粗介绍汉家文化在秦基础上进一步的开拓和完善。秦皇汉武,基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轮廓。

秦砖汉瓦的意义,除去字面意思,更意指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

  《望长安》观后感(二):感悟《望长安》(转)

  2009年09月04日 08:23华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谁拥有强大的经济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即所谓“以文化定输赢”。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尽管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面向世界的大门关得严实,“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更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灾难,而

  这场灾难的根源,在于文化。请想一下,当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定位为 “封建主义文化”,又把外来文化一股脑儿全看成是“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文化”时,那这个国家还能有什么前途呢?

  发端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文化觉醒的必然结果,30年来,中国人对于文化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进行文化建设的自觉也日渐增强。最近,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播出、并产生了巨大反响的10集电视专题片《望长安》,就是近年来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几个朝代都定都长安。唐代的长安,当时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磨合的广阔平台。这样一段辉煌历史,使得长安这两个字,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域概念,更是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要使中国文化拥有应有的地位、产生应有的影响,梳理长安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寻找强有力的根基和支撑,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对长安文化的梳理上,《望长安》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甚至出类拔萃。

  《望长安》不仅仅展示了周秦汉唐特别是唐时期的长安是如何繁荣、强盛,还尽可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之所以繁荣、强盛的原因。台湾学者许倬云曾用8个字状绘唐朝的社会形态:“包容之量,消化之功。”“包容之量”指的是面对八面来风敢于敞开胸怀的度量,而“消化之功”则指的是对外来文化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吸收的能力。对必须以一种健康的大国心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谋求发展的中国来说,《望长安》的这种深刻揭示,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望长安》是在回望中国历史的辉煌,镜头的推拉摇移和娓娓动听的解说中流露出甚或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是理所当然的。笔者历来反对以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文化遗产,但和这种态度同样有害的,是五花八门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行。而且,由于后一种态度往往以“爱国”为伪装,危害将会更烈。《望长安》的创作者们,是以一种大国国民的平和心态,来从事一次庄严而意义深远的制作,作品的解说词和镜头语言,皆平实而谦和,没有任何的浮躁和喧嚣。这种态度对观众潜移默化作用之重要,丝毫不在作品内容所能起到的作用之下。

  《望长安》中的“望”,首先是“回望”,同时也是“展望”。作为大唐后裔,我们固然有理由因祖先的业绩自豪,但我们更有责任把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中华民族的前程辉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如同自己的祖先那样,敞开胸怀,去沐浴八面来风!

  《望长安》观后感(三):《望长安》 解说词

  

第一集 秦砖汉瓦

  车辚辚,马萧萧,这个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军容整齐而宏大的军阵,似乎正在步入一个箭镞纷飞,鲜血横流的战场。   作家 贾平凹:“秦王骑虎游八极,气势呢特别震人的。”   又仿佛凝固了前行的步伐,凝固了流逝的时间,兵马俑,这个苏醒的地下军团,以其古典的静穆,言说着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战功。   作家 高建群: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你我,我感到就像看着我们村子的那些人一样。”   栩栩如生的表情,如真人般的躯体,他们传达出的气势如虹,不可抗拒的威严,令人想见秦始皇荡平六合,一统江山的伟业。   作家 陈忠实: “兵马俑就给我们一个更悠远的,一种历史的,几乎是直接的一种感受,一下子就把你推到秦代。”   陕西古称秦地,秦人的祖先是东夷的一支,姓赢,曾在渭河上游天水一带,为周天子养马,被封在此地,建秦国。战国时,秦已位列七雄,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秦迅速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击败六国,一统天下,国都咸阳。中国从此踏上了大一统的征程。西方世界对东方中国的想象,最初依托的便是这个统一帝国的形象。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秦,能够统一,把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并兼天下,这个当然是件非常大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它从整个的制度上,它是统一起来了。那么这个制度一传流了下来。秦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秦朝建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实行土地私有,没收天下兵器,这一系列奠定中国人,万事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壮举,犹如这条完全不同于周代礼器,缓慢运动纹饰的青铜龙,将时代卷时了颤动的韵律,给人以,在永恒运动中舞蹈的印象。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现在民族的产生无非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致稳固的一个疆域之内,说着大家互相都能听懂的语言,拥有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的大致相同的信仰,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这条件实际上在秦始皇的统一措施里面都体现了,那么为这个现代的民族,特别是为汉族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果秦长久的话,咱们现在应该叫秦族,而不是汉族。”   共同的生活地域,是统一文化的空间条件,秦完全彻底地废除了周代以来的封帮建国制度,粉碎地区堡垒,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廷的政令、军令之下。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田旭东: “公元前的213年左右,秦始皇命令大将军蒙恬,把当时战国时期,像秦国赵国燕国这样三国的长城连成一片,这样就修起了一条西起于甘肃临洮,东到辽东郡这样一个万里长城。”   秦始皇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对匈奴以及后来崛起的其它北方蛮族是一个阻谒力量,那些觊觎中原王朝的铁骑,必须在承受重大牺牲之后,才能攻破长城,进入中原腹地,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秦始皇还修建了从首都咸阳出发作辐射形状直达各郡的道路,北到辽东,南到长沙,像蛛网一样密布全国,就像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在崛起的罗马帝国一样,条条大路通咸阳的壮观景象,不仅有利于武装部队的机动性,更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相异者趋同,地域差距缩小。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秦始皇就通过建立这么一个宏大的交通网络,确确实实地使中国的疆域从此稳固下来了。”   在一个分裂五百年之久,极为动荡的土地上,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秦始皇创立了一套足够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延续了2100余年,秦始皇的这一伟业,足以与恺撒和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影响力比他们更为长久,命中注定,秦始皇也许是那些重塑人类最有力的天才之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代它不光是一个朝代的称谓,它是一个地域的称谓,秦川、秦地,它是一个族群的称谓,秦人。”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破一国,便仿效其宫殿建筑在咸阳北塬上兴建宫室,当年的咸阳建筑群集中了六国的能工巧匠和建筑风格。与此同时,秦始皇将被灭六国的贵族迁居咸阳居住,这是炫耀国势的强盛也是政治控制的考量。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汇,由此悄然而漫长地浸润秦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始皇还是一个多元集纳的一个皇帝,秦朝当大官并且掌大权的,那些大臣将军谋士很少有秦地人,都是外面引进的人才。引进人才,你来,只要你的主意好,谋士的主意好,只要你的武艺好,将军的武艺好,我就用你。所以它又是一种多元文化,李斯、尉撩来自魏国,商鞅来自卫国,并带来了李悝的《法经》促成了秦律的形成,还有吕不韦、白起、蒙恬王翦等非秦籍人士,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文武才俊,纷纷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推动了秦国走向强大,并最终一统天下,也加快了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合。”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创世纪般的作为在二千年后一个遥远的国度,还让一位智者困惑不已,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写的《长城和书》的一文中曾经感慨,修长长城巨堑和采用暴力手段来对付儒家学派的崇古思想,使他感到难以解释的折服。同时感到不安,他将这样的举措理解为强权和恐惧,开创与封闭的人性矛盾。太阳纹瓦当里闪现着秦帝国威震四方的阳光,然而在强光的一侧,恐惧的阴影在晃动,那是对死亡的恐惧它笼罩着秦始皇,促使年轻的赢政在做秦国国王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墓群,他要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将在世的统治延续到来生,将阳光下的辉煌延展到黄土地下,据历史家司马迁说,始皇的陵寝经营了三十六年,役用工匠七十万人,不少匠役因为熟悉内情过多而被活埋在陵寝之内。   厚重的封土给秦始皇陵带来了无尽的猜想和探究,而更多的神奇随着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为人感知。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国家文物局和陕西,就成立了一个考古队,刚开始的时候就三五个人,想着过去一周的时间,都从西安过去的,一周时间就可以结束了,结果他们过去以后,挖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兵马俑还是挖掘了大概到三分之一。” 1978年9月,法国前总结希拉克,参观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文化学者 余秋雨: “这是试图把一个伟大的文明用军事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努力,有的时候一个文明的延续它需要一种强力,那么这个强力,兵马俑体现出来了,而兵马俑的阵势,正能够预示这个文明最后能够囊括四海。”   今天兵马俑已经成为陕西的,文化符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海内外宾客无不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前留下由衷的赞叹。   如果说秦俑将无数的神秘隐藏在庄严肃穆威武雄壮之中,那和汉俑则将俗世生活的热情和造型艺术的精致融为一体,即便是在地下埋葬千年之后,也依然令人为之动容。 1990年五月,伴随着咸阳机场专用公路的修建,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随工清理和考古勘探。   这位生前崇奉黄老一心清静无为的景帝刘启他深藏于地下的奢华寐宫终于重见天日。   汉俑的尺寸比秦俑小,但很讲究比例,更追求个性特征的表现,脸庞轮廓,五官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丰富而传神,被时间脱去了衣裳裙甲的裸俑,清楚地显示出制作者们对形体的比例、线条和轮廓的准确把握。   汉朝皇帝从秦朝那里继承完善了帝国的行政制度和官僚体系。考古挖掘的汉阳陵13个陪葬坑每个坑各有侧重,分别代表生前的各类官署。   出土织女俑的坑代表纺织部,有大量炭化粮食出土的坑是饮食部,而有一排排整齐的宦官俑的地方,自然就代表了侍候皇帝的太监部了。   陕西考古研究院 院长 焦南峰: “西汉帝陵的这个丛葬坑呢,它代表的是当时西汉王朝的那些机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如果国家能够允许我把汉阳陵的这些丛葬坑挖完,我想我们会重新编出一个西汉的百官公卿表。”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长安的纨绔子弟时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是贵族聚居地的别称,缘起便是因为西汉时的富家豪族,都被要求在五个帝陵附近集中居住。   五陵中最为庞大的茂陵湮没于古松蔓草之间,土阙残存,而墓主人汉武大帝,以他的一世豪雄,在史册中获得了永生。   秦皇汉武,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常把汉武帝与秦始皇嬴政相提并论。汉武帝对内倡农兴商,富民强兵,对外抗击匈奴,沟通西域,他一系列的开疆拓土的努力,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大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 “因此应该说,当一个国家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个时代,在西汉的统治者,在汉长安城,去开始的活动,做出来的,再一个,我们好多制度,比如像那个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公元前500年,孔子已经提出来了,是孔子创立的,但形成国家的统治思想,主体意识形态是在汉代,汉人把它确立出来,汉代进行解释的,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而且一直待续了2000年,和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甚至到现代。” “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在位五十余年去世后,汉武帝迁入到自己修建的超级陵墓之中,他的身旁有多位后妃大臣陪葬,其中东侧一公里处,是他心爱的大将霍去病,这是一位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年青将军,他17岁开始随舅父卫青出击匈奴,屡破匈奴精锐兵马,封狼居胥,霍去病二十三岁时溘然长逝,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绝响。象征着祁连山的霍去病墓冢,至今雄视着八百里秦川。   在与匈奴的关系上,汉代有风卷残云退敌万里的辉煌纪录,也有委曲求全,和睦共处的权宜之策,而正是后者拓展了文化交流,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单于和亲映现着当时汉匈和亲的盛事。围绕着与匈奴的关系,在刀光剑影烽烟滚滚的背景上,西汉开启了一个活跃的,中外交流的伟大时代。   陕西城固的张骞墓,千百年来纪念着这位首开丝绸之路,在史上被誉为凿空的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便张骞的军事外交之行,却实现了汉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通道。随之而来的是西域的葡萄、石榴、蚕豆等十几种植物逐渐落户中原。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也传到汉族民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时代给予他一个机会,给予他一个使命,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机会,他依靠自己的坚忍不拔的这个毅力实现了人类的一个壮举,所以汉书里边讲,张骞凿空西域,这是对他非常恰当的一个评价。那么,他实际上,就是把西域之路直接打开了,从这个时代开始,就是官方正式承认这条丝绸之路。”   公元前105年,西汉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当汉朝使臣在安息国王面前,展开华丽光艳的丝绸时,丝绸之路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张骞的巨大影响力延及东汉,原来在宫廷里,抄写公文的咸阳人班超,决意以张骞为自己的榜样,一展大丈夫的宏图之志。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要做大丈夫应该怎么办,要立功异域,到外边去,建议自己的功业,所以他后来就带着36个人闯荡西域去了,平定了西域,这非常不简单,就少数几个人,把一个西域那么多国家安定下来,而且安定了几十年,这非常了不起的。”   投笔从戎的班超,巩固了丝绸之路。此后悠长的岁月里,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借助丝绸打开的对话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丝绸之路在文化的意义上,也很了不起,很伟大,所以西方学者讲,这是世界文明的一个主轴啊,这是不错的,我想应该是在明代嘉峪关封关以前,从张骞以后大概一千五六百年之间,它承担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应该是很了不起的。”   丝绸是中国和和西方贸易的第一种商品,在罗马帝国这种神奇的织物成为时尚的奢侈品,它对人体的形态的勾勒和传达甚至引起哲学家赛内加的道德恐慌。尽管元老院多次颁发禁穿丝绸的法令,但还是抵挡不住罗马人对它的痴迷,罗马为了从东方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时间留的比较长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大的其实是两个,一个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一个是东方的秦汉帝国,因为秦的时间太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大汉帝国吧,这两个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几乎是把地球的东西半球压住了,两个伟大的文明,把这个地球压住了。”   秦汉和罗马帝国,两个不同的国家形态,两个不同的政治中心,在地球的两端在同一个时代做出的同样伟大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这十二个字,昭告了秦始皇天命神授,千秋万岁,世代不变的梦想。汉并天下,则传递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帝国的朝气和骄傲,秦砖汉瓦,穿越时间的隧道,无所不在的透露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信息。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秦砖汉瓦,当然它具体就指,秦代的砖跟汉代的瓦,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升华了超越了,成为对一种文化积淀的指代。”   历史的遗存和文人的想象,共同构筑了中国历史的,秦砖汉瓦。秦皇汉武所创立的统一帝国,在随后的历史中,注定要与印度、波斯、罗马帝国相遇,而不管考古的比较与发现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我们已经到达的这个历史时刻,中国正行进在复兴之旅的道路上。

第二集 盛世之光

  帝王的陵寝,从来就是历史的第一叙述者。唐代的盛世之光,在帝王们的陵葬传奇中,穿越了历史,给与之相遇的人,以惊奇与感喟,遐想和沉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于公元649年病逝,葬于咸阳城西北方向的九嵕山之昭陵,陵墓虽然不再完整,但残存的细节依然令人想象,这座帝王陵墓的宏大。   从公元636年开始,前后用了13年的时间,昭陵工作依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修建而成。史料记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当时除山峰底部的地宫外,山中还建有许多房舍和游殿,并以栈道相连。当年,诗人杜甫路经此地,感叹之余落笔写下了诗句:“陵寝盘空曲,”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不久,就下旨将曾经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六匹战马由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命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镌在青石屏上,列置于昭陵北麓的祭坛。   文化学者 余秋雨: “如果有一个皇帝,在讲自己生平的时候是以自己的六匹战马作为自己的生平的概括。第一,太有气魄了,第二,太有艺术品味了,唐太宗就是这样,他把自己在历史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战役,造成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的这几个关键点,这几匹战马把它刻出来,作为自己的生平史,这个让人既想到他的了不起。又想到唐代的了不起。“   经学者考证,六匹骏马大多来自突厥汗国及其控制下的西域诸国,其简洁浑厚的线条勾勒出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六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也浓缩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与外来文明在中原大地交流、融合的景象。   文化学者 肖云儒: “飞奔的马、神马是什么,就是盛唐精神,唐太宗不见得能意识到,他绝对感悟到了,盛世来临之前,大国强国来临之前,那种心脏的砰然而动,血液的沸腾,崛起的这种情绪,飞扬的情绪,青春的情绪,有为的情绪,它必须要找到一个形体来表达,最好的就是奔跑,飞奔的马。”   岁月的雾霭将真实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熔铸为盛世唐朝的梦幻。公元630年,唐军大破突厥军,当时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达数十万人,为此,唐太宗增设十洲,将他们妥为安置,并让将近一万家的突厥人,入居长安。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当时的长安也就是十万家,或者十几万家,这么大的数量把它容纳进来了,而且呢,封了他们很多官,突厥的酋长啊,这些将军都封了官,那么五品以上的封了上百个,史书上说,殆与朝士相半,跟朝里的五品高官,差不多一半对一半,这样的一种气概,对一个征服民族,它能这样的一种处理,就是结束了,战争打完了,我们重新开始,我们是成一家了。”   唐太宗,扶之仁义,示之威信。四夷君长,慑于声威,纷纷遣使长安朝贡,奏请李世民为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皆认可的共同首领。至此,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唐代的统治者从唐太宗开始,他们就抛弃了过去的那些帝王,狭隘的民族偏见,唐太宗说:自古帝王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就抛弃了这种偏见,他底气十足,他能够以一种包罗天下,包罗万里的这样一种思想,所以他能广泛的吸收、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   富庶的大唐,吸引了众多兄弟民族的目光,他们纷纷与唐朝修好,公元641年,春意盎然的长安城迎来了汉藏两族友好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远在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这一天,前来求亲的,还有其它四个民族的使臣,太宗左右为难,最后决定以考试定胜负,胜者将为他们的首领迎娶大唐公主。机智的禄东赞赢得了考试,而太宗也深知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安宁的影响,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年为贞观15年。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根据文献记载:在唐代289年间,唐五朝一共是选择了20位公主,要嫁给17个少数民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16位公主嫁给了周边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涉及东北地区的西契丹,涉及北方地区的回纥,还涉及吐谷浑,吐蕃,吐蕃就是现在的藏族,现在的西藏这一带,还有遥远的宁远国。”   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的陪嫁极尽奢华,据说在陪嫁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绵缎垫被,以及60种营造和工技的著作,100种治病的药方,甚至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杨圣敏: “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人,有工匠,有一些文人,医生,各种各样的,就把中原的文化带到吐蕃去了,当时吐蕃民间传说,文成公主事的工匠主肖5500人,当然不会有那么多,可是一定也是会不少。”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文化推广,爱民心切的唐太宗,恨不得将整个汉文化,带到吐蕃去,让文成公主生活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这更是一个帝王的政治推广,随之而来的是边疆地区和西域各邦对汉文化的深切体认和无限向往。   开放的胸襟,融合的策略,成就了大唐伟业。作为皇族的李氏集团,一个掺杂着少数民族血脉的家族,异族血统的智慧和英勇,帮助李氏集团在战争中,屡屡获胜,迎来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唐朝。   与昭陵相距不远的梁山静卧着唐高宗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历经风雨沧桑,许多宏丽的建筑,已没入岁月的烟尘,但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的120余件大型石刻,1300年来一直焕发着无限荣光。每一尊石刻都是一个盛世传说,高大的浮雕鸵鸟,象征着唐王朝同西域的友好交往,石仗马,石翁仲,延续着秦帝国的八面威风,雄伟的石狮,昭示着大唐帝国的神圣和威严。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杜文玉: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我们可以举个数据,在永徽三年,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全国的户口数量是380万户,到了武则天死的那一年,也就是她下台的那一年,神龙元年,全国的户口数达到了610万户,增加了200多万户,这个是社会稳定,人口才能增长。”   一代女王武则天的无字碑,虽不着一字,却内含数不尽的荣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唐朝疆域最大的时候,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政时期,当时的疆域东边到达朝鲜半岛,西边到达两河流域,北边到达贝加尔湖,那么南边到达现在的云南北部,疆域范围非常辽阔。”   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到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像分站两旁。   据《唐六典》记载,在那个时代,大唐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长安的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万国衣冠拜冕毓,为长安一大盛景。来自异域的商人,留学生以及学问僧,穿梭于长安城中,巴格达也像拜占庭一样,给这里派驻了使臣,重新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贯通了与西亚、地中海周围的阿拉伯地区以及南部的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系,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我们也听到过一些外国人甚至于一些名人,问他们,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会说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唐代,大概唐代就有这样的一种魅力,到现在为止,外国人经常叫我们唐人,是吧,唐人街什么的,让我们觉得脸上很有光,因为这是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最美好的一个时代。”<

  这个隆盛的时代,在公元七世纪横空出世,它所迸发的光芒,让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学者,乔&#8226;韦尔斯惊羡不已,他在《世界史纲》中写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远和威震四方,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伟大的领先。 2004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贾麦明先生,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发现了两方合在一起的一块石头。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贾麦明: “早上去的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他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墓志,这个墓志,他当时那个墓志没在跟前,然后他就拿了一个拓片,那个拓片看不清楚,他把哪个拓片给我用铅笔抹的,但是我从上面我能够看到,日本这两个字,一下子脑子,就是觉得,这个东西一定是不一般的一个东西。“   这不是一块寻常的石头,在随后的研究中,它被证明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这个遣唐使的名字叫井真成,墓志铭上面仅有117字,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是目前见到的遣唐使制度的惟一证物,它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与中国的渊源,也承载着当时的唐朝帝王对一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贾麦明: “它的字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记载的非常清楚,这个人是哪里的人,这个井真成他什么时间死的,他死了以后唐玄宗皇帝给他赠了一个官这个官是赠上衣奉御就是管皇帝衣服的。上衣奉御虽然它的职位不高,只有五品,但是这个官呢,不能随便给所有人的,让他去充任的,只有能够接近皇帝的那些人,皇帝的亲信或者皇帝的子孙,能够充当的官。”   一千二百多年前,难波港,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大坂港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只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出发了,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扬帆待航,这方墓志的主人井真成,当时也就在其中的一艘船上,和年轻的同胞们一起,在一片祝愿声中,离开港口,驶向苍茫的大海,奔向遥远的长安。在这个船队里同时入唐的,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汉名臰衡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吉备真备等人,当时,他们都还只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却在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不朽的声名。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日本它有所谓平假名,片假名,这个平假名是空海和尚,是一个学问僧,他根据汉字的这个草书的偏旁部首创造的,这个片假名呢,就是吉备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的偏旁部首来创造的,所以日本文字它的真名是什么,它就是汉字。”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杜文玉: “吉备真备把唐朝的《大衍历》带回了日本,《大衍历》是唐朝制定的多部历法中的其中一个,应该说最具科学性的,这样一个历法,然后根据《大衍历》又完善了日本的历法,这样对日本农业生产的促进和发展带来一定提高。”   从630年到895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两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838年的第十八次,竟达651人。   西北大学 教授 王雄坤: “他们来的话,带了好多书回去,带书的同时实际也是带了一种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过去。其实我们最小从一个文字,最大从一个制度,上面都能够看出,这个日本的东西呢,早期的东西,特别是奈良时代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中国的文化。”   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这一次的运动是一次中国化的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日本全面效仿当时的大唐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的日本民族凌空跃进一千年,步入了封建制社会。   当长安将唐朝的政治和艺术传输给它的邻居中世纪的远东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等地时,长安还扮演着将西方国家的技艺传播到东方的文化媒介角色。   今天,从陕西厚厚的黄土里,接连出土的大唐文物珍宝,它们映射出来的奇异之光,使人们不由自主地置身于大唐的梦境之中。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从形制上看,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唐代的工艺美术家借鉴了这一地中海风格,选用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精心琢制,制作出了这件兽首玛瑙杯。   北京大学 教授 齐东方: “唐玄宗这个时期,训练出来几百匹,就是能够进行表演的马,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马戏,就是可以进行表演的这种马,然后呢在这个宫廷,特别是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啊,宫廷要举行很盛大的宴会嘛,而这个时候呢,这个马呢要出来进行表演,而表演到高潮的时候,就是这个马叼着酒杯嘛,它也喝,把这种整个给皇帝祝寿的这么一个宴会,推到一个高潮。”   这件出土于陕西唐墓的砖雕,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以砖雕形式表现丝绸之路上胡商形象的遗物。遥想当年,深目高鼻,浓髯曲发的胡人牵着骆驼,满载着西域特产,穿过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地涌入长安,一时间,长安胡化,极盛一时。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我看到有的书里边记载了在唐代的长安里边的人,吃的是阿拉伯的面食,用的是罗马的医药,崇尚的是拜占庭的建筑,拜占庭就是东罗马帝国,然后看的是印度的杂技,穿的是波斯服装,特别时髦的一群人,好多的酒吧呢,它们的主要招待员,当时叫做胡姬,这个胡姬主要是中亚或者西亚来的那些漂亮的女孩子。”   当大诗人李白写着:“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时。”长安城内,王公贵族,正骑着从波斯进口的昂贵坐骑,把玩着撤马尔罕的哈巴狗,打着时髦的马球,那些身穿紧腰胡装,足蹬小皮靴,朱唇赭颜的女子,闺室之中。臣妾人人学圜转,她们以舞为乐,以善舞为荣。胡旋女,出康居,在持人白居易的笔下,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心态下,长安无所顾忌地吸收着胡文化,毫无这么做既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夷狄的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指出,唐朝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而西方汉学家则高度赞扬这一文化风貌,把它称之为世界大同主义。

第三集 中国原点

  1968年十月,蒲城尧山脚下,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成,当地人称时间城。1970年12月15日,时间城开始向全国进行短波广播。半径达300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第一次听到了北京时间。   距离授时中心一百公里处的咸阳永乐镇石际寺村,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大地原点也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大地原点和授时中心,是科学测量和计算的设定,也给人以文化意义的联想。这里是中心,也是源头。   陕西周边与八个省接壤,是中国相领省份最多的地方,莽莽苍苍的秦岭山脉,它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横贯东西,勾连南北,使陕西成为结合不同地理区域,融会多种民族文化,荟萃各色自然景观的中心地带。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 “秦岭是我们国家中部一个由西向东延伸,一个很重要的山脉,它不仅仅在陕西境内,它西边实际上是从甘肃那边起算,东边还延伸到豫西北,河南的西北部,到三门峡那一带,像崤山,很有名的崤山,那都是秦岭向东的延伸部分。”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这座由巨大花岁岩体构成的山脉,大约在4亿年前开始隆起,逐渐形成了北陡南缓的地形地貌。在此之后的七千万年前,又经受第四纪冰川动动的侵蚀,最终形成千山万水,重峦叠嶂的特殊地貌。   作家 高建群: “整个秦岭,从地理上来讲,它是中国的南北分水岭,以北属于中国的北方,以南它是中国的南方,里面长着几千种树,各种的花和动物,而且它,正因为有了秦岭,才有了关中平原的富饶。”   秦岭平缓的北坡,环抱着关中平原,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蜿蜒而过,滋润着八百里秦川,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洽川,黄河稍作停息后,便浩荡东去,因钟情于这块神奇而富有灵气的土地,留下了一望无际的河滨湿地,温泉湖泊,北国的天空下因此有一了处胜似江南的风景,这片古老丰腴的土地,就是被古人称作金城万里,天府之国的关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博士 赵中枢 “为什么叫关中呢,有的说是四关之中,有的说是两关之中,起码它东边的哪个函谷关,现在我们可以用潼关来代替,函谷关还在,你东边来的话,我有关口能守得住,然后南边秦岭是很大的屏障,北边基本上北山,尽管不太高耸,但是它范围还是比较广阔,西边呢,西南有大散关,萧关。”   关中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至今也是黄河流域的粮仓,大约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制作各种生活工具。这些陶器,是半坡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充满生活情趣的绘画,代表着人类童年的艺术想象,它们与那些被视为文字起源的刻划符号一道,构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萌芽。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这个仰韶时期的农业,你看那个储藏粮食什么的,那已经是相当高水平的农业。这个农业社会在世界上,就是我们陕西这一块地方,体现出的农业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最早的一个地方。”   农学家: “这个就是秦薯5号。”   这些带有着强烈地域色彩之名的农作物,延续着农耕文明与秦地的不解之缘,在关中这片农耕大地上,生长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不仅遗传着半坡先民的勤劳基因,还承继着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梦想。   农学家: “我们杨凌这个武功镇,专门过去有后稷教稼台,就是教农民种地的,因为中国古农业始祖就在杨凌的武功镇那个地方。”   位于关中腹地的杨凌,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授族人,播种百谷,以农为生,从采摘到生产,周人的始祖在这里完成了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中国农业以后稷为标志,而渐入文明时代。 1934年,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代化实验室里所追求的目标,与后稷子孙们的原始的农业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农耕文明的光辉召唤着周人,公元前11世纪,周的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擅长农业的周人在此扎根,开始了稷和麦的种植为其后形成农耕时代的周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周原这片依然肥美的土地下,挖掘出一千多件的青铜器,其中半数以上刻有长篇的铭文,内容涉及分封、世袭、祭祀、井田、等级观念等,从各种角度,佐证着西周时代的社会制度,而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以及它的沉重直观地反映了周人对祖先追孝的思想。在当时,祭祖是周人的主要礼仪活动,而极为珍贵的青铜则成为最好的载体,周人不敢自己享用,把它们敬献给了祖先。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中国的传统就是所谓的礼乐之邦,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文化,一个基本的性质和结构,从这方面来说大量的青铜器制作,都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所以这方面说起来,作为长安地区以及周围陕西的其它地区,出土大量的青铜器,这完全不是偶然的事情。”

  1963年,何尊出土于宝鸡,这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被文史专家誉为镇国之宝。122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在洛阳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铭文中,中国的称谓第一次出现。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旦。在中国历史上,周公是一个圣人,是后世儒家的楷模。孔子所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推崇的就是周公。据说周公的相貌不太好看,但是他品格高尚,富于政治智慧。武王伐纣之后,委托周公辅佐幼子周成王。为了强化成王在诸侯中的共主地位,周公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对周王朝实行了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立起一种高度统一的社会统治秩序,从而架构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

  文化学者 肖云儒:“周代的礼乐,八鼎、九鼎之尊,把人群划为等级,然后形成一种用礼乐礼教形成一种秩序,就是最早的社会管理,流传下来。没有这个,社会是混乱的,然后秦制,周礼秦制,秦代的制度,把这种秩序凝固化为一种政治制度,一直传下来几千年。”

  来自渭水源头的周人与秦人,被历史选中,他们循着渭河向东挺进,直至关中平原,在渭水河畔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

  汉中位于秦岭南部,自古有天汉之美称,天汉原指天上的银河,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史籍记载,天汉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自萧何之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撼动了大秦江山。接踵而来的楚汉之争,项羽自恃功高,撕毁了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本来按照义帝规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他本来应该是关中王,但是项羽不想让他当关中王,所以项羽入关以后,就把刘邦贬到汉中去了,把他封为汉中王。”

  古汉台,是刘邦称汉中王时的宫廷所在。当年,刘邦忍辱之时,萧何曾经献计,天汉其称甚美,希望您在汉中休养生息,招纳贤才,将来一定能收服三秦,图得天下。于是,刘邦率兵进驻汉中,并采用张良计谋,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此麻痹项羽。历史印证了萧何的预言,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短短的五年间,风卷残云般平定三秦,逐鹿中原,夺得天下。

  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馆长 周天游:“刘邦他是靠汉水起家的,所以回到长安以后,他就把自己的那个王朝定名为汉,就是因为他在汉江崛起的。”

  “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甚”。天命归汉,从此以后的400余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朝代,也是一个开疆裂土的朝代,汉朝被后世所仰慕。汉,因此成为一个强劲有力的符号,汉人,汉语,汉族,汉服,这些源自汉水的称谓,成为中华文明构成谱系中的主体符号。 汉水,古时曾叫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南宁强县北的米仓山,这条流淌于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如画般地清澈而恬静。

  定军山位于汉水之畔,是控制川陕交通的要津。公元219年,定军山一战,蜀将黄忠斩夏侯渊,一世枭雄曹操在汉水河畔写下“衮雪”二字北归而去。 满腹经纶的诸葛亮却如鱼得水,他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休士劝农,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北伐军资,而且让当地的人民在战乱中得以休养生息。在据守汉中向外征战中,诸葛亮奉行“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的政策,促进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在汉中的八年生聚,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诸葛亮祠位于岐山五丈原,这里是关中地区著名的古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秦八万大军攻入关中,准备夺取长安,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军拦截。五丈原前两军对阵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则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如果说纵横于三秦大地上的水路交通是自然的恩赐,那么栈道的修建则需要人的意志和智慧。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等族参战,秦岭未能阻挡兵马的北上原因就在于栈道。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公元前的206年,刘邦采纳了大将韩信的建议,派少数兵力修栈道,实际上修栈道是为了转移驻守在关中西部雍王章邯注意力,那么他暗地里又派了大军,沿着西边陡峭艰险的陈仓道,北出大散关,夺取了陈仓城。陈仓城实际就是今天陕西的宝鸡。宝鸡之后就直逼咸阳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栈道的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诸葛亮当年驻军关中后曾经对古栈道进行修整扩建,使之成为调遣兵马、运送粮秣的战略要道。傍水而行的栈道悬浮在陡峭的山崖,湍急的河水之间,它们在今天看来是看来是如此古朴险峻的神奇景观,在古人那里,则是军事、交通的命脉。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田旭东:“在我们陕西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修筑了很多条栈道,比如说从关中地区通往陕西南部的穿过秦岭的就有谠骆道,子午道,还有褒斜道。从陕西南部在通往今天的四川这一带,还有穿越大巴山的,像米仓道、荔枝道、金牛道等等。可以想象古栈道在中国古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命脉。”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从李白的《蜀道难》中可以看到,古人视秦岭为畏途。今天,山中盘错的大道贯通南北,天堑变成通途,而现代公路的路基下,古道湮没其中,流传下来的是石牛屙金,五丁开道的神奇。现代交通的快捷,也让我们难以想像,李白当年是在哪座山峰的光影里,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叹。

  1975年,随着汉中石门水库的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石门隧道,沉入水底。过去从关中到汉中的秦岭古道,东有子午道,中有褒斜道,西有陈仓道,因子午道过于艰险,加上褒斜道由秦入蜀近四百里,因此汉明帝下诏,罢子午道,通褒斜道。于是为打通褒斜道,长达15米的石门隧道历时六年开凿而成。为了表彰这一重要事件,时人在石门隧道西壁上刻下了《石门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中国辞书中,影响最大的《辞海》在1936年出版时,书名《辞海》二字便选自《石门颂》。

  陕西境内另一条道路也曾在千百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直道。

  老农:那就路就叫秦直道,再没有啥,再没有看到啥。

  记者:你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啊?

  老农:通到内蒙, 过去那些老人就是那一说,他们也不知道内蒙在哪里。 陕北人将秦直道呼为圣人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直道,直道全长700多公里,南起咸阳甘泉山林光宫,沿子午岭东侧北行,纵越陕北黄土高原北至九原郡。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为什么叫直道?就是它这条道修得很直,采取了很多办法。斩山湮谷,所以它修得很直,有人把它称为军事高速公路。为什么叫军事高速公路,它主要的目的当时是军事上的。主要还是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有这条直道以后,就可以很快的到达北方了。”

  秦直道的修通使得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林光宫军事指挥地出发,三天三夜即可抵达阴山脚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朝军队的飞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直道。

  慷慨悲歌,生离死别。自秦以来三秦大地上的这些千年古道旌旗飘扬,铁马兵戈的间隙之中,民族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始终在悄然进行着。黄土高原深处,秦直道上留下的是昭君出塞的身影,文姬归汉的足迹。秦巴山脉里飞扬的则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忧思”。

  从大地原点出发,走向陕西的东南西北,再回到这里,你会发现无论哪个方向上的寻踪都是一幅融会了多种色彩的长卷,它既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更是人文的。

第四集 长治久安

  1981年,陕西西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历史名城。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秦、汉、唐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这里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作家 陈忠实:“我曾经上过几次城墙,我一上城墙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一个历史的西安,只有在这个城墙上头,你能感受到一种悠远的历史。”

  陕西古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上古史和中古史,古都深厚的文明底蕴,一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着丰饶的资源和强劲的内力。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长安是我们中国整个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朝代最多的,这个中国一个国家的都城。一般我们都说长安的建都,是周秦汉唐。现在我们认为它首先建立首都的应该从西周在这里建都开始。”

  陕西境内第一个国都的建立,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详尽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当年率领姬姓氏族二千乘到了岐山下定居。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因地处周原,所以国号定为“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教授 王巍:“周原,起码是在中国的古代都城的发展,特别是在陕西这个区域,作为都城来讲,在周秦汉唐它是第一个。”

  周原包括今天的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诗经》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的土地如此肥沃,即使是堇荼一类的苦菜,种出来也甜如糖饴。

  岐山境内的周公庙始建于唐代,是对周公旦的祭祀。被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称为“新中国最大考古发现的周公庙遗址因它而命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最高规格的周代墓葬。多年来,考古学家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和卜骨7000余片,甲骨文字达2100余字。透过这些刻辞,我们似乎能看到周人们怀着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和无限憧憬,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营建着他们的家园。

  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周文王在沣河与渭河这间筑设丰京,周武王继位后,再建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根据《周礼·考工记》总结的,从周代以来总结的都城设计理念,它都是采取很严整的规划理念,左右对称,棋盘试的街道。这样一种格局,使得城市显得非常规整。”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东周后期秦从一个诸侯国到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多次的迁都,方向一直是沿着渭水向东。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离丰镐不远的地方,建立新都咸阳。这里左肤崤函,左控陇蜀,是西出阳关,北上萧关,直抵中原的要害与枢纽。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秦都咸阳我们没有找到它的外郭城遗址,一般来讲内城外郭。所谓内城就是皇帝、国君住的城,它有一道城叫做宫城。然后还有一个外城,外城以内的就是手工业者、官僚住的地方。这样有两道城墙,对于保护内部更有利,但是秦都咸阳我们没有找到。为什么没有找到?这实际上就是秦人的一种不断进取开拓精神的反映。”

  在诸侯并起,争霸天下的时候,秦的一次次迁都,是逐渐走向强大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也是逐渐远离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社会的文化抉择。随着秦都咸阳的建立,这个以善于养马得到封地的部落,完成了向农耕国家的过渡。在渭水南岸,秦建筑了庞大的宫殿群以安定新生的帝国政权,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朝宫的正殿阿房宫,在历史的荒凉之额上,这座宫殿曾经是那么的神采飞扬。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段清波:“到唐代的晚期杜牧有一个《阿房宫赋》,这个影响很大。他当时说到阿房宫,是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规模非常辉煌,非常宏大。我们所有的受过中华文化、历史教育的人都相信,历史上的阿房宫曾经是一座顶峰之作,它代表秦帝国的一种力量、气势。”

  西安西郊阿房村一带的夯土台,考古证实为秦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史书记载中的阿房宫前殿规模宏大,其气势与眼前高高耸立的夯土台基颇为吻合。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那些停留于文人墨客心中的阿房宫竟然远离历史的真实,它仅仅是想象中的一座空中楼阁。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段清波:“在整个这个阿房宫前殿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的红烧土,没有任何的木炭,没有任何砖瓦这些废弃的建筑材料,上面非常干净。这从考古角度来讲,任何搞考古的都会判断,这地方没有地面建筑,只有下面的夯土。”

  这未完成的建筑,并没有妨碍人们对它的缅怀,却反而激发起从司马迁到杜牧的无数想象。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司马迁客观记述说他就认为修阿房宫那事,虽然你没有修成,但是你已经耗费了70万人力,干了多少年,它这个工程不小,多大的工程啊。大到什么程度,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宫殿像它那个地基处理得规模那么大,东西一千二百多米,南北五百米。那概念是什么概念呢?那概念整个比故宫的进深还要长呢,比现在北京的故宫。”

  大量的帝王陵墓,不断的考古发现,无数的断瓦残砖,提示着秦都咸阳曾经有过的宏大和富贵。秦末,项羽率兵入关,兵屠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大火三月不绝。2000多年的岁月里,随着渭河道不断北移,到如今秦咸阳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沉入水底。

  西安西北郊的树林之中,掩映着一片比四周田野高出许多的黄土台地。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当地人都爱来这里锻炼、休闲,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静卧着的是古老的汉代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遗址。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在秦咸阳遗址上建立帝都,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希望长治久安,并修缮了秦的兴乐宫,改名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长乐未央,无限、长久之意,正契合了高祖皇帝长安的心愿。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博导 刘庆柱:“(未央宫)前殿就相当于太和殿,就是皇帝办公大殿,原先大殿就跟土堆一样,我得通过钻探了解大殿是怎么分布的,哪是宫殿,宫殿多大,一共几座宫殿,一看三座宫殿,三大殿。我想起来了,这就是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那个时候是从这来的。而这个大殿恰恰在这个皇宫的正中间,太和殿也在正中间,那就是说它那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两千多年过去了,汉长安城的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考古挖掘和历史文献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一座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基础的帝国都城。汉早期的长安城也是开放性的大型散居地,曾经设置了东市和西市,东市以商业活动为主,西市则集中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制作陶俑和砖瓦,铸币、冶铁、打造铜车马。直到公元前210年,汉惠帝才开始筑长安城墙,历时五载完成。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朱士光:“汉惠帝的时候才修城墙,修城墙的时候当然要把已经修好的宫殿包在城里面,同时又要考虑渭河的走向,还有周围一些河流的地形的状况,所以修得不很规则。有些学者就把这个长安城,比喻为斗城,城的南部像南斗,城的北部像北斗星,因此有这么一种称谓。”

  如星斗般灿烂曾经与古罗马遥相呼应的汉长安城,如今留下的只是这残垣断壁,以及那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它们顽强地矗立着,证明着一个王朝的千年沧桑。尽管我们难以目睹她曾经的真切面容,但一个伟大时代的文治武功和精神特质,却一直以汉文化的名义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美景令千载之后的我们难以忘怀。2005年的农历三月三,西安大唐芙蓉园正式落成。在考古工作者看来,这座借用了唐代芙蓉园的名称和地望的新园,仅仅是一座防唐建筑群,那包含历史信息的真正的芙蓉园遗址至今还没有机会进行充分的考古和发掘。尽管如此,这华丽的灯光,依然照亮了历史的一角,令人从中窥见唐长安的风采。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根据考古发掘,唐长安城的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大约有84平方公里,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唐长安的平面构图方正如同棋盘,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南北十一条大条大街、东西十四条大街成直线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一百零九个坊和东西两个市。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东市西市的规模都很大,两个一样大,都是占地将近一平方公里。现在世界上哪有一个商业市场是一千五六百亩这么大的,现在恐怕找不到那么大的市场了。”

  东西市是唐长安的工商业中心,据文献记载东西两市有220行之多。

  文化学者 余秋雨:“日本有一个僧人,他因为到唐代来取经求学,来进行研究。他就住在长安当时的东市,东边的市场哪个地方。他说朝门之外,一夜大火,就烧掉了几十个行当的好几千个店铺。那么这个信号呢,给我们产生很多生态上的记载,因为这个记载是我们去很多正史里不太有的,这意味着东市的那个朝门之外多么繁华。”

  每当商旅驼队沿丝绸之路跋涉而来,云集于东、西两市之时,但见“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人李白更将西市叫做金市,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与胡姬一同唱和欢玩,饮酒作乐,直至摇摇晃晃地念叨着刚得的诗句,尽兴而返。

  唐长安城既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又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作为城市制度的最高形式、都城,长安无论在博大和精细上都映现着唐文化的魂魄,流淌着那一时代特有的神韵,成为东方文明中最为瑰丽的梦幻般记忆。

  大明宫则是其中最华丽的乐章,一直以来它都被被称为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不仅仅是因为气势磅礴,还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盛唐开阔、明朗、辉煌、洒脱的格调。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是皇帝接见群臣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的元日大朝会上,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与新罗使节为了争夺在含元殿前的席次发生争执,被记入了史册,正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教授 王巍:“大明宫的规模之大,那是后代无法比拟的,包括比明清的故宫大3.5倍,是这样的一个规模。实际上包括中西文化交流,也是在大明宫作为中心,或者作为出发点吧,所以我觉得大明宫以及它所蕴含的这种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那是没有哪一个后代或前代的宫城能够比拟的。”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站在这里可以迎纳秦岭吹来的风,可以望见秦岭飘浮的云。其中含元殿是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仅殿基就高出地面15.6米,那居高临下的气势,引无数诗人为其放歌,高峻的宫殿喻示着至高无上的与天相通的权威。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当年这个唐高宗在大明宫呢,据说还有一些故事。唐高宗和玄奘法师关系非常好,是非常信赖他的,玄奘法师死了之后呢,就给葬在白鹿原边上,那么玄奘的塔其实就是对着大明宫,每天唐高宗他临朝出了宫殿,一看见玄奘塔他就流泪,最后就成了习惯性的。后来大臣们觉得这样对皇帝的身体不好,所以就建议把玄奘法师的灵骨就搬运到少陵塬边上,最后就迁到了现在的兴教寺。”

  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对共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宋代开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

  而在日本,包括腾原京、难波京、平城京、平安京在内的日本都城,都深受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影响。六世纪时,日本的著名都城平城京中央修有一条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京城分为左京和右京。

  西北大学 教授 王雄坤:“平城这个图呢,映入眼帘的话,你一看呢这两个是非常酷似的。日本人为了加以区分,咱们叫朱雀大街,它叫朱雀大路。路和街在古代的话,街也是临街伴有商店,它也是大道的一个意思,它和我们今天这个街的含义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说你不管叫朱雀大街也好,朱雀大路也好,在日语的发音里边它都叫まち(ma chi),就是街的意思。”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这座曾经叫做长安的城市,不由的想起了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的感慨,“当我们在罗马来回奔走,去了解最有价值的古物的时候,这个大城市不知不觉地对我们产生了影响”。那么西安这座曾经叫做长安的城市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文化学者 肖云儒:“唐长安城是什么?唐长安城是历史老人,是一个民族盖在这个黄土地上的一颗金印,永远磨灭不了的一个印,它印证了这个民族的伟大。”

  古城长安,是文明的航船停靠与出发的所在,它时时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和追思,感受期间中华文明的脉跳和气韵。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取义“安定西北”,西安由此开始。

第五集 有容乃大

  彬县大佛是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大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大佛是以秦王李世民的原型雕塑的。而今天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建于贞观二年的大佛,是为了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也许,大佛的微笑与慈祥安妥了阵亡将士的灵魂,也安妥了一代帝王在征战杀伐中狂躁不安的心。   如果说每一座佛寺都有一个故事,那么,位于陕西扶风境内的法门寺则是一部千年传奇。法门寺创于东汉原本叫阿育王寺。法门寺的名称相传由唐高祖李渊所取,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他在佛祖释迦牟尼离世后将其遗骨分为84000份,在世界各地修建84000个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在中国有19塔,法门寺就是其中的一座。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阿育王统治了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阿育王恰恰在我们中国的秦代秦始皇当政时期,他也是印度的一个,跟我们秦始皇非常相像的一个帝王,他用武力统一了印度,然后统一了以后强制命令,推行佛教信仰,他亲自派使者向周边地区传教,这是一个史实。”   唐王朝建立后,对法门寺多次扩建,这座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和僧侣最多的皇家寺院具有同唐帝国一样,包容百川的胸襟,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道场。 1981年8月的一场雷雨,法门寺塔半壁塌垮,塔顶也塌了三分之一。6年后,陕西省政府决定按原样重建新塔,考古队员在清理塔基时,竟然发现了法门寺地宫的入口。   陕西考古研究所 院长 焦南峰: “当时在场的考古队的负责同志呢把那个打开一看呢,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多,非常珍贵,他就没敢动,他就原封不动地把哪个盖子盖住,盖住以后他马上赶紧就驱车回到西安,回到西安报告了,我们当时的所领导、就是所长,著名的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   石破天惊的时刻,在1987年4月3日到来,考古专家们进入了地宫,被眼前的众多精美绝伦的唐代珍宝震惊了。   著名考古学家 石兴邦: “所谓的地宫啊,它就是以皇帝的礼埋葬这个教皇,它是三个房子,前室、中室、后室,一般唐代皇帝的陵实际就和那个生前的宫殿是一样的,是把宫殿的东西都埋入地下去了。”   迎送佛骨是唐代宗教生活的盛典,唐太宗开启迎送佛骨的惯例,称三十年一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公元874年,唐僖宗在万民欢腾中送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然而,欢呼的民众并不知道同时发生的一个秘密,数以千计的皇室珍宝按唐密规定的仪轨被安置在地宫作为供养。   陕西考古研究所 院长 焦南峰: “真是金碧辉煌,底下虽然那个地宫的范围不太大,但是,眼睛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全部是包括金银器,瓷器,丝绸这些东西,确实给你一种震撼,那个应该是说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珍宝,真是开了眼界。”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   考古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发掘,佛教世界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重回人间。这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