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烟花渡口》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烟花渡口》读后感锦集

2020-11-07 01:2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烟花渡口》读后感锦集

  《烟花渡口》是一本由张曼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花渡口》精选点评:

  ●中学的时候把《喜欢》里的信抄在记作业本上,大学的时候回想起来忍不住又买了一本。“我不说爱你,只说喜欢,这一回,不请求你的原谅。”

  ●有几个故事挺好看的。

  ●你快要忘记我 而我就来了

  ●成长变化,看完这本小说才知,曾经多么喜欢小清新的张曼娟,物是人非,已经不是我的菜

  ●我爱张曼娟的宿命感,永远记得的《俨然记》。

  ●台湾的很多作家周身都环绕着浓烈的文青气息。

  ●在北海道的慢火车上,窗外慢雪飞舞,火车咣当咣当,读着淡淡的爱情故事,时光凝固了

  ●多年以后重读张曼娟,发现不管「海水正蓝」了多久,她都还是同样的细腻笔触清丽文字,和掩不住的少女心... 不过这种少女心不招人烦,还引共鸣,也算难得了。

  ●放弃了 台湾作家看不了

  ●是我喜欢的治愈系

  《烟花渡口》读后感(一):张曼娟很好,我却已无法感动

  《烟花渡口》是精选集,里面的很多文章多年前就已看过,也因此读书的感觉对比得才会如此强烈与明显。十五年前的惊艳,十五年后的无味。依然张曼娟,依然清丽文字、缠绵笔触,那么不同的只是我吧?回不去的时光带走了回不去的情怀,对《黄鱼听雷》的失望原来并不是一个意外。

  《烟花渡口》读后感(二):我带着一颗回忆的心读这本书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做得实在是太好了,白色的底,鲜艳芬芳的花做陪衬,文艺清新的字体,还有纸质,大小,手感,还没有读,便已是赏心悦目之至,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其实最开始看她的书,也是因为她的书的封面十分吸引人,绿色清新的《仿佛》,红色浓烈的《喜欢》。不得不说,台湾出版界的人真正懂得一本书的卖相有时也很重要。

  张曼娟其实是真正的小资,古典优雅的情怀和摩登精致的情思在她的笔下细细碎碎的统一起来,读她的文字,你可以喜悦又哀伤地回忆自己的那些小情思,也可以在粗粝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细致生活的情怀,她的文字会帮你重新体会那种生活的美丽,让你开始有心思重新体会自己读过的一首诗,一个传说,一场暗恋,过往岁月的哀痛在这种带领下也开始变得熠熠生辉,你会略带自豪地发现你的生命竟也能如此的具体而微。

  《烟花渡口》读后感(三):二十五年涓涓不语的浪漫——张曼娟《烟花渡口》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作者,他们可以多年如一日的保持着自己的写作风貌,从情感到语言,甚至头脑中的幻想,他们笔下的人物不断的在成长,可是感情基调却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

  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流淌着,含着时光的掠过的痕迹,可是文字却始终犹如年轻时那样的清新。

  张曼娟在我眼中就是这样。

  或许到了我们母亲的年纪里,我的印象中,更多的会写出生活赋予女人的磨砺与苦痛,还有情欲下颓圮和无奈,甚至是历史和厚重。在我的感觉中,似乎女人到了那样的年纪,剩下的就是一种时光打磨之后的沧桑和铅华,比如王安忆,比如毕淑敏。

  可是张曼娟却完全颠覆了我这种看法。

  从一九八五年到二零一零年,一个女人的二十五年,从青春韶华到中年,这期间,她的故事她的情感永远是轻盈妙丽的,在那些忧伤而明媚的故事中,似乎时时刻刻地能看到一颗细腻的少女情怀,她孜孜不倦地用笔触恋爱,写尽那些青涩的情事,正如夏日里初绽的花朵,散发着清新的芬芳。

  正如她自己所说——

  “重读这些喜悦或者悲伤的故事,那些远去的时光便重现在我眼前,每一个故事都与我的生命紧紧相扣,而我始终是站在渡口的那个人。有时意兴昂扬,有时茫然失据,或许一直坚持着摆渡的心愿,却被许多人与许多的故事摆渡,渡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险滩与深潭。”

  或许这也是大陆女性作家和港台女性作家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吧。

  大陆的女性作家在某些方面,在这个年纪里,更多的会有一些深重的苦难在里面,她们的历史和生活含着一种顿困和打磨后沧桑的了悟,而港台女性作家,更多表现现实私人生活,而台湾女作家更像是被娇宠的女儿,在情爱的幻影中体味着甜酸,有种不知疾苦的天真和淳厚。

  《烟花渡口》是张曼娟二十五年的短篇小说作品的精华集结之作,这十四个故事仿佛也是张曼娟从青年到中年创作心路历程的展示,仿佛过去的时光就这样摊开在我们面前,在她清丽笔下每一个男女,都有着那样曼妙而纤微情感。

  或许没有特别的张力,情绪也不会很激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流淌着淡淡的感伤。

  就像在黑夜的渡口,施放一束又一束璀璨的烟花。

  一.《俨然记》

  这个故事写于一九八五年,那时的张曼娟还在读大学,所以依旧印着那时青春时的青涩和梦幻。或许年轻的女子对于前世今生的宿世情缘总会有一种特别的信奉和独钟,她们相信业障轮回,相信在这个现世的冥冥之中她们欠着或被欠着某一桩没有圆满的情债。

  可是十丈红尘,梦中求索,我们兜兜转转无数的擦肩和错过,有怎么知道最后牵手的那一个人是确证过的人。

  张曼娟给了一个女人一个不甚明了的暗示,一场繁华而盛大的相遇,还有注定悲哀的结局。

  “亘古的别离后,乍然重逢的狂喜,却又如隔着千层云,万重山的遥远。”

  今生现世,她就在万千人海的冥冥之中,一眼就认出他。

  “当他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出现,她却敷着庸脂俗粉,穿着绚丽的戏服,将自己妆裹成俗不可耐的浮华意象。”

  张曼娟给这个现代故事赋予了十足的盎然古意。

  或许本身与前世今生的轮回有关,所以现实不过是一层可以被剥离的幻境,真实存在于她的内心,因为一个执念可以让她的生命变得委顿,可以让一个不染凡俗的极具慧根的出家人六根妄动,也可以让,在这场前世今生的游戏中退场的苦守第三者哀恸落泪。

  犹记得,那个翩然入戏场的僧人,他穿着金黄色相间的僧袍,疏朗的眉目。

  他没有与她说过一句话,只是相遇,然后相视。

  他为她懂了情劫,她为他而濒死。

  这样幻世与现实的交叠,重重叠叠的时光背后,不过是一声长叹——

  “是我修得不够,今生只得相遇,不能相守……..求来生吧,只有,求来生了…..”

  那个时候的张曼娟已经有了忧伤的情怀和清丽的文字,她将现实和虚空之中联系起来,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映照着前世与今生都求而不得的爱情。

  而她的外婆,一针针地绣着她的嫁妆,鸳鸯戏水的枕套,百子福的被套,摘花戏雀的小娃娃,金碧辉煌地在红缎中浮现着,周周密密,那么多的福气。

  可是她的一生,就这样犹如失了心的木莲,再也不肯栖息于一处。

  “当来生再相逢,他们仍能在芸芸众生中,一眼便看见对方的周身光华。”

  二.《今年木棉不开花》

  张曼娟有一点让我始终觉得惊异。

  就是她可以用男人的心态写感情而丝毫没有扭捏的违和之感。

  明明她的心是那么纤细微妙,笔触也是轻盈妙丽的,可是以男人的口吻和角度说故事,却从不会给人觉得怪异,依旧能维持她一贯的风格。

  一九八七年,大学毕业的张曼娟写作风格已经逐渐成型,她可以跳出某些框框,然后重新构织其他的故事。

  这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单纯得令人艳羡。

  那个时候的蓝颜知己是那么纯粹,不参杂任何暧昧和情色的味道,回忆和时光呼啦啦地走过,牵引着我们与他们一起走过大学的时光,他们正如刚刚开始经受风雨的幼苗,所有的经历的带着一种初出茅庐的单纯和青涩。

  我们与一个人结识,交往,成为朋友,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总是能够无所顾忌的幼稚着,然后呼朋唤友,笑着闹着。那个时候的友情可以让性别变得不重要,心是贴近的,脸上是笑的,胸中是有梦想的。

  在家庭的庇护下,他们舒展羽翼,慢慢地飞,然后开始经受风雨。

  什么时候让友情变得不够坚固?是爱情见缝插针。

  外人的插足让友情轻易地分崩离析,然后,性别忽然就凸显出来,原来她可以歇斯底里,他可以放荡不羁。

  有时候感情真的是世界上最坚固也是最脆弱的东西。

  争吵和怨恨的时候,还记不记的曾经的回忆,还记不记得过去的梦想?

  他经历的风雨太大,太深重,一下子将他雏飞的翅膀狠狠地拍落,再也无法展翅。

  家庭爱情友情,当一个人觉得怎样孤独的时候,甚至不会求助任何一方,更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而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死亡。

  他已经被这场疾风骤雨压倒,甚至用年轻的生命与死亡妥协。

  崭新的一天。斩杀新的一天。

  冥冥中的预示,从回忆中翻浪出的过往,有谁还记得,曾经的年轻人的兴致昂扬。

  亲近的人,甚至是彼此见证成长的人,离世,生命忽然变得令人费解。

  而我们始终在迷惘中挣扎着,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徘徊着,或者下一个念头,就是无声无息的死去。

  静寂地死去。

  这篇小说弥漫着浓重的青春的哀伤和疼痛,叙述角度交叉,回忆现实交叠,过往的线索与现实交合在一起,读来有一种金属般的低沉和钝重。

  三.《芙蓉歌》

  这是一篇现在读来完全没有任何违和感的古言小说。取材于唐传奇《华州参军》

  我一向喜欢将想象力赋予过往的艰涩的字里行间中,然后将那些故事重新赋予生命,生动地闪烁在字里行间中。

  故事情节很简单,无非是简单地两男争一女和情有独钟。

  爱情故事里面,受伤的人,永远不是彼此相爱而碍于层层阻力不能相见的一对痴情男女,而是那个求而不得,用尽万般手段却依旧留不住那个人的心和身的配角。

  这篇小说值得注目的有亮点:

  第一, 就是侍女轻红和小姐芙蓉的知心之爱。

  作为性取向正常的女性,我尊重现代社会的同性爱情,但是对于自身来说,是无法接受和一个女人相爱的。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断臂山,你不是不爱,而是没有遇到那个人,对此我一直采取保留的态度。

  可是,我觉得同性之爱的发生,是需要一个可以被我理解的环境当中,比如,深不见人的闺阁和重重帘幕的宫闱。

  在那个时代,女人总是被束缚得更多。婚前除了亲人是见不到异性的,而森严的等级甚至都不能与亲人过度亲密,陪着一个女人的始终是身边的侍女。

  曾经读过一个小说,似乎是四十年代的故事,也是夫人和侍女的爱情,久居闺中不见丈夫的姨太终于和自己的侍女相知相爱,成为磨镜之交,然后便是时光流转,二人各有际遇,最后垂垂老矣的相见,恍如隔世。

  而这个故事中,轻红和芙蓉的感情似乎没有浓烈到此生唯彼此而已,她们是相伴成长的知心之爱,所有的隐秘心事和成长中所有迷惘困惑彼此都心知肚明,这是一种熟悉地陪伴和心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和相互慰藉的一种依存关系。

  轻红可以为了芙蓉的幸福去求老妇人献计,可以为芙蓉的逃走而献身,她忠心事主,为了芙蓉做了一切一个侍婢做到的事情。她们之前还存在着一种等级和臣服的观念,甚至最后以身殉主。

  而芙蓉的感情,对于柳生开始是推拒,后来是恋慕,而逃走事败泄露,她忠贞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对于王家表哥深情厚谊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变相的残忍,是她背信弃义悔婚逃走在先,之后又切割着这个可怜男人的心。

  芙蓉以这种方式维护着爱情的坚贞,可是苦苦守护她的王家表哥因她而受鞭笞,为她的母亲守灵,他做了一切能为一个女人做的事情。

  他囚禁了她的身体,却永远囚禁不了她要高飞的心,更甚至她的身体里孕育着另一个男人的孩儿。

  “你是肥沃的土地,我却逐日枯萎死去,因为,我是一株芙蓉,而他,是温暖的水泽。”

  在王公子哀痛的问,她那样镇定而从容地回道。

  可是,他也可以是水泽,他也可以的。

  她终于在这个小阁中,沉疴难愈,溘然而逝。

  轻红和芙蓉相携去找柳生,而在柳生不知道的地方,隐隐有什么秘密,是她们共守的。

  第二, 似真似幻的结局。

  “室内并没有轻红或者芙蓉,根本就没有,也许,从来不曾有过。”

  结尾是张曼娟点睛之笔,也是超越普通言情小说的最为精华之处。

  这段描写神似聊斋,用传奇法以志怪,幽鬼冥魂,在现世中人打破所有美好的愿景之后,飘然远逝,徒留女子铅黄犹存的妆台,和面面相觑的男子。

  仿佛过往的恩怨情仇都不存在一样。

  到底她们是现世存在过的人,还是从未是人的鬼魂。

  由爱生怖,由爱生忧。

  有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往往是爱上自己想象出的幻影。

  四.《天使的咒语》

  第一眼看到这么小言的名字,我就想到琼瑶奶奶。

  可是张曼娟毕竟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守候的故事,也是万年男配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一大胜利。

  每个御姐曾经都爱过一个渣男。不过不管这个渣男如何渣,在御姐还是纯情少女的时候,渣男总会留给少女很多美好的记忆,还有,独一无二。

  每个女孩子在恋爱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比如“我爱过的男孩儿有着这个世界上最英俊的侧脸”或者“他的白衬衫在阳光下几乎晃花了我的眼”或者“他就站在那里,夺走了我所有的视线。”

  这个故事的女孩子,她在恋爱的时候,能够激发五感——她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全部被激活了,甚至能够感受到万里之遥的风声和气味。

  当然,这也是文艺女青年的艺术灵感的源泉,尤其是对于码字的女主。

  渣男给予伤害逐渐被时间磨平,而再次重逢时,与男配那些过往和记忆哗啦一下子回来了,就像是突然年轻了,突然找回了过去那个,能够激发所有感觉的那个年轻的自己。

  被人爱,被人珍视,其实是一种很珍贵的力量。

  尽管女人总是虚荣,喜欢鲜花和男人围绕,可是她们能够被触动的,永远是一份最为珍视她的心意。

  这样的,被人爱着的这种认知,总会让女人愉悦。

  五.《如果长颈鹿要回家》;十.《指甲花》;十三.《雨后》

  张曼娟有一些作品值得瞩目的地方在于她对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心理小说的写作方法:作家分析心理化、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情节心理化)的重视,尤其是女性心理,甚至是病态心理的唯美揭示。

  这三篇便是我认为典型。

  《长颈鹿》这一篇充满了青春与活泼的气息,以童话般的语言展现少男少女之间朦胧青葱的爱恋。这样的有着稀奇古怪念头的女孩子,总会遇到一个珍视她的男孩子。

  《指甲花》是成年女性的潜意识恐惧的折射。因为生活与爱情的不安定感浮起地心里疾病促使童年回忆朝着畸形地想象中发展。而孤寂和生活中的细节诱发了女性不健康的想象从而产生恐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记忆:教室里头上摇转的风扇会不会突然掉下来?爸爸妈妈会不会突然出事?我欺负过的小孩子会不会想不开寻死?

  而当年幼的记忆在成年后回放,无非就是一种潜意识地返祖和规避现实。

  现在的女性都需要治愈,而张曼娟给出一个治愈的方式,或许是谈一场姐弟恋。

  而《雨后》更是极度病态的女性心理在男性视角中的展现。与彩虹恋爱甚至ooxx过的精神病初恋女子怀着孩子在恋慕她的男人家中待至生产,然后便在雨季到来那日抱着刚出生的孩子从站台上跳下,一家三口化成彩虹的坑爹故事。

  不管这个故事的构思有多么玄幻,也不管是不是楠竹在庄周梦蝶,有一点,张曼娟在以楠竹的视角发现精神病女人与彩虹对话甚至ooxx的过程写的是很精彩的。

  一个始终都在求死的女人自以为怀着彩虹的孩子,她的生存意志被彩虹救下,然后在彩虹的拣选下,楠竹成为照顾她的最好人选。

  一切玄幻得都像男人的臆想,女人从未出现过。

  或许这原本就是为了纪念年少时暗恋的女子而衍生的玄之又玄的故事。

  六.《喜欢》

  这是我认为这十四篇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我们爱上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她/他使我们觉得满足。

  或许每一个少女的背后都有一双稚嫩地却幽幽地注视着她背影的眼睛。

  一个年轻的男人如何会爱上一个已经做母亲的中年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是他的老师?

  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是何其复杂,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一个生命的岔口转弯,然后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可是为什么是你呢?

  他年轻的肩膀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那些经历过的苦难,让他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而年幼时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与邻居那个充满桂花气味的姐姐牵系起来。

  他是被借来的生命,活得哀痛而谨慎,却最终忍不住在离别后向她写信道歉,回忆,诉说,最后的最后,是充满着期冀着沉甸甸的告白。

  我喜欢你。

  而她呢?像个普通的女人一样长大,初恋时遇到过一个渣男,然后伤心分手,然后恋爱结婚,然后便是无止尽般炼狱的婚姻。

  丈夫的暴躁的捶打,她沉默地抵抗守着腹中的骨肉,父亲的病重,离婚,带着孩子长大……一切的一切,她就像一个普通的女人一样生活着,有幸福也有不幸。

  可是生活部就是这样么?

  她从没有想过,从没有想过,或许十多年以前,在旧家种着桂花树的庭院里,邻居家的小男孩会在窗口望着她,望着她每一日地出门,回归,恋爱。

  那双年轻而稚嫩地眼睛甚至见证了她每一日悄然的成长。

  或许她觉得自己足够普通,可是却在另一个男孩子心中留下力透纸背的印记。

  她是他年少时最美好的向往。

  或许那时他小得还不懂感情,只是觉得桂花树下的姐姐笑得很甜。

  回忆和过往在时间中沉淀,生活和经历让他的生命变得沉重,那一次相遇,就像是开启了年幼时记忆的闸门,一切都哗啦啦地回溯,仿佛回到那一年,他们依旧没有移民,他的弟弟依旧好端端地在家里听着他耍着小诡计接近邻家的姐姐。

  他们都长大了。

  时光和岁月在彼此身上留下了印记——他长成了高壮而英俊的年轻人,而她是经历世事的中年女人。

  到了最后,不是合不合适,而是在长久的过往之中,他的意念,他的执念深切地感染了她,一点一滴,仿佛横亘在其中的沟鸿就此抹平,他一步步靠近她,向她伸出手。

  “在我残余的知觉中,将念着你的名字,因为你是我半生的恋人。”

  “你快要忘记我,而我就来了。”

  这个故事用了很多的叙述方式。倒叙,插叙,回忆与现实交织,看起来像是很复杂,可是这些完全丰富了故事情节,同时也显出张曼娟对叙事技巧的游刃有余。

  七.《12:15兰花小馆》

  或许当爱情故事讲述泛滥之后,我们总觉得在阅读中乏善可陈,可是张曼娟叙述了一个恋爱状态的临界点。

  哦,或许称为恋爱不太合适。

  当然,也不应该叫做暧昧。而是一种情感将明未明,而男女之间又坦荡大方的一种交往状态,而往前一步或后退一步,这种情绪就都不对了。

  张曼娟把握得非常好,正好在那个临界点之上,不早也不晚,回味有余。

  而这种感情的临界点的表述,更像是丰富了人类的一种情感,将女性那种朦胧而轻微的悸动自然地表达出来,却不会令人抵触这种情绪。

  在表现女性心理方面,女人总是比男人更细心一些,也更幽微一些。

  所以我认为张曼娟的《仿佛》系列短篇合集是写作难度最大的故事集,这些难度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把握情感的度上。

  《兰花小馆》是一个轻松的故事,里面也有着诱人的美食,或许我们有些微微遗憾,不过生活正是这样不是么?

  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才能留下某些回忆。

  八.《仿佛》

  这是十四篇故事中最感动我令我落泪的故事。

  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暗恋一个人,会不会偶尔在臆想中放大所有在接触中的他的话语和姿态?然后任由那些或酸涩或甜蜜地溢满心扉。

  这个故事中,一个骄纵美丽而又任性天真的女孩子为了爱情而飞蛾扑火,而她就是那个大家都唾弃的万恶小三,她用着自以为是的全部热情和全部的任性来爱着一个男人,可是却毁灭了两个人。

  有时候男人的心态真的很微妙,他们一方面在道德中死死地约束着自己告诫自己,一方面却又为眼前的美景而诱惑得动心,然后在道德自我谴责和罪恶的刺激中挣扎着,欲拒还迎的推拒着。

  面对感情的时候,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加勇敢而忠贞,她看见他的时候,眼睛就像突然燃起了一团火,烧得脸颊都烫了,她的所有的小伎俩,无非就是让他更注意到她。

  可是,在一段感情开始变得摇荡,甚至男人的身死和女人的情感毁灭,这个男人始终也要就此负责,尽管他为了一时的动摇而心存不忍,可是就是这个不忍他杀死了自己,也让一个任性天真的女人在一霎间尝到足以毁天灭地的报复。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十年。她忽然就老了,心佝偻了下去,甚至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年轻的生命承受不了这样剧烈的冲撞。她恢复得十分缓慢,可是却用一生的时间铭记了一个人。

  至于,至于最后。

  最后他说的那句模棱两可的话:“………..对不起…….我爱你…….”或许她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想明白,甚至不知道这没有主语的话是对谁说的,更不知道他在濒死的最后一刻,有没有爱过她。

  可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跨了过去,跨过了横亘在她生命十年之久的坎——“也许,你那天想说的是,秋眠,对不起。星子,我爱你。这回忆,终于只剩下我和你了。既然,上天没让你好起来,那就表示,我将一辈子爱你,思念你。这是我们两个的秘密。”

  时间终于让过去和他有过纠葛的人成为过去,到最后,终于能够正大光明的爱他了。

  “星星死了,却还亮着。我已死了,却仍爱你。”

  十一.《樱花祭》

  女性写作都会写到某一个方面——也就是小三的心理。

  其实我本身是无法接受这种以爱为名的苟且的,可是人的情感总是复杂的,男女的事情不能简单的一概而就,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讲,或许写小三心理不是个好的小说,可是从文学审美来讲,这还是个不错的故事。

  女人对始乱终弃的男人都会有一种恨意的。这个故事就是以杀意开始。

  成年世界中婚姻之外的男女关系似乎总是以女性比较认真而男性比较游戏的态度做终结,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分手旅行无一例外地成为女人回忆过往和现实恨意的反复交织的思维过程。

  这个故事的新颖在于,以情有可原的杀意开始,以温柔而无奈的报复而终结。

  似乎也将一个女人的心态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二.《裙摆开出野姜花》

  这个充满着女性气息的名字下事实上是以男性视角写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

  张曼娟似乎善于将一种恋爱的苦涩的一方转嫁给男人,或许是疼惜同性的缘故,她的故事里总是舍不得女性受太多苦,而男性多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位置。

  这是一个蕴含着重生和青春味道的心灵苦恋的故事,张曼娟将这种感情放大化,使其具有改天换地的新生力量。

  十四.《小小的芭蕾舞步》

  这是十四篇故事当中以男性视角的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

  取材于干宝的《搜神记》在似真似幻中,一位失去灵感的音乐大师找到灵感的故事。

  其实读到最后,会有些哭笑不得,然后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理解。

  艺术大师在某个创作巅峰思维已臻化境,幻想照耀到现实,寻找到给他灵感的缪斯,他枯竭的灵感似乎遇到活泉般复又生机。

  其实这个故事从本身来讲是寻找本初和自我意识的一个变相探寻——灵感的原型是什么?

  早就一个人的现在的,是他的曾经。

  你过往的一切经历和回忆就像是取之不竭的宝藏,生活逐渐蒙蔽了你,让你看不清自己的本质,可是当以最原始,最本初的方式回归,便能看到心底最依恋的某种情结。

  这才是一切动力的伊始。

  这个故事充满着心理探寻的意味,也蕴含着回归本初的生命体验。

  表现是非人,其实质是人的自我内心的折射。

  《烟花渡口》读后感(四):二十五年涓涓不语的浪漫——张曼娟《烟花渡口》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作者,他们可以多年如一日的保持着自己的写作风貌,从情感到语言,甚至头脑中的幻想,他们笔下的人物不断的在成长,可是感情基调却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

  生活在他们的笔下流淌着,含着时光的掠过的痕迹,可是文字却始终犹如年轻时那样的清新。

  张曼娟在我眼中就是这样。

  或许到了我们母亲的年纪里,我的印象中,更多的会写出生活赋予女人的磨砺与苦痛,还有情欲下颓圮和无奈,甚至是历史和厚重。在我的感觉中,似乎女人到了那样的年纪,剩下的就是一种时光打磨之后的沧桑和铅华,比如王安忆,比如毕淑敏。

  可是张曼娟却完全颠覆了我这种看法。

  从一九八五年到二零一零年,一个女人的二十五年,从青春韶华到中年,这期间,她的故事她的情感永远是轻盈妙丽的,在那些忧伤而明媚的故事中,似乎时时刻刻地能看到一颗细腻的少女情怀,她孜孜不倦地用笔触恋爱,写尽那些青涩的情事,正如夏日里初绽的花朵,散发着清新的芬芳。

  正如她自己所说——

  “重读这些喜悦或者悲伤的故事,那些远去的时光便重现在我眼前,每一个故事都与我的生命紧紧相扣,而我始终是站在渡口的那个人。有时意兴昂扬,有时茫然失据,或许一直坚持着摆渡的心愿,却被许多人与许多的故事摆渡,渡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险滩与深潭。”

  或许这也是大陆女性作家和港台女性作家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吧。

  大陆的女性作家在某些方面,在这个年纪里,更多的会有一些深重的苦难在里面,她们的历史和生活含着一种顿困和打磨后沧桑的了悟,而港台女性作家,更多表现现实私人生活,而台湾女作家更像是被娇宠的女儿,在情爱的幻影中体味着甜酸,有种不知疾苦的天真和淳厚。

  《烟花渡口》是张曼娟二十五年的短篇小说作品的精华集结之作,这十四个故事仿佛也是张曼娟从青年到中年创作心路历程的展示,仿佛过去的时光就这样摊开在我们面前,在她清丽笔下每一个男女,都有着那样曼妙而纤微情感。

  或许没有特别的张力,情绪也不会很激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流淌着淡淡的感伤。

  就像在黑夜的渡口,施放一束又一束璀璨的烟花。

  一.《俨然记》

  这个故事写于一九八五年,那时的张曼娟还在读大学,所以依旧印着那时青春时的青涩和梦幻。或许年轻的女子对于前世今生的宿世情缘总会有一种特别的信奉和独钟,她们相信业障轮回,相信在这个现世的冥冥之中她们欠着或被欠着某一桩没有圆满的情债。

  可是十丈红尘,梦中求索,我们兜兜转转无数的擦肩和错过,有怎么知道最后牵手的那一个人是确证过的人。

  张曼娟给了一个女人一个不甚明了的暗示,一场繁华而盛大的相遇,还有注定悲哀的结局。

  “亘古的别离后,乍然重逢的狂喜,却又如隔着千层云,万重山的遥远。”

  今生现世,她就在万千人海的冥冥之中,一眼就认出他。

  “当他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出现,她却敷着庸脂俗粉,穿着绚丽的戏服,将自己妆裹成俗不可耐的浮华意象。”

  张曼娟给这个现代故事赋予了十足的盎然古意。

  或许本身与前世今生的轮回有关,所以现实不过是一层可以被剥离的幻境,真实存在于她的内心,因为一个执念可以让她的生命变得委顿,可以让一个不染凡俗的极具慧根的出家人六根妄动,也可以让,在这场前世今生的游戏中退场的苦守第三者哀恸落泪。

  犹记得,那个翩然入戏场的僧人,他穿着金黄色相间的僧袍,疏朗的眉目。

  他没有与她说过一句话,只是相遇,然后相视。

  他为她懂了情劫,她为他而濒死。

  这样幻世与现实的交叠,重重叠叠的时光背后,不过是一声长叹——

  “是我修得不够,今生只得相遇,不能相守……..求来生吧,只有,求来生了…..”

  那个时候的张曼娟已经有了忧伤的情怀和清丽的文字,她将现实和虚空之中联系起来,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映照着前世与今生都求而不得的爱情。

  而她的外婆,一针针地绣着她的嫁妆,鸳鸯戏水的枕套,百子福的被套,摘花戏雀的小娃娃,金碧辉煌地在红缎中浮现着,周周密密,那么多的福气。

  可是她的一生,就这样犹如失了心的木莲,再也不肯栖息于一处。

  “当来生再相逢,他们仍能在芸芸众生中,一眼便看见对方的周身光华。”

  二.《今年木棉不开花》

  张曼娟有一点让我始终觉得惊异。

  就是她可以用男人的心态写感情而丝毫没有扭捏的违和之感。

  明明她的心是那么纤细微妙,笔触也是轻盈妙丽的,可是以男人的口吻和角度说故事,却从不会给人觉得怪异,依旧能维持她一贯的风格。

  一九八七年,大学毕业的张曼娟写作风格已经逐渐成型,她可以跳出某些框框,然后重新构织其他的故事。

  这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单纯得令人艳羡。

  那个时候的蓝颜知己是那么纯粹,不参杂任何暧昧和情色的味道,回忆和时光呼啦啦地走过,牵引着我们与他们一起走过大学的时光,他们正如刚刚开始经受风雨的幼苗,所有的经历的带着一种初出茅庐的单纯和青涩。

  我们与一个人结识,交往,成为朋友,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总是能够无所顾忌的幼稚着,然后呼朋唤友,笑着闹着。那个时候的友情可以让性别变得不重要,心是贴近的,脸上是笑的,胸中是有梦想的。

  在家庭的庇护下,他们舒展羽翼,慢慢地飞,然后开始经受风雨。

  什么时候让友情变得不够坚固?是爱情见缝插针。

  外人的插足让友情轻易地分崩离析,然后,性别忽然就凸显出来,原来她可以歇斯底里,他可以放荡不羁。

  有时候感情真的是世界上最坚固也是最脆弱的东西。

  争吵和怨恨的时候,还记不记的曾经的回忆,还记不记得过去的梦想?

  他经历的风雨太大,太深重,一下子将他雏飞的翅膀狠狠地拍落,再也无法展翅。

  家庭爱情友情,当一个人觉得怎样孤独的时候,甚至不会求助任何一方,更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而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死亡。

  他已经被这场疾风骤雨压倒,甚至用年轻的生命与死亡妥协。

  崭新的一天。斩杀新的一天。

  冥冥中的预示,从回忆中翻浪出的过往,有谁还记得,曾经的年轻人的兴致昂扬。

  亲近的人,甚至是彼此见证成长的人,离世,生命忽然变得令人费解。

  而我们始终在迷惘中挣扎着,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徘徊着,或者下一个念头,就是无声无息的死去。

  静寂地死去。

  这篇小说弥漫着浓重的青春的哀伤和疼痛,叙述角度交叉,回忆现实交叠,过往的线索与现实交合在一起,读来有一种金属般的低沉和钝重。

  三.《芙蓉歌》

  这是一篇现在读来完全没有任何违和感的古言小说。取材于唐传奇《华州参军》

  我一向喜欢将想象力赋予过往的艰涩的字里行间中,然后将那些故事重新赋予生命,生动地闪烁在字里行间中。

  故事情节很简单,无非是简单地两男争一女和情有独钟。

  爱情故事里面,受伤的人,永远不是彼此相爱而碍于层层阻力不能相见的一对痴情男女,而是那个求而不得,用尽万般手段却依旧留不住那个人的心和身的配角。

  这篇小说值得注目的有亮点:

  第一, 就是侍女轻红和小姐芙蓉的知心之爱。

  作为性取向正常的女性,我尊重现代社会的同性爱情,但是对于自身来说,是无法接受和一个女人相爱的。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断臂山,你不是不爱,而是没有遇到那个人,对此我一直采取保留的态度。

  可是,我觉得同性之爱的发生,是需要一个可以被我理解的环境当中,比如,深不见人的闺阁和重重帘幕的宫闱。

  在那个时代,女人总是被束缚得更多。婚前除了亲人是见不到异性的,而森严的等级甚至都不能与亲人过度亲密,陪着一个女人的始终是身边的侍女。

  曾经读过一个小说,似乎是四十年代的故事,也是夫人和侍女的爱情,久居闺中不见丈夫的姨太终于和自己的侍女相知相爱,成为磨镜之交,然后便是时光流转,二人各有际遇,最后垂垂老矣的相见,恍如隔世。

  而这个故事中,轻红和芙蓉的感情似乎没有浓烈到此生唯彼此而已,她们是相伴成长的知心之爱,所有的隐秘心事和成长中所有迷惘困惑彼此都心知肚明,这是一种熟悉地陪伴和心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和相互慰藉的一种依存关系。

  轻红可以为了芙蓉的幸福去求老妇人献计,可以为芙蓉的逃走而献身,她忠心事主,为了芙蓉做了一切一个侍婢做到的事情。她们之前还存在着一种等级和臣服的观念,甚至最后以身殉主。

  而芙蓉的感情,对于柳生开始是推拒,后来是恋慕,而逃走事败泄露,她忠贞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对于王家表哥深情厚谊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变相的残忍,是她背信弃义悔婚逃走在先,之后又切割着这个可怜男人的心。

  芙蓉以这种方式维护着爱情的坚贞,可是苦苦守护她的王家表哥因她而受鞭笞,为她的母亲守灵,他做了一切能为一个女人做的事情。

  他囚禁了她的身体,却永远囚禁不了她要高飞的心,更甚至她的身体里孕育着另一个男人的孩儿。

  “你是肥沃的土地,我却逐日枯萎死去,因为,我是一株芙蓉,而他,是温暖的水泽。”

  在王公子哀痛的问,她那样镇定而从容地回道。

  可是,他也可以是水泽,他也可以的。

  她终于在这个小阁中,沉疴难愈,溘然而逝。

  轻红和芙蓉相携去找柳生,而在柳生不知道的地方,隐隐有什么秘密,是她们共守的。

  第二, 似真似幻的结局。

  “室内并没有轻红或者芙蓉,根本就没有,也许,从来不曾有过。”

  结尾是张曼娟点睛之笔,也是超越普通言情小说的最为精华之处。

  这段描写神似聊斋,用传奇法以志怪,幽鬼冥魂,在现世中人打破所有美好的愿景之后,飘然远逝,徒留女子铅黄犹存的妆台,和面面相觑的男子。

  仿佛过往的恩怨情仇都不存在一样。

  到底她们是现世存在过的人,还是从未是人的鬼魂。

  由爱生怖,由爱生忧。

  有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往往是爱上自己想象出的幻影。

  四.《天使的咒语》

  第一眼看到这么小言的名字,我就想到琼瑶奶奶。

  可是张曼娟毕竟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守候的故事,也是万年男配终于翻身做主人的一大胜利。

  每个御姐曾经都爱过一个渣男。不过不管这个渣男如何渣,在御姐还是纯情少女的时候,渣男总会留给少女很多美好的记忆,还有,独一无二。

  每个女孩子在恋爱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比如“我爱过的男孩儿有着这个世界上最英俊的侧脸”或者“他的白衬衫在阳光下几乎晃花了我的眼”或者“他就站在那里,夺走了我所有的视线。”

  这个故事的女孩子,她在恋爱的时候,能够激发五感——她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全部被激活了,甚至能够感受到万里之遥的风声和气味。

  当然,这也是文艺女青年的艺术灵感的源泉,尤其是对于码字的女主。

  渣男给予伤害逐渐被时间磨平,而再次重逢时,与男配那些过往和记忆哗啦一下子回来了,就像是突然年轻了,突然找回了过去那个,能够激发所有感觉的那个年轻的自己。

  被人爱,被人珍视,其实是一种很珍贵的力量。

  尽管女人总是虚荣,喜欢鲜花和男人围绕,可是她们能够被触动的,永远是一份最为珍视她的心意。

  这样的,被人爱着的这种认知,总会让女人愉悦。

  五.《如果长颈鹿要回家》;十.《指甲花》;十三.《雨后》

  张曼娟有一些作品值得瞩目的地方在于她对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心理小说的写作方法:作家分析心理化、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情节心理化)的重视,尤其是女性心理,甚至是病态心理的唯美揭示。

  这三篇便是我认为典型。

  《长颈鹿》这一篇充满了青春与活泼的气息,以童话般的语言展现少男少女之间朦胧青葱的爱恋。这样的有着稀奇古怪念头的女孩子,总会遇到一个珍视她的男孩子。

  《指甲花》是成年女性的潜意识恐惧的折射。因为生活与爱情的不安定感浮起地心里疾病促使童年回忆朝着畸形地想象中发展。而孤寂和生活中的细节诱发了女性不健康的想象从而产生恐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记忆:教室里头上摇转的风扇会不会突然掉下来?爸爸妈妈会不会突然出事?我欺负过的小孩子会不会想不开寻死?

  而当年幼的记忆在成年后回放,无非就是一种潜意识地返祖和规避现实。

  现在的女性都需要治愈,而张曼娟给出一个治愈的方式,或许是谈一场姐弟恋。

  而《雨后》更是极度病态的女性心理在男性视角中的展现。与彩虹恋爱甚至ooxx过的精神病初恋女子怀着孩子在恋慕她的男人家中待至生产,然后便在雨季到来那日抱着刚出生的孩子从站台上跳下,一家三口化成彩虹的坑爹故事。

  不管这个故事的构思有多么玄幻,也不管是不是楠竹在庄周梦蝶,有一点,张曼娟在以楠竹的视角发现精神病女人与彩虹对话甚至ooxx的过程写的是很精彩的。

  一个始终都在求死的女人自以为怀着彩虹的孩子,她的生存意志被彩虹救下,然后在彩虹的拣选下,楠竹成为照顾她的最好人选。

  一切玄幻得都像男人的臆想,女人从未出现过。

  或许这原本就是为了纪念年少时暗恋的女子而衍生的玄之又玄的故事。

  六.《喜欢》

  这是我认为这十四篇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我们爱上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她/他使我们觉得满足。

  或许每一个少女的背后都有一双稚嫩地却幽幽地注视着她背影的眼睛。

  一个年轻的男人如何会爱上一个已经做母亲的中年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是他的老师?

  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是何其复杂,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一个生命的岔口转弯,然后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可是为什么是你呢?

  他年轻的肩膀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那些经历过的苦难,让他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而年幼时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与邻居那个充满桂花气味的姐姐牵系起来。

  他是被借来的生命,活得哀痛而谨慎,却最终忍不住在离别后向她写信道歉,回忆,诉说,最后的最后,是充满着期冀着沉甸甸的告白。

  我喜欢你。

  而她呢?像个普通的女人一样长大,初恋时遇到过一个渣男,然后伤心分手,然后恋爱结婚,然后便是无止尽般炼狱的婚姻。

  丈夫的暴躁的捶打,她沉默地抵抗守着腹中的骨肉,父亲的病重,离婚,带着孩子长大……一切的一切,她就像一个普通的女人一样生活着,有幸福也有不幸。

  可是生活部就是这样么?

  她从没有想过,从没有想过,或许十多年以前,在旧家种着桂花树的庭院里,邻居家的小男孩会在窗口望着她,望着她每一日地出门,回归,恋爱。

  那双年轻而稚嫩地眼睛甚至见证了她每一日悄然的成长。

  或许她觉得自己足够普通,可是却在另一个男孩子心中留下力透纸背的印记。

  她是他年少时最美好的向往。

  或许那时他小得还不懂感情,只是觉得桂花树下的姐姐笑得很甜。

  回忆和过往在时间中沉淀,生活和经历让他的生命变得沉重,那一次相遇,就像是开启了年幼时记忆的闸门,一切都哗啦啦地回溯,仿佛回到那一年,他们依旧没有移民,他的弟弟依旧好端端地在家里听着他耍着小诡计接近邻家的姐姐。

  他们都长大了。

  时光和岁月在彼此身上留下了印记——他长成了高壮而英俊的年轻人,而她是经历世事的中年女人。

  到了最后,不是合不合适,而是在长久的过往之中,他的意念,他的执念深切地感染了她,一点一滴,仿佛横亘在其中的沟鸿就此抹平,他一步步靠近她,向她伸出手。

  “在我残余的知觉中,将念着你的名字,因为你是我半生的恋人。”

  “你快要忘记我,而我就来了。”

  这个故事用了很多的叙述方式。倒叙,插叙,回忆与现实交织,看起来像是很复杂,可是这些完全丰富了故事情节,同时也显出张曼娟对叙事技巧的游刃有余。

  七.《12:15兰花小馆》

  或许当爱情故事讲述泛滥之后,我们总觉得在阅读中乏善可陈,可是张曼娟叙述了一个恋爱状态的临界点。

  哦,或许称为恋爱不太合适。

  当然,也不应该叫做暧昧。而是一种情感将明未明,而男女之间又坦荡大方的一种交往状态,而往前一步或后退一步,这种情绪就都不对了。

  张曼娟把握得非常好,正好在那个临界点之上,不早也不晚,回味有余。

  而这种感情的临界点的表述,更像是丰富了人类的一种情感,将女性那种朦胧而轻微的悸动自然地表达出来,却不会令人抵触这种情绪。

  在表现女性心理方面,女人总是比男人更细心一些,也更幽微一些。

  所以我认为张曼娟的《仿佛》系列短篇合集是写作难度最大的故事集,这些难度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把握情感的度上。

  《兰花小馆》是一个轻松的故事,里面也有着诱人的美食,或许我们有些微微遗憾,不过生活正是这样不是么?

  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才能留下某些回忆。

  八.《仿佛》

  这是十四篇故事中最感动我令我落泪的故事。

  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暗恋一个人,会不会偶尔在臆想中放大所有在接触中的他的话语和姿态?然后任由那些或酸涩或甜蜜地溢满心扉。

  这个故事中,一个骄纵美丽而又任性天真的女孩子为了爱情而飞蛾扑火,而她就是那个大家都唾弃的万恶小三,她用着自以为是的全部热情和全部的任性来爱着一个男人,可是却毁灭了两个人。

  有时候男人的心态真的很微妙,他们一方面在道德中死死地约束着自己告诫自己,一方面却又为眼前的美景而诱惑得动心,然后在道德自我谴责和罪恶的刺激中挣扎着,欲拒还迎的推拒着。

  面对感情的时候,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加勇敢而忠贞,她看见他的时候,眼睛就像突然燃起了一团火,烧得脸颊都烫了,她的所有的小伎俩,无非就是让他更注意到她。

  可是,在一段感情开始变得摇荡,甚至男人的身死和女人的情感毁灭,这个男人始终也要就此负责,尽管他为了一时的动摇而心存不忍,可是就是这个不忍他杀死了自己,也让一个任性天真的女人在一霎间尝到足以毁天灭地的报复。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十年。她忽然就老了,心佝偻了下去,甚至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年轻的生命承受不了这样剧烈的冲撞。她恢复得十分缓慢,可是却用一生的时间铭记了一个人。

  至于,至于最后。

  最后他说的那句模棱两可的话:“………..对不起…….我爱你…….”或许她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想明白,甚至不知道这没有主语的话是对谁说的,更不知道他在濒死的最后一刻,有没有爱过她。

  可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跨了过去,跨过了横亘在她生命十年之久的坎——“也许,你那天想说的是,秋眠,对不起。星子,我爱你。这回忆,终于只剩下我和你了。既然,上天没让你好起来,那就表示,我将一辈子爱你,思念你。这是我们两个的秘密。”

  时间终于让过去和他有过纠葛的人成为过去,到最后,终于能够正大光明的爱他了。

  “星星死了,却还亮着。我已死了,却仍爱你。”

  十一.《樱花祭》

  女性写作都会写到某一个方面——也就是小三的心理。

  其实我本身是无法接受这种以爱为名的苟且的,可是人的情感总是复杂的,男女的事情不能简单的一概而就,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讲,或许写小三心理不是个好的小说,可是从文学审美来讲,这还是个不错的故事。

  女人对始乱终弃的男人都会有一种恨意的。这个故事就是以杀意开始。

  成年世界中婚姻之外的男女关系似乎总是以女性比较认真而男性比较游戏的态度做终结,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分手旅行无一例外地成为女人回忆过往和现实恨意的反复交织的思维过程。

  这个故事的新颖在于,以情有可原的杀意开始,以温柔而无奈的报复而终结。

  似乎也将一个女人的心态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二.《裙摆开出野姜花》

  这个充满着女性气息的名字下事实上是以男性视角写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

  张曼娟似乎善于将一种恋爱的苦涩的一方转嫁给男人,或许是疼惜同性的缘故,她的故事里总是舍不得女性受太多苦,而男性多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位置。

  这是一个蕴含着重生和青春味道的心灵苦恋的故事,张曼娟将这种感情放大化,使其具有改天换地的新生力量。

  十四.《小小的芭蕾舞步》

  这是十四篇故事当中以男性视角的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

  取材于干宝的《搜神记》在似真似幻中,一位失去灵感的音乐大师找到灵感的故事。

  其实读到最后,会有些哭笑不得,然后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理解。

  艺术大师在某个创作巅峰思维已臻化境,幻想照耀到现实,寻找到给他灵感的缪斯,他枯竭的灵感似乎遇到活泉般复又生机。

  其实这个故事从本身来讲是寻找本初和自我意识的一个变相探寻——灵感的原型是什么?

  早就一个人的现在的,是他的曾经。

  你过往的一切经历和回忆就像是取之不竭的宝藏,生活逐渐蒙蔽了你,让你看不清自己的本质,可是当以最原始,最本初的方式回归,便能看到心底最依恋的某种情结。

  这才是一切动力的伊始。

  这个故事充满着心理探寻的意味,也蕴含着回归本初的生命体验。

  表现是非人,其实质是人的自我内心的折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