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城武汉》读后感100字
《吾城武汉》是一本由大水著作,张大水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城武汉》精选点评:
●在樱顶咖啡厅买的这本绘本,在我离开武汉前送给了童童,再后来和童童成家,绘本又归我了
●我在武汉生活、学习四年,对武汉很有感情。这书是别人送我的,我一直很珍惜地收藏着。我用一生的时间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走过昙华林
●还有豆瓣条目喔。。每个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
●多年前一位朋友赠送给我的书籍,直到真正去过武汉才想起来读。很有创意的一本“书”
●斑了个马的武汉,调理不够,空白太多
●当时在德芭与彩虹第一家店买的。把所有的钱和硬币都掏出来还是差了点儿,最后老板娘猫糊糊帮我垫了钱,管账的是长发高瘦帅哥那谁(艾玛原来还花痴他,现在连名字都不记得。)那时老板娘还没和员工吵翻到整个豆瓣都知道,德芭还是我们的理想。PS大水真是全武汉最文艺的男青年呀。
●这个城市,我可能不会踏足
●每个地标都是难以忘怀的回忆啊!等再过几年回来后,可能一切还都是原样,当也物是人非了。
●绘本。
《吾城武汉》读后感(一):这里是武汉
画册的名字,我找了很久,如果说这本画册有什么失败之处,这的确得算一处,“吾城”二字很是模糊,但想来,是不是作者自己也彷徨,武汉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站,也同时是让他有归属感的城市么?除此,这本画册很赞,文字也很高妙,“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这里是武汉。”这大概是我见过对武汉最精准的定义,只是没想到居然会出自一个外乡人之笔,而这句话也是促使我去找寻这本画册的初衷,得来更是爱不释手,待我把画册拿给同事翻阅时候,被人误以为是我的绘本,我突然很是惭愧,这是我的故乡,是我在外漂泊的那几年里朝思夜想的故乡,可我真真歌颂过它什么呢?从此,做一个爱的歌颂者。
《吾城武汉》读后感(二):愿九头鸟再度振翅翱翔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192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多事之秋,战乱纷飞,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正处于破产之际,军阀割据,蒋介石成立南京政府开始统领大权并且开始反共清共。同年7月,毛泽东经过武汉,登上黄鹤楼,面对革命前途的焦虑但对未来革命的胜利抱有坚定的乐观,遂赋下此词。
2020年,一场突如而来的新型肺炎打破了往年春节祥和的氛围,谁也没料想此病在短时间内席卷了中华大地,并造成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多市封城,这是史无前例的。湖北人民在承受疾病的身体困扰同时,还要承受着外省对自己时刻提防带来的精神压力。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7月在黄鹤楼驻足远望后,同年8月南昌起义,9月秋收起义,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一样,我们也要对这场战斗的胜利抱有必胜的信心。
在大年除夕三十时夜晚,那时正是武汉封城后的第七天,武汉市的抗击肺炎已经到了形势十分严峻的时候了,医疗物资的极度短缺,无数带着焦虑与绝望的发烧市民涌满了武汉市各大医院的门诊处,以及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精神也接近崩溃的边缘。在这千钧一刻之际,中央军委决定派遣150名军医乘坐军机飞抵武汉。
解放军来了 150名解放军医护人员包机飞武汉 除夕夜 上海大雨_腾讯视看到这些军医除夕夜冒雨奔赴武汉前线,这场景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与熟悉。因为这个场面我见到太多了,每当民族危亡,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时刻,总有那么一些逆行者,总有那么一些勇士,第一批开赴前线,哪怕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前进,这种精神让我感到无不动容。这种民族大义,舍小我为大家的崇高品格让人不得不去尊敬。
1998年,长江发生决堤,也是这些官兵顶在在最前线,用血肉之躯铸成一道道钢铁长城,保护了长江下游无数人民免受洪水泛滥之灾。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面对着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十五名空降兵在极其艰难的跳伞环境下毅然飞入灾区,为后续救援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料。
2015年,天津港发生爆炸,最先到达救援的那几批消防官兵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毅然冲到最前线,最后消失在火海中。
2019年,木里火灾,同样是最先到达灭火的那几批消防官兵,他们同样是冲在了最前线,最后牺牲了31名救火队员。
上面提到的历次救火抢险网络上都有视频,就是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总有那么一批人冲在最前线。在出发前或者在抢险中还被记录着,也许下一秒就成为永远的回忆。每当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时,这些勇士就挺身而出,这让我想到了在近代历史中,也有无数这样的勇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正是有了这些人,我更愿意相信我们的民族是有着光明的未来的,我们的国家是有着远大前途的。
在疫情结束后,可否邀你共赏武汉盛开的樱花,吖一口热干面,吮一口绝味鸭脖,再钓一钓武昌鱼。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是那一座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是那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长江之水,更是那生命力顽强的九头鸟们!
《吾城武汉》读后感(三):谢谢小水 谢谢武汉
四年前,我在馒头+二楼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还只有17岁,序言看着看着,会有难以抑制的,想要朗声诵读的冲动。时间过去四年,又是冬天,我依旧能够准确无误的记得书中的段落。崔颢和池莉的武汉,名为天空和浮游的城市寓言,起起落落的武汉龙脉,星罗棋布的城市湖泊。我第一次发现,我生活了十七年的地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一周后,还是馒头+二楼,我第一次见到绘本的作者。我那时不知道他的名字,握手的时候,我像个小粉丝一样激动的叫他大师。他戴着有些滑稽的帽子,不适应我的热情,只能害羞的点点头。
后来一起喝茶聊天逛街,我像个小跟班一样跟着他去昙华林举反光板,一大票人一起杀到吉庆街吃麻花虾球,我坐在他对面。明明刚刚去他家吃过火锅,对他作品的喜欢,还是要在豆瓣留言里偷偷讲。
那时我学朋友们叫他小水,他是张悬的歌迷,他在豆瓣里写,当他第一次有机会坐在张悬身边时,他对张悬说,“这感觉好不真实”。如今回忆起来,和小水他们做朋友的那些日子,也像是幻觉一样。去年冬天,一个人在85度C喝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我一抬头看到是小水,我很开心跟他拍照发微博,从那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了。
但在武汉,那些熟悉的地方,甚至熟悉的感觉。都被小水画到纸上,写进书里,以至于在外地上大学的日子里,每次一看到这本书,就会让我立刻想起武汉,想起那段时光。
就像我曾经告诉大水,而今要告诉你们的。是《吾城武汉》这本书,让我真正开始重新审视这武汉座城市。让我第一次发现,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当我们说自己了解武汉的时候,我们能说得太多,但是即便我们讲到词穷,说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武汉,因为武汉真的太大了,在水高读书的孩子告诉我,他幼儿园在三宝,小学在水一小,初中在水二中,高中在水高。他顿了顿说,“如果水果湖还有大学的话,我也一定不出水果湖读书。”类似的地方还有汉口的常青花园,汉阳的钟家村,武昌的司门口。如果细细数来,我们知道的武汉,不过是我们熟悉那一部分罢了,我们熟悉楼下的热干面,拐角处的盗版周黑鸭,夜市街道两旁的宵夜。也许我们还能说出黄鹤楼,江汉路,群光广场。但三条街之外是什么样子,却不一定知道,所以你问一百个人什么是武汉,往往会得出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甚至这些答案都会厚此薄彼,前后矛盾。我住武昌的时候,常常觉得武昌底蕴更深,相较于汉口汉阳,更具人文之美。但回汉口住不过半年,又觉得武汉的城市之根在汉,口,那些破落巷子里藏着的美味小吃,才是正宗的武汉味道。而汉阳和武昌汉口仅仅相隔一座桥,却陌生得是另一座城市一样。我在汉口住了14年,武昌6年,生下来就知道武汉三镇的说法。但我是在读过绘本后,才知道昙华林,花园山,螃蟹甲这些地方,才知道青岛路,咸安坊。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去汉阳,然后慢慢发现灯火浮华之外,真实的,厚重的,动人的武汉。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答案来平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明白,造就我们的是一座多么伟大的城市。我14岁的表弟,如数家珍的说上海陆家嘴,北京大裤衩,香港中环,台北101。想比较而言,武汉什么都没有。我想他应该去读读这本书,如果他知道那些湖泊的故事,那些车站名字的由来,那些老房子承载的光荣和隐痛,他是不是会,更喜欢武汉,更为他的家乡感到荣耀。
在馒头家看店的时候,我见过有上了年纪的人翻开绘本,开始凝重无声而后笑得释然;见过有大学生,叹息他们对这些城市风景的陌生和迷茫;看到很多惊喜的笑容,很多黯然的面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吾城武汉》,不是在读小水笔下的武汉,而是在阅读我们自己的武汉。那些奇想的绘画,捕捉的不是我们的建筑,而是我们的触感,那些零碎的文字,记录的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我们的过往。
去外地读书至今,已经三年了,总记得初次离家的火车上。有个陌生人看过绘本后对告诉我,你要谢谢这个朋友,他为你的城市填补了这项空白。我后来间或有机会见到小水的时候也忘了跟他讲。而今慢慢也断了联系。如果你有机会遇见他。帮我跟他讲,“谢谢小水,谢谢武汉。”
《吾城武汉》读后感(四):【转】老武汉人的三大来源——黄孝、江湖、江浙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比不了一个沔阳苕。就是汉口码头形成的真实写照。
原文载于东湖论坛: http://bbs.cnhube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87913&ordertype=1
什么叫老武汉人,指的是,至少3代以上(包括)定居在老武汉的人,这些人指的就是老武汉人,虽然说老武汉我看过文献,外省人迁入的非常多!当然本地人也很多,老武汉人同近年以湖北省内为主的移民有所不同,主要有三大来源,下面来一一做个介绍
老武汉的范围2.江湖人 江湖江湖,确实有江有湖,说白了就是江西人和湖南人,占老武汉人祖籍25%,为什么把他们归位一类呢?就像现在说的中三角,虽然两湖在网上吵的天翻地覆,不过大家都晓得的,实际上湖北人跟江西人 湖南人如果在外省打工,或者上学做生意还是很亲的,很多人家里都有江西亲戚 湖南亲戚,两湖一江地处中游,古代的湖广,江西老表,近代的四大米市,都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之地,不可能完全没有联系。首先说江西人,江西人我很奇怪,我看到的文献也好,我周围的老武昌也好,我现在在跟老武昌有关系的公司上班,我公司老武昌70%是江西籍,甚至有次出去吃饭,一个江西籍武昌人,也在大谈特谈100年前,江右帮在武昌的光荣事迹,不过我就听过他家族一个事例,而我看到的文献,江西人占了老武昌人祖籍40%以上,主要是武昌古城,原因不详,我看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江西人是做银楼生意的,也就是钱庄神马的非常擅长,不过应该在汉口才对,而老武昌很多江西人,我还是不清楚怎么来的,也是发生在清末民初,如果有家里是江右帮的,来讲讲,你们三四代以上是怎么来的,我了解过的江西人祖籍主要是南昌 九江和赣州三个城市,当然也是今天江西的代表,很多江西人都在湖北 在武汉有亲戚 在说湖南人,现在两湖论坛上极为不对盘,我家里也是湖南帮,我太爷爷带着我爷爷很小的时候就来了,不过我从不避讳我家里是湖南商帮,因为我可以跟其他的外省迁入武汉的一样说,湖南商帮也是靠先祖的奋斗,继承了顽强 霸气 拼搏 灵活以及霸得蛮的精神在武汉活下来的,湖南人做的是米市和木筏的生意,总比那些北方来武汉的过来讨饭的要强的多,今天的武汉人性格张扬跋扈又机巧直爽,也是继承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而跟典型湖北人(江汉平原一代)性格温顺乖戾又心机重不同,当然武汉人也不傻,脑袋灵光还是有湖北血统文化在内,湖南迁入武汉的主要是五府十八帮,今天的长沙府 常德府 辰州府 衡府和宝庆府,宝庆府的后代最多,主要集中在汉口汉正街,汉阳鹦鹉洲,武昌白沙洲一地,总之,也就是还是江北大于江南,汉口汉阳的湖南后代多,可以说汉阳硚口的湖南籍的人很多,其次是武昌和江汉的也不少,江岸的也有
3.江浙人 江浙,江浙,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下游的江南人,武汉人叫他们下江人,主要是宁波绍兴苏州(包括常熟太仓吴江江阴无锡)常州通州等人,大概有21%,就是今天的苏南浙北,以前的商帮 江右帮 湖南帮遇到江浙人,下江人,还是很团结的,为什么?因为下江人,尤其是宁波人,非常厉害,宁波沿海所以宁波人拥有很强的海洋精神,汉口也叫武汉的宁波帮是非常出名的,以前我根本不晓得下江人后代有这么多,后来问了问我汉口的表姐,我姨夫就是浙江人,有时候还会回去,不过他们浙江人后代也不喜欢现在的浙江人,非常势力,爱比钱,宁绍人在武汉厉害的时候,曾霸占了今天的江汉路和租界区,而苏南人比宁波绍兴人来比,还是略显低调,虽然也不少,尤其是什么苏州无锡通州的,这几个地方的最多,我楼上邻居就是苏州人,苏州人通州人都是跟着浙江人屁股后面在武汉上海两地跑,把上海的东西往武汉带,不过苏南人虽然安于现状,到也聪明,生意做的不如浙江人大,到比黄孝人,江湖人都好不少,其中三镇的老里弄,就是今天的弄堂,苏南帮是非常多的,很多江苏人都居住在里弄里面,里弄和租界区是他们的聚集地,等于说江浙人曾霸占了武汉最繁华的位置,我为什么说我以前觉得宁波苏州人对武汉没影响,突然说影响很大呢?因为我碰到了,也看到文献了,我妈同事一个很要好的阿姨,坚持每年回去一趟宁波,她自认是武汉人,不过还是会和浙江亲戚有所来往,而下江人还在商业(比如武商集团的毛东声),五芳斋啊 四季美等老字号的苏州通州人也会回去,乃至今天武汉的官员中都有不少是宁波籍,导演和作家很多苏南籍,比如汉口码头导演钱五一是无锡人等,他们貌似还在影响着武汉的科教文卫,而这些后代,主要集中在江汉区和江岸区,其他的武昌和汉阳也有,武昌的比汉阳的多点,汉口的最多,这个家里是江浙人的应该很清楚
———————————————————————————————————————————————————————————————————————————————— 非主体移民: 4.河南人 河南迁入武汉的,也分了三次,包括今天东西湖,占了10%,不过确实是所有外来人口中最低端的,要么是河南棚子,要么就是告花子,要么就是铁路外,顺着京汉铁路过来讨生活的,不过基本上全在江汉江岸的铁路外,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不过由于是北方人,在加上江浙江湖人(包括湖北黄孝,说白了也就是湖广人)都不喜欢河南人,叫河南人是侉子的,湖北不是专利,基本上生活中认识的三代四代以上是南方的,都不喜欢河南,原因不详,好像跟三年自然灾害也有关系
5.湖北非黄孝外其他地区的 原先武汉的省内移民不多,在1950年代后逐渐变大,大概占老武汉人口的8%左右,说到这里在加上黄孝的鄂东,实际上老武汉人当中祖籍湖北的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来到武汉的省内移民主要是鄂西的一些城市(荆州、宜昌等),由于湖北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这些湖北省内移民到了武汉,基本上听武汉话多了,都会讲
6.东北人 这个占5%,是1950年代后迁入的,主要集中在青山区和沌口开发区,这个原因大家都晓得,东北的工业底子好,来发展工业。不过现在的东北后代也有2-3代了,武汉话讲的还可以,但肯定没老武汉人标准。
7.四川重庆人 这个有2%,原因不详
8.其他省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