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浅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浅析

2020-11-08 06:45:30 作者:李树身P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浅析

  在与网友共同赏读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笔者饶有兴趣地先告诉大家,此诗是王勃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送别杜姓朋友远赴四川蜀州(古另称蜀川)去就任少府官职时,写下的一首著名送别诗。

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浅析

  真是无巧不成书!王勃的杜姓朋友当年前往上任的蜀州(又称蜀川),正是笔者现在寄居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县级)崇州市。

  虽不知王勃的杜姓友人是何名,但已官至少府(县尉的美称),其职位仅比县令略小,那便足以证明今天的崇州,在几千年前早就是“县”的建制了。

  据笔者读史所知,“少府”这官名始于战国,秦汉隋朝亦相沿不变,属九卿之列;掌管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专业制造,更是皇帝的私属府。于此可见,今日的崇州不仅历史悠久且繁荣昌盛!

  言归正传。王勃少年成名,擅长五律和五绝诗歌体裁,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其华丽的骈文体,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唐初之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笔者的白话译文】

  关中三秦之地防守森严,拱卫着唐朝帝都长安,在此可透过风云烟雾,遥望到蜀川。

  与您离别,我心中怀着无限眷顾的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同浮沉共进退友人。

  请相信,四海之内会有知心的朋友,即使彼此远在天边,也如同近在比邻。

  在岔路口告别之时,我们绝不可像多情的少男少女,泪湿衣襟,缠绵悱恻。

  【笔者浅析】

  此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首句,是指送别之地长安,有辽阔的关中之地潼关以西一带拱卫,很安全。第二句则点出友人“上任”之处,是风烟迷蒙的遥远蜀地。再用一个“望”字,便巧妙地将秦蜀两地紧密关联起来;好似王勃正站在长安,遥望那千里之外的蜀地,暗喻其惜别情意。

  而用一个“望”字,不仅将诗的意境拓宽了,也让读者的视野显得愈加广阔,并在心理上拉近了秦蜀两地的距离。如此,便可使人愈加感到,既然岷江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那五个渡口——“五津”可望,那么就不必为今天的别离而忧伤。如此开篇,为全诗锁定了豪壮基调。

  此诗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王勃在安慰杜姓友人:我俩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之人,离别应属平常事,何必如此悲伤?此次您孤身前往蜀地,飘泊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

  在这里,王勃用处境相同、感情一致的话来安慰杜姓朋友,旨在藉以减轻他的孤独感。如此的惜别方式,不仅显现出诗人胸襟阔大,更增添了友谊的真实。

  此诗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话便在不经意间,将离愁别绪悄然荡开。表现为王勃在对杜姓朋友亲切地说:只要我们声息相通不失联,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犹如近在咫尺一般。或正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末两句情调太感人,才被口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

  此诗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从表面看,似是人们常用来安慰与勉励友人的客套话,但深入其中去细细咀嚼,读者便可顿时品味出全诗的气氛,既悲凉而又豪放,饱和着深刻的哲理,彰显其高昂的格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