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生第一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学生第一读后感锦集

2020-11-08 03:4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生第一读后感锦集

  《学生第一》是一本由李希贵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的211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生第一》精选点评:

  ●教育改革的尖兵,十一学校校长写的,了解新时代的学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如此,但是很多精神值得借鉴。

  ●这是我们学校送给老师人手一本的教师节礼物,想了解一下学校的用意,是在告诉我们,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要多大有多大吗?

  ●很

  ●十一的校长写的,我们学校老师人手一本。我捡了一本不知识是谁的。读后感:不我们学校好多了!!!!!咱和人家合作办校就不能多学学人家么?!?!

  ●如果真如书中所说,那真的是充满热情和梦想的一群老师~值得好好学习...

  ●emmm……其实就…还行… (十一毕业生顶着锅盖逃跑…)

  ●搜索书目时发现李校长除了写《学生第一》,还有一本是《学生第二》,差点以为买错了。 这本是李校长在十一中的实践与思考,尽管是2011版次,但还是有许多“金点子”是值得现在其他学校去学习的。不得不感叹好的学校的各种社会、教学资源是其他学校所望尘莫及的。

  ●我10年毕业,这书大概11年写的,所以很多都是我们那届的故事。还看到了自己好多次哈哈哈,激动一下~

  ●读了一小半,很有想法的校长,很有活力的学校.....校园吉尼斯,开学护照,校长有约,学生公司,大师进校园……各种方式锻炼、培养学生多元发展.....从学生,老师到外部资源的调动,都显示出这是一所很有“能量”的学校,一般的学校根本学不来....

  ●我们从来不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只是由于教育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将其转化为教育实践。这本将近十年前的书,看得人唏嘘不已。

  《学生第一》读后感(一):用研究的模式开始行动

  暑假,在万伟博士的推荐下,读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学生第二》,同时也读了李校长的《新学校十讲》。这三本书都是一个主题,学校管理。虽然我不是校长,不过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一下,还是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课题规划的。此其一。其二,李希贵校长主要的学术背景是西方成功学和当代管理学,给他巨大影响的书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还有是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管理书籍。确实如此,李校长的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代表的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我觉得,有时,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如此,不要太高深的理论,要的就是实践的勇气和智慧。

  李校长的几个思考方法和行动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原点思维和终点思维。出发之前的目标,过程中的迷茫。都需要我们停下来,反思。回顾来路,看看我们曾经拥有的过去和财富,仰望星空,寻找指引方向的北斗。站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立场,我觉得,很多次的认为:这一门课程需要更多的行动智慧,而不仅仅是理论水平。

  其二,在行动之前的调查和量化评估。在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前,李校长总会开展量化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给予所要改革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给出相对的数据来评估改革的风险。这样的一番调查之后,采取的行动应该更加能够成功。

  其三,从最容易的开始,改变行为,从而改变心灵。改革涉及到既得利益的是雷区,因为人们的习惯心理和行为模式。其实,堡垒并不是铁板一块。或者,门已经开了。从最容易着手的改良开始。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说,理解就是认同的开始,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已经为今后的变革作了必要的铺垫。

  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吧。不要过于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思考和提升自我。

  《学生第一》读后感(二):优秀人的思想会碰撞出智慧的花火

  如果没有非凡的责任心和抱负,再可爱的学生也会有让你觉得疲倦的一天。那个时候,内心会有一瞬间觉得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平时可爱、温馨、纯真的学生、教室、学校会荡然无存。但通过这本小书,你会重新遇见一群有思想平常的教育者,他们用智慧、创造力引领着一群富有热情、更多创造力的孩子,在为其他学生开拓一条充满希望之火的未来之路。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培养出那么一批能幸福的生活、能发出自己声音的未来青年。

  这样一个炎热的午后,读上一段这样的文字,思想上也算远游了。

  推荐:

  24 世界文化艺术节

  别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世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世界的角度, 他们可以俯瞰人类文明。

  32 评选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和活动

  尊重民意是孩子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学会放弃自己,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

  35 没有课时的学校必修课

  好主意,让孩子们平时知道该做什么。

  《学生第一》读后感(三):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学生第一》

  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学生第一》

  如果说能够提出教育理论的才是教育家,那么很可惜中国还找不到这样的真正的教育家,不过像李希贵这样的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我感觉叫做教育家也当之无愧。

  中国的教育界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李希贵,要理论有理论要实践有实践,而且李希贵在北京市十一中学的实践,的确让人们,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届看到了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李希贵的书不多,除了这本外还有《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一》。其实论写作还是理论,那两本书都比这一本要好得多,这本书几乎就是学校的资料汇编。可是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汇编啊!从这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十一学校的管理思想,看到的是李希贵的办学理念。

  从看他的书开始我就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西化的思想者,他的教育理念其实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就是民主和法制。一本《学生第一》一本《学生第二》两本书好像很矛盾,用李希贵的话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管理上教师第一。

  在书中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让我都感觉非常羡慕,如果我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所学校该有多好。对比一下现在我女儿上的中学,就好像不在一个时空当中。十一学校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另类,就是在北京都是绝对是一个异数。所以能够上十一学校的肯定都不是一般人,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和这种精英教育无缘。不仅仅因为十一学校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校长,而且十一学校的教师素质,十一学校的师生比例,十一学校的规模,十一学校的经济实力,十一学校的学生质量,这都不是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甚至其他名牌中学能够比得了的。

  但是十一学校的不过毕竟在应试教育的铁幕之下,十一学校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尽管会非常非常遥远,但是我还是希望,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学生,不要说全部,仅仅能够有多数的学生能够都享受到十一学校这样的中学教育,那么中国的学生就真的有福了。替那些在题海和分数中奋战的中国学生祈祷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学生第一》读后感(四):2015.06.06 李希贵《学生第一》

  当初开始关注李希贵以及读他的书是因为北京十一中,听说那是一个堪比大学的高中,真正的素质教育实施的场所,带着这样一种想了解的态度看了他的几本书,感觉确乎是很不错。我不喜欢看那些泛泛而谈假大空地宣扬真善美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李希贵的书写的很具体,专家们只是在科研室里写宏大的东西,关系到的是教育的整体改革,并且大多数科研人员发表出来的论文决策人员是看不到的,普通一线教师也是看不到的,所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成了这个圈子里竞争的要素,不说自娱自乐,但这也只是个人追求自身地位和利益的途径,仅此而已。教育的直接实践主题则是教师,很多情况下,影响学生一生的不是专家的主张建议,而是某一位校长或者教师的行为和举措。所以有些教育工作者绝妙的处理方式真的是体现了教育的智慧。

  下面对其原文做简要的摘录:

  1、在任何组织里,评价都是一项高利害性工作(将检查和评价分开)

  2、在所有的字词中,每一个人最重视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所以从名字上下手来让每个人都到到自己很重要。

  3、一个学生天天生活其中的地方,一项学生天天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们不是从内心喜欢,我们的学校就永远不会是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就永远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4、不要过早地实行票决制,在大部分学生未接受、认可的情况下,不要简单化的用票数决定一个结果。

  5、培养有想法的学生。

  6、校长、教师将某些邀请转化为学生参加的活动,变事务为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学生的途径。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跟着他尊敬的师长,参加重大的活动,接触各类精英人士,我相信,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7、创造学校文化。大部分校长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易见成效的管理制度建设上,但是学校的文化才是让人产生凝聚感和亲近感的力量。学校文化的确立是由制定各种特别的制度和开展各种个性的活动来实现的,不是传统单调的学校生活。

  8、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省,而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9、我们用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从来不告诉学生社会的丑恶;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可我们却从不愿意让学生知道在没有达到美好的明天之前,我们今天面临的是如何艰难的跋涉。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往我们的脚下垫石头,可我们的教育却花光了近乎全部的精力去教学生成功地摘月亮;我们一味地告诉学生万里无云,太阳当空,可当学生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之后带上一把雨伞又有什么不好?我们一再灌输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以至于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把“公而忘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强调到我们难以接受的程度。其实,客观地来说,学生们以及社会大众更容易理解的是“小河里流水大河满”,说到底,我们的教育距离现实太远,以至于当学生对社会有了一些初步体验之后,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怀疑自己受到的教育。

  :其实,进入大学后,一直听到了各种批判的声音,一开始觉得这是一种有个性有思想的体现,但是看多了又有了一些怀疑:这些话是不是只是一味地抱怨发牢骚?甚至是仇视社会反社会?有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有没有解决问题?并且这种风格的文章对那些喜欢心灵鸡汤的对一切事物都抱有美好想法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是厌恶的。我无法为自己解答这一困惑。只是发现我现在的写作越来越靠近这种风格了,是好是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