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读后感1000字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是一本由王力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精选点评:
●格律入门之必读
●【读完一遍赶紧再读一遍 然后喝泡茶 再读第三遍 这样才敢说“读完”吧 王力老师的文字把“朴实”两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远胜于那些用各种生僻字眼去显示自己深厚文字功力的所谓大师!枕头边的一本书~ =3=】
●新版本,看着比较舒服
●没读
●原来格律——从此,大傻瓜之于诗词,不再迷惘。
●薄得令比人无法忍受
●这个对我来说 果然还是太难了点 我还是去找本 幼学琼林 看看吧
●不适合入门,另一本《诗词格律》其实更好
●风格简洁明了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很实用
●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很好的一本书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读后感(一):押韵、平仄与对仗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和《诗词格律十讲》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和特点,尤其对押韵、平仄和对仗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于鉴赏古典诗词有莫大帮助。无论古体诗、近体诗或是词曲,都离不开韵律和平仄,但对于现代人来讲,因语音的变化,入声消失,掌握韵律和平仄颇不容易,要鉴赏古典诗词还有一定的困难。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读后感(二):格律及其外
读过一遍《诗词格律》,再读一遍这本,和前者选不少毛主席诗词为例不同,这本里面全选古人诗词为例。
挺好的,明白了格律之后,对近体诗自然有更好的理解。但是随后也感觉对于读诗,这样还远远不够。
即使是格律,也应该从《诗经》读起,去慢慢体会,顾炎武《日知录·论古诗用韵之法》就讲过——古诗用韵之法大约有三: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用韵者源于此;一起即隔句用韵者,《卷耳》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韵者源于此;自首至末,句句用韵者,若《考 》、《清人》、《还》、《著》、《十亩之间》、《月出》、《素冠》诸篇,又如《卷耳》之二章、三章,四章,《车攻》之一章、二章、三章、七章,《长发》之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是也,凡汉以下诗若魏文帝《燕歌行》之类源于此。自是而变则转韵矣……
我是越来越相信《诗经》有精严的格律了,更加浑然天成。
这还只是格律,诗歌当然不只是格律,除了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会心之处,对语言本生的体会之外,就要靠在诗经以来的风韵之作中多濡染了。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读后感(三):尘世喧嚣,但饮清泉一瓢
最初接触诗词是在学前,一本薄薄的儿童绘图本唐宋词,开卷第一阙词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年幼时不懂诗词的分别,对这两种和音乐息息相关的文学体裁也无甚喜爱之情,只认得出李白、杜甫的名字。遗憾的是这本小册子上并无二位的作品,所以囫囵吞枣之后被束之高阁。
真正阅读该书已经到了十数岁。初初喜爱读书的时候,将家里所有旧书籍整理出来翻阅,竟找出这本当年看不懂的小书。恰好学到李煜的《相见欢》,又,该书中有他的《虞美人》,便捧来好好品读一番。
尔后,听到有歌《几多愁》和《但愿人长久》。李煜《虞美人》与苏轼《水调歌头》谱上新曲,由邓丽君甜腻的声音唱出来,倒未失去原有的韵味。尤其是《几多愁》,李煜七夕生辰之日所填制的这支终曲被女声这番浅吟低唱,保留了原词的凄婉哀伤,但毫无女子的柔腻,反倒是唱出了几分男儿的悲壮意味。不过,听上去倒只像个旁观者对历史的诉说,而非当事者。无论如何,李煜念及故国“以泪珠洗面”而作的哀歌怕是后人无法复现的。
和乐而歌,是我到后来才知道的诗词的最初形态。于当时的我而言,不过意味着因歌唱而更易背诵。
我曾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古人将诗词配以音乐用唱的形式来表达,那么诗词的韵还在,但平仄呢?如同当代歌曲,唱出来是七个音,而不是普通话中的四个调;那么古人在歌唱诗词时,是否平仄全无而以宫商角徵羽代之?但转而深思,或许平上去入五个调恰好可以与五音一一对应。
求证的过程不复杂,结果大致如我想。“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文镜秘府论》引元兢语),而对应到西乐则是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但是平仄和五音仅仅是对应关系,唱出来的音却该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明月夜,短松冈”平仄为“平入去,上平平”,对应五音为“re、mi、la,sol、do、do”,这么唱出来和普通话念出来自然还是不同的。当然,听上去也怪怪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些过于钻牛角尖。不过对于诗词格律却渐渐有了要系统学习的念头。
王力先生说古典诗词之美在于语言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前二者任何文体多少都具备,而形式美却是诗词所独有的。此处形式,指的便是格律。而所谓格律大致包括平仄、韵、对仗、种类字数句数等。
最早的时候,我对诗词的爱好仅限于押起韵来很好听,而押韵则成了幼时的我判断古诗的标准之一。另外一个标准是字数和句数,我认为凡是四句而且每句字数相同并且押韵的,都是诗。后来学诗词,往往仅强调诗中的意境和语言,对于格律,则撇开了平仄,粗糙而空泛地谈诗韵、对仗以及种类。然而,须知格律亦为诗词不可或缺的部分。意境似一棵花,语言则是水,花开娇艳须有水才行。意境虽美,若没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那么意境无从传达也就自然不复存在。而格律则是盛着这棵花的花盆,让无处安放的花和水有了归宿,也让花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了限制。
三者,大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相互依存与制约,不可能抛开其他两个而空谈某一个。
当然,相对而言格律是三者中最容易掌握的,它不像语言和意境全凭诗人的才华高下而差异明显,格律作为写作诗词的规范和格式,它的形式已基本固定。如同花盆,或许有大有小,但是尺寸一旦固定那么往里头种花就得按照花盆的尺寸来,不可能用一个茶杯大小的小花盆来种一株成年的山茶花。
平仄当属格律中最重要的一环。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上、去、入。平声长而平缓,上、去、入短促并有调子上的起伏,合称为仄。这样的区分构成声调的平仄,平仄贯穿诗词始终,可以说诗词由许多个平仄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这使得诗词有了抑扬顿挫的参差,同时也形成了诗词的在节奏上的美感。平仄不过四种句式: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一首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均由这四种句式构成,只是在顺序上存在差异。变格和入声字,算是平仄规则中较难理解的地方。不过读多了学多了也就能渐渐摸清楚规律。
如儿时觉得押韵好听,韵的作用正是令诗词吟诵起来产生声音的回环,从而形成一种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使得诗词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相较平仄,诗词的音韵显得更为复杂。以往以为,同韵母便是押韵,哪知道同韵母也可以区分出甲乙丙丁来。就像“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和“浓”的韵母都是“ong”,但在古语中它们分属“东部”和“冬部”,是邻韵但不是本韵。于我,音韵是格律中最难的一部分,平水韵106韵具体要如何操作我还未了解清楚,哪些音属于“东”哪些又属于“冬”令我很困扰。编者也提到音韵学对于初学者来说艰深难懂。
相对而言,对仗倒是最让人感到亲切。不论是家家户户贴在门上的对联还是平日习作现代文中的对偶句,亦或是小时候玩过的“花对草”“高对矮”的对对子游戏,诗词中的对仗现在仍然大面积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不陌生。词性相对、词义相对、句型一致才算工对,要做到这一点倒显得难度大增。不过王力先生也说到“过分追求对仗的工整会束缚思想。”
读罢全书,细细回想十几年来和诗词的渊源。起初不懂诗词,茫茫然地学习,并不觉得有乐趣;现在仍然不太懂,但是却真正喜欢上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这一文学体裁。诗词用精炼的语言营造着或浪漫或壮阔的意境读来如歌如乐。读诗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读出其中的美妙,算是在喧嚣尘世中取清泉一瓢来饮。
编者在后记中说到,王力先生曾说“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总是差不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这本书由先生的两本有关诗词格律的小册子构成,行文非常亲近读者,不学术气、不枯燥,深入浅出地介绍诗词的音韵、平仄、对仗等格律问题,辅之以数量众多的佳例并详加分析,使理论变得更易理解。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基础,于我,是读诗词学诗词的基础。
2012年9月18日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读后感(四):诗词写作的几点心得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老先生讲述古典诗词格律的经典之作,因为深入浅出且理论严谨,实际操作性较强,堪称是诗词爱好者学习学习诗词格律的最佳指导读物。这应该算是一本工具书,旨在向诗词爱好者介绍诗词创作和鉴赏时最基本的格律,因而我只好结合以往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以小札的形式记录下部分读书感想。
(1)诗词重感知力和表达力
这本书虽然着重讲述了诗词的格律和形式,而在我看来,写出诗词易,写好诗词难。而要想写好诗词,就必须写出最基本的诗味,这个诗味是来源于诗词的内容而绝不是诗词的形式,古来佳作,之所以能流传,并不是在于它们恪守了平仄格律,恪守平仄格律只是他们成为“作”的原因,要想成为“佳”,就离不开一个好的内容。
当代诗词创作讲求旧瓶装新酒,旧瓶讲得自然就是诗词旧有的格律,我向来反对那些打着舍弃格律旗号的所谓诗词创作,没有格律,诗词怎么还能算是诗词?而新酒指的自然就是诗词的内容。
格律不难学,王力先生的这本书讲得通俗易懂,只消看完,格律自然不成问题,反倒是对于诗词内容的把握,成为了当代诗词创作者避不开的话题。
我常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写诗词,不妨将写诗词比作射箭,要想把箭射的更远,射的更透必须有强弓利箭。那什么才是写诗词的强弓利箭?窃以为强弓就是对于客观美的感知力,而利箭即对主观美的表达力。二者缺一不可。表达力的缺乏会使人感到心中有万千语,笔下却难书一字的感觉;缺乏感知力怎会恰恰与之相反。
因而常听些有识之士在那里喊要勤加学习格律,格律学好了诗词自然会写好。这无疑是错误的,格律自然应该苦学,但倘若只是一味学习格律而忽视了表达力和感知力的培养,那格律再好也是枉然。
对于表达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于文笔的历练,文笔的淬炼直接关系到表达力的强弱,不妨多阅读一些佳作,感悟一下别人的文笔,在模仿中进步。
感知力与表达力是不同的,表达力的好坏与学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感知力则不同农夫的感知力往往比知名学者还要敏锐。因而感知力就不能通过看书什么的学习了,不妨去感悟一下大自然。
相信如果可以培养好这两方面,必然可以写出理想的诗词,而我在这两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诗词切记空谈意境
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真心害死了不少写诗词的人!!
在我看来——诗词切忌空谈意境!!
意境是什么?难道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它是一种文辞美,一种结构美,还是其他的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自己都没真正谈清楚意境是什么。
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教人学习写诗的人在那高论说:写诗要抓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这实在是误人之语啊!!
诚然,已经对于写诗很重要,但意境究竟是什么?说的学术点,就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说的简单点就是一种不可以言道的内在美。
事实上,意境和我们所谈的格律不同,格律可以通过平仄,音韵加以客观化的展现和论述,可以将其理论化,学术化,是触得到,摸得着的。每一字都有明确的限制和框架。但意境不同,意境是不可名状之物,就连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没给意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一些新生代的诗词作家却动辄拿意境说事。我虽然并不否认意境说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但是意境这两个字俨然成了当代诗人,尤其是那群新生代诗人的自欺欺人的借口和妄自评论的无知理由。
恐怕只要是有点诗词基础的人都会明白意境对于诗词的重要性,因而那些只懂空谈意境,这对于他人诗词的进步是毫无实际作用。
在我看来,意境寄于文辞,华丽的文辞未必可以寄托深远的意境,而单调的文辞是一定不能寄托深远的意境的。因而,我以为要想使诗词寄托出深远的意境的话,文辞的历练,即表达力的历练是必不可少的。
《人间词话》从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为例来讲述意境,可见意境的外化便是诗词特有的极具诗意的文辞。
例外再次赘言几句,我个人觉得吧,意境其实便是诗人内心最深处情感的表现,因而虚假的情感是不可能营造出出色的意境的,因而,写诗少不了真情实意,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诗词真实的灵魂,才能使诗词得到他人的认可。
因而,学诗词抑或评价他人诗词时,切忌空谈意境,意境寄托于文辞与情意,因而,只有把握住这两者,才能真正的塑造出色的意境。
诗词的不可言之语和应少言之语
正如每个时代都有些题材是不能触碰的,比如血腥暴力,淫秽色情and政治风波等等等等……
而诗词作为一种极为严谨的文学艺术,对于语言的运用更是应当有适当的择取,在我看来,诗词中,不可言之语有三,应少言之语有三。
不可言之语如下:
一不可言奉承语,诗词是一种寄托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必须是真情实意,奉承之语并非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意的体现,因而,即使文辞再华丽,若是奉承语,即非出色的作品。
二不可言低俗语,诗词应该注重格调,低俗语也许从情意上说是真实情感,但格调低下,简直是对诗词的侮辱。
三不可言白话语,诗词不同于诗歌,使用白话语比不使用格律更不合理,有人守着格律,却用白话写诗,真是可笑。
应少言之语如下:
一应少言晦涩语,常有人把诗词写的晦涩难懂,好像就怕人读懂似的,但问题是,诗本然就是给人读的,写的那么晦涩,没人读懂,那么写诗干吗。
二应少言直白语,这点幺和上一点悄悄相反,如果说晦涩语是一块让人嚼来嚼去痘嚼不断的牛肉干的话,那么直白语就是一放嘴就化的果冻,不经人咀嚼的诗词,也就没什么深意了。
三应少言冗杂语,一首诗词一旦冗杂语过多,内容是丰富了,可这样一来,诗词的精炼美就不复存在了。
(4)诗词重在养性
“诗词养性景修身,肯舍千金买一春!闻道瑶台无秀色,不辞长做世间人。”
诗词的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有利于文笔的历练,也有利于性情的陶冶。在我看来,诗词已经超越了其文学的范畴,它的魅力甚至已经触及了哲学的领域。
因而如果仅仅将学习诗词看做淬炼文笔的话,那实在是太幼稚了。诗词本是诗人内心灵魂的寄寓,出卖诗词即出卖灵魂。
在我看来,诗词在很大程度上也缓和了世人的功利之心,或者说让世人的功利之心不至于变得腐臭,我们且看唐朝朱庆余的这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实质其实和我们今天大学考试考完后发短信问老师成绩没啥太大的区别,但诗人偏偏便能将其以夫妻或男女的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而且写的文辞古朴清丽,诗味浓厚,一下子就把原有的俗气给盖住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水平发短信给老师让老师给个高分,老师恐怕也一定会爱才而给个满意的分数,如果不给,只能说明其能力有限,看不懂。
今天杨老师说诗词是可以让人汲取创意灵感的,这点我相当的赞同;但至于读诗词是否能让人保持赤子之心,对于这一点便有待商榷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读诗词和写诗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诗词是当代唯一一个可以让人真正去说实话的文学,原因在于——看的人少。也正是因为看的人少,所以诗词是最纯洁的,基本没有受到丝毫的商业污染,真正保留赤子之心的不是写诗之人,而是人所写之诗,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便在于,诗词无法被商业化,所以诗词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铜臭市侩之气。写诗词要求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诗词来。
比如我高中的时候上课不想听,我就会闲着蛋疼的去写诗,一节课往往才能写一首而已,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不得不说,诗词创作能让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在寂静中反思自己,因而我们说——诗词重在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