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的?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好物
生活中常有莫名焦虑的时刻,这种感觉往往在年底尤为强烈。
读书的时候是成绩、荣誉、排名;
工作了是升职、加薪、奖金;
结婚生子了又是新一轮较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年的时间经不起盘点。
到了看到同龄人出彩的成就会一阵心悸,反躬自省的同时,开始伤怀的年纪。
接着打开一首《平凡之路》给自己做上五分钟的心理按摩。
闭上眼睛呢喃着:“我怎么就变这样了呢?”
在悔恨、不甘、失落、困惑中梦回自己的黄金时代。
(图源水印)
普通人的“黄金时代”
那一年7岁,尿了裤子,考试得了98分,爸妈夸你了不起,不尿裤子肯定能满分;
那一年12岁,作文在班上被老师宣读,你下定决心长大当作家;
那一年16岁,听闻有同学暗恋你,你又惊又喜,还装得波澜不惊;
那一年18岁,考上了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全家人都说祖坟冒了青烟,所有科目的分数和排名,你倒背如流。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我们都曾单纯而固执的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因为,从小到大周围的环境就是这么告诉你的,于是,你也是这么相信的。
事事要拔尖、力争上游,要做宇航员、科学家、大英雄……
我们就这样被捧着长大了,然后周围的声音突然变了:要找个稳定工作啊,像你这样的学历一抓一大把,找对象差不多就得了,赶快结婚生孩子吧……
社会的标准从要求你“特别优秀”变成了“普通优秀”,曾经的万丈豪情变成了力争中游。
这种衡量尺度的落差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你发现自己居然连中游都力争不上。
毕业或许就直接失业,蹉跎了岁月也找不着对象,在大城市挣扎并买不了房,连养家糊口也勉勉强强。
滤镜消失了,光环褪去了。我们陡然发现自己和“普通优秀”之间的交集不在于“优秀”,而是“普通”。
(图源水印)
“伤仲永”的瞬间
中岛敦在《山月记》中说过一段直击心灵的独白: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
购买?
作者: [日] 中岛敦
出版年: 2019-3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种“伤仲永”的阶段,只不过或早或晚。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的?
@ LisaWu
幼儿园就发现自己很普通。
小时候我妈问我:长大了想做什么?
「想当宇航员。」我当时那个骄傲啊。
去了幼儿园发现,10 个里有 8 个要当宇航员,还有 2 个想做总统。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当宇航员,因为太普通。
@刷鞋大王
小时候练九阴真经的时候就发现了。怎么使劲儿内力也出不来,原来我是个没有内功的普通人
@红豆
11岁没有接到猫头鹰的信的时候,当时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英语不好,学校觉得我不能入学,或者是因为我家的防盗窗,猫头鹰飞不进来。
@大牛
我是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发现的:
当时老板听我吹了半小时牛逼,最后却只开 3000 块的工资。
什么「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放他眼里,一点儿用没有。
(图源水印)
有人会觉得怎么还需要发现自己是普通人的?
不管承不承认,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点骄矜的自恋和想不平凡的愿景,这无可厚非。
所以,在原形毕露的瞬间,会有种被揭穿的尴尬和痛苦,正如王小波所说:人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为普通人正名
好了,承认自己普通真没什么大不了,无能狂怒才是生活的常态嘛。
在这个卷来卷去的社会,对于“普通人”大家普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一方面是过分鄙夷,会觉得:普通=无能=失败
这是个列出来就很容易被发现谬误的式子,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默认这种下行的“对等”——不成功,就是失败,二元对立的思维更简单,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
另一方面又过分抬高,认为普通=体面=有车、有房、有地位……
“普通”成为一种凡尔赛式的、大部分人望尘莫及的“普通”。
以上两种认知误差的背后是这个社会单一的评价体系,更高、更快、更强成为几十年来的社会主潮,80、90、00时代的每个人都被推上赛道,要求全民加速向前。
其实那些名列前茅,能被我们看到的人屈指可数,而那些跑得慢的、摔倒的、曲折前进的人才是芸芸众生。
正如@莲农所说:
仿佛大家都认为“普通”是一种妥协,是一种认命,是无法前进之后退而求其次的位置。但我反而觉得这样的人已经是最幸福的了……至于故作怅惘说一句“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真是好大的口气,至少我不敢,“普通”对我而言是个散发着花香青草味的温馨港湾,是逆水行舟的人们一辈子渴望抵达的终极家园。
普通并不可耻,甚至是一种幸运。平凡而健康地长大,有选择、有目的、有乐趣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实属不易。
所以,在现出原形的瞬间,我们应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解。
并不是“沦为”普通人,而是要学会“成为”普通人,即知道自己平凡也能抬头挺胸堂堂正正地活下去。
@鸣人爱拉面
发现自己是普通人真没什么可怕的。但可怕的是把“普通人”的生活硬是过成了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的“无聊人生”。
(图源水印)
退出内卷
当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出了内卷。
用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两种分类来解释的话。
一种叫“表现型人格”——以别人的评价作为动力。
还有一种是“进取型人格”——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好,就行。
前者意味着跟着他人的标准走,后者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
扪心自问,我们是哪一种?哪一种又会让我们更快乐?
总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就像巴甫洛夫的狗,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下意识的反应,而不是自己的思考。或许我们拼尽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达不到的、与自己相反的人。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就提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我的个人价值取决于我在实际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引发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重要心理成因。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购买?
作者: [美] 戴维·伯恩斯
出版年: 2011-1
与其在焦虑中卷来卷去,不如好好学会如何悦纳自己,找到个人的价值尺度,在自己的标准中活出适合自己的人生。
当你退出内卷的时候,也是在为他人松绑。悦纳自己,意味着放过别人。
有段时间大家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会讨厌奋斗逼?”
奋斗当然没有错,但时刻宣扬“逼自己一把”“跳出舒适区”的毒鸡汤实在令人反胃。
一方面,你在拿着鞭子对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将鞭子对准了其他人,这就是一个“他人即地狱”的残酷循环,每个人都在夺命狂奔,唯恐落在那条越来越快的红线(社会标准)之后。
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没有方向的努力,只是甘做分母。只要自己心中的幸福防线迟迟没有确立,那么我们为之拼搏和努力的就是一个没有彼岸的未来,一个触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另一方面,社会总在要求我们有深度,还要有宽度,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徒有其表,虚胖的人。
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长处并不容易,既然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在那好好待着、深耕下去,为什么还要鼓励你跳出来?好像不努力逼自己就是堕落。
努力不该成为一种难看的姿态,而是一种有效达成目标的方式。因此,努力与偷懒不相违背,“减少自己做重复的无意义的事情,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才能理直气壮地继续偷懒。”
有人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在关关难过仍然要过的日子里,我们普通人嘛,难免需要一点这种阿Q精神!
(图源水印)
转眼间,2020年快要完成它的使命,迫不及待地奔向终点。
而我们还在紧紧揪住一年的小尾巴,可怜地要一些结果。
岁月无法细细琢磨,大部分人站在年末回想起一年的时光都会有种一事无成又错付了的懊悔。可是如果让你再来一次,真的会有什么变化吗?
承认吧,再来一次,还是依旧躺平,在焦虑中拖延,在踌躇中努力向前。
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图源水印)
-END-
作者 | 蕾子
■ 往期精选
觉得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