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2020-12-04 00:0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康拉德小说选》是一本由[英] 约瑟夫·康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元,页数:7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拉德小说选》精选点评:

  ●黑暗之心

  ●最爱Conrad。

  ●2016-11-1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学,前期枯燥,后期闪亮

  ●一些作品是英中对照着读的,既佩服作者的文笔,又佩服译者的功底,《青春》很棒!

  ●康拉德有点间接阴暗

  ●伟大的写作者

  ●claire denis应该翻拍一部康拉德才是。

  ●被bore到,对康拉德提不起兴趣……估计要原著才能拯救

  ●写出《黑暗的心》这样作品的人真是太强大了!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一):黑暗深处的神秘迷雾——读《黑暗的心》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有那么几本小说很是独特,它们弥漫着一种迷雾式的神秘气息。这神秘并不是来自故事本身的波云诡谲,或作者有意为之的悬念设置,它是整体而又混沌的,让你深陷其中。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比如今天我想说的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我时断时续,用了将近一周时间才读完了这部并不太长的小说。只要一拿起它,我就会迅速进入大海无边无际的夜里,坐在小说叙述者的身旁,和他一起倾听水手马洛讲述的……那个我不知该如何形容的故事。在大部分时候,我无法从马洛的滔滔不绝中抓到任何头绪,我丧失了一切作为读者的自信,充满挫败感,顺从而机械地翻着书页。越翻我越觉得,试图理顺想清马洛这段经历的意义,是件渺茫的事情,但又欲罢不能地要把它看下去。

  “‘说话客气点儿,马洛,’一个声音在大声抱怨,于是我知道除我之外至少还有一个听故事的人是醒着的。”这样突然插入的段落,就像有人在我全神贯注时凑到耳边恶作剧地一声大喊,让我猛一机灵,撤回现实,意识到自己方才已陷入故事太深。

  是什么让马洛心甘情愿地冒险驶向丛林深处,只为了见见传说中的库尔兹?好奇吗?是的,马洛有强烈的好奇心,梦想探索地图上的空白之处,这驱使他到了非洲。但,是另一种潜意识牢牢抓住了马洛,把他引向库尔兹——那是对人性的可能性,人性的恶的可能性的探求。而正是对人性隐秘面的探求,使小说充满了动人的神秘。

  研究者们乐于开掘《黑暗的心》,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那是理论的言说,离我已有点儿遥远。最直接打动我的,是马洛船上的黑人舵手中矛死去,马洛说:“我们这两个白种人立在他身边,他那闪光的和询问式的目光包围住了我们两个人。我现在敢说,那眼神令人看来,似乎他马上就要用一种我们所能懂得的语言向我提出某个问题了……他被击中受伤时投向我的目光中所含的那种亲密的奥秘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仿佛是在宣称一种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中确定下来的遥远的血缘关系。”

  在无数铺垫之后,库尔兹登场了:“他咧开大嘴——这使他的面貌显得不可思议地贪婪,好像他要吞掉整个天空,整个大地,和所有他面前的人。”“库尔兹先生在满足他种种欲望这方面是毫无节制的。也表示,在他身上缺少某个东西——某个小小的东西,当急迫的需要抬头的时候,在他娓娓动听的雄辩中便找不到这个东西。”无论是马洛还是康拉德都没有说明库尔兹所缺少的这小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不确定,我想,它也许隐藏在黑人舵手临死前投向马洛的那一瞥中……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二):康拉德:不透明的世界

  没有迷宫般的精巧情节,没有炫技般的繁复文字,没有隐喻般的冷静评论,但是,康拉德,作为一个英文很好的波兰人,还是凭借着继承自古典主义的在今天看来稍显笨拙的文体,展现了巨大的吸引力。从刚开始就一直充满着不可思议的隐秘感和紧张感,令读者带着期许地翻开下一页。那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的深处、海平线消失的地方、大海波涛的尽头、昳丽奇诡的东方、质朴的原始部落,这些都是那么杳远又那么近,似乎是蜃楼幻象似乎又是触手可及的。康拉德对于大海,带着永远的偏执。吉卜林的异国情调,在他的笔下展开,神秘如常。

  他没有格林厄姆·格林那么游刃有余娓娓道来,而格林甚至能够明确地把自己出版的小说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从某些方面来说,康拉德不是那种上档次的优雅的作家,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康拉德的海浪,要比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更凶残更狂躁。那些激荡的故事、那种带着海风的真实、那类闪光的冒险者的细节,给人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怀念那些美好的时代,怀念那些可以肆意挥洒汗水的日子。

  那个时代的喧嚣的大海和浩瀚的热带丛林,对于小说中那些本身就不安分的人的吸引力,可能类同于旧时阿拉斯加和加州的荒僻的金矿山对淘金者们的魔力。那个世纪是冒险家们的时代,安德烈·马尔罗的《王家大道》里面,佩尔肯和克洛德去蛮荒不可知的印度支那寻求肾上腺素般的刺激,去当部落酋长或者去挖掘古物,可是丛林几乎吞噬了他们的热情乃至性命。在让·艾什诺兹的小说《出征马来亚》里面,夏尔和蓬斯频繁出入于东南亚的植物园,他们夜以继日的紧张却如此徒劳以致无法泛起什么涟漪。

  记得第一次阅读康拉德的小说的时候,正是某个炎热到让人烦躁的夏天,包围着你的是永无止歇的蝉鸣声,而小说中水仙号上飘忽不散的阴影,像一张网笼罩过来。生活对于我们,永远像是戴着一层面纱,无法挣扎的宿命感袭向那些海员。大海,它包容一切它无穷无尽它深邃神秘,如同生活一般。未来的航线漫长而未知,不管你焦虑与否。应该怎样面对,那些巨大的冲突。在下一个故事里面,马洛溯河而上深入非洲大陆的核心,这真是一场恐惧焦灼陌生而缺少收获的旅程啊。内心很容易最后被禁锢,但是那种贪婪,那种欲望,那种不节制,那种追寻获取的热情,本身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印记。

  他的笔触是克制的,他总是注意着分寸,不见大篇幅的抒情,背后却潜伏着悲哀。那些船长们、大副们、水手们、殖民者们、丛林探险家们、厨工们、破落贵族们、贸易站管理员们、传教士们、地图绘制员们、枪手们、修理工们、职业赌棍们、流浪汉们、奴隶主们、亡命徒们,他们构筑的世界是粗粝的世界。每一天都是永恒的一天,每一夜都是最后的一夜。这是康拉德的节奏。而作为叙述者的康拉德,他的脑中孕育着风暴,那是他二十年船队航海生涯的延续。

  是的,如同众所周知的那样,他用亨利·詹姆士似的带有强烈真实感的文笔,书写出了赫尔曼·梅尔维尔那雄浑的内心。那些冒险,它们不平静,它们拒绝脆弱。那么,处于东方神奇国度的海滨小镇青年,应该怎样面对这个不透明的世界呢。青春已然逝去,潜流即将衰竭。而现在所能够释放情绪的方式,无非就是点开《席德·梅尔的海盗》继续我的船上比剑,或者在《大航海时代4》里寻找李华梅的熟悉的陪伴。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三):康拉德,黑暗中的舞者

  the only legitimate basis of a creative work lies in the courgeous recognition of all the irreconcilable antagonisms that make your life so enigmate, so burdensome,so fascinating,so dangerous -----so full of hope. -----------Jozef Konrad Korzeniowski

  看到康拉德在这里的评论这么少,为他感到不平,康拉德,波兰裔英国人。

  即使不提他现代派开山鼻祖的地位,单单是他几乎没受过学校教育,自学十多年英语,32岁才尝试用英文写作,并成为现代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六大作家之一,,并且从40年代起有专门研究康拉德康拉德协会在英国成立,这样的励志故事,想必就会引起现在全民学英语的国人的兴趣吧。

  正好我在看《吉姆爷》,为他写一篇文章。

  先说他的生平。翻开康拉德的年表,你会惊奇的发现,他的生活多么坎坷流离。

  几乎破碎的童年。他三岁跟随反对沙皇,富有革命精神的父母一起流放,八岁丧母,十二岁父亡,他的舅舅成为他的监护人。这个舅舅和他的父母刚好相反,是一个保守的爱国者。在"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seph Conrad"是这样描述他的这个舅舅的," to make a sober assessment of our position,to abandon our traditional dreams,to draw up programme of national aims for many years to come,and above all,to work hard,to perserve,and to observe a strict social discipline"(对自身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放弃传统理想,规划多年后的国家目标,最关紧的是,要努力工作,坚持不懈,遵循严格的社会纪律).按现在的话,他的舅舅也算是体制内改良派,他的父母是异见人士。

  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毋庸置疑。那么在这颠沛流离的十多年光阴中,幼小的康拉德会是如何的度过呢?再者,他父母激进的革命理想,和舅舅实用主义的保守观念,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又会怎么塑造他的性格?这种“撕裂”对他以后的思想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体弱多病困扰了康拉德的一生。因而他很少参加学校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加上个人的自学。

  海上的青年。1874,康拉德离开波兰,来到法国马赛,成为了一名水手。这是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若非如此,按照当时沙皇俄国的制度,父母双亲都是政治犯,康拉德可能要在沙皇俄国军队服役25年。

  水手康拉德游历甚广。去过加勒比,澳大利亚,毛里求斯,地中海,巴勒斯坦,东南亚,印度。这都为他以后的海洋小说积累的丰富的题材。知道他32岁才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

  看到有人给康拉德贴上什么反对殖民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标签。不觉哂笑。起码我在读《吉姆爷》的时候,没读到这些,我读到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比如懦弱,胆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生存。

  窗外湖水激荡,读康拉德的小说,犹如在乌云蔽日,电闪雷鸣的海上航行,满眼黑压压的波浪翻滚,一时让人抓不到思路。

  但是慢慢读,你就会发现其中那蕴藏着的深刻象征寓意,还有饱满的诗意,康拉德的困境就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困境,那波涛汹涌的海浪,不正如变幻莫测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却被防火墙,审查,洗脑,蹂躏得越来越封闭倒退的国家里,在被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和谎言劫持的情况下,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争取自我,怎么活下去,怎么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康拉德的小说,就在那里。小说,讲的不是现实,而是真实。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等待着你去看,去读。

  康拉德的小说,不好读。但深刻得无以复加。他时而转换视角,时而变化时空,而且总有一个Captain Marlow在絮絮叨叨地讲述。一团迷雾,一抹漆黑中,正是康拉德踩着波兰的土地一路流浪到世界各地, 最后死在异乡的肯特郡,用自己的痛苦和泪水写就的故事。

  .我看的是 signet classics 版本的Lord Jim.购于当当。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 Heart of darkness.购于学校崇文书局。

  《康拉德小说选》读后感(四):先锋又孤独的老头——康拉德

  康拉德的故弄玄虚——秘密的分享者&“水仙号”的黑水手

  《康拉德小说选》里,最让我惊喜的是《秘密的分享者》和《“水仙号”的黑水手》,其中前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罗伯特·德罗尼主演的悬疑电影《追迷藏》以及约翰·卡朋特导演的惊悚片《病院惊魂》。同样是描绘人外化和分裂的性格,康拉德比他们早了近百年的时间。最先吃螃蟹的人除了勇气可嘉,他的奇思妙想和先锋派头同样值得人敬仰。康拉德善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然而在这两部小说中,我看到了心理分析和象征主义的火花。

  《秘密的分享者》中,那个不速之客——莱格特,若我们仔细思索,就不难发现,那其实就是年轻的船长“我”自我分裂的外化。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是精神分裂的,莱格特仅仅是幻想出来的人物,我倒觉得这是对康拉德的一种曲解。康拉德在创作中喜欢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关键对象——特别是非实在无形体的对象——外化成物,成就一种隐喻和象征,我将它称为“康拉德式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在他的作品里,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他期待着我们透过这些外在的实体看穿他们内在的意蕴。莱格特和“我”出自同一条训练船,拥有相似的经历,就连此时此刻所遭遇的困境也如此雷同:莱格特躲避着“赛弗拉”号上人们气势汹汹的追捕,必须小心翼翼,不轻易交出自己的信任;“我”作为船上的新任船长,谨慎得与船上虎视眈眈的船员周旋,无法相信任何一个人。但是“我”却那么清清楚楚得了解这个杀人犯,一针见血得指出他杀人的动机,他也那么清楚得了解“我”作为船上唯一一个新手的恐惧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做彼此的后盾,选择相互信任,将自己完全交托给对方。他们是如此孤立无援,又是如此亲密无间,他们提防着所有人,又将压倒性的信任全部投给对方,他们推心置腹,耳鬓厮磨,交换着心底最为隐秘的话语,维系着彼此的尊严甚至生命。而他们在这一段彼此牵挂的提心吊胆的旅程中,终于走到了最后,莱格特安全离开,而“我”,则和这条陌生的船完成了完美的沟通,“我”于她不再是一个陌生人,而是一个坚定的,勇敢的合作者。

  莱格特就是另一面的“我”,和我拥有相同的恐惧和不安。当“我”孤立无援的时候,他就出现,我们彼此扶持,互帮互助,一致对外。“我”在与他的对话中获得宽慰,在面对外界强力的时候从他那获得勇气,因此,我们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成长,我们自身就是我们获得勇气的源泉。然而,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个体性和唯一性,就好像莱格特必须离开船舱一样,我们必须丢开怯懦,抛开虚假的幻想,用获得的成长对抗危险。当个体孤立的时候,我们会从自我当中分离出同伴,合作者,支持方,我们假装与他们对话,假装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假装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面临的危险。直到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假装而真正把握住眼前困境的时候,那也就是分离的“我”应当离开的时候。他们完成了自身的使命,我们必须果决得送走他们,不夹杂遗憾和怯懦,因为只有他们的离去,才能判定我们的成长。

  而《“水仙号”的黑水手》中的吉姆斯·惠特,也是康拉德“故弄玄虚”所把玩的对象。惠特绝不仅仅是一个外表古怪可怕,内心污浊可鄙的好吃懒做的黑人水手,他是航海的水手内心阴暗面的总和。康拉德自己说过:“在书中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船上的集体心理中心,行动的枢轴。”我们看不起惠特,鄙视他,轻蔑他,可是在枯燥无味的航程中,在狂风暴雨的威胁中,我们向惠特靠近。恶劣的环境容易让人相互猜疑,枯燥乏味的旅程让人心生邪念,这时人性中污浊不堪的成分就浮上了海面。惠特左右着我们,于是我们虚伪得对待彼此,暴躁得斥骂对方,惠特在船上搅起巨大的骚动,这正是人性的阴暗面不断得暴露和迸发。每一个航海者都必须与乏味、枯燥、危险、空虚抗争,而这些都是让人发疯和异化的根源。在航程中我们必定会动摇,会投靠那可以让我们宣泄情感,恣意放任的坏品性。我们自告奋勇去维护恶贯满盈的吉姆斯·惠特,我们甚至想要推翻坚忍的阿里斯笃船长的领航,我们在自由放任中获得满足、用肆意宣泄对抗空虚,我们宁愿用无所作为来消极抵抗航程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却不能够抛下我们无比怨恨又无法下定决心离开的坏品格。就好像人永远也无法消除自己的懒惰和怯懦一样。

  老船员辛格尔敦说:“大海只要她的同类——望见陆地就死了”。是了,惠特与大海相生相长,大海创造了孤立无援又冷酷乏味的环境,让惠特有机会在人们敏感脆弱的内心深处扎下阴暗的根须,并随着航程的不断深入逐渐占据人们的心脏,我们必须在与他的周旋、退让、假意顺服和抗争当中,在与自己内心的较量当中,坚持到陆地的边缘。当我们胜利在望,陆地近在眼前,到岸的喜悦和成功的旗帜遥遥得向我们召唤的时候,惠特便不再具有生存的余地,他只得死亡,而我们,熬过了又一次艰难的旅程,获得了新生。小说的最后写得多好啊,“再见啊,兄弟们!你们是一班好人啊!好得比哪一个水手班子都无逊色;也都狂野地叫啸着操纵那张沉重而飞扑的前桅帆;或者攀在高处飘摇震荡,自身的形影被夜色隐没了,只朝着西来的暴风声声相应地呐喊。”纵使旅程艰险,使人身心俱疲,形为心役,我们终究成就了自己。

  灵魂深处开出的朵朵鲜花——康拉德的语言

  我喜欢康拉德的语言,喜欢他一丝不苟的戏谑,胸有成竹的铺陈,也喜欢他悲观主义式的忧郁和置身事外般的犀利。康拉德相信孤独,他说:“我们千万不要希冀能从跟我们肘碰肘的人们那里得到多少帮助”;康拉德是悲观的,他说:“即使你得了手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要的,因为你的力量仅仅是从别人的软弱中产生出的一种偶然而已”;康拉德同时又是睿智的,他说:“只有那些追求虚荣的人,才会觉得四大皆空;只有那些向来自欺欺人的人,才会觉得事事都是骗局。”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这样叙述的:“我们向来总是不聪不明,做梦也似地过日子,说也奇怪,居然能够度过一生。也许我们倒应该这样过活,天下数不尽的大多数人会觉得活在世上都还不坏,而且情愿活下去。可是,我们大概都免不了有时会忽然觉醒过来,那时在一刹那里我们看到、听见、了解许多东西——几乎是世界上一切东西。”我们在混沌中生活,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完满无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觉醒了,我们看见了自己的丑陋、笨拙、不堪一击的脆弱,并且悲哀得发现,当它们到来的时候,我们居然没有一点办法战胜它。人在认知中感受到痛苦和渺小,人可以选择安逸而无知地过活,也可以选择忍受苦痛而深刻地过活,康拉德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看到世界上几乎一切的东西之后,“又回到安逸的睡眠状态里头去了”,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选择自我存在的方式。在认知中存在是痛苦的,但又是高尚的。

  康拉德的语言没有虚张声势,亦不是自以为是的堆砌,他不说糊弄人心的人生箴言,不屑炫耀高乎天际的玄谈真理。他将人生的智慧灌注其中,却只让你看到他的漫不经心,就好像悠闲的下午同你一起吃茶的老头,为你斟了一杯茉莉香片,然后开始对你娓娓道来。他缓慢沉郁的声调在你的头顶做着低空飞行,字斟句酌的语词让你觉得心旷神怡,他不求你醍醐灌顶,但你却可以在他轻描淡写的语气背后看到他隐藏的巨大智慧和人生阅历,那是从他灵魂深处开出的,朵朵鲜花。

  康拉德在《“水仙号”的黑水手》里这样形容辛格尔敦:“他曾经消磨了半个世纪去倾听波涛的澎湃,所得的智慧会不自觉地从他干枯的嘴唇边吐露出来。”这句话,我同样送给他自己。康拉德用海员的身份思考、写作、生存,然而,我们却能够在他身上,看到适用全人类的智慧。那是一种——了不得的生存阅历和人生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