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建筑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锦集

2020-12-06 01:0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锦集

  《城市建筑学》是一本由[意]阿尔多·罗西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建筑学》精选点评:

  ●以后得再反复的读~~

  ●很棒的理论书籍。

  ●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有些问题依然想不明白,罗西在最后一章中对土地产权的思考与对现代规划的种种质疑值得引起重视

  ●写论文时,模模糊糊地看过,懵懵懂懂,后来明白,很多问题出在翻译上。

  ●关于城市记忆和城市纪念物的理论探讨

  ●读不下去。。罗西读过多少书啊,这引一段那引一段弄得我就是不知道你要说什么。。好像就明白了两个意思,一是人造物的质量就是城市的意义,二是规划没有决定城市的空间形态。。。还是艾森曼的序好看。。

  ●“.....探索形式的独特性与功能多重性之间的关系的意义...这种关系构成了建筑的意义。” 近十年后,在有了一定实践和旅行体验后,重新慢啃此书,又有了更加清晰的体会;又顺带明确了按某种逻辑规划出若干城市建筑体的探访计划。PS:值得反复研读!

  ●翻译的不好

  ●第一本仔细中英对照阅读的书。才发现,原来翻译这么坑,用王澍的话说就是“原来中国人是这么做学问的”。台湾版本要好得多。还说什么译者在美国生活20年,如果不是态度不端正的话,那就是脑残了。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一):2012.05.04

  为了做好葛明老师现代建筑理论课程的翻译作业,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啃这本艰涩的著作。两年前曾认真地啃过,不过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我庆幸自己是获得了翻译罗西的文章的这一机会。这迫使我去读这本我一直想读的书。

  有时候只是因为他说话的方式我们不太习惯而已,并非内容有多么高深。毕竟是翻译过来的文字,难免打折扣。并非贬低翻译者。翻译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和意思的工作。

  一条道走到黑。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二):你之科学,我之玄学

  0本书的写作意图可以看最后的各国版本引言。引言里,在书中语焉不详的城市自己的动力最后被归结为形式,尽管是更为抽象的形式,尽管不是几何形式。在我看来还是很失望,建筑师在对于建筑学自主性的渴求中自闭双眼,吊了一整本书袋,最后进入臆想,可叹。

  具体的:

  1知识面给满分。一本书构架起建筑学。小朋友读不懂没有用,大朋友懂得多了,读这个边界效益不大,最适合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来读。

  2观点,你之科学,我之玄学。论据凿凿,不知怎么推出论点的(或者我该去问翻译?)

  3城市层面的研究还是太早,都是理论假设,例子太少太局限(很少出欧洲)。不如现在一些写蔓延或者紧凑型城市的作品,更有意义。如果是经济与规划,记得有一本《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写的很具体。

  4本书有强大感染力,堪称思想宝库。阅时请注意区分观点和论据。

  好像评价偏负面?其实我也是用力的读,收获也很多,很喜欢其中对于功能主义的批判,形式主义和类型学,虽然认可,但我厌恶这种一边倒的说法,因为那是懒惰,是YY,不是科学。说人的集体记忆和愿望很重要,那为什么不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三):自省

  第不知道多少次重头开始读,读了大半发觉自己之前读不下去,一大部分原因还是这个翻译。在读了很多gre阅读之后,不难理解译者碰到一大堆形容性词句时候翻译得坑坑洼洼。算了,本来对于专业书籍的翻译质量就不能抱太大希望的毕竟在做这件事情的人太少,而事实也是,翻译这样一篇信息量巨大的作品,译者本身的专业性要求也是相当高。(关于良心译者嘛,参见TJ童明——脑残粉神经过敏了又)

  昨天在知乎上我答了一个关于建筑类型学的问题,把书中罗西的论点摘抄了上去,觉得是我看到过解释得最为清楚的一个版本,后来有同学在下面说,看这本书仍然看不太懂。

  在回答的时候,我完全脱口而出 “看了也没必要一定求懂,总有时间可以悟到的吧。毕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事实是,在读专业书籍的时候,我常常抱着这样坚定的态度跟自己说“不要功利地去读任何一本书”,并非读了当下就能消化,同时,你读了和你有没有做好设计又是两件不一样的事情了。

  我希望的是,能够通过读书建立起自己的标准,知道自己在设计中“不该做”什么。我仍然相信没有人可以扶持你一路不走弯路,但是我能做的是一路跌撞,我不想犯“错”。

  比起这些,这本书始终让我觉得很感动,从卡尔维诺到罗西,我整整读了4、5年,现在回过头想起来,他们的精神是如此的一致。不得不说,我对于意大利建筑师的好感基本全部都被是被胡滨灌输的,有这样一位良师带着自己去发现,真的是光想象就要眼泪涕零了。

  我想做那个极右的人,我关心的是我们还能留下些什么,不灭的、短暂的永恒点。这样的关怀心,我如果能做到片刻,已经心满意足了。

  还有太多的事情等我去发现和追逐,读书就是让我这样了。

  -用作自省。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四):城市是人最高形式的艺术品

  此书从2016年开始便心心念念想读,至今年11月底才一口气读完。P136—P137描写雅典的段落几乎让我热泪盈眶。终于明白了在11月6日晚,离开雅典前一夜,我感觉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罗西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论述,搭建了研究城市建筑的理论框架:

  1. 建筑类型学——类型最接近建筑的本质 。

  2. 城市的永久性元素——讨论了纪念性、主要元素。把住宅作为一种主要元素 。

  3. 城市建筑体的个性 。

  4. 城市的演变和城市建筑的动力——讨论了土地政策、经济学、政治选择等等 。

  罗西并未用图解或类似的技术方式来陈诉观点,但其行文如流水,交织着诗歌般的质地。在谈及类型学时,我想,出现在《牧歌》、《荷马史诗》、《失乐园》、《浮士德》、《荒原》里的“避难所”会分别是什么模样?如果我理解了罗西“避难所”的意义和用心良苦,我是可以在心中构建他们的。它是否是朴素、寻常、洒满初冬的阳光?还是它由蓝岩石或灰泥还是榉木搭建?带院子或临街?最小的街道多宽?临街的墙壁有几个窗户?屋顶的坡度如何?

  罗西提供的是一种对“城市”的感知方式,像在讨论“人”与“城市”的关系,或者说,他想讨论“人”的某种本质,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反复念念叨叨,又未说清楚的“公共领域”到底是什么?似乎在罗西这里,我可以找到答案。在罗西心中,城市是人最高形式的艺术品,人和他建造的城市、艺术、哲学……精神性和物质性的一切纠缠,都是人在寻找自己的精确定位,寻找人的本质是什么?

  并非其知识性框架,或者具体议题吸引我,而是它带给我的丰富的、有待探寻清晰和确认的感受令我十分惊讶、着迷……或许,它将开启一个更辽阔的历程。

  后记

  涉及的书 议题 概念趋势

  《存在 空间 建筑》吉迪恩

  《比较艺术学》目标 路线

  《沉默的语言》霍尔

  《人的空间》Robert Sommer

  行为的萎缩

  《城市建筑学》读后感(五):Tempo di città

  在意大利语中,单词“时光”——Tempo——具有着双重的涵义。它既代表有关“时”的纪年,也代表着一种“光”的氛围。“时光”就是统领着一切建造的原则;这也是我如今在建筑中清晰看到的能量的双重涵义。

  ——《A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ALDO ROSSI

  当阿尔多罗西开始写这样一本《城市建筑学》时,他才30不到,但是却十分明确了这一著作将决定他一生所投入的事业的方向。当我读这本《城市建筑学》时,我或许只能了解其中的一点点皮毛,但是我看到的,却不是城市或者建筑的独立性研究体系,而是一个人,在给我们讲述他思考城市思考建筑的方式,这样的思想并不是局限于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对于我来说,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建筑学之所以成为建筑学,不是因为它多么的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它与人的生活紧紧相连,却又难以捕捉。建筑师能够做的,就是为建筑添一块砖,仅此而已。

  然而添这样一块砖头,却不是那么容易。这本书不像是某本教科书似的研究论述,它找不到一个绝对凌驾于其他的中心论点,我无法用任何一个绝对的观点去概括它所表达的东西,但是我们在读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却始终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变化,正如同罗西所言:“城市中不存在无定形的地区,如果这些地区确实存在,那么它们正处在转变的时刻;这些地区反映了城市变化中尚无结局的阶段。”罗西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内核所发散出来的,它是一种随着思维和逻辑不断变化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使得本书晦涩难懂,许多语言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或者贯穿的论点,他时而会提及功能主义的批判,时而却又赞扬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他会通过马克思主义,城市形态学,心理学,类型学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又会通过自己对城市的记忆和感知来说明某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我想如果要问罗西自己他到底想说什么,他也不一定说的清楚——“这次重读次数就像每一次经历或设计一样,反映了我的思想发展。”我虽然没能完全理解本书所讲的全部内容,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文字会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保存,直到我在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中穿行,回顾建筑所经历的时代,才能体会罗西所表达的意思。

  回到这本书的结构上来,按照罗西的介绍,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有关描述,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城市的不同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研究城市场所的历史和记忆;第四部分探讨城市动力和政治选择的问题。我更希望侧重于第三章对城市记忆和历史的论述进行理解和探讨,毕竟城市建筑无论是作为实体还是空间都是一种三维形象上的描述,而这种形象在加入了时间这一概念之后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时空永远没有定型,正如城市建筑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个永恒的建筑也是存在于变化的时间之中。

  “历史的研究似乎可以为有关城市的假设提供最好的例证,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城市结构最深层次的连续性,证实了历史为城市建筑体结构的思想。这样一种连续性所揭露出来的现象当中,体现了城市变化中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元素。城市自身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实体,它的存在和演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场所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样的实体是一种类似于建筑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建筑和非建筑的综合体,它可以涵盖一切在城市发展的元素和现象,同时也可以完全不存在。一个城市可以消失,但是城市文明却会以一些其他的方式继续存活下去,无论城市的实体是否依然存在,但只要它曾经在时空中出现过,它的痕迹就会作为一种现象或者元素继续延续它存在过的时代,这样记忆中的城市既可以称之为城市的文明,也可以仅仅作为城市的历史被挖掘。城市之所以复杂而难以准确地定义,正是因为时空所赋予的城市不同的形象和现状掩盖了城市本身的特征,但是城市所给予对应时代的观念和影响却不会改变。

  城市作为一个记忆的集合是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大而且愈发深厚的,虽然城市作为记忆的载体并不会无限扩大,但是城市中的场所和建筑在经历了无数的人类行为之后便不能再以简单的建筑学思维去思考它的存在。罗西曾以古罗马广场和希腊雅典举例来证实他对于城市的社会特征的观点。雅典的历史变迁似乎在说明城市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载体已经渐渐地脱离了它所代表的所以实体和空间而逐渐作为一个纯粹的精神场所而存在,这样的存在证明了城市的创造原则似乎已经脱离了绝对的空间和实体美学所植于雅典的文化,即便是帕提农神庙这样永恒的纪念物也不足以说明城市历史和精神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即便是数千年之后的雅典卫城,依然给外界传达着这样一个精神领域的形象,这样的城市体验或许才是最为纯粹的经验。

  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建筑和建筑所形成的场所来定义,所以罗西一直念念不忘的城市建筑体——纪念物所表现出来的场所特征正是体现建筑元素所造就的场所感最好的例证。罗西将古罗马广场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建筑体来进行了介绍,公共广场从市集功能渐而演变成为具有城市特征的浓缩体,这样的纪念物可谓是城市中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特征的场所,它在时间中的存在由于太长使得其成为城市时间和行为最频繁的发生地,从而也就成为了城市历史和记忆最主要的痕迹。这样的纪念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老化,腐朽,它的功能和目的也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而为之改变,但是这样的纪念物却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是某个世界历史文物,它对于这个城市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它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旅游景点是不需要赋予任何功能的,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形式而已。提到城市建筑体的形式问题,纪念物之所以成为纪念物,得益于它长时间以来所经历的雨雪风霜和城市行为的不断演变,时间和行为所留在上面的痕迹是城市建筑体一个重要的特征,鲁莽的修复如新或者是重建仿古建筑体的行为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古罗马斗兽场全部拆掉然后搬到米兰去重建出来,它就不是古罗马斗兽场了,它只是个名叫斗兽场的旅游景点而已,反之亦然。但是如果斗兽场被毁掉,那个地方的记忆并不会消失,建筑形式功能的变化并不能在时空中影响到以前的事物。

  从建筑的诞生开始,就不是一个突然的存在。生在意大利的罗西,他称城市建筑为城市的建造,在古老的拉丁文和文艺复兴的概念中,建造一词有历时持续的建设的一种意义,至今米兰人仍称其主教堂为“穹顶的建造”,以表明单体建筑在时空中持续建设的思想。在古意大利建造一座教堂的时间通常需要数百年,需要耗费好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建造,甚至在如今的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还没有建造完成。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筑诞生的过程本身就是历史,建筑的未完成状态导致了建筑有着不同时期的可能性,这同样也导致了城市有着不同的时期而产生的不同形态和结构,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是城市复杂性的一种体现。城市的生命比建筑的生命更加长远,而人类只能在城市或者建筑中时空上的某一片断中生存,然而城市建筑的不可预见性促使人类生活中的行为和场所发生的急速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源自城市本身,也有可能源自外来的其他影响。城市本是一个复杂的高密度(不是指人口)的集合体,但是依然呈现出未完成的状态,一个城市的兴衰始终不可预见,这样一个无数建筑和场所的集合造就了如今城市结构的有序状态,或者是朝着有序状态发展的趋势,这样的状态在人类短暂的生命中可能很难改变,但从城市的时空上来看这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我们生活在建筑中,建筑生活在城市之中,并且在一个同样的时空中不断前进,却看不到方向,正如罗西所言:“在拥挤的人群中的闲逛者虽然置身于城市机制之中,但却并不了解它,而只是分享着城市形象。”反过来说,城市形象也在不断分享着我们,形象越清楚,就越敞向一种复杂的演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