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3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张居正大传》是一本由朱东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大传》精选点评:

  ●一个时代的结束

  ● 居正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能力也有魄力,有手腕也有过错,是改革者也是独裁者,以伊尹、孔明为榜样,却未得到公正的评价, 死后不久更被抄家,未免太过冤屈,随终得平反,但仍感寒心。 在一种制度逐渐僵化之时,改革太不容易,王安石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但是仍抵不过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与破坏。 朱先生的结尾尤其喜欢: “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底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底祖先的 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 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 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 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底儿 女!” 这也是我越来越喜欢读史的原因!

  ●二十世纪四大传:《苏东坡传》《李鸿章传》《朱元璋传》《张居正大传》,至此结束。

  ●耐烦二字最重要。(对居正青年时期的成长叙述略少)

  ●引文部分似懂非懂,泪。

  ●张居正的升迁不具有现实性

  ●治学严谨,值得一读。以后还要精读!

  ●有很多引用的史料,虽然读起来有点不那么爽快,但是作为那时期的转型奠基之作,扎实还是比轻浮好。

  ●览一生之兴衰,窥身前身后之世故,萍水学成,恩师指引,趋福避祸,一心一意谋定社稷,彰功身前,毁誉身后,皆是世间常态,后人当知此,何执于心?

  ●作者依赖当时非常有限的资料和自己极高的文史修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理解撰作此书,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的造诣。但由于没有《明实录》等史料的参考,仍然使复杂的历史失之于扁平化了。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一):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情结下的悲壮人生

  此书看了两遍,朱先生力透纸背的分析,让传主的生存和奋斗那么真切而令人唏嘘不已。

  大厦将倾,在伟大的神力在此最多也是回光返照的枉费心机。传主也有其鲜明的弱点甚至恶习,但如果用现实的眼光去大量他,不能不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传统知识分子为最高理想献祭自己的杰出代表。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朱先生把中国政治最现实的一幕完展现在我们面前,说明朝,其实许多官场景象何曾不是当下。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二):高度够了,语气浅了

  我不是一个搞学术的,呵呵,对于这本书是看了《张居正》的四本小说之后才买的,看了几章,有些累,勉强看完,基本没有和看其他的东西一样在网上找资料,

  有几点不好

  1.资料虽然全备,但是条理性不强,可能是我习惯了网络词条的缘故,翻书太累。

  2.摘录过多,很多看的有些晕乎,而朱先生肯定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做那么写,我的确不知道,也不想纠察。

  3、朱先生称呼张居正为居正,郁闷,一点都不习惯,有些反感,不知道为什么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三):道是无情还有情

  最早读朱东润先生的书是《历代文学作品选》。只可惜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再选文罗列中细究编选者的良苦用心。值偶遇《张居正大传》,才算再续前缘。

  所谓“以我眼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大凡为人立传,虽有史家职业道德所束缚,亦难免为传主倾注个人情感,为叙事预设个人立场。史之圣者如司马迁亦不念在行文中放纵私情,譬如刘项二本纪(《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臧否分明。何况传主张居正,历来毁誉交加,凡论及此必有一番立场要事先亮出。而朱先生行文,不愠不火,娓娓道来,非儒非道,好似新闻直播。初读时,觉得少些味道(甚至不如《明史》精彩)。细究后,方知不易。恰似以科学家之角度,弃绝七情,自然之眼观自然,以无情观照世相。与流俗所谓“心灵”、“人性”的叙史样式相比,更能展现传主所处时代的全面风貌与种种微妙细节。而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在收束处一笔点睛,又把读者拉回到了现实之中,全篇无情之观照,一时又鲜活且饱含深情与深思了。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四):苟利国家,死生以之——读《张居正大传》

  历史教科书的局限性在于,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介绍的只是史实的大概,批判的是理论的利弊,感慨的是大局的兴亡。但是对于当政者局面的困顿,所受的制掣,形势的复杂,却不肯多花费一定的笔墨。读者受此教育,得到的历史见地往往也就失之于浅薄浮躁,书生论政的好高骛远,大言不惭,往往由此。

  朱东润先生作《张居正大传》,一是张居正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万历前十年,居正担当首辅,操持权柄,政治上发挥了关键全面的作用;二是居正的评价,后人褒贬不一,“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影响力既大,又具备争议性,自然是传主的好选择。

  居正的抱负是从小就有的,他十三岁作诗: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他要占据的是首要的政治地位,掌握的是全部的政治局面,只有如此他才能够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实现“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的宏愿。

  考察居正当权的过程,嘉靖二十六年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身居储相之列。其时严嵩当权,虚与委蛇一阵后,居正不耐政治空气的浑浊,回乡休假三年。毕竟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嘉靖三十六年,居正返京,养蓄声望。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垮台。嘉靖四十三年为裕邸讲官。隆庆元年,得座师徐阶援引,居正入阁。隆庆六年,居正会同冯保,逐走高拱,大获全胜,晋位首辅。从此大权在握,直至万历十年死于北京寓所。

  身为首辅,神宗年幼,明代后宫不预大政,政敌高拱狼狈逃窜,一切的大权都在居正的手中,他终归能够大干一场了。首当其冲的是考成法,将政府的公事记载在账簿上,按期考核,予以奖惩,实在是类似今日的政府绩效管理的;二是整顿赋税,追缴陈欠,考成法正好用在这上面。有了开源,还要节流,于是整饬学风,清理学霸,减少学额;裁汰冗官,精简机关;严格封爵,不得世袭;削减宫廷开支,控制宫殿建设。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富国足食。

  富国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国库里有了银子,居正就可以整顿兵备和鞑靼做过一场了。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军包围北京的屈辱,居正一天都没有忘记。为辅臣的六年,首辅的十年,对于北方的边防,对于鞑靼的防控,居正未尝一日不在心间。苦心操持,运用得人,国防的整顿也生成了实效。到了万历十年,鞑靼的威胁终于解除,而此时,居正也卧病床榻,大去不远了。

  世人只见居正权柄天下的威风,起居八座的光彩,帝后恩宠的热烈,但对于居正的辛苦却是不理解的。削减宫廷开支,万历皇帝不高兴;考成法的推行得罪了一大批庸吏;整顿驿递,缓解了交通干线附近民众的痛苦,但剥夺了众多官吏的特权;非军功封爵不得世袭,权贵们热衷打小报告;整顿学风,缩减了国家开支,也把明朝的领导阶层秀才得罪个遍;清理田丈,推行一条鞭法,本意是为黎民减轻负担,但“在一般人民觉悟没有提高的时候,他们对于大地主阶级的危害,认识不够,甚至还会受到大地主阶级的利用”,众议说他“掊克小民”。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居正却把大明朝的各个阶层得罪个遍,他明白,要挽救病入膏肓的身体非下重药不可,死马当活马医非冒风险不可,干一番大事业个人的得失非放置一边不可。他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当时糜烂的朝局是得不得收拾改善的。

  居正自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贪恋权位,丁忧守制的规矩不遵守,被人讥讽;容不得其他人抵触,御史科道上书批评的贬斥了一大批;家风不正,江陵的张家威武霸气,侵占辽王府,收取贿赂,有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裙带有私,三个儿子都在当权期间中了进士,张懋修还中了状元;言行不一,和万历说着节俭省用,自己坐着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但从政治的贡献和付出来看,居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因如此,居正的结局更令人神伤。神宗皇帝对他的老师居正说:“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尸骨未寒,居正身殁未足一年,上柱国、太师的封号被夺了,文忠的谥号也取消了。再过一年,万历十二年,刑部侍郎丘橓一行人就去江陵抄家了,居正的家人在宅子里饿死十余口,长子张敬修不堪拷问自杀,三子懋修自杀不死,侥幸保存性命。好一个看顾子孙啊,居正为国操劳一世,不计毁誉,竟落得这样的下场。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前辈学人作文著书往往有一股深意在。钱宾四先生著《国史大纲》,希冀国民对本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国家乃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朱东润作《张居正大传》,时值1941年,日寇侵入正烈,亡国灭种,危在旦夕。文末朱先生写道: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有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居正的精神,居正的抱负,民族复兴,正当其时啊!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五):别无他长,但能耐烦——居正的启示

  张居正所处的年代刚好位于明朝中期,自朱元璋的开国,朱棣的振奋,其后几代,国家逐渐政绩不彰,日益松弛,呈现衰败的迹象。这是一个亟需改革的时期,改革成功,国家就会继续前进,改革失败,就会沦落以至于亡国。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入内阁首辅,前后十年直至去世,这十年时期,张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改革,税制上推行一条鞭法,政府管理上推行考成法,理顺了内阁的职权,瓦解北方的鞑靼,在这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政绩后面,张居正作为一个改革者,虽然死后被报复,但在生前能善始善终。这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伟大的,历史上,变革是最难的,因为牵涉到利益集团,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较量,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秦代的商鞅,汉朝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以及清代戊戌变法,或成功但改革者最终身首异处如商鞅,或失败中途作废改革者遭到贬黜如王安石。唯有清朝雍正帝的改革能与之比肩,可是雍正毕竟是皇帝,其政治地位又是张所不能比的。张居正的成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颗明珠,夺目璀璨。

  隐忍与妥协

  张23岁就考上进士,直到25年后,,48岁当上内阁首辅,由其导师徐阶一路提携。当时的明朝的中枢是内阁,内阁一般两个一上的大臣,徐阶退休以后,高拱上位,高拱连续把内阁几个大臣踢出去,自己把持内阁,直到内阁中剩下他和张两人,而张是高的政敌徐阶提拔的,这个时候,张居正是非常危险的,处理不好,就被踢下去了,政治生命随即结束。四年之中,张隐忍不发,和光同尘。整整四年,不仅处理好了和高拱的关系,而且逐步扩大同盟,在改朝换代之际一举政变成功,从此稳坐内阁首辅十年。

  这一段文字,写下来似乎平平淡淡,可是放到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隐忍和妥协,团结左右,以理智而非情感来处理问题,又是何其的难?张居正沉着冷静的涵养性,必要时的忍耐和等待,促使了他的稳当前进,安然度过危机。在生活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遭受到挫折和磨难而一时无法克服,做一件事情招来非议,冷嘲热讽的时候,若能有经年的忍耐和等待,不丧失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步一步的打基础,隐忍现实的无奈和做出暂时的妥协,或许有可能逐步走出困境,取得成果。

  干才与清流

  循吏与清流,在中国历史上的好官大概分为这两类。循吏指的是那些会干事,能办事的官员,如清朝的李鸿章,就是循吏杰出的代表。而清流指的是口号叫的很响,但真正却干不成事情的人,代表如汉朝的晁错,明代的海瑞,清代的张之洞。这类人说的很好,一旦遇到事就办砸了。清流对于政策的危害性很大,一项政策的施行,清流往往不能实事求是的考证,而动辄攻击打击,扰乱视听,实际上影响了改革。张居正改革伊始,就打击清流的官员,逐步控制舆论。用现在的话说,一是建立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是统一班子思想,把宣传工作做到位,贯彻中央的意志。

  现实生活中的清流,每每遇见一件事情,能说会道,却不能实事求是,能装逼却不能实干。过几十年再去看,会办事,求实际的人却慢慢的走向了成功,埋头苦干,办了很多的实事,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干才与清流的区别,就在于清流的迂腐、自大和浮夸,而在现实中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不能认识到事情的错综复杂,更不能用妥善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干才遇到问题,则首先会以利益的角度,用理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学做一个干才,而非清流,这是居正的启示。

  考成法与绩效管理

  张居正在吏治改革中发明了著名的考成法。从此官员有了考评,升迁以考评为准。考成法的实施使张居正抓住了官员的帽子,保证了政令的畅通,促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真是伟大!考成法翻译成现代的管理学术语,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绩效管理。通过一项管理工具的强力执行,推动了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张居正的案例或许是应该写入组织行为学的教材的。绩效管理,管理的工具一大堆,KPI、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PDCA。都是可行的方案,而现实中组织面临种种的问题,其实关键也许在于运行一个科学的工具,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机制,认真按照步骤执行,久而久之,组织的效率就会进步。

  知行合一与实事求是

  明代盛行王阳明的心学,徐阶、张居正都深受阳明思想的影响。近代蒋介石也极度推崇王阳明。王阳明到底说了什么?能这么牛逼?无外乎四个字“知行合一”,说的白话一点就是知道和做到同时完成才算认识事物,或者说做到了才能算知道。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知即是行”,和马哲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本质上是一个意思。根据知行合一,看了一本书学了一个理论,不算牛逼,把书里的知识学会运用,这才算牛逼!才算把书看懂了。知行合一给居正的启示或许是,心里的任何想法和抱负,应该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应该是第一位的啊。从万历元年知道万历十年,一条鞭法的实施,对于言官的控制,朝局的把控,收拾鞑靼,张居正都是一条一条在日常的繁琐之中,实践着自己的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见证着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实践自己的抱负!知行合一四个字,真是伟大!

  知行合一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实事求是。

  毕其功于一役与逐步推进

  一条鞭法自隆庆四年从江西推行,其后逐省推进,居正耐着性子,总结经验,沟通上下,至万历九年,才通行全国。以十几年的耐心逐步完成了这一重大改革。王安石的青苗法则以急促而失败。可想而知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多大的耐力,往往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应该动心忍性,打好基础,波浪推进,逐步完成。逐步推进的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改革开放之初,先开放个别城市,逐步试点,总结经验,其后逐步开放沿海城市至沿江城市最终形成开放的格局。逐步推进的方法,稳妥能及时总结经验,可伸可缩,余地很大,能够把事情办成。这个过程,没有极好的耐力是不能达到的。

  张居正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这八个字,与你我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