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宪政与民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锦集

2022-04-12 03:3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锦集

  《宪政与民主》是一本由萧公权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宪政与民主》精选点评:

  ●篇幅不大,但字字都是先生严谨求实、理论功底深厚的体现。宪政与民主是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普遍共识,近现代中国也不例外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文章大多写于民国时期,对于执政者,或是种期许,或是种担忧,亦或是种无奈。文章中关于关于专制,关于民主,关于选举,以及言论自由于宪政之重要性等等,于今日都依然极具启发性。关于宪政的条件,提出宪政不是一蹴而就,对比英美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极其深层原因更是让人醍醐灌顶。

  ●2006年出版? 刷了几下,目前..亚马逊找不到,当当缺货,京东无货;书中文章至民国36年止(1947年)。。P192 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兼通中西,主兼容并包,于近代全盘西化以及极端反传统主义,殊不为然....文化观固有异于陈独秀、胡适,而略近于陈寅恪、吴雨僧,晚年尤感伤中华文化若花果凋零,苍茫独对,徒叹奈何。

  ●第一遍,其实发现很多东西,古今皆是;再看一遍,能不能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呢,好想看看那躲在背后的世界

  ●先生,学问扎实,态度严谨,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但毕竟有时代的局限,太信赖独裁党了。

  ●萧公权在旧社会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合辑。

  ●民国对宪政的态度及想法,对共产主义是不是民主有了一个认识。

  ●看了君主专政一章节

  ●开篇是与陈之迈的笔战。有趣。可读。

  ●民国制宪的风貌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一):真知灼见

  最早因友人阅读《中国政治思想史》识得 萧公权先生的大名,对先生思想略有耳闻,然已为感动。故《宪政与民主》莆一出版即从网上购之,并于几周内阅毕,虽谈不上对先生思想完全领悟,但感觉甚好,且向各位读友推荐。

  愚以为,我悲之青年不仅应学习先生的学术修养,还应学习先生于混乱之际不忘国事民心之精神!对于今日中国之民主与宪政,欲培养民主宪政之精神,非有行宪政之历程;欲了解先生之思想,非有从阅读其著作始!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二):何为“宪政”、何为“民主”

  1、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论文章,后集合成册,即使今天来看仍有发人深省之意,有许多话许多见解今天依然不过时。

  2、看其年谱,才知道他是清华庚申班的学生,后和张奚若、钱端升、陈之迈、浦薛凤等人共事过,成为清华政治学派的一份子。有意思的是他曾到密苏里大学修习新闻学,后才转到康奈尔大学哲学系,貌似那个年代不少学人都专攻哲学,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3、谈到了他自己对宪政和民主的理解,总的概括,他认为宪政就是“民主的法治”

  从感情色彩上来说,他还是倾向于南京国民政府的。

  5、总结了我国与英美等国在宪政、民主法治的差距。一为历史渊源,二为英美等国国民的政治修养和法律观念。并提出了自己针对当下宪政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8、对训政和宪政步骤的看法。认为宪政是过程,也是结果。要在通往宪政的过程中实现宪政的结果。不拘泥于民智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点来看,就陈之迈和胡适的争论,作者较为倾向胡适的幼稚园的宪政。认为民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诞生的。

  10、提到了单一制国家、联邦制国家如何处理集权、均权与分权的关系。我们要求统一,自然不能像美国的联邦制国家的分权形式,但单一制国家是不是就只能有集权这一种形态呢?作者认为单一制国家除了集权,也可有均权。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三):《宪政的理想》

  《宪政的理想》

  ——浅谈宪政的理想与妥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引子

  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流传至今?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共鸣让它经久不衰的。人类有数不完的历史,亦有数不完的理想。如果所有的理想,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的理想得以实现的话,人类社会会有怎样的完美?夸父的故事就不值得玩味了。

  说穿了,所谓理想,只是虚幻的追求而已,宪政也不例外。

  然而,人类总是不能改变追求完美的天性。“道德,社会和物质生活所以能够继长增高,日新月异,多半有赖于这种求满意的上进心思。”宪政的理想是完美的,但理想要植根的社会却总是充满缺憾,就目前来看,宪政有如追不到的太阳。

  但看看今天,英国、法国、美国,都是世界级的强国。他们的光彩为他国所瞻仰,他们的成就为他国所学习,他们的威信为他国所折服,谁还会念念不忘当年的那些愚昧和丑陋?

  这三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因此,理想就算是虚幻的追求,也仅仅是因为它“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所能完成的实际境界”。历史告诉我们,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并非毫无回报。历史的车轮,终归会追寻着光明。

  为不能实现理想而放弃理想,实属幼稚和可笑。

  我以为,针对中国的现状和国情,激烈的斗争和争辩是不适宜的。想要完善某些制度和原则,包括宪政在内,就必须要选择妥协。

  “为获取有用的结果的妥协,为了避免决裂纷争而妥协——这样的妥协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一个运用原则。”萧公权先生的见解尤为精辟。

  所谓妥协,是一种度,于个人而言是一种风度,于社会而言是一种气度。达成共识的最佳方式不是让每一人都能够满意,让每一句话都得到重视,让每一种利益都得意实现,而是做出让步做出妥协。只要是出于高尚的原则,只要是为了长远的目标,只要是可行的能行的,为何我们不共同结网捕猎,而不是独自垂钓?

  明智的举动不外乎就是观大局,望长远,做妥协。这是世间的大道理,相信用于“宪政的理想”也是一样的。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四):历史的理性 ——读萧公权《宪政与民主》

  依旧是整理文档翻出来之前写的作业:

  民主的心理建设

  萧先生认为中国缺乏行宪的心理基础,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问题,但萧先生仍然主张立即进入宪政阶段,在实践中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解决问题。而涉及到在野党的问题时,萧先生认为可以接纳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在野党,不得不说反映了国民党人的勇气和大度,反映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愿望。然而,正如萧先生所说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几乎完全抹杀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精神,而在君主专制刚刚推翻,新政权尚在摸索阶段,就要迅速让人民接收一个新的政体、新的精神,又岂是几十年就能完成的呢。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正缺乏一个强势的政党来统领全局,整顿民生、恢复民族大业,这时却急于实现更高阶段的政治制度,而对潜在的竞争对手敞开怀抱,采取“怀仁”的态度,实在是养虎为患,不算是明智之举。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来人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历史所感,当时的人未必能预知未来形势的变化,所以我的这些评论未免有马后炮的嫌疑。然而萧公权先生反复强调的施行民主必须先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的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将是适用的,一项政治制度如果缺乏人民所信仰的精神为支撑,那人民只是被迫的接受一种制度的统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虽然压迫人民,但统治阶级乃至普通民众所信奉的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因此这样的社会才能运转那么多年。而到了近代,民主的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冲击之下,人民的思想开始困惑,再加上倒退年代对于孔孟之道的彻底否定,可谓将中国人心中仅存的道德伦理打磨殆尽。因此,不仅仅是在民国,就是在当下,我们也急需重塑国人自尊自爱的心理,重建民族的自豪感与信仰。这也是我们需要从萧公权先生对训政到宪政的讨论中所需要汲取的经验。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讨论

  《宪政与民主》中收录了一篇萧公权先生对于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的著述,文章开头萧先生便指出,钱穆先生所持的中国君主政体中已经实行局部的民权制度的观点,是牵强附会。萧先生将中国的政体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秦统一以前为“封建天下”,从秦至清为“专制天下”,从民国开始为现代国家。在第一阶段,封面的世族宗卿制度对君主权力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而在第二阶段贵族衰亡后形成的“布衣卿相”的风气,使得君主得著大权独揽的便利。虽然君主的权力收到宗教、法律和制度上的某些限制,但萧先生认为,这些限制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几乎无效。至于“布衣卿相”他们读书做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代表人民,而是为了脱离底层社会,进入统治阶层,而中国古代存在的君权旁落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君主本身才短力弱,不能胜任专制的重任。因此萧先生以为,中国两千年以来都是专制政体,根本没有民主制度与精神。然而,我们如果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萧公权先生的观点,则不禁要问,萧先生如此肯定的强调中国古代没有民主精神,是否仅是为了推广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有刻意贬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嫌?

  且从秦汉以前的世族宗亲制度来看,萧先生对于这一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是完全没有否认的,那么在秦汉以后,世族宗亲就完全消失了么?我们不妨以西汉的七国之乱、唐代的藩镇割据,明代的靖难之役、清代的削三藩作为反面例子,就可以看出世族宗亲在中国古代几乎从来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其他形式存在着,虽然君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压制,但他们对君主构成的威胁却是真实存在过的。再来看君权旁落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往往是君主才短力弱,但若完全将其归于君主一人,似乎也有失公允,而“布衣卿相”出身的目的自然多半是为了出人头地,统治人民,然而我们又能说民主国家那些票选自人民的议员们,又有几个是抱着纯粹的为民谋福利的想法来的呢?萧先生认为古代君主遵行孔孟之道,不过是为了掩饰其专制的统治,而这些政理是针对专制天下的政体提出,则政体消灭以后也定然要失去其实际意义上的应用价值,然而萧先生在其他论述中则经常援引孔孟之说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似乎也有些矛盾。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不断往君主专制的方向发展的,这点不可否认,然而为了证明民主国家的先进性而不惜否认一切中国古代的制度,似乎有失公正。

  历史的理性

  从钱穆先生温情的历史观,到萧公权先生对民主与宪政的详尽剖析,我们感受到一代历史学家对于古代制度的尊敬,对于制度根本的探求,对于客观史实的谨慎,其中表现出研究者审慎的态度,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从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角度的陈述中,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制度和近代的制度的讨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在各种不同又相互贯通的观点中,让我们认识到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应当是片面的、单一的,抱着些许“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看待不同的历史观点,也许能让我们保持更加客观的立场,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也许总能从以往的历史中找到似曾相识之处。

  《宪政与民主》读后感(五):《宪政与民主》

  为了完成“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期末论文,用这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中国著名政治学家萧公权先生的政论集《宪政与民主》。萧公权先生是近代以来少数几个能在西方政治学界留名的中国学人,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几本代表作使他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其一是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丛书”;其二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被翻译为英文,并得到广泛关注;其三是《中国乡村》,使其获得美国学术团体协会“人文学术卓著成就奖金”,为东方学者第一人。上述所列之书都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这本《宪政与民主》所收集的则是萧公权先生运用其广博的政治学知识对三四十年代中国宪政问题的评论,是其政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首先对于“均权”问题,萧公权先生通过对陈之迈的文章进行评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在赞同均权的前提下,指出中国历史上地方反抗集权的行动往往产生于地方集权成功之后,因而民国时期要实现真正的地方自治,必须要首先实现政治统一,克服地盘主义,其次地方政府要养成“法治”习惯,唯此才能建立单一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公权先生还指出,均权的要义即在于“把全国一致性质的事务和有因地制宜性质的事实分别划归中央与地方政府”,这里就牵涉到他在下一篇文章中所要讨论的主题——县政建设问题。针对地方自治所面临的困难,他指出造成县政建设困难的原因即在于:民智未开、人才缺乏、地方势力之障碍和建设经费短缺,进而指出县政建设过程中除要依赖刷新机构外,还不能忘了县政的第一义应该是“利民”,为官者应该以此为一切县政组织和建设的目的。

  作者还对中国的君主政体进行了分析,他将二千余年来中国的政体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秦统一前的“封建天下”,从秦至清的“专制天下”以及从民国开始的现代国家。在第一阶段,封建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度使得君主权力受到很大制约,而在第二阶段,天子“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取得了至尊无敌的势位。虽然君主也受到宗教、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但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却表明,这些都无法对皇帝进行有效的约束,近代一些学者所力图从历史中寻找的民主因素根本不可能存在。中国君主政体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缺乏民主传统,而这恰恰也是当时难以实施宪政的原因之一。而帝制时代腐朽的官僚政治以及民国建立之后的混乱政治也对当时的选举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选举舞弊层出不穷,难以体现民意,这只能使那些本来就缺乏行宪经验的民众对选举乃至宪政更加不信任,而这无疑对宪政的建设非常不利。另外,选举所存在的问题还不仅仅体现在腐败这一方面,由于民众政治素质和参政积极性较低,加之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地方民意机构存在着众多弊端,比如选举人数少、议员代表性差、议员素质低(民选的参议会议员竟不如指定的临参会议员)等。

  《宪政与民主》

  作者:萧公权

  目录:

  编者说明

  弁言

  原序

  均权与均势

  均权与联邦

  论县政建设

  施行宪政之准备

  宪政的条件

  说言论自由

  宪政卑论

  宪政实施后之中央政制

  怎样研究宪草

  宪政的心理建设

  宪政二疑及其答复

  英美民主政治

  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

  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

  二、专制政体的定义

  三、中国专制政体的实质

  四、中国限制君权的制度

  五、限制君权制度的实际效力

  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

  一、民意机构的素质

  二、民意机构的效能

  低调谈选举

  制宪与行宪

  论宪草中的国体

  四、行宪的准备

  一、制定之经过与施行之展望

  二、国体与人权之规定

  三、中央制度之规定

  四、地方制度之规定

  五、基本国策之规定

  说民主

  中国政党的过去与将来

  论选举

  附录

  萧公权先生传略/汪荣祖

  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

  萧公权学术年表/汪荣祖

  索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 196千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