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的读后感大全
《绝杀》是一本由朱古力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杀》精选点评:
●原来我还看过这个 朱古力我一直都记得
●我喜欢小鬼.
●江湖
●不得不说,有那么点古龙的味道。
●某些片段会起鸡皮疙瘩
●咳……怎么说呢,话说小屁孩和大师的级别果然差的很远哇。不过很值得鼓励啦,只是不够成熟的武侠而已、
●若无其事, 谈笑风生。
●当初看连载的时候有秒到我。
●为了模仿古龙而模仿,有些桥段令人作呕。
●封面很有感觉
《绝杀》读后感(一):【冬之月读】绝杀
虽然那个充斥着让自己无语的一些存在的青春已经过去,虽然这本书当年还挂着跟郭小四工作室相关的名号,但是现在看来还可以是一本我愿意看的书,而不是随时间变成笑话的某些存在。说不清接近谁的风格,因为看金庸多过看古龙,而这当然不是金庸的风格,那大概就是古龙了吧。字不多,现在看起来也有bug的存在,一下午便翻完了,却依然不失畅快淋漓,喜欢小鬼也羡慕小鬼,男人之间的兄弟真的比女人间的姐妹情直接真实很多。。。其实看完没什么别的,大概就是痛快吧
《绝杀》读后感(二):狗续貂尾
我想,《绝杀》和《幻城》其实是这样的:原本它们都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中短篇小说,投稿到某本杂志上之后,可能由于题材或风格较为新颖,出奇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和支持。然后,出版商从中看到商机了,想:如果把这篇东西续写成一部长篇印成书,销量应该很好,于是……出版商跟小说的作者商议,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将它扩展成一本书的文字的数量,将书出版,大家名利双收。不管过程如何,《幻城》最后写出来了,《绝杀》也写出来了,都把中短篇“拉伸”成了一本书。哎,故事明明已经讲完了,还要无病呻吟硬是续写下去,真够难为他们了,不过为了利益么,再恶心再痛苦也要咬牙完成。虽然《幻城》也有一些挺幼稚的构思和细节上的漏洞,但相对《绝杀》来说要好看许多,因此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绝杀》除了第一个故事外,其它内容给人的感觉就像拼凑和堆砌起来的垃圾,不知所云,不是一般的无聊。奉劝想买这本书的人,站在书架旁把第一章看完即可,没必要花钱买恶心。
《绝杀》读后感(三):关于这本书
很差 很失望
当年对小郭还有点好印象的时候 买小郭同学主编的I5LAND 看到这本书的前面一段 很不错 非常有想象力的情节 特别是在那个墓地里的五个(?)BOSS的对战和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 感觉有古龙式的畅快
也许我这个人比较八卦 对于一些小说中的人名比较感兴趣 而第一段里的一些人名也的确很有感觉 充满了武侠的神秘气息
可是我买了这本全本以后 才发现 小说最精华的部分已经在第一章挥霍殆尽 从第二章 特别是“小鬼”这个角色出现以后 整个故事已经向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方向发展 作者始终想塑造“小鬼”这样一个高大全的形象 反而让他显得伪善 而“谢谢”这个角色则更加莫名其妙 加上那些人名已经从神秘变成了猥琐(大姨妈……= =|||)而同时变得猥琐的 是整个故事情节
在最后一掌开始的“最终决战” 本是所有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 是解决前面篇目留下的悬念的很关键的时刻 可是 故事却没有揭示他们争得头破血流的所谓“兕亏”究竟有什么作用(或者说 揭示了但这个作用显得莫名其妙) 而最终的BOSS是一个更莫名其妙的怪物 竟然让我有了一种游戏攻略的错觉 至于最后的结局(XX小孩突然开窍 击杀最终BOSS……) 我简直无语了 作者竟然不负责到用这样一个结局来糊弄读者
可以说 整部小说 只有第一篇 是成功的 而以后 则进入了一个无法收拾的地步 这是非常可惜的 也是非常令我失望的
《绝杀》读后感(四):这是我总书评截出来的一部分
凌晨三点半看完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心中叹了一句我终于把朱古力最长的小说看完了。
看到后记才发觉这个故事应该是朱古力四年前的旧作,算算时间也是同我此时一样,临近毕业,琐事一箩筐。但是也明显地含着一种激荡和锐气。
武侠故事不能写得过于平滑,太圆润则少了几分凌厉,更趋于平常,读来也便失了兴味。
朱古力的《绝杀》展卷便露出一股浓浓的古龙之气。
众所周知,金庸古龙的武侠成就代表着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第三个创作高潮。古龙别开风气的写作模式更是打破金庸的正统武侠的叙述方式,形成独特的剑走偏锋的风格,打造最快意恩仇的欢乐英雄。
古龙对于侠与武之间关系的思考更是别具一格,有别于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光辉英雄形象,他笔下的人物亦庄亦谐,不能仅仅以正派邪教去区分,更多的是注重人物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在写作中,他往往能抛开繁复的打斗过程与招数的描写,而更注重于打斗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气氛与环境的层层渲染,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打斗过程中的“杀气”“境界”等更专一和形而上的东西,注重“禅”的精神力量,借以凸显和表现人物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古龙在故事写作上更要求翻新出奇,他的故事情节紧凑,语句尖端,跳跃性很强,开武侠小说的叙事体新风,读他的故事定然要遵从这样的话语逻辑。而古龙更是开了武侠推理小说之先河,用扣人心弦之悬念引领读者的期待视野,多描绘变态诡谲的人格,也更擅写“侠之风【蟹】流”的浪子形象。
由古龙引出这篇朱古力的《绝杀》我的用意也是很明显,无非是二者在神气之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以下便由笔者对故事《绝杀》的写作特色进行一一剖析。
这篇小说由四个章节构成《兕亏》《蝠惑》《困兽》《岛》,当然可以看出前三个是独立的故事,只是其中有着微妙的内在关联,而当所有的人物都出场之后,大戏当然会在最大的舞台上出演,也便是最后一个故事《岛》。由此前三个故事将人物引出,一切是为了最终的谜团最后的华丽做准备。这样安排在逻辑上并没有硬伤,读者在阅读中渐发觉之前所读在大背景之下不过是冰山一角,很轻易便在期待视野上颠覆读者的既有认知。但是读罢全文后便发觉这种结构给人一种不稳定之感,仿佛一个躯干之上长了三个头颅,而且大小还不一致。我在阅读中能察觉出修改的痕迹,或许因为对故事逻辑和阅读并不妨碍,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当然像我这种吹毛求疵的读者还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给自己的情感体验。
《绝杀》在写作技巧上很值得一提,或许写故事的人更注重故事本身,所以在叙述上下了一番功夫——交叉叙事贯穿全篇,欲扬先抑,步步深入,在引人入胜之中无限逼近真相。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当中,一方面用言语去诱导读者,另一方却用故事中的人物为读者解惑,双方巧妙地互补,弥补了读者在阅读当中产生的空白点。每个故事都分别叙述,几个线头看似凌乱毫无关系,实则在暗处相勾连,一切为了写作者心中的人物和情节服务。有些叙述看似断层,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或者章节,实质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它们必须被交代清楚以便为后文爆发式的展开做铺垫。那些充满隐喻的暗示,在斗争场面紧锣密鼓地展开,扣人心弦。用专业一些的说法,这类故事完全不存在“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这两种读者心理预期,它用高强度的连续式高潮的叙述,不断加强读者对故事或者谜团的渴求,从而达到叙述效果,所以写来写去,写到最后我才知道《绝杀》原来是有主角的,不然我以为它表现的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叙述的切入很重要,往往由微不足道的人物开始,结束到另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身上。其实我觉得《绝杀》最好的部分是在第一章,浑然一体的叙述,充满着灵气和冲劲儿,不愧是高考前完成的,带着涩,也带着清新。
叙述讲求一种平衡,一边倒的形势让读者难免心理别着劲儿不够过瘾,所以必然要有同等的力量与之对抗,达到一种力量和心理上的平衡,这才是一种叙事策略,这一点朱古力似乎没有注意到,在最后的大斗争中双方没有对等的实力和心理,剩下的便只有惨烈了。
朱古力的故事画面感很强,或许是由于编剧出身,对在读者头脑中可成型的画面要求更高也更逼真而画面感是需要语言叙述和想象力去支撑,缺一不可。
古龙小说有一个特点,便是情节中奇中有奇,巧中含巧,事事不可料,计中套计,真中套假,真真假假,变化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从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息不已。
可以说朱古力这一点学得很不错,读《绝杀》就像是猜谜的过程,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有怎样的峰回路转,也永远猜不出谁是主角,就像是一个猜BOSS的过程。看故事的时候神经必须要紧绷,因为你不能轻视被写入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名字,她们极有可能是微小却致命的诱因。而到故事的最后,似乎所有的叙述,故事,接连不断粉墨登场的人物都成为一种“表皮”,而真正成为一种悬而未决的猜谜游戏。
朱古力在写作上极为重视感官的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齐齐出动,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深刻逼真。
说说人物吧。我想先从女人开始说起,也就是大姨妈(刚看到大姨妈这三个字的时候我喷得很彻底)和谢谢。依原型批评来讲,这两个女人有人物原型,一个便是《流星蝴蝶剑》的高老大,一个便是《武林外史》的白飞飞。她们身上奇异地融合了荡妇与圣女的特质,并且毫无违和之感。
男人写女人总不会太重细节,他们不会像女人写女人那样描绘她是如何的容貌或体态,男人笔下的女人永远都是面目模糊的,只有轮廓,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脑部的空间,极尽的拓展想象力,力求将幻想最大化地与故事人物贴合。朱古力将女人放在智慧与武力的最高层,他们能掌控一切,用尽各种手段达成目的,美丽是她们天然的武器。可是女人们天生又是敌对的,正如大姨妈与谢谢,她们无法全然地衷心于一个人,她们更在乎自己。
《绝杀》中的男人们我认为光华全然被谜团和两个女人遮挡,唯一出彩的便是小鬼。当然身为主人公若是不能给读者存在感的话那只能说明写得很不到位。这个故事中至少小鬼是彰显其主人公身份的,因为作者为他的生存添加了金手指,如若不然,我觉得按照发展逻辑和悬殊的力量对比来说,团灭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朱古力笔下的男人们虽不同于古龙笔下侠者风【蟹】流的浪子形象,但是却依旧保留着独特的气息与神秘的气场,这也算是很有辨识度的。
这种类古龙风的武侠世界不存在正反派黑白道,有的是无尽的阴谋与无尽的流血,正义有时是狗屁,生存才是王道,这里不会有“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心态,而更多的是个人色彩在波云诡谲的背景下给人的冲击更为强烈。命在江湖如同草芥一般,在这个讲求实力胜者生存的地方,规则从来都是由强者制定,快意恩仇是高手寂寞时的独吟,在底层挣扎求生之人绝不会轻易说出这番话。杀戮与流血永远存在,这也是为何会说武侠是一种反社会题材。所以,故事中斗争更多是出于私人的情绪化的原因,但正因为如此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也更蓬勃。
这本书读到最后的时候,明显力有未逮,杀戮与流血成为一种必然,悬疑和谜题虽然能让人撑到最后,可是热情却逐渐消退,本该最为激动人心的宏大场面却显得有些乏善可陈,更多的是喟叹。“绝杀”的秘密揭开,首尾看似不相联的叙述终于变成一个圆。应该说,读者一直心心念念追随的“绝杀”的谜团,显然没有得到最为切实的满足,至少我是这样,觉得解释起来有些牵强,当然,故事是个好故事,或许这种抽象的主题写出的故事必然需要与之等洽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不易被诟病。
我看到朱古力在后记中提到的一些人,似乎都是从前的《岛》而今的《最小说》的编辑,比如痕痕,猫某人,阿亮…….当然后来阿亮离开四娘的团队自创的一个系列杂志“爱丽丝”….来来往往的,也颇有感触。
朱古力这篇《绝杀》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虽不能说足够得古龙的神髓,但至少这个故事用其自己揣摩的最合适的风格撑起来了。要知道,模仿是比原创更难的活计,要到神似更是难上加难,稍稍不对便犹如僵尸一般空有皮囊。朱古力在写作中属于时而对味儿,时而不对劲儿,当然,模仿总是更容易被挑剔,可能在未探索出自己的写作风格之前,模仿也算是一种出路,也是对许多走出版路线的年轻作者来说是唯一的出路。
这篇书评的写作同时也在改造我以往的风格,这种戏谑严谨的方式我从未尝试过,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书评变得更有兴味,能达到读者作者双方都受益匪浅的交流。我之前的书评太过感性,太注重人物的情感效应,也注重我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机制的完成。我必须转变这种单一抒情性的书评模式,我需要注入更多理性的元素。富有生命力的书评的骨架不应当仅仅是情感,更要有理性的分析与解构,虽然有时会觉得annoying一些,但我从来就是贪婪的人,从不满足单方面的求全。
总之我要谢谢朱古力。
:前些时日因为偏头痛犯了,所以读书很慢,想了解具体细节详情见贴:http://www.paipaitxt.com/read.php?tid=5828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