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格蕾丝》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格蕾丝》读后感摘抄

2022-04-12 03:3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格蕾丝》读后感摘抄

  《格蕾丝》是一本由爱丽诺.库珀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5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蕾丝》精选点评:

  ●一位平凡女性的跨文化婚姻,与她眼中的近现代天津城市社会(包括毛时代的南开大学)。

  ●这种爱情,有几个人能坚持。

  ●好看

  ●2015.8.20想读,8.28购于京东网。2015年底读完。

  ●这一家子真不容易。

  ●在看文革那段时期,看得难过。。。

  ●非常的有趣。

  ●a neat story book

  ●也不必拔高, 美国女人在中国生活怎么就可敬了,骨子里就尔尊我卑

  ●1、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可能安居乐业;对于历史的洪流而言,个人永远无法超越,只能接受,并期待变得更好;2、生活总是在展示它的方方面面,不管如何,坚持一定会有回报的。

  《格蕾丝》读后感(一):以局外者的眼光经历新中国

  《Grace: An Amercian woman in China (1934-1974)》(《格蕾斯:一个美国女人在中国1934-1974》)是讲述一位嫁给中国工程师远渡重洋随丈夫来到遥远国度的美国女人的故事,也是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少数的美国人。

  作者本人没有完成她的回忆录,但是经过子女和各方面的努力终于使得这本书见世。一段段历史,一段段故事,通过“作者们”的讲述,慢慢在读者面前勾画出画面。

  书最有特色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呈现,一开始会认为东西两种文化是有着巨大的差别,也会带来很多争议的。但是阅读之后,你会发现,人们心中的真善美都是恒古不变,特别这还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东西方的故事,关于战争的东西方的故事,这更能考验人的品质。大家对于善良、认真、同情心都有共同的认识方式;反倒是一些生活的小细节有些区别。理解和沟通在这之间建构了很好桥梁,对于孩子家庭的责任督促这一对夫妇突破重重障碍最终走到一起。在中国经历水生火热大起大落的时候,她也没有离开中国,对于中国对于美国都是宝贵的。

  这还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适合拍成一部传记性的电影。曲折的经历和对于中国认识的一步步加深以及新年的一步步坚定,是多么感人的啊。Grace说: “既然你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便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你必须选择其一而尽自己的义务。你必须了解你自己。我们与中国、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然而,拥有另一种文化也有好处,那就是让你的思维更开放,你可以汲取另一种文化的精华,并从中获益。”这是Grace女士在面对新环境和偏见时候的话。

  Grace女士的儿子说:“母亲从来都没用与于大多数人相同的眼光去看文化大革命。她深深地明白,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宗教性的思潮,只要狂热思想占上风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的行为都会失去逻辑性,语言也会失去其真意,就像《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情景以怎样。她可以从那么多关于不同时代历史的文化作品中汲取智慧,这对我来说就是意义重大的一课,也赋予了我们从这一磨难中生存下来,并且还能保持精神意志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在政治上冷静的美国人,写文章告诉美国中国真实状况的美国人,经历了生活蜕变的美国人,真正融入中国生活的美国人。

  阅读她的故事,让你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1934-1974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对于过去、未来也肯定有了新的认识。这样一本书,对于历史,很重要。

  《格蕾丝》读后感(二):发生在天津海河边的故事

  1934-1974

  当我深夜读《枕草子》的时候,一直想到的是中纳言这个女人。文本是时节、习俗以及性情的事,作者却也成了另一个系列的故事,通过她所见的,除此之外,我感觉到她。就像我读《格蕾斯,1934-1974,一个在中国的女人》,通过一封封的信件,我感觉到她与他的故事和灵魂,最奇妙的是信件中的生活发生在现下的这个城市,也就是偶尔会有一些外国人来旅游的与海河边以及附近的各个租界区: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比利时、英国、德国以及美国所占的特别区域,而这之外是“中国城”——非文明区,这个称呼是让人感叹的。

  而这些,尤其是冬天,或者还有花开的日子,法租界小白楼的梧桐、金融街、五大道,这一切都以各种场景记录重现在这位美国女人的信件里。我读着它,想我从今年初感觉到的这个城市。对于这位在中国40年的美国女人,她向他献出了一生的爱。而我所读的其实又是多么好的情书啊。这些故事比杜拉斯的情人更永久,也并不缺少浪漫,况且不是任何富家子弟的故事。

  我也总是写着无关紧要的,然而只一次我便害怕了,也确实如此,我所感觉到很多彰显出过去,用近佛家的话来说,大概也可称之为罪过吧。所以对于书面上的我越来越不敢了或者处于犹豫之中。我自嘲说自己快忘记爱的感觉了,忘记该如何爱情的言语了,也许相隔万里可以情书达之,但是我觉得罪过是全面的,即使写出来,多了让人读,也未必不是件烦恼人的事。

  五大道的冬季很快就要来了吧,我很迷独自一人在北方城市萧索的感觉,如果和所爱的人在一起,那将是何种的温暖,毕竟在这里我与成年之前的过去毫无干系。这个时节依然是多雾的,在夜晚裹紧衣服穿过意象丑陋的街道,看见被红绿灯约束着的车与行人,我感觉到自己很累和呼吸声。我曾想过自己的年份1982,那么剩下来的呢。

  2006-11-3

  《格蕾丝》读后感(三):格蕾丝:可爱又可敬的女性

  因为选择了爱情,格蕾丝的大半生脱离了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常轨,卷入地球另一端的国度。对爱情的执着,把格蕾丝带到了中国;对亲情的坚守,让格蕾丝在1948年选择留在中国。对生活、对真理、对亲人的爱支撑着格蕾丝在异质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坚强而乐观的面对生活。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子,除了对丈夫的支持,对孩子们的教育,对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之外,她一生中再没有别的更大成就。但她却又是如此不平凡的女子,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她是多么可爱又可敬的一位女性。

  格蕾丝热爱生活。这种热爱体现在她对自然、对饮食、对周围人们生活的好奇与细心观察之中。在写给美国亲人的信中,她详细而生动地描写她在中国的生活,热切地把这个大不同的世界展现给亲人。她还热爱音乐、阅读和写作,这种热爱在家庭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她的三个孩子和她的朋友们。就算在挨批斗的岁月里,她依然在观察生活,在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对比中寻找乐趣。

  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格蕾丝,通过译者朴实无华又凝练流畅的译文展现在眼前,与格蕾丝的人格相得益彰。为人与为文做到真水无香,大抵就是这种境界。

  题外话

  其一,格蕾丝的丈夫刘茀祺是清华留美学生,在陕西农村长大,受过儒家教育。在和格蕾丝家人关于宗教的讨论中,他说他的宗教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他的信仰体现在他的所作所为之中,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好人,因为他不需要宗教理由,只需应用自己的理性来追随自己内心的方向。”或许,正是这种信仰促使他学成后执意归国,在1948年时坚持留在中国。他给格蕾丝的理由是,只有他了解全市自来水设施的情况,一旦他离开,供水将陷入瘫痪,他不能弃全城百姓不顾。

  其二,书中提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人在租界外强拉中国人吸食海洛因和鸦片。刘茀祺任职的天津自来水公司的一个日本职员,在抗战前表现得那么谦和好学,一旦日军占领天津,便凶相毕露,联合汉奸害死丹麦董事和法国工程师,驱逐亲蒋的中方董事,控制了全城的供水。日本对中国包藏祸心,觊觎良久,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格蕾丝也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名党接收大员们的嘴脸,提到了国名党的腐败。她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你很难想象国名党政府的官员有多么腐败——从下至上,尤其是上面。好人连一点儿机会都没有。权力阶层所害怕的就是有能力、诚实、直言不讳的人。心诚意实者寸步难行,心术不正者反倒走遍天下。效率一钱不值,实际上,高效率、高速度根本不是好事儿。耽搁、拖延才能给那些职位购高,可以动用政府资金的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将自己腰包塞满。”

  “对他们来说,有能力、诚实、直来直去、不玩花招、不拐弯抹角、不含糊其辞的人便是他们的敌人。我们通常所钦佩的品格,在中国的官场上根本无立锥之地。你要想成功,在社交方面就必须圆滑、八面玲珑,必须有如簧巧舌、天衣无缝的变色龙天赋,必须有能够绝对肆无忌惮地大笔别人的钱据为己有的贪心,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高人一筹的欺诈手段。有时候,诚实的人如果够愚蠢的话,也能混得很不错,因为,那些聪明的骗子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中国官场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官场的旧貌依然清晰可见。

  《格蕾丝》读后感(四):一个平凡女子

  格蕾斯,一个出生于美国小康之家的平凡女子,前往纽约学习声乐,在那里认识了未来的丈夫、毕业于康乃尔大学的中国人刘茀祺,结婚后她丈夫回到中国,格蕾斯也于1934年带着女儿几经辗转来到她丈夫的工作地--天津,从此时开始,她见证了中国整整四十年的变迁。

  “我嫁给他是因为我爱他、仰慕他,这也是我有生以来最想做的事。——格蕾丝·狄凡,1954年6月22日”

  书中引用了大量格蕾斯的书信和未成书的自传,一个乐观、勇敢、正直的女子跃然纸上,并且感人至深!

  最初到中国的时候,在天津自来水公司任总工程师的丈夫给了她一份非常殷实的生活,住在租界的格蕾斯,甚至经常感觉不到自己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现在,我真成了个安逸、奢华的夫人。我们有个男仆给我们做饭,清洁,购物……我都不需要考虑吃什么,我只需要饭菜好了之后去吃就行了。——家书,1954年8月4日”

  在格蕾斯的丈夫刘茀祺因病去世之后,很多人劝她带着三个孩子回美国,没有人认为她可以再在中国生活下去。但是她没有放弃,她因为深爱她的丈夫,对她丈夫生长的这块土地有了很深的眷恋,她要让她的孩子们承继他们父亲思想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做了二十几年家庭主妇的她开始找工作了,后来进入到天津市南开大学英语教研组工作。

  后来,就到了那段众所周知的动荡时期。最初格蕾斯的生活还很平静,虽然患有严重哮喘病的她被分配到一间窄小、阴冷的房间住,她学会了生炉子,学会很多中国北方老百姓的生活技能,但她依旧是那么乐观,从未有过抱怨。随着她一个朋友被查出“问题”,连带着格蕾斯也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被坐过著名的“喷气式”,但她始终都保持着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甚至在她所有信件被抄走以后,她会对儿子说“这下子有他们看的了,没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而那段历史过后,她也仍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那些“斗”过她的年轻人, 并且很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

  1974年,在阔别家乡四十年后,她回到了美国。“1974年10月25日,当她重返美国的时候,身上穿的是中式的黑裤子,黑便鞋,白色丝绸上衣——她所带的唯一一件“正式”衣服。她那灰色的短发简单地修剪过。她的脸很削瘦、很憔悴,未着任何化妆品。她看上去瘦小,赢弱,不像远征归来的英雄。”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子,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和善良为我们见证了中国那段艰难岁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两位作者,一位是与格蕾斯相依为命很多年的儿子刘维汉,另一位作者爱丽诺.麦考利.库珀则是格蕾斯一家在天津的朋友的女儿,本书的写作手法平实、生动,并且附有很多珍贵图片,加之译者傅志爱流畅、优美的文笔,令人不忍释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