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女孩的恶作剧》读后感1000字
《坏女孩的恶作剧》是一本由[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女孩的恶作剧》精选点评:
●圈粉。赞美卡门
●和坏女孩比,我们真是过着平淡的一生。
●结尾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有类似的感觉。爱情是和其他一切处于同等地位的,其既不高等也不下等,但是满是魔幻。
●非浪漫的复杂爱情唤醒的常人的不安 在被抛的世界洪流与生活问题中共同成长 仿佛一切都是为了这场爱情准备的 50剧变前的单纯利马 60革命神话的巴黎 70幻灭后的新潮伦敦 80巨大变革民主化的马德里 虐待部分有点接受不了。。
●爱情真的是魔鬼,让里卡多四十多年来一直为坏女孩魂牵梦绕。更精彩的地方不仅是对爱情的不依不舍恳求与放弃的入木三分刻画,更展开了对上世纪的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新浪潮还有嬉皮士、性解放运动的流行的展现,一名穿越于国与国之间的译员的平凡忙碌生活。简直多彩壮观。“她的一生才叫真正的一生啊。”
●利马、巴黎、伦敦、东京、马德里,这贱人一路作,各种作,如鬼魅妖孽,阴魂不散。可巧就有人愿意掰开腿亲吻她残败糜烂的阴户,抚慰她毒疮累累的心灵。是我肠子早悔青了,这哥们却一如既往的犯着同一个贱。敢问是不为傻逼孰为傻逼?然转念一想又倍觉心酸-----婆娑世界多少痴男怨女又何尝不是这样。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利马,六十年代的巴黎,七十年代的伦敦,八十年代的马德里。特别喜欢的一本,尤其爱最后两章。
●坏女孩的恶作剧,长达四五十年的罗曼史,以恶作剧来做概括。何谓恶作剧,充满温情的游戏,或可说,当把人生比作恶作剧后,足可见背后的温情。‖略萨讲的爱情故事是极为健康的,比村上要健康的多。
●省图借。2019已读217。第一本略萨,图书馆有就借来看了。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几位主将中读的最晚的一位。颇为意外,竟然是老老实实的线性叙事,但是略萨好会讲故事,这个头开的不错。纯粹的爱情小说,虽然里面有不少重口。
●文字功底一流!
《坏女孩的恶作剧》读后感(一):坏女孩到最后也没有爱上好男孩
在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情况下就将它定为论文题目似乎有点冒险,但对于爱情,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研究不完的可能性,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目前还没看西语原文,但就中文译本,感觉审阅 不够用心,有几处语言不通及病句错字,加上这个粗糙的装帧和封面,要不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还以为是盗版书···
全书共有七章,有趣的是除了第一章,其余的6章都是以里卡多遇到的重要的人命名,他们在坏女孩三番五次抛弃他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讽刺的是,也正是他们促使了里卡多与坏女孩一次又一次的重聚。
我们常说事不过三,可坏女孩总能一次又一次地挑战里卡多的底线,他对她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臣服,连做爱的方式都是那么地卑微,或许那不叫做爱,称之为一次不收费的服务或许更为恰当。
其实我觉得像坏女孩这样心高气傲的人,其实她一辈子都是不安分的,安稳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主妇绝不会是她的归宿,尽管为了里卡多她曾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可并不长久,最后一次让她回头的原因是疾病,只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自己再也没有资本去赢得金钱博得地位了,她的回头不是出于良心发现或者对里卡多的爱,我相信倘若没有绝症来袭,她还是会像以往一样,在需要里卡多的时候才突然出现。
有时候我们以为痴心痴情可以感动对方,可以换来爱情,但有些爱其实在第一眼就注定,再往后给予的都是施舍,抑或是各取所需。
《坏女孩的恶作剧》读后感(二):重要的是你爱这个坏女孩吗?
说说零碎感想: 一是"坏女孩主题"。一如洛丽塔,娇姐,艾玛,红桃皇后。前面三个的相似性与莉莉更接近,她其实不是那种人皆唾弃的小婊子,而是作者描述中的小公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她的爱,主角好男孩对她,读者对她,以及作者对她的爱,都没有流露出一种恶心的情绪,我所感受到的更多是心疼与期待,这是理论上所谓的叙述技巧与劝说技术带给我的直观的感受。她一次次的依次穿越各种大时代空降在里卡多的生命里,好像狗改不了吃屎又一次次离开,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控制男孩火焰般的爱意,这就好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那个给主角留下一生难忘声音面目的女人。每一章都是相似的结构,可是为什么仍旧吸引我看下去?因为我希望莉莉落叶归根,我希望她和一个普通女人一样和一个爱自己爱到无以复加的人过一生,但她偏不,作者偏不。于是每一章的阅读就成为了一种拉扯,一种赌气般的阅读,吸引力就这么往下牵动读者的心。坏女孩最后好了吗?你爱她吗?你能忍受她吗?这些我们思考的期待的答案,对她和作者来说,并不构成一个问题。
又,本以为莉莉和露西的儿时叙述会让作品成为一部"两生花"的典型,但是却没有,露西只是放置在作品中一个伏笔,最终为"劝说"服务,使得里卡多对奥蒂丽塔更加怜惜,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们的看法,个人真的很喜欢这样的设置。
最后,奥蒂丽塔与里卡多的不同生活方式,应该是代表着两种符号,大地的沉重踏实劳作,与天空的轻盈不受桎梏之间的难调和。(但我觉得其实可以调和,这就和纳菲西说的想象共和国有关(❀╹◡╹)~)
《坏女孩的恶作剧》读后感(三):有感
每个作家,尤其是小说家,脑海里是不是都充满着光怪流离的故事,生动又真实的人物形象?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这部小说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爱情——脱离浪漫主义的爱情。 故事里的女主角,那个坏女孩,我看到爱她的那个男人——男主角里卡多对他那深沉而热烈的爱情,但女孩的一次次弃之而去却让我对她讨厌不起来。一个女孩,从出生就在那混乱,贫穷的环境中生活,她有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富人,去过惊险刺激的生活。为此,她可以做无数的恶作剧。作者用的这个词很巧妙。因为读了本书,你会发现,坏女孩的一次次“诱惑”目标,就像是生活中我们常人概念中的“卑鄙手段”,“美人计”,甚至是“引诱他人出轨”,“骗取钱财”,可这些行为,包括坏女孩一次一次拒绝男主角的求爱,一次一次离他而去,在里卡多看来,就是一次次的恶作剧。他因为这些恶作剧,因为女孩那不循规蹈矩,那种冒险精神,而热切地爱她,也因此而受伤痛苦。这可能就是爱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作者略萨说的那样,一种脱离浪漫主义的爱情。女孩爱里卡多,可她绝不满足于这种普通平静的生活,她爱自由,爱冒险,住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对她来说就是监狱,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她离开前几任的丈夫原因,也是为什么对于那个日本男人依恋的原由——那个日本男人,在性等方面比她更疯狂,她从那个日本男人那里逃离的原因,作者未在书中明确说明,或许是因为对于自己人格尊严的觉醒,人性太过复杂,不是简单的文字可以说清的。 里卡多,一个普通的男人,从小的梦想不过是住在巴黎,他的生活真的是,在女孩看来,单调的可以。而男孩也没什么太大欲望,就连与异性相处也是那样的平常普通。可唯独与坏女孩的相处,让他疯狂,充满激情与野性。或许就是这样,坏女孩唤起他心中隐藏在最深处的那种激情,他才如此迷恋她。即使一次次被抛弃,一次次伤心,甚至为此差点自杀。 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不同,那样危险又令人激动。不过,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了,就要学会承受。在最后的三十几天,她回到里卡多身边,他们的故事就被书写了下来。 我绝对成为不了坏女孩,性格更贴近男主人公,追求安逸,就想这样安稳地度过一生。不过,人生说不准的,没准我也会遇见一个如坏女孩般“疯狂”的人,带我领略另一个世界的风景。虽然对此,我并不期待。
2019.11.01
《坏女孩的恶作剧》读后感(四):一点感想
本故事的一些元素让我不经意的想起了村上春树,一个人、没有父母、基本上没有朋友、有个来来去去的女友、中产阶级。我已经想到村上拿到这些元素后会如何建构他的故事,而略萨此篇迥然不同。略萨的故事是健康的,生活的意义不是略萨要思考的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之一环,而村上所要面对则是无意义,什么都可以解构,亲情、爱情、友情统统可有可无。
城市:
主人公的身份由以下要素组成,想要定居巴黎的秘鲁人、对巴黎、秘鲁也都没有故国之感、翻译职业决定了他全世界到处游走。
这种身份设定、以及时间跨越,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时代风貌,利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东京。
但是请注意,主人公的身份和游客的身份并无不同,除了在利马、巴黎短暂居住外,其他的都是片刻停留,这就是说,故事中塑造的城市景观基本上是游客式的景观,并不深入。这种写作,就是一种取巧,以人物的身份、性格来降低城市景观塑造的难度。
时代:
任何故事都是在时代的行进中发生,人物在时代的挤压下缓步前行。在村上的恋情故事中,时代宣告隐退,而略萨则正面回击。在本故事回应时代的同时,一种有趣的现象随即发生。这就是,本故事如果把时代线完全撤除,丝毫不会对恋情故事的讲述产生实质性影响。但略萨偏偏选择对时代进行书写,在略萨的叙事中,我们看到了秘鲁的时代变化,而这一变化由主人公的舅舅通过一封一封的信件完成,这种新闻式的讲述并不能营造时代氛围,而是一段往事回顾。同样,我们在每章的开头,也看到了诸如福柯、雷蒙阿隆,嬉皮士等等名字,这些名字虽然借主人公加以说出,但也的确与主人公的故事处于脱节状态,好似在翻相册,翻到某个年代的相册,先看到的不是图片,而是一行对那个年代的文字介绍。
略萨这种正面回击时代,我觉得这说明了略萨的格局。
故事:
我注意到如果以一种角度去观看,我们极有可能得出女主是傻逼、男主是舔狗这一结论。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则乱搞的女人和一个白痴一样的男人的爱情故事,总之只看故事本身,我们可以有种种恶意的评论。
以上种种评论无疑是这则故事另一种真实的说法,但让我感动的是略萨并不刻薄,而是选择了一种极为温情的叙事方法。
这种叙事方法大致是这个样子
以男主为叙事视角,让我们始终无法得知女主的经历,我们所看到的女主已经是经过男主的加工,我们无法窥测女主的生活经历。
我们只有在女主决定与男主相遇时刻,才能见到女主,而此时的女主对男主又格外温情,而这种温情完全消解掉了这一角色本身的丑陋。做个简单假想,如果让昆德拉把女主的骗人经过完全写出,那女主就不容易被我们所原谅了。
疑问:
我对故事的讲述方式怀有巨大的兴趣,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们看懂。不过可以说下我的观察。
虽然故事以男主的第一人称角度叙事,但这种叙事与村上的叙事大为不同,村上似乎乐意钻营内心,而略萨的人物就想一个摄像机,让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外部世界,而内部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
语言:
我非常喜欢本书的语言。
这一节暂做存目,留待我二读时再写。
细节:
略萨的爱情故事是以圆满收场,这让我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过在此我想讨论一件事情。
爱情故事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是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共同特点。否则爱情故事似乎便陷入了一种不知在哪里结束的尴尬。
我在本故事中看到两种悲剧
1:纯悲剧收尾,这个我们看到太多,不过大多以一方死亡或双方同时死亡而做结。
2:看似圆满,实则悲剧。
我认为本故事就提供了一个案例。
本故事女主、男主最终在一起,但不要忘记,二人最终在一起时,女主已经没有一切性特征,也无法再与男主发生性关系。其次,女主已经身患重症,即将死去。这种看似圆满,实则极为悲凉。最终等到了,但又如何呢。
结语
坏女孩的恶作剧,四十年艰苦的爱情,以恶作剧作为概括,当然是对人生的一种和解,这是满带爱意的视角进行回顾,全书也大体如是。